徐霞客遊記讀後感(通用23篇)

徐霞客遊記讀後感(通用23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徐霞客遊記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徐霞客遊記讀後感 篇1

  《徐霞客遊記》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比較詳細記錄所經地理環境的遊記,也是世界上最早記述岩溶地貌年詳細考址其成因的書籍。《徐霞客遊記》是以日記體為主的中國地理名著。明末地理學家徐弘祖經34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和《浙遊日記》《江右遊日記》《楚遊日記》《粵西遊日記》《黔遊日記》《滇遊日記》等著作。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詳細介紹。

  我曾從圖書館借閱過《徐霞客遊記》來看,我覺得他就是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記下來,雖說是地理著作,但在我看來,他的文學性更強,語言簡練優美,生動而傳神。比如說:“澗隨山轉,人隨澗轉”等。作者善於根據景物特點,遣詞造句,喜用四字詞,如“雲散月朗,人意風光,泉聲山色,攢巒夾翠”等等,往往成二二式結構,或上下勻對稱,顯得典雅而勻整,新奇而別緻。

  作者《遊雁蕩山日記浙江溫州府》每天所記,各有中心,並根據不同的景物特色和任務活動情況,採用不同的筆法,詳細生動,引人入勝。總之,作者把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令人親臨其境。

  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書本身的內容,因為其中是文言文,如果不靜心下來讀,根本讀不懂,而翻譯的白話文又太淺顯,所以內容不太吸引我。

  我佩服的是徐霞客能夠用盡畢生的精力去走遍祖國的大好河山,不畏艱險獻身地理事業的熱情和堅韌不拔的意志。

  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像徐霞客一樣——走遍中國!

  徐霞客遊記讀後感 篇2

  徐霞客幼年受父親影響,喜愛讀歷史、地理和探險、遊記之類的書籍。十五歲那年,他應過一回童子試,沒有考取。父親見兒子無意功名,也不再勉強,就鼓勵他博覽群書,做一個有學問的人。徐霞客的祖上修築了一座萬卷樓來藏書,這給徐霞客博覽群書創造了很好的條件。他讀書非常認真,凡是讀過的內容,別人問起,他都能記得。家裡的藏書還不能滿足他的需要,他還到處蒐集沒有見到過的書籍。他只要看到好書,即使沒帶錢,也要脫掉身上的衣服去換書。有一次,在讀書時一個小蟲鑽進他的衣服領口,由於書中描寫誘人,他都沒覺得身上癢。

  徐霞客從小熱愛祖國壯麗的山河,書中有關描寫祖國山河秀麗的內容,常常引起他濃厚的興趣。

  “百聞不如一見”。他從少年起,立志要遊遍祖國的名山大川、邊防要塞,親自參加考察,求得豐富的地理知識。

  徐霞客22歲時,便開始了他長期旅遊考察的生涯。在完全沒有政府資助的情況下,先後遊歷了江蘇、安徽、浙江、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十六個省。東到浙江的普陀山,西到雲南的騰衝,南到廣西南寧一帶,北至河北薊縣的盤山。他到過泰山、嵩山、華山、黃山、廬山等名山;考察過長江、黃河等大河,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

  當時交通很不方便,既沒有火車,也沒有汽車,長途跋涉全靠兩條腿走路,連騎馬乘船都很少,還經常自己揹著行李趕路。他尋訪的地方,多是荒涼的窮鄉僻壤,或是人跡罕見的邊疆地區。他不避風雨,不怕虎狼,與長風為伍,與雲霧為伴,以野果充飢,以清泉解渴。沿途沒有旅館、飯店,就風餐露宿。他幾次遇到生命危險,出生入死,嚐盡了旅途的艱辛。他不怕艱難,堅持考察,一天下來累得腰痠腿疼,兩腿發軟,一躺下就不願再起來。但是,他有堅強的毅力,為了探索大自然的奧秘,他白天外出考察,夜晚在油燈下記錄一天旅途的經歷和觀察所得。

  在這漫長的生活中,他幾十年如一日,攀絕壁,過河流,頂酷暑,冒嚴寒,祖國山川到處留下他的足跡。他就這樣堅持了30年,終於完成了把科學和文學溶合在一起的《徐霞客遊記》這部地理學名著。

  徐霞客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在科學事業上奮勇攀登的精神,是值得後人永遠學習的。

  徐霞客遊記讀後感 篇3

  我讀完《徐霞客遊記》這部書後,我感覺它是一部用“腳”寫成的千古奇書!為什麼呢?因為這部書是作者用腳“走”遍中國近二十個省的途中寫的,所用的時間有三十多年,直到作者生命的結束。

  作者徐霞客出身書香門第,他的祖上曾建了一座“萬卷樓”來收藏書,這給了徐霞客博覽群書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可是徐霞客認為一個人要想寫出好文章,達到妙筆生花、下筆如有神助的地步,除了破萬卷書以外,還必須行萬里路!只有身臨其境,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就這樣,他的一生就在不停息地行走中開始了。在旅行中,他曾遇到過三十多次盜賊,即使這樣他也沒有半途而廢。他曾經在大雪封山的日子登上了天下第一山——黃山的峰頂,就連山上的和尚們也感到萬分驚訝!他也曾透過實地考察得出了萬里長江的源頭是金沙江,而不是岷江……

  徐霞客的一生都是在不停地跋涉中度過的,他的一生給我們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可惜的是: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丟失了,現存的這部書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是這也沒能影響《徐霞客遊記》成為“古今遊記之最”!

  徐霞客遊記讀後感 篇4

  歷代輿地沿革也是古代高士們的主要話題之一。但徐霞客卻發現:“昔人志星官輿地,多以承襲附會。”,“山川面目,多為圖經志籍所蒙。”

  徐霞客不迷信前人舊說,善於獨立思考,注重考察實證,勇於探索求真。不論對於山脈河流,還是奇洞怪穴,甚至聚落村居、逸聞傳說,總要細細觀察,思考分析。遇有奇異疑問,必窮究不捨。

  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在其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說《徐霞客遊記》,“讀起來並不像是十七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紀的學者所寫的考察記錄”。

  他對於桂林七星巖的考察就是典型事例,他先後考察了兩次,()對巖洞的位置、方向、大小、深淺以及洞內形態結構和洞外情況等,都作了詳細的記錄和生動的描寫,這些記錄和描寫竟與用現代科學手段勘測的結果基本吻合。他關於石灰岩地貌的考察和描述,比歐洲人要早。

  另外,他似乎很精於堪輿學,《徐霞客遊記》中經常使用龍砂、虎砂、朝山、案山等堪輿術語來分析山形水勢,在旅途中遇到一些危難困惑,常求神問卜。由此可知,他讀書博雜,見識多,不適合功名科舉。散人按其使用的堪輿術語推斷,徐霞客學習的可能是堪輿學的楊公風水派。楊公風水其實效性立竿見影。從大唐至今。

  《徐霞客遊記》是古代高水準的輿地遊記,涉及山形地貌、懸崖巖洞、江河水文、地熱泉流、物產風俗、政區地理、道路交通、宗教民族、史蹟文物等等方面的考察研究及其豐碩成果和科學價值。

  《徐霞客遊記》還是一部遊記文學鉅著。雖然作者的本意,並非專在從事文學創作,因此從科學考察的需要,但是他對神州山川的極其熱愛之情、高雅的審美情趣和卓越的文學才華,卻自然而然地在這“流水賬”中十分鮮明地體現出來。

  本散人很敬重徐霞客這種孤往獨行之人

  徐霞客遊記讀後感 篇5

  近日,我讀了一篇名著,名字叫《徐霞客遊記》。讀後深有感觸。徐霞客名弘祖,字振聲,霞客是他的號,明萬曆十四年出生在江蘇省江陰縣。他決心進行自己感興趣的地理考察事業。他喜歡讀地理、歷史和遊歷探險方面的書,嚮往著“問奇於名山大川”的生活。徐霞客埋頭專心攻讀和研究前人的地理學著作,但是,他並不是把前人的著述當作一成不變的經典盲目地相信,而是在吸取前人知識的同時,進行獨立思考。為了搞清祖國河山的真實面貌,徐霞客決定親身進行實地考察。

  從22歲起,徐霞客開始了遊歷考察生涯。三十多年間,他先後四次進行了長距離的跋涉,足跡遍及相當於現在的江蘇、浙江、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廣西、貴州、雲南和北京、天律、上海等19個省、市、自治區。在三四百年前,徐霞客遊歷瞭如此廣闊的地區,靠的完全是自己的兩條腿。單憑這一點,就足以令人讚歎不已了,便何況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險灘呵。不難想象,他要經歷多少艱難險阻,甚至隨時有喪生的危險。徐霞客的考察探險活動,持續進行到公元1640年他55歲的時候。當時,他正在雲南,不幸身患重病,被人送回江陰老家,第二年就去世了。可以說,徐霞客把自己的畢生精力獻給了祖國的地理考察事業。

  他注意到植物與環境的關係,觀察在不同的地形、氣溫、風速條件下,植物生態和種屬的不同情況,認識到地面高度和地球緯度對氣候和生態的影響。在徐霞客對地理學的一系列貢獻中,最突出的是他對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系統考察的地理學家。石灰岩地貌還有一大特點,就是有眾多的巖洞。徐霞客親身探查過的巖洞達100多個。

  徐霞客不僅對地理學有重大貢獻,而且在文學領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詣。徐霞客在野外考察生活中,每天不管多麼勞累,都要把當天的經歷和觀察記錄下來,堅持寫遊歷日記。他先後寫了2000多萬字的遊記,這既是地理學上珍貴的文獻,又是筆法精湛的遊記文學。

  他的遊記,與他描繪的大自然一樣質樸而綺麗,有人稱讚它是“世間真文字也許是在人生路上,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我們生下來第一件事就是學會走路,現在我們去某一個地方都有車騎,又方便又快,而徐霞客當時去遊歷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他用的是什麼走遍了大江南北,他用的是一雙腳!讓我們去學習徐霞客的意志力去學習他的精神,讓我們向目標奮鬥吧!

  徐霞客遊記讀後感 篇6

  “飽經風霜三十年,踏遍祖國山水田”——《徐霞客遊記》。

  當我們遊覽石灰岩溶洞,看到奇彩奪目的石筍、石鐘乳的時候,就會想起我國明代的地理學家徐霞客(1586—1641)的偉大功績。是他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考察和研究,為地理學作出了卓越貢獻。

  1607年,22歲的徐霞客開始了他的考察旅行,從而開闢了系統地觀察自然、探索自然的新方向。地理考察的道路是和艱難的。那時候沒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主要靠步行,經常要攀登懸崖峭壁,穿越激流險灘,頂著狂風暴雨,忍受飢餓寒冷,露宿山野叢林。這些困難都擋不住徐霞客,他不僅一天天、一年年堅持考察工作,而且無論每天的旅途多麼艱苦,總要堅持把當天的經歷和觀察心得記錄下來。徐霞客三十多年如一日堅持地理考察,他的足跡踏遍祖國的16個省和自治區(按現在行政區劃),對各地的山脈、河流、動植物等的特徵,進行細緻的觀察,並加以詳細的記錄,最後寫成了二十卷的科學鉅著《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是以日記體裁寫成的,是徐霞客畢生經歷和心血的結晶,是一部對地理學的研究於發展極有價值的寶貴文獻。透過閱讀了解,徐霞客的整個寫作過程,揭示出徐霞客之所以能在地理學上做出了卓越貢獻,在於他十分重視實踐,他的知識是透過實踐獲得的,從而論證了唯物主義認識論中的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哲學原理。

  人們的認識不是人的頭腦中所固有的,也不是人們憑空臆想出來的,而是從實踐中產生的。《徐霞客遊記》不是在家中閉門造車寫出的,而是透過多年的跋山涉水的實際考察形成的。人們只有透過實踐,才能接觸事物的現象和外部聯絡,獲得感性認識並最終透過實踐把握事物的本質,由此深入事物的內部,掌握事物的規律。因此,要認識某一物件的本質和規律,就只有親身參加變革這一物件的實踐,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徐霞客遊記讀後感 篇7

  《徐霞客遊記》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比較詳細記錄所經地理環境的遊記,也是世界上最早記述岩溶地貌年詳細考址其成因的書籍。《徐霞客遊記》是以日記體為主的中國地理名著。明末地理學家徐弘祖經34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和《浙遊日記》《江右遊日記》《楚遊日記》《粵西遊日記》《黔遊日記》《滇遊日記》等著作。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詳細介紹。

  我曾從圖書館借閱過《徐霞客遊記》來看,我覺得他就是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記下來,雖說是地理著作,但在我看來,他的文學性更強,語言簡練優美,生動而傳神。比如說:“澗隨山轉,人隨澗轉”等。作者善於根據景物特點,遣詞造句,喜用四字詞,如“雲散月朗,人意風光,泉聲山色,攢巒夾翠”等等,往往成二二式結構,或上下勻對稱,顯得典雅而勻整,新奇而別緻。

  作者《遊雁蕩山日記浙江溫州府》每天所記,各有中心,並根據不同的景物特色和任務活動情況,採用不同的筆法,詳細生動,引人入勝。總之,作者把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令人親臨其境。

  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書本身的內容,因為其中是文言文,如果不靜心下來讀,根本讀不懂,而翻譯的白話文又太淺顯,所以內容不太吸引我。

  我佩服的是徐霞客能夠用盡畢生的精力去走遍祖國的大好河山,不畏艱險獻身地理事業的熱情和堅韌不拔的意志。

  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像徐霞客一樣——走遍中國!

  徐霞客遊記讀後感 篇8

  “飽經風霜三十年,踏遍祖國山水田。” ——《徐霞客遊記》

  我們內心都有過武俠夢,也想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低頭瞧一瞧,錢包那麼癟。我眼前浮現出這樣的一個畫面:徐霞客頂著風霜嚴寒,烈日灼灼,幾十年如一日,風餐露宿。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亦步亦趨,堅持不懈,終成大作,讓人們足不出戶就能瞭解祖國的大好河山,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有時候我在想,是怎樣的信念一直支撐著他完成了這樣的偉業,我想是對理的信念幻化為對美的信念。

  徐霞客從小立志要遊覽天下,立志大丈夫當朝遊碧海而暮蒼梧。“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的灑脫出行,即便是每天的風餐露宿,風雨險阻,也要堅持記錄自己當天的經歷和心得。正是由於不斷地對山脈、江河、動植物等記錄和總結,最終《徐霞客遊記》以鉅著問世。

  人們頭腦中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都不是憑空臆想出來的,而是從實踐中做出來的。對於《徐霞客遊記》的編撰不是閉門造車,而是穿過艱難險阻,頂著狂風暴雨實際經歷完成的。我們只有堅持實踐出真知,才能將感性的世界與事物的本質建立起聯絡,從而掌握事物的內在規律。因此,我們只有自己經歷,才能更好的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徐霞客遊記讀後感 篇9

  《徐霞客遊記》是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創作的一部散文遊記。徐霞客喜歡外出探尋名山大川的奧秘,而且想繪天下名山勝水,但因為有年邁的母親,不忍成行。徐母心胸豁達,通情達理,積極鼓勵徐霞客放心遠遊。明萬曆三十六年,二十二歲的徐霞客終於正式出遊,臨行前,他頭戴母親為他做的遠遊冠,肩挑簡單的行李,離開了家鄉,從此直到五十四歲逝世,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過的。他在跋涉一天之後,無論身處怎樣的環境,都堅持把自己的收穫記錄下來。翻開《徐霞客遊記》,記錄了他從眉宇清雋的少年到風燭殘年的老人的所見所思。

  他第一次遊雁蕩山的日記非常驚險,雁蕩山是東南風景名勝,徐霞客遊覽共四天,每天所見所聞均一一記錄。遊雁蕩山日記中,徐霞客前後遊覽了靈峰洞、靈巖等美景,兩次觀察到大龍湫瀑布的壯闊之景,最激動的是在雁蕩山頂峰徐霞客看到了宛如仙境的雲海奇觀。但人生中總夾雜著大喜與大悲,驚喜與遺憾,雁蕩山以雁蕩聞名,尋找雁蕩也是徐霞客此行主要目的,然而事與願違,徐霞客歷經千難萬險,費勁心力,最終也未找到傳說的位於雁蕩山峰頂的湖蕩。從開頭遇見各種美景的欣喜、自信、堅定到遲遲未見湖蕩的疑慮、躊躇、懸崖求生直至最後掃興而歸,逐層顯現,顯示了不畏艱險、勇於攀登的精神。徐霞客將尋找的過程記錄下來,步步都是險境,步步都是犯難,在遊雁蕩山的第四天,山路絕斷,“山愈高,脊愈狹,兩邊夾立,如行刀背。又石刀稜稜怒起,每過一脊,即一峭峰,皆從刀劍隙中攀援而上。......躊躇崖上,不敢復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上有一級,遂脫奴足布四條,懸崖垂空,先下一奴,餘次從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僅容足,無餘地。望巖下鬥深百丈,欲謀覆上,而上巖亦嵌空三丈餘,不能飛陟。持布上試,布為突石所勒,忽中斷,復續懸之,竭力騰挽,得復登上巖,出險,還雲靜庵。”整個過程跌宕起伏,險象環生,驚心動魄。其中山石之猙獰、懸崖之險峻、形式之危急,細緻真切。

  千山萬水行來,自山川源流,地形地貌的考察到岩石,洞壑,瀑布溫泉的獵奇:從動物,植物生態品種的比較到礦業,手工業,物種的記錄。徐霞客的足跡遍佈奇山險壑,他無懼窮山惡水,他尋訪的地方,或是荒涼的窮鄉僻壤,或是人跡罕至的邊疆,幾次遇到生命危險,出生入死,但是熱愛地理的信念使他與長風為伍,與雲霽為伴,以野果充飢,以清泉解渴。當他俯觀山河壯麗,仰嘆星河遼闊,在殘垣老樹之下點起油燈,燃起篝火,記錄一天所得,自己的理想付諸行動,迸發出燦爛耀眼的光輝來。

  徐霞客遊記讀後感 篇10

  我讀了《徐霞客遊記》這本書後,很受啟發。知道了徐霞客一生共出遊了二十四次,經歷了種。種磨難,遊離了祖國的大好河山。讓我知道了只要有堅忍不拔,敢於奮鬥,知難而上的精神就沒有過不去的路。

  公元1586年的有感寒冷的冬天,徐霞客出生在江陰馬鎮的一個小村子裡,他出生的那一天他的父親已經41歲了。他的母親王子孺在懷徐霞客的時候曾做過不同尋常的夢,夢境奇異,等待徐霞客出生之後,他的父母就給他取名弘祖,後又取字振之,是希望徐霞客長大後能光宗耀祖,振興已經中落的徐氏家族。徐霞客是徐有勉(徐霞客的父親)的第二個兒子,他小時候突出的表現更加讓他的父母對他充滿了更大的希望。徐家在科舉的道路上經歷了悲慘遭遇,而在徐有勉那裡得到了徹底性的改變,而徐霞客自己也不喜歡讀四書五經而是古今歷史,山海圖經,對各地山水勝景尤其感興趣。19歲時,徐霞客的父親因病去世,他的母親擔起了家庭的重擔。徐霞客22歲時第一次出遊一直到了他逝世前一年,三十多年中,他共有2千次出遊,其中兩次遇盜三次絕糧,好友去世從人逃遁種。種的磨難,並沒有難倒徐霞客出遊的意志。

  偉大的時代出偉大的人,就是因為徐霞客堅忍不拔,敢於奮鬥,知難而上的意志力在他的有生之年內完成了一本著作——《徐霞客遊記》。

  同學們,也許是在人生路上,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我們生下來第一件事就是學會走路,現在我們去某一個地方都有車騎,又方便又快,而徐霞客當時去遊歷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他用的是什麼走遍了大江南北,他用的是一雙腳!同學們,讓我們去學習徐霞客的意志力去學習他的精神,讓我們英橋向目標奮鬥吧!

  徐霞客遊記讀後感 篇11

  讀著本地名人的傳記,我不僅想起了一本書,白話文的版本,配上一些名人的字畫、老照片作插圖,別有一番情趣。以致我看了很長一段時間後還歷歷在目,它就是《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名弘祖,江陰馬鎮人。生於明歷十四年。從小便有遊遍天下的大志。成年後仍矢志不渝,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終於寫成了《徐霞客遊記》一書,使自己成為了偉大的地理學家和旅行家,在中華人文史上具有其獨特的地位。

  古時候,生產力落後,交通不便,旅行就是自討苦吃;那時候99%的男子人生主要目標就是當官光宗耀祖養兒子子孫滿堂。可是有這樣一個人,他按照自己的想法闖蕩世界,用“另類”的方法留下自己的痕跡,哪怕這一路困難重重、驚險不斷——被劫、被冤枉、被陷害和背叛,被貧困和疾病折磨著……文中關於這些的描寫只是短短地幾筆帶過,接下來便是大段大段興致盎然的景色描寫、地質考察以及風俗紀錄,好像這些艱難不曾發生過一般。看得出,徐霞客是一個真性情的人,用現在時髦的話說就是“另類”,然而正是他另類的經歷輔以奇文妙語,才給後人留下了極其豐富的精神食糧,也讓這個“另類”的布衣之士被人們永遠地記住。

  他的遊記大致可分為兩部分,為早期的名山大川和晚期的雲南風光。讀《徐霞客遊記》,我彷彿也跟著作者一起遊歷名山大川、野徑深幽,有“足不出戶,心遊天下”之感。

  好男兒志在四方,為了實現個人理想,徐霞客痴心不改,毅然將生死置之度外,這是何等的氣度!數年如一日,堅持記錄野外的所見所聞,從不間斷,始成大作,他踏實勤奮的寫作態度同樣令人欽佩。

  讀徐霞客文,學做真人。我深深地羨慕和佩服像徐霞客這樣的人,他們“出淤泥而不染”,無論遭受多少打擊磨難,到頭來依然心存善念、樂觀積極。他們善於發現身邊的美並且真心地讚美它們,他們把不開心的事拋到腦後,於是乎每一天醒來都是新的開始。這是一群多麼幸福的人啊!我堅信,只要努力,我的人生也定能如他們一般平實中見真奇。

  徐霞客遊記讀後感 篇12

  一個想成大器的人,必須要經歷世間的種種磨難,就像一個人在沒下雨的時候在街道上行走,所以怎麼也找不到自己的腳印,相反在泥濘的路上便可以找到自己的腳印,透過這個例項,我們便可明白,一個不經歷挫折,不經歷磨難,平平凡凡走過一生的人是永遠不會有成就的。只有經歷種種挫折的人,他才會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腳印”,留下輝煌。

  這個故事講的是:鑑真和尚剛剃度的時候,做了寺裡的腳行僧,化緣時經常遭白眼;於是,他憤憤不平,便不去幹活了,方丈知道了,便帶他到寺前的泥濘路上,把泥濘留痕的道理告訴了他,使他大受啟發,終於成了一代名僧。

  泥濘的路才會留痕,一生碌碌無為的人,不經風雨,不經苦難,就很難成大器,而在苦難跋涉,經風沐雨的人才會有出頭之日,那些腳印證明了他行走的價值。

  歷代許多人都在泥濘中行走過,所以他們便有所成就,比如說:徐霞客從小立志要遊覽天下,於是他從小便開始了他的行程,他每天走很長的路,風餐露飲,經歷了大大小小的大方几經生死,可他不怕苦,勇往直前,一年可磨壞許多鞋,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實現了理想,還寫下了《徐霞客遊記》。

  像這樣的太多太多了,如李時珍,海倫·凱勒。但也有一些人遇上一點點挫折,便開始退縮,比起他們可差遠了,比如說我吧。有一次暑假,我練,一開始練得不錯,可漸漸熱了起來,我便不想練了,可是沒辦法,父母逼個不停,我只好惟命是從,可是太熱了,我剛坐下就發牢騷,終於我便被酷熱戰勝了。一事無成。

  “泥濘”多形象的字眼,它象徵人間各種磨練,我只有在泥濘中走,才會留下光輝。我們走遠了,但腳印代表汗水無價。

  徐霞客遊記讀後感 篇13

  《徐霞客遊記》是以日記體為主的一本中國古代地理書籍。作者徐霞客在各地遊行,將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記錄下來。他一生幾乎都是在旅行中度過,書中突出寫了天台山、黃山、廬山等名山。

  與歷代貪戀山水風情的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情操不同,徐霞客不但對美景發出讚歎,同時對所到的地理、地質、地貌也有詳盡的描述和科學觀察。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遊武夷山的一篇日記,遊記中用優美細膩的文字描寫了武夷山的美麗風景,突出了武夷山奇特的特點—奇峰峭拔、碧水丹峰,也怪不得武夷山有“奇秀甲東南”的美譽了。在他的遊覽過程中,記錄的“架壑舟”,即是船形的懸棺,最讓我感到新奇,這些古老的懸棺躺在險峻的懸崖峭壁的空隙中,飽受風吹日曬,可沒人知道古人是如何把沉重的懸棺放到幾百米高的峭壁中去的。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這句詩正是出自徐霞客之口,是他,第一個拉開黃山的神秘面紗,將那數不勝數的絢麗風景公佈於眾。他是多麼自在和清高啊!他不僅是一位將功名利祿拋之腦後的奇人,也是終身寄情于山水,不被俗世影響的偉人。他的旅行不僅美麗神奇,而且還十分驚險刺激,他已經超越了遊玩的境界,而是徹徹底底的探險了。這種富有冒險精神、探索精神的奇人,不僅會受到旅遊者的推崇,也同樣使身為中學生的我受益匪淺。

  書中那一片片壯闊遼遠的風景,一座座高峻雄偉的山峰,似乎在催動我的探索的心,在攀登中獲得樂趣,在探索裡獲得知識。

  徐霞客遊記讀後感 篇14

  想必大家都聽過《徐霞客遊記》吧!我也讀了《徐霞客遊記》。以下便是我讀的這本書主要內容與我自己的心得感受了。

  《徐霞客遊記》主要講了徐霞客為了考察祖國的山河土地,他自二十二歲開始出遊,30年間,東渡普陀,北遊燕冀,南涉閩粵,西北登太華,西南遊邊疆。足跡及於今江蘇、浙江、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廣東、雲南等16個省區及京津滬等地。《徐霞客遊記》以日記體載精詳而忠實地記錄了徐霞客大半生跋山涉水見聞與心得。

  我讀的《徐霞客遊記之山篇》,大家如果要讀整版的買簡易版,因為如果要讀原版你可就死定了,原著六十多萬字,不持之以恆是不可能讀完的,我讀的山篇就花了我一星期的時間。如果讀原著一二年都是有可能的。徐霞客原名徐弘祖,字振之,別號才為霞客。《徐霞客遊記》我發現他是以日記的方法編寫而成。《徐霞客遊記》它不僅是一部聞名於世的地理鉅著,更是一部我們值得觀看與品讀的山水遊記。《徐霞客遊記》是以文學價值極高而見稱於世,而被人們推為“古今遊記之最。”這就是人見,花見花看,車見車要看的《徐霞客遊記》。

  這便是聞名於世!經徐霞客花了30年之久才寫成的《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讀後感 篇15

  《徐霞客遊記》是以日記的形式進行記錄的,作者是徐弘祖。他經過34年旅行而寫出的,寫有天台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和《浙遊日記》、《江右遊日記》、《楚遊日記》、《粵西遊日記》、《黔遊日記》、《滇遊日記》等著作。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他遊歷過的喀斯特地區的洞穴超過270多個,並指可以根據所見、所感、所思、所想得出喀斯特洞穴的特徵,型別及成因,有詳細的考察和科學的記錄。難怪現代科學家李約瑟說:“《徐霞客遊記》讀來並不像是十七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紀的野外勘測家所寫的考察記錄。世界上最早一部記載石灰岩地貌的著作,是中國明代地理學家徐弘祖的《徐霞客遊記》。他比歐洲最早對石灰地貌進行考察和描述的愛士倍爾早一百年,比歐洲最早對石灰進行系統分類瑙曼早兩百多年。

  他將喀斯特洞穴的特徵,成因及其型別,詳細地描述了出來,並指出一些巖洞是水的機械侵蝕造成,鐘乳石是含鈣質的水滴蒸發後逐漸凝聚而成等。他在遊歷黃山時,記錄道:初五日雲氣甚惡,餘強臥至午起。揮印言慈光寺頗近,令其徒引。過湯地,仰見一崖,中懸鳥道,兩旁綠瀉如練。餘即從此攀躋上,泉光雲氣,繚繞衣裾。已轉而右,則茅庵上下,馨韻香菸,穿石而出,即慈光寺也。寺舊名珠砂庵。比丘為餘言:”山頂諸靜至,經為雪封者兩月。今早遣人送糧,山羊學雪沒腰而返。“餘興大阻,由大路二里下山,遂引被臥。

  這裡不僅記錄了當時的天氣狀況,地勢地貌以及地理位置都很明顯。說出了慈光寺周圍環境狀況,在茅庵附近有很多人在那裡祭拜,因此香菸繚繞,從石縫中穿出。那裡原本叫珠砂庵,在下雪時,受雪封路2個多月,有個早晨讓人送糧食進來供人食用,走到半山腰,人都快被雪淹沒了,不得已回去了。

  徐弘祖讓人欽佩的不僅是他的遠見,對地理獨特的見解,更是因為他的`堅持不放棄,才使得我們今日可以看見這麼多宏偉的著作,我覺得我們應該向他學習他的堅定不移的優良品質。

  徐霞客遊記讀後感 篇16

  今天,我讀完了劉興詩爺爺寫的《少年讀徐霞客遊記》這本書,我決定寫一篇讀後感。

  徐霞客走過了雁蕩山、黃山、廬山、武夷山、嵩山……等名山;渡過了漢水、石嘴灘、黯淡灘……等河流,實現了他:“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願望。除此之外,徐霞客在爬廬山時告訴我們爬山的時候,要是走人人都走過的大路,見的東西就和大家一樣了;只有試一試別人沒有走過的路,才能體會別人體會不到的樂趣。

  徐霞客的日記裡經常寫一些驚險的經歷,譬如在武夷山的九曲溪中第九曲附近,那裡都是光溜溜的絕壁,只有一個天然形成的凹槽才能通往前方。徐霞客壯著膽子進去,像蛇一樣匍匐著前進。

  也比如雁蕩山中的一座陡峭的山崖,他為了快速返回寺廟,竟然把裹腿的布條連線在一起沿布條下到了底下的石頭平臺!可,石頭平臺上根本沒有路!他想上去,沒想到布條居然被磨斷了,好不容易才接上。真是驚險啊!

  這本書生動有趣,喜歡的可以來讀一下哦!

  徐霞客遊記讀後感 篇17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向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柳宗元的一句話與我看見徐霞客雕像時的思緒形成某種諳合。江邊的雕像刻畫了一個身背行囊,手拿草帽,衣著飄逸,目光炯炯的徐霞客。站在他身旁,向前望,尋找他兩眼的聚焦點,目光竟穿越到了另一個新的空間:“風翳淨盡,澄碧入流。”

  翻開《徐霞客遊記》,為了尋覓那青衫博帶下的仙風道骨。60多萬字的遊記,記錄了他從眉宇清雋的少年到風燭殘年的老人的所見所思。

  步步都是險境,步步都是犯難,千山萬水行來,自山川源流,地形地貌的考察到岩石,洞壑,瀑布溫泉的獵奇:從動物,植物生態品種的比較到礦業,手工業,物種的記錄。他的足跡遍佈奇山險壑,他無懼窮山惡水,因為他是大自然的朝聖者,他懂得朝聖路上必經磨難,所以他的腳步是那麼氣定神閒。

  熱愛地理的信念使他到人跡罕至的邊疆地區,不避風雨,不怕虎狼,與長風為伍,與雲霽為伴,以野果充飢,以清泉解渴,幾次遇到生命危險。當他俯觀山河壯麗,仰嘆星河遼闊,在殘垣老樹之下點起油燈,燃起篝火,記錄星宿位移,在我心中他對理的信念幻化為對美的信念。

  當他用毛筆記下“程愈迫,則流愈急。”中國的探索腳步踏入一片新的天地。遊記所儲存的關於我國西南地區石灰岩地貌的廣泛,深入的考察記述,比起喀斯特地貌的研究來,徐霞客遠遠走在了前面,他是歷史的創造者。

  徐霞客出生書香門第,年幼受父親影響喜歡讀歷史,地理之類的書籍。立志要遍遊名山大川。在父母的鼓勵下,肩挑簡單的行李,離開了家。他一生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過。

  從小種在徐霞客心中的幼芽漸漸成長,他感到心裡有什麼要崩裂要揮揚的東西正在奪門欲出,於是他出發了。出門時定是“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吧。

  當他攀上衝天的山巒,周圍雲霧縈繞,是不是有吐納天地的萬丈豪情?穿著一襲青衣,衣袂在風中舞動,這時遠處山頭的一片雲瀰漫飄散過來,把他包裹在內,一同迴歸山嵐,他是否更強烈的感覺到自己的身體與自然融合,決定一生與其共舞?

  正是這份痴愛,讓兼具童稚般不泯滅的好奇和聖人般老道練達的思維。我彷彿看見,他一手拿著枯樹葉製成火炬,一手撫摸著崎嶇的巖壁,走進巖洞。耳邊叮咚的滴水聲,潺潺的流水聲,組成一支小夜曲。他久久地蹲著,把手放入溪流中,感受那清涼的仙露愛撫的從自己的手指間穿過,他仔細觀察溪底溪岸,經長時間沖刷已溫潤如玉,乳白色中鑲嵌著古老的黃褐,他有敲下一塊帶走的衝動,最終還是作罷。火炬的光芒漸漸微弱,他才依依不捨的離開。

  徐霞客遊記讀後感 篇18

  徐霞客是明朝人,徐霞客喜歡讀地理和遊記,所以,他很想出去考察探險。徐霞客的母親非常支援他。徐霞客20歲開始遊太湖,在外旅遊了30年。走遍了16個省和自治區,寫成了舉世聞名的《徐霞客遊記》。

  其實徐霞客並不是為了遊山玩水,而是為了進行地理探險考察,他在地理學上最大成就,就是對巖洞,溶洞地貌的考察。

  現在人們進巖洞很方便,可是徐霞客進了250個溶洞,歷盡了千辛萬苦。有時他會踩到蛇,差點就被蛇咬。有時迷了路,會找不到出口。

  徐霞客走了500多條河,記錄了許多資料,特別是關於長江的起源。徐霞客還知道很多植物的知識,他記下了150多種植物。

  徐霞客探險了30多年,終於累倒了。去世時,他的床頭放著植物標本和寫了30年的《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使我認識到徐霞客是一個做事執著、信念堅定的人,我也要向他學習。

  徐霞客遊記讀後感 篇19

  這幾天,我讀了《少年讀徐霞客遊記》這套書,它的作者是劉興詩爺爺。

  徐霞客是明末一位偉大的旅行家和科學家,他的愛好是考察山川地理。他用三十多年的時間踏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一部厚厚的《徐霞客遊記》,為世界奉獻了一筆寶貴的知識財富。

  這套書講述了徐霞客周遊全國的事和他所看到的景物。我印象最深的是《勇探麻葉洞》,這個小故事主要講了徐霞客在探察麻葉洞時的經歷,麻葉洞不僅很深,而且裡面七拐八彎,地形十分複雜,連村民都說裡面有吃人的妖怪,只有大法師才敢進去,但是徐霞客勇敢地走了進去。麻葉洞又矮又險,有時他要伏下身子像蚯蚓一樣爬行,有時又要捲起褲子,趟過深水,有時還要攀上峭壁。徐霞客克服了重重困難,最終看見了洞深處的奇觀。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看完這套書,我也好想像徐霞客那樣走遍祖國的大好河山。這套書也告訴我在通往成功的路上總是充滿了困難與挑戰,只有像徐霞客那樣不怕艱難困苦,勇於挑戰自己,不斷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徐霞客遊記讀後感 篇20

  徐霞客自小聰明過人,讀書過目不忘,他讀書最喜歡涉獵歷史,地理和遊記一類書籍。但他發現過去地理書上的一些記載由於缺乏實地考察,錯誤不少。他決心走出書籍,投身到大自然去。

  那時候,許多地方沒有人去過,準備工作非常重要。徐霞客的母親通情達理,她不顧年老體衰,為徐霞客準備好各種出行的物品。有一次,徐霞客為了查明大湫瀑布的確切位置,冒著墜身的危險,幾次攀登雁蕩頂峰。有時,他甚至解下裹腳的足布接起來懸於崖頂,利用它來攀爬上下。

  每次出遊,徐霞客都用日記的形式記下沿途所見所聞以及內心的感受。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好幾次陷入絕境,但他並沒有放棄,因為他知道自己還有一件事沒做完,那就是讓自己瞭解更多的地理知識。這種為了實現夢想不惜一切代價的人實在是少有。

  同時,這篇文章還讓我瞭解了大自然會給人們無盡的智慧。

  徐霞客遊記讀後感 篇21

  徐霞客是一位明代著名旅行家,他曾棄絕科舉,放棄仕途,在他50多歲的時候就開始遊遍全國名山大川,從事旅遊和地理考察。他東邊渡海到珞珈山,西到騰衝西境,北遊盤山,南道羅浮山,足跡幾乎遍及整個中國的大好河山。在我國古代的旅行家不少,但是大部分都是奉命出使或執行任務,但徐霞客一介布衣,不為執行公務,不為求法取經,他就是出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旅遊和地理考察上,是古代難得的專業旅行家。

  但是一路上他很難享用各級官府提供的獎助,從事旅遊事業的條件非常艱苦。他將家中的田產,事業甚至生命都獻給了他酷愛的旅遊事業。

  在湘江遇盜,錢財被洗劫一空,連禦寒的衣服也沒有,同鄉資助他回家的路費,勸他不要再旅行了,而他卻堅定的回答 不欲變餘去志,用家中的田地做抵押,借得一筆路費,繼續旅行。

  讀完這本書,使我感受到他為了畢生的旅遊事業而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精神,還有徐霞客他也是一位傑出的地理學家,他在地理學為人們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還有,他不相信權威,只有自己的實踐才是真實的精神都很值得我們這些後生來學習,俗話說 後來者居上,我們這些80、90後的青少年一定會再創輝煌,努力攀登!

  徐霞客遊記讀後感 篇22

  有本書看過了一段時間卻怎麼也忘不了,《徐霞客遊記》,當然被翻譯成白話文的版本,配上一些名人的字畫、老照片作插圖,別有一番情趣。

  徐霞客的遊記大致可分為兩部分,早期的名山大川和晚期的雲南風光。讀他的遊記,關於那些廣為人知的事不展開了,在這裡只撿幾件鮮為人知的小事。

  他遭人陷害:

  ”因為顧行生病不能燒飯,我到外面吃了稀粥,立刻出東門去看望靜聞。我本來打算把錢給廟裡的和尚,讓他買些綠豆和雜米來做粥,再用豆芽菜和鮮姜做菜給靜聞吃。但是一追問先前給他的錢怎麼用了,才得知竟然沒買米,都買麵餅吃了。我害怕又會這樣,就沒給他錢,準備自己去買回來給他,可靜聞聽了廟裡的和尚的挑撥,就同和尚一起用難聽的話來傷害我。我只好回來了。“

  他路上被劫:

  ”早晨開船出發,走著走著,忽然有隻船順水而上,追上了我們的船。船上的人大聲吆喝著,強行上了我們的船,掀開我們的船篷,並且說要徵用我們的船。混亂中痛打了船伕……所有東西,都被搶劫走了,整條船差不多被洗劫一空。“

  他受人接濟:

  ”我在家鄉時,朋友陳眉公就寫信給雲南的唐大來說:‘我好友徐霞客遊覽天下,現在要去探訪雞足山和大來兄。他絕不同於那些有求於平原君的食客,希望好好招待他’等來到雲南省城時,我已身無分文……唐大來雖然貧窮,卻把陳眉公的朋友也當作自己的朋友,我在貧窮時得到救濟,心存感激!“

  僕人攜款棄他而逃:

  ”早晨起床,僕人顧行還沒有來,我正要去查問,這時看見一個和尚慌慌張張地來了,他說:‘悉檀寺的長老讓我來迎候您。’我一聽就明白是僕人顧行逃走了。又問那個和尚,果然。……我來到寺裡,已經是中午。開啟箱一看,所有東西都不見了。長老要派寺裡僧人去追,我制止了他們,並說“‘追也追不上了,就算追上了也不能強迫他回來,他想走就讓他走算了’只是離開家鄉三年,我和他一主一僕,形影相依,共度多少難關和險境啊。但他卻在萬里之外拋棄了我,為何這樣狠心啊,心中不免悲傷”

  古時候,生產力落後,交通不便,旅行就是自討苦吃;那時候99%的男子人生主要目標就是當官光宗耀祖養兒子子孫滿堂。可是有這樣一個人,用現代的話就是“另類”,給後人留下極其豐富的精神食糧,他按照自己的想法闖蕩世界,用“另類”的方法留下自己的痕跡,哪怕這一路困難重重、驚險不斷——被劫、被冤枉、被陷害和背叛,被貧困和疾病折磨著……文中關於這些的描寫只是短短地帶過幾筆,接下來便又是大段大段興致盎然的景色描寫、地質考察以及風俗紀錄,好像這些艱難不曾發生過一樣!由於他的奇文妙語,於是這個另類的人被人永遠地記住了。

  羨慕和佩服這些人,“出淤泥而不染”,無論遭受多少打擊磨難,到頭來依然心存善念、樂觀積極。他們善於發現身邊的美並且真心地讚美它們,他們把不開心的事拋到腦後,於是乎每一天醒來都是新的開始。

  我想這是一群多麼幸福的人啊!

  徐霞客遊記讀後感 篇23

  《徐霞客遊記·浙遊日記》不足萬字,而金華之行就佔5200字,其中金華山著墨4400多字,“俱為三洞遊”,一語道破天機,足見金華山在徐霞客心目中的重要分量。

  徐霞客遊記中記錄的發生在金華的人和事,體現著濃厚的人文情懷。他與當地人的交往,對古城街巷及金華山道路的描述,對金華街肆府衙記載,對智者寺那塊陸游字碑的留戀,雖字數不多,但揭示了他對金華社會人文的關注。

  他考察完金華山八個溶洞後,按其標準排序:雙龍第一、水源第二、講堂第三……把講堂洞排在其慕名已久的朝真、冰壺之前。講堂洞為南朝士人劉孝標講學之處,開一代講學風氣,從其排序中可見徐霞客對人文的推崇。

  遊記中還讀出了信義金華。徐霞客金華行可謂是一次溫暖之旅,體現金華人的熱情好客。十月初八晚上,初到金華,“見客無投宿處”,王敬川急人所難,陪同住宿,第二天又陪吃、陪遊,告別時,“王依依,久之,乃別”。上金華山途經清景庵,“庵僧道修留飯”。在鬥雞巖迷路,趙姓樵者反覆指路。晚上住鹿田寺,“僧瑞峰從聞以餘輩人不至,方分路遙呼,聲震山谷”。

  第二天,又為徐霞客準備好進洞火把,陪同前往。進雙龍洞,“借俗盤於潘姥家,出洞時,潘姥為炊煮黃粱以待”。短短兩天,盡顯金華人誠信包容、樂善好施、正真善良的品質。

  智者寺全貌鳥瞰效果圖

  美麗金華。徐霞客以其獨特的眼光對金華山水之美作了精彩描繪,他從婺江乘舟前往金華途中,目睹兩岸風景迷人,便在《遊記》中寫下:“水流沙岸中,四山俱遠,丹楓疏密,鬥錦裁霞,映疊尤異”,遠眺金華山,“北山突兀天表,若負扆然,而背之東南行。”儼然一幅優美的山水畫。

  第二天,他和靜聞爬上北山頂峰,當時太陽剛落,徐霞客發了一大通感慨,不僅寫了北山夕陽的絢麗勝景,而且是徐霞客觸景生情一種聯想人生的深情告白,非常感人,這可以說是對金華山美麗景色描繪之絕筆,令人神往。

  科考金華。徐霞客以一位地理學家的眼光來審視金華的山山水水,他對北山山水方位、走向、分合把握正確。在金華山考察過程中,隨處可見其專業描述,他的遊歷重在考察山形地貌,探求真知。他游完三洞給出評價:“朝真以一隙天光為奇,冰壺以萬斛珠璣為異,雙龍水陸兼奇,幽明湊異者也”,揭示了三洞幽、險、奇之特色,他還寫道:“所謂三洞也,洞門俱向西,層累而下……而洞中之水,實層注焉”。今天的探測結果已證實金華山洞中有洞,洞洞相連。徐霞客在380年前憑目測觀察和經驗判斷得出結論,令人折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