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李白詩《春思》後感悟
讀李白詩《春思》後感悟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我們時常會受到啟發,對某些事或人產生新的感悟,順其自然的,我們就可以寫一篇關於感悟的文章。那麼問題來了,你會寫感悟的文章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李白詩《春思》後感悟,歡迎大家分享。
本文詩作者李白,字太白,唐朝人。母夢長庚星而生。通詩書,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天寶初,賀知章言於玄宗,有詔供奉翰林,因失意於貴妃,賜金放還。祿山反,永王璘節度東南,迫致之,及璘敗,白坐系潯陽獄,流夜郎,以赦得釋。代宗以左拾遺召,而白已卒,年六十四。
我們把李白詩《春思》翻譯成白話文,全詩文的意思為:燕地的春草剛剛發芽,細嫩得像絲一樣,秦地的桑樹已經低垂著濃綠的樹枝。當你心裡想著歸家的日子,正是我思念你斷腸的時候。春風與我不相認識,為什麼要吹入我的羅帳裡來?
如今,通讀李白此詩,可知親臨在春天裡對春時的那種感受,但是,真正品味李白詩《春思》時,夠讓人們對此詩更加為之而細研一番,古代時,李白有相當數量的詩作描摹思婦的心理,《春思》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春”字往往語帶雙關。它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比喻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詩題“春思”之“春”,就包含著這樣兩層意思。
開頭兩句:“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可以視作“興”。詩中的興句一般是就眼前所見,信手拈起,這兩句卻以相隔遙遠的燕、秦兩地的春天景物起興,頗為別緻。“燕草如碧絲”,當是出於思婦的懸想:“秦桑低綠枝”,才是思婦所目睹。把目力達不到的遠景和眼前近景配置在一幅畫面上,並且都從思婦一邊寫出,從邏輯上說,似乎有點乖礙,但從“寫情”的角度來看,卻是可通的。試想:仲春時節,桑葉繁茂,獨處秦地的思婦觸景生情,終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歸來;她根據自己平素與丈夫的恩愛相處和對丈夫的深切瞭解,料想遠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見到碧絲般的春草,也必然會萌生思歸的'念頭。見春草而思歸,語出《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首句化用《楚辭》語,渾成自然,不著痕跡。詩人巧妙地把握了思婦複雜的感情活動,用兩處春光,興兩地相思,把想象與懷憶同眼前真景融合起來,據實構虛,造成詩的妙境。所以不僅起到了一般興句所能起的烘托感情氣氛的作用,而且還把思婦對於丈夫的真摯感情和他們夫妻之間心心相印的親密關係傳寫出來了,這是一般的興句所不易做到的。另外,這兩句還運用了諧聲雙關。“絲”諧“思”,“枝”諧“知”,這恰和下文思歸與“斷腸”相關合,增強了詩句的音樂美與含蓄美。
三四兩句直承興句的理路而來,故仍從兩地著筆:“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丈夫及春懷歸,足慰離人愁腸。按理說,詩中的女主人公應該感到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斷腸”承之,這又似乎違背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聯絡上面的興句細細體會,就會發現,這樣寫對錶現思婦的感情又進了一層。元代蕭士贇注李白集曾加以評述道:“燕北地寒,生草遲。當秦地柔桑低綠之時,燕草方生,興其夫方萌懷歸之志,猶燕草之方生。妾則思君之久,猶秦桑之已低綠也。”這一評述,揭示了興句與所詠之詞之間的微妙的關係。詩中看似於理不合之處,正是感情最為濃密所在。
舊時俗話說:“見多情易厭,見少情易變。”這首詩中的女主人公的可貴之處在於闊別而情愈深,跡疏而心不移。詩的最後兩句是:“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詩人捕捉了思婦在春風吹入閨房,掀動羅帳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動,表現了她忠於所愛、堅貞不二的高尚情操。蕭士贇說:“末句比喻此心貞潔,非外物所能動”,正好被他一語道著。從藝術上說,這兩句讓多情的思婦對著無情的春風發話,又彷彿是無理的,但用來表現獨守春閨的特定環境中的思婦的情態,又令人感到真實可信。春風撩人,春思纏綿,申斥春風,正所以明志自警。以此作結,恰到好處。
無理而妙是古典詩歌中一個常見的藝術特徵。從李白的這首詩中不難看出,所謂無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違背常理、常情的描寫中,反而更深刻地表現了各種複雜的感情。所以,於此,當世今,人們在引古詠詩之時,不難以古詩與現實生活往往聯結起來,就是讓我們要以現實辯證唯物論的觀點去評析古時侯那些名人名詩及名句中所包含的真正含義,用透視古文化的眼力去鑑賞,去感化現實性的思想,為我所用,又為我所悟,且起到引古為今的作用。李白此詩可貴之處,卻是在此歌頌了“平素女人與丈夫恩愛相處,以及對丈夫深切瞭解和思歸對於丈夫的真摯感情”的高尚思想,因此,這就是我們當今青年時代男女青年應明確的戀愛觀,即:“愛情要忠貞如一”的可取之處,也是今日讀李白詩《春思》後,而為之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最大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