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東周列國志有感(精選25篇)

讀東周列國志有感(精選25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東周列國志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東周列國志有感 篇1

  《東周列國志》是我最近讀過的一本書。它講述了以戰爭為主題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故事。當時群雄並起,百家爭鳴。雖然最後大家知道是秦國統一了天下,但在這其中,很少人能看到那些默默奉獻的偉大英雄。

  在那個時代的諸多人物中,我最喜歡蘇秦。蘇秦並不是秦國人,卻也為秦國的一統天下助了自己的一臂之力。他為了報恩決心幫助燕國滅齊,當時是齊強燕弱,但他毫不放棄,設下了一個又一個局,在齊國當了相國,並取得了齊王的信任,然後說服齊王出兵伐宋、滅宋,惹怒了其他國家。別的國家聯兵伐齊,齊國大敗,幾乎滅國,蘇秦也被齊王所殺,因為蘇秦用的是“死間”,所謂“死間”,即成人之死。

  歷史書已經看到這,我逼近思索:為什麼他可以如此優秀,僅靠一己之力傾危天下呢?答:因為他以前學習用功。蘇秦是鬼谷子四大得意徒弟之一。當時孫臏、龐涓學軍事,張儀、蘇秦學遊說,遊說於列國之間。因為還沒掌握“道”,於是拿起鬼谷子給他的一本書用心研讀。他用心到什麼程度?蘇秦在讀書時把頭髮懸在房樑上,每當要睡著時,頭不小心一低,頭髮就會被扯出,頭皮產生劇痛,這麼一痛就精神了。不僅如此,他還在睏倦時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看著一個紅泡冒出,又來了精神。經過長時間的研讀,最後他終於悟透了,還成就了“頭懸樑,錐刺股”的學習佳話。

  這是一代傳奇身後的故事,我也想有傳奇的一生。但看著現實中的我,明知道眼前的一切是可貴的,卻不珍惜;明知道手中的歷史書是一代又一代聖人的鮮血編制而成的,卻又不認真讀。我恨自己,恨自己有這種想法卻沒有行動……

  傳奇是怎樣煉成的?答:努力。相信只要堅持努力下去,我的人生也會達到一個新高度。我為了考進好的大學,現在就開始努力了。大部分時間都用來練體育了,僅剩的時間全在寫作業上。本來週末是個提升的機會,可我耐不住性子,一到週末就放縱自己,開啟電視就關不起來,一天都在歡聲笑語中度過。到了晚上,我關上電視,閉上眼睛,我看到了星星,看到了端坐在電視機前整整一天的自己,看到了上學五天的努力付之東流……我如夢初醒,原以為這樣的一天值得。但現在才發現,這一天的我除了笑以及一個昏沉的腦袋什麼也沒有收穫。星期天,這是最後一天週末了,我決定重振旗鼓,從今往後以積極的態度學校、運動、做家務。但面對枯燥而不懂的知識,我不由得煩躁起來:好累,不想學了!於是,我在那兒呆坐著,兩眼毫無光彩,心中很是不快。忽然,一陣清風吹過,我猛然一扭頭,瞥到了課本旁的那本書——《東周列國志》,想到了蘇秦,想到了他為了認真學習而頭懸樑、錐刺股,我卻因為覺得書本枯燥就要放棄,這不就是在背對著我目標的道路上奔跑嗎?我冷靜下來,規律和思路重回到我的腦中,在嚐到了勝利的喜悅後,我再次捧起那本歷史書,看書中淋漓盡致展現出人物性格,它真實而又生動,讓我好幾次都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彷彿是我的心聲在與書中的歷史人物對話。

  《東周列國志》不僅是讓我知道了歷史的書,更是一本激勵我的書!

  讀東周列國志有感 篇2

  《東周列國志》這本書是一部描寫我國東周歷史的章回體長篇歷史小說,比較全面地反映出東周五百年間爭霸稱雄的故事。

  我喜歡看這本書的原因是:這本書挑選了最為精彩的故事,是能讓我瞭解春秋國史的最佳通俗讀本。

  在這本書裡演繹出了許多精彩紛呈的歷史故事,書裡有傾國傾城的美人、有力能扛鼎的壯士、有精於兵法的將軍、有心懷叵測的奸人、有忠肝義膽的門客們,當然還有很多昏庸無能或精明強幹的君主。

  神箭養由基的故事中有個叫養由基的小士兵,他射箭技藝精湛,百步穿楊,在與敵方一位覺得自己箭術超群,天下無敵,沒有人可以打敗他的驕傲自大的將軍比試中一箭就射中了他的脖子,射死了敵方的大將,獲得了勝利。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驕傲浮誇導致失敗,謙虛穩重能使人進步,獲得勝利。

  書中趙氏孤兒這個故事也十分精彩,更令我感動。故事是這樣的:佞臣屠岸賈十分嫉妒趙氏家族顯赫的地位,便誣告趙氏家族謀反。正巧國君晉景公也十分討厭趙氏家族,所以他讓屠岸賈悄悄地剷除趙氏一族。此時趙朔的妻子已懷孕了,在千辛萬苦下生下了男嬰趙武,為躲避屠岸賈的追殺,趙氏的門客程嬰用自己的親生兒子冒充趙武,公孫忤臼抱假遺孤趙武甘心被殺,才使趙氏的遺孤逃過一劫。後來程嬰帶著趙武忍辱負重藏匿在盂山,15年後等趙武長大成人回到宮中殺死了佞臣屠岸賈,為趙氏一族報仇。故事中趙氏門客程嬰和公孫忤臼為了報答趙朔的知遇之恩,不惜犧牲自己的親生兒子和自己的性命,這種高尚偉大的情操著實令人佩服啊!

  讀東周列國志有感 篇3

  在中國歷史上,總有許許多多歷史故事熠熠生輝,並能夠給人們啟迪。而《東周列國志》就再現了當年烽煙四起、諸侯紛爭的年代。它成書於明代,作者是明代的馮夢龍,記載了從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至秦始皇統一中國的這一段歷史,其中的許多故事我們耳熟能詳,如退避三舍、圍魏救趙、紙上談兵等家喻戶曉的故事。

  令我感觸很深的是春秋時期鄭莊公“黃泉”見母親的行為。鄭莊公母親武姜不喜愛大兒子,也就是鄭莊公,因為武姜生他不太順利,而武姜更喜愛小兒子共叔段。鄭莊公即位後,武姜與共叔段想謀反,不料被鄭莊公發現。於是鄭莊公發誓,不到黃泉絕不與母親相見。一年後,他後悔自己說的話,十分懷念母親。大臣潁考叔出主意,他認為“黃泉”為地下的泉水,讓鄭莊公在地道中挖出泉水的地方與母親相見。潁考叔安排之後,母子倆抱頭痛哭。我欣賞鄭莊公孝順母親的行為,儘管母親謀反,但他始終對母親念念不忘。而現在的我們,有些人就為小事而與母親發生爭吵,實在不應該。“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用自己的能力去發揚光大。管鮑之交是歷史上的一段佳話,兩位好友互謙互讓,值得讚揚。其中,在《東周列國志》中記載了一個故事:管仲帶兵打仗,向前衝總在最後面,後退總在最前頭,大夥兒都笑他膽子小。鮑叔牙幫好友辯解,說他家老母無人贍養,管仲要保護自己性命。從這本書的語言中不難看出,作者對鮑叔牙的行為是讚揚的。可能,由於古代與現代觀念不同吧,我認為觀眾的行為應當要批判。保衛祖國,就應衝鋒在前退卻在後。而鮑叔牙既然是他的好友,更不應包庇。這故事放在現代的話,可能會遭批判。因此,在當今這個社會中,我認為還是不要學習他們的,不過應該學習的是管仲的孝,鮑叔牙與管仲間真摯的朋友關係。閱讀這本書,我真的是學到了很多。學習歷史,就是為了“鑑往知來”,這些栩栩如生的故事,有正面的例子,也有反例。我們應自己分析,自己判斷,做一個“大寫的人”。家長感言:學習歷史是百益而無一害的,史學著作《東周列國志》就可以讓我們領略歷史的傳奇。諸多著名成語就源於東周故事 。

  因此,他是文學的精華所在。學歷史的意義是“鑑往知來”,東周時代看似與現代社會毫無關聯,卻能影射出現代社會,從書中找到現代社會的影子。因此,我們要學習歷史,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陶冶我們的情操。

  讀東周列國志有感 篇4

  春秋時期,群雄四起,周室衰敗,無力號令諸侯,中原大亂,外有楚國之患。

  這是一個弱肉強食,道義無存,禮樂仁義敗壞的時代。此時急需一個能平定中原,號令群雄的人,此乃伯也。

  欲成伯業必有如公子小白(後為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之智。想當年小白為奪齊王之位,以為父出喪之名返回齊國。誰知為扶持公子糾的管夷吾,卻於途中暗放冷箭。雖然管夷吾的箭並未射中小白要害,但小白咬破舌尖,吐血詐亡,不僅騙過了管夷吾,防住了他的第二箭,竟然還騙了隨行的鮑叔牙。此為急中生智。

  誤以為小白已死的公子糾放慢了腳步,而小白則換了便服快馬加鞭。終於小白趕在公子糾之前到達了齊國。由於他的賢德和鮑叔牙的舉薦,小白終成齊桓公。桓公之善在於願納賢人之諫,亦有容人之量。鮑叔牙知管夷吾賢德,將他推薦給齊桓公。桓公不計之前的一箭之仇,還任用管夷吾為相。此等容人之度,普天之下有誰能不臣服?

  雖然,齊侯有智,但更為重要的是他的自知之明。齊桓公深知自己的才能不如管夷吾,於是他下令:“國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憑仲父裁決。”不過,桓公此舉不免讓人有覆國之憂。但齊桓公之智正在與此,他下令國人只得稱管夷吾為仲父。他用免死大恩,相國之職,萬人之敬將管仲“囚禁”於齊,讓他為齊效力。

  齊桓公可謂:“知賢,知賢而用,用而任,任而弗以小人參之,可霸天下也。”

  若欲霸天下,兵甲必足,但是霸主必以德服人勿用威。如衛國為狄所破之時,衛民半罹狄刃,衛懿公亦死於鐵騎之下。桓公麾師驅狄,助衛重修宗廟,又送木材重建其國。此乃桓公之仁也,亦為親鄰國之計。在混亂的年代裡,桓功亦行周禮,伐楚亦以以討楚久不效周為名。並請於周天子,聯合七國之兵,以壓楚境。正如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齊桓公以兵安亂邦,以仁平中原,以禮服人心,被譽為春秋五霸之首。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多少人可以霸天下,得人心,恐怕有也只是屈指可數吧!而僅靠武力奪取天下又能維持多久呢?

  兵者救人,能者治人,仁者愛人,伯業之成。

  讀東周列國志有感 篇5

  今天,窗外的小雨還在淅淅瀝瀝地下著,冬季的嚴寒還是有的,我讀著“荊軻獻圖刺秦王”,血流成河的場面鮮明入眼,荊軻的坦然自若、英勇就義的畫面,驚心動魄。荊軻刺秦王,沒有成功,留下了千古的遺憾。不久,秦王贏政就消滅了列國,統一了天下,自己做起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人稱秦始皇。浩浩蕩蕩、長達百年的戰爭終於結束,我也是用了近1個月的時間讀完了這本書。現在,我掩卷深思。

  此時我的思維是混亂的,抬起頭望著玻璃窗上的雨滴,空中的麻雀成群結隊地飛來飛去,絲毫不怕寒冬的風雨。是什麼原因?求生的慾望吧。對,就從求生的慾望說起。文中的諸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是權勢的爭奪,是求生的本能。常言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在這個時代是行不通的,國與國之間君主想的是吞併與擴張,“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從遙遠的歷史回到今天21世紀的中國,我國的與世界的和平共處的五項基本原則,是一種非常大的進步。審視我們的國情,周邊的美國、日本也想制裁咱們,有13億人的團結一致、眾志成城,他們是妄想的。

  一代君主的身邊有些賢臣志士,也少不奸逆小人。若君主親近賢臣,國家必定富強穩定,若君主親近小人,最終免不了國破家亡。縱觀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其中也少不了志同道合的摯友,還有一心想致你於死地的“狐朋狗友”,不知你是否已經看清他們的面目?有人說:“現在這個社會,黑白兩道都得通。”對與否?“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在不同崗位上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我就自己在小學教育的道上,說一點自己的感覺。我的身邊是天真的孩子,他們是一張乾淨的白紙,我要孩子們繪上色彩斑斕的畫面,給他們一個勇敢、向上的心態。我的要辯證地看待人們的話語,“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

  每一章節都會寫道,某一君主在某事某地做好事善待他人,在某一個緊急情境中那人由來報答,所謂的“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有的是同師兄弟之間互相殘殺的場面,如龐涓與孫臏的恩怨情仇。今天的現實生活中有沒有呢?有,我們還是要學習《弟子規》“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我又想到了贛榆區第三屆傳統優秀文化公益大講堂的諄諄教誨,感恩世界萬物,感恩親人,我們都是一家人,開開心心地工作學習,小家好了,大家必然就好了。

  軍令如山,嚴明的軍紀,是作戰成功的一半。今天的國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們一定要遵紀守法。班級中的紀律是成績好的一半因素,“不成規矩,不易方圓。”

  看歷史,察世情,暢想人生,一個人要走向哪裡,要走多遠?窗外的雨停了,光禿禿的枝幹在寒風中屹然站立,走出室外,天地間一片清新的氣息。雨水沖洗了整個冬季的渾濁,頓感豁然開朗。

  “念天地之悠悠,做人之堂堂正正……”一個聲音在長嘆,我仰望藍天。

  讀東周列國志有感 篇6

  很早之前,我就閱讀過了東周列國志一書。這是一部講述國與國之間鬥爭為主線很有意思的歷史小說,書中描寫了東周時期長達500多年的紛繁歷史,從大周王朝衰落起,到諸侯國次第崛起: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等在這個歷史舞臺上群雄逐鹿!

  這部書中也充滿個性鮮明的人物:傾國傾城的美人,力能拔鼎的力士,仗義行俠的義士等等。其中著墨最多的是或昏庸無能、或精明強幹的君主以及盡心輔佐他們的名臣或是助紂為虐的奸人。這些飽滿鮮活的形象,為讀者演繹了一段段波瀾壯闊的史詩!

  而給我留下更深刻印象的是書中湧現出的捨己為人、盡忠報國的那些人,其中介子推這個人最讓我欣賞、敬佩,特別是在三十一回晉惠公怒殺慶鄭 介子推割股啖君這個故事中的表現使我對他念念不忘。

  介子推割股啖君這個故事表面上有些血腥,但卻是一個忠君為民、捨己救人的感人故事。

  話說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外在流亡,他追隨的臣子先是逃向了小國狄國,狄國國君不僅對重耳禮遇有加,還讓重耳娶妻成家。但當時晉國國君晉惠公擔心重耳對他有威脅,於是派人到狄國刺殺重耳。得到訊息的重耳,無奈下又開始逃亡,由於一行人的盤纏已經被偷走,一路上吃盡苦頭,流亡到衛國時,幾天沒吃上飯的重耳已經奄奄一息,飢不能行。眾臣採野菜煮食,重耳不能下嚥;忠臣介子推偷偷的進山溝裡,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塊,同野菜煮成湯,狐偃把湯送給重耳。重耳接過來狼吞虎嚥吃了個精光,這才問從哪兒來的肉菜湯,狐偃忍住痛苦的表情,低聲說:大夫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果見介子推正從山溝裡一瘸一拐的走出來,重耳感動得淚如雨下,發誓有朝一日做了國君報答他

  後來,歷經磨難的重耳果真成為了一國之君。當他開始論功行賞之時,陪同重耳在外流亡19年,歷經艱苦、受盡歧視,始終對重耳忠心耿耿的介子推卻悄然離開帶著母親進入大山。

  19年中介子推一定有很多機會,可

  讀東周列國志有感 篇7

  《東周列國志》是一本描寫春秋戰國時期的書,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英雄縱橫馳騁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百家爭鳴,列國紛爭的偉大時代。這本書詳細地記載了無數個國家和個人在這段長達五百多年的動盪不安中俯仰沉浮,講述了春秋列國時期的許多故事。

  我讀了這本書,感觸很深。書中描繪了許多活靈活現的人物,有傾國傾城的美人,有力大如牛的壯士,有驍勇善戰的將軍,有心懷叵測的小人,當然還有很多昏庸無能或精明強幹的君主。這些人物時而令我感動,時而令我敬佩,時而令我憎恨……

  其中,《鄭莊公掘地見母》是令我感動的故事。那時鄭莊公發誓,不到黃泉,再也不見母親。有一個正直無私之士潁考叔見莊公對母不孝,便講了一個貓頭鷹長大後啄死母親的故事。莊公默默不語。晚餐時,莊公賞了潁考叔一塊肉,只見他卻把肉用紙包好回家孝敬母親。莊公猛然醒悟,掘地見泉,建了一個地下室,與母親相見。我被他的孝心所感動。雖然莊公不孝於母親,但是他仍做到了他應盡的義務。

  而《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是令我憎恨的故事。周幽王昏庸無能,不理朝政。寵信他的愛妃褒姒,為了搏美人一笑,居然點燃了烽火,頓時火光沖天,鼓聲如雷。鄰近的諸侯以為有戰事,連夜趕來相助。可是幽王卻只是和他們開了個玩笑,諸侯們都非常生氣。褒姒見了,卻大笑不已,幽王也因此失去了威信。後來,真的有外敵入侵時,再燃烽火,卻沒有人來救他。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講究誠信,如果失去了誠信,危險真的來到時,就不會有任何人來幫助你,到那時後悔都來不及了。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這本書非常值得大家去會讀,因為裡面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而且還能汲取古人的智慧,學習古人的精神。讓我們“以史為鑑”,從古人的智慧裡學習為人處世的道理吧。

  讀東周列國志有感 篇8

  《東周列國志》是明代小說家馮夢龍所寫的。

  它講述了春秋戰國,這個既混亂又精彩的時間段。奴隸制社會開始瓦解,新的封建社會開始形成。

  《東周列國志》一共五十八回,起自周幽王戲眾諸侯。終於秦始皇兼併六國,跨越五百多年的歷史,講述了春秋各諸候國之間的吞併及稱霸,戰國七雄之間的鬥爭。書中事件雖多,但是並不凌亂,而且回回有道理。

  這裡面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講的是周幽王寵信他的愛妃褒姒,為獲得褒姒的一笑,點燃了緊急報警救援用的烽火。臨近的諸侯看到後,急忙過來救援,卻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白擔心了一場。結果周幽王的確讓褒姒眉開眼笑,但卻讓各位諸候對他寒了心。下一次真正有人來犯時,當他再次點燃烽火臺,卻沒有人來救援,最終導致亡國了。

  有一個故事雖然不出自《東周列國志》但卻與《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狼來了》的故事中的孩子就像周幽王一樣,只為博一時的歡樂。喊“狼來了”,來騙大人們,當大人們跑來卻什麼都沒有發生,自己就開心了。

  幾次以後,當狼真的來了呢?即使他再怎麼拼命喊:“狼來了”!卻再也沒有人來救他了。

  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講誠信。以欺騙別人,看他們出醜取樂。最終,一理危險真的到來時,是不會有人拔刀相助的。

  《東周列國志》這本書把五百多年的歷史興衰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人物雖多但各具特色。從帝王到將士,從官員到百姓,個個特色鮮明,讓人影響深刻,令我大開眼界。

  讀東周列國志有感 篇9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既混亂又精彩的時期,封建社會制度開始形成。西周滅亡後,崛起的東周沒有約束力,各地諸侯稱霸一方,經長達數百年的連綿不斷的戰爭,形成許多國家,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先後登上歷史舞臺,演出各種精彩緊張的歷史故事。舞臺上,有力頂千斤的壯士,有精於兵法的將軍,有心懷叵測的奸人,還有許多或昏庸無能,或精明強幹的君主。

  書中最讓我敬佩的人是勾踐。一次,吳王親自伐越,結果大敗,吳國國君闔閭也在戰爭中陣亡。他的孫子夫差即位為吳王。他打敗越國後,勾踐求饒,夫差答應了。於是,勾踐來到了吳國養馬,而且穿著童僕的衣服,天天斬草料餵馬,還親舔過夫差的糞便,夫差見勾踐忠於他,就放鬆了對他的警惕。其實,他每天臥薪嚐膽,不忘國恥。就這樣,20年後,文種訓練的越國精兵終於滅了吳國。他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雖然這是一本講國家與國家之間發生鬥爭故事的書,但是裡面卻湧現出捨己為人的人,如管仲、介子推。其中介子推這個人最讓我敬佩,他竟然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煮給了飢餓的重耳吃,這真是沒人能夠做到的事啊!這難道不是捨己為人的精神使他做出這樣偉大的事?

  每個人都要有無私奉獻、捨己為人的心。

  讀東周列國志有感 篇10

  這個寒假,我讀完了《東周列國志》這本書,讓我記憶猶新。

  這本書講了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既混亂又精彩的時期,奴隸制社會開始瓦解,新的封建社會制度開始形成。西周滅亡後,代之而起的東周沒有約束力,各地諸侯稱霸一方,竟長達數百年的連綿不斷的兼併戰爭,形成許多國家,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先後登上歷史舞臺。舞臺上,有傾國傾城的美人,有力能把鼎的壯士,有精於兵法的將軍,有心懷叵測的奸人,昏庸無能或精明強幹的君主,一個個人物都讓我難以忘懷。

  本書的原著是餘邵魚,改寫是侯榮榮,書中演出各種精彩緊張的歷史故事,講述了許多春秋列國的史實,書中的歷史真情都讓我無比讚歎和感動,例如:大義滅親,管仲和鮑叔牙,管仲的遺言,一鳴驚人的大鳥,臥薪嚐膽等許許多多緊張的歷史故事,豪傑蘇秦身掛六國相印,成就了前無古人的六國合眾功秦穆公邀做宰相,成大器晚成的典故與此而來,管仲隨齊恆公爭孤竹國,有了老馬識途這個成語······

  伍子胥和孫臏是我最喜歡的兩個戰國英雄,有人曾說過,自已喜歡那種英雄,他身上就那種英雄的背影。孫臏和龐涓一起在鬼谷子下學習。龐涓急考功名,早早出山投奔魏國當了將軍,但是他嫉妒孫臏的才華,他知道自己比不上孫臏,於是他應了下流的手段,把孫臏騙到魏國,然後監禁起來,處以臏刑。孫臏受了臏刑,苦不堪言,被齊國救走之後,孫臏圍魏救趙,在掛林打敗龐涓,又在馬陵殺了龐涓,最後同鬼谷子歸隱山中。孫臏是春秋戰國時期為數不多的幾功成名就後,全身而退的英雄中的一個。想想,看看我們自已,我們身上會不會有孫臏的影子,會不會知道自已現在所做所為的後果,會不會看到遠方自已的未來······

  《東周列國志》給了我許多人生啟發,儘管東周在遙遠的公元前,它的思想業精神卻一直延續下來。孔子,孟子,莊子的思想,英雄的意志。那種浴血沙場,馬革裹屍的氣概,那種“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的豪情,那種悌孝為本的,以德為先的文化。

  在現在的時代,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更應該將祖先的核心價值傳承下來,不能在這世界中,迷失了自我。因此,我難忘《東周列國志》,更難忘它的精髓。

  讀東周列國志有感 篇11

  《東周列國志》講述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事情。

  那時候,群雄紛爭、天下大亂,天子周宣王已無力治理天下,大權都已經交到晉、魯、齊這幾個諸侯國手上了。其中,晉國實力最強,自然就最有權力。所以,每個諸侯國每個年頭都要給他進貢。

  在此期間,出現了一名民主——重耳。他愛民如子,以仁德而遠名之天下。可惜,在他為太子之時,他的同父異母——驪姬在他父王面前說他與他的兄弟——申生的壞話。最終,她把申生騙進宮中用計殺死,而重耳逃亡在外,忍辱數年,終於重新當上了一國之主,治理晉國。這就是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生的故事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要學習重耳,我們現在雖說不用愛民如子,也要尊老愛幼,比如:一位老爺爺拄著柺杖想要過馬路,你就可以攙扶著她過馬路;如果有一位小朋友摔倒了,你就可以把他攙扶起來……

  愛是重耳身上最大的優點,我們也要擁有愛:愛國家、愛同學、愛朋友、愛家人、愛動物等等等等。我們因該嚴重抵制破壞公共財產的人,他們這麼做是不道德的。

  從今以後,我們一定要做一個有愛的人。

  讀東周列國志有感 篇12

  前段時間我讀了《東周列國志》這本書,講述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它忠實而精彩地記錄了這段寶貴的歷史,它從西周末年寫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內容豐富,頭緒紛繁。那時,東周王朝已經衰敗,對諸侯國沒有了約束,於是,諸侯們各自為政,並相互攻伐。經過長期的戰爭,許多國家被消滅了,逐漸形成了戰國末期的七個強國。在這本書中,既有“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田忌賽馬”等膾炙人口的故事,也記載了許多精彩的歷史人物,在這些歷史人物中,我最佩服管仲,他非常聰明,很有謀略,如果沒有他,齊國就滅不了山戎,齊桓公就不可能稱霸天下。

  裡面還有許多故事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如:《狼來了》這個故事大家一定都聽過吧!故事中的孩子用“狼來了”騙山下種田的人以獲得快樂,開始兩次人們都信以為真你聽到小孩的呼喊都直奔而來,看到的卻是小孩在哈哈大笑,大人們知道被這小孩欺騙了。當狼真的來時,不管怎麼叫喊都沒人相信了,都說這孩子又在騙人了。別人已經不相信,不去救他,讓他差點命喪黃泉!透過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做人應該誠實,不能因為自己的利益而欺騙別人。

  在這本書裡,我不僅瞭解到那時候的'歷史,更瞭解了做人的許多可貴的品質。

  讀東周列國志有感 篇13

  《東周列國志》是明代著名通俗小說家馮夢龍據前人作品改寫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該小說取材於《戰國策》、《左傳》、《國語》、《史記》等史書。是一部少有虛構、根據史實創作的作品。故事按照時間順序重新編排,成為一部條理清晰、結構完整、內容豐富、語言生動的優秀文學著作,對後世影響深遠。

  讀了這本書,對我影響最深的是該書的第二回———鄭莊公掘地見母。本故事講述了鄭武公兩個兒子(長子寤生,次子段)爭奪王位,加上母親姜氏從中撮合,長子寤生即位(叫鄭莊公),母親姜氏跟段裡應外合,打算奪下王位,不料長子寤生早有準備,次子段覺得沒臉見哥哥和母親就自殺了。母親也離開了長子寤生的國都。鄭莊公後悔了,覺得自己成為不講天倫的罪人。有一天,鄭莊公手下的一位小官叫穎考叔。他為鄭莊公帶來了一隻貓頭鷹給他當野味嚐嚐鮮。同時,把貓頭鷹的寓意講了出來。(這種鳥小的時候母親含辛茹苦地把它養大,長大後,竟然反過來把母親啄死。)鄭莊公聽了非常羞愧,同時看到穎考叔把好羊肉包好放在袖子裡,原來,他要帶回家中給母親吃。此時,鄭莊公讚揚穎考叔是一個孝子,同時問他如何彌補自己對母親的不孝,穎考叔為鄭莊公出了一計(把地挖開,一直挖到有泉水的地方,建一個地下室,把母親姜氏接到裡面,在此相會,這樣就不違背誓言了。),使鄭莊公能夠把母親接到國都。

  讀了這一回,使我懂得了一個道理:我們孝敬父母,尊老愛幼,不能忘記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不能像貓頭鷹那樣忘恩負義,要像穎考叔一樣孝敬母親!

  讀東周列國志有感 篇14

  鄭莊公為了不傷母子之情,成全兄弟之義,只好將京城分封給段。誰知段仗著母親的寵愛竟然得寸進尺,到京城後就著手積聚力量,擴充地盤,擴大勢力,準備奪權。後來更以打獵為名奪取了鄢和廩廷,但是鄭莊公對此仍然忍讓。直到得到段謀權篡位的確實證據才起兵吧段打得落花流水,人仰馬翻。

  段兵敗自殺,鄭莊公十分傷心,覺得是母親的偏愛害了段,於是將她逐出王宮,並當眾立誓:不到黃泉,決不再與姜氏相見。不過鄭莊公終究是孝順的,氣頭一過就覺得這樣對待母親於心不忍,又怕天下人笑話。但說出去的話收不回,怎麼辦呢?於是大臣潁考叔獻計,派人掘一個地道,待掘到泉水後在泉邊建一個地下室,這樣母子才得以相見,兩人禁不住抱頭痛哭。一直以來,在我的概念裡,封建王朝的統治者為了爭奪王位向來是不擇手段的,但這個故事告訴了我有時候單憑武力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仁者才是真正無敵的,孝義之人天不負!它也啟發我平時遇到事情要多一些寬容、仁愛,這樣才會成為更多人喜愛的孩子。

  當然書中還有很多讓我們深受啟發的故事,它們一樣引人入勝,膾炙人口,流傳甚廣。《東周列國志》真是讓我受益匪淺,朋友,你也來讀一讀吧!

  讀東周列國志有感 篇15

  我在暑假裡,讀了一本很喜歡的歷史小故事《東周列國志》。

  《東周列國志》是明朝人馮夢龍所寫,講的是西周末年,以及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小故事,從“周悠王無道失國”開始,到“秦始皇統一天下”,一共五百多年。期間存在許許多多諸侯國,周王朝已名存實亡。 秦王政滅了六國,統一了天下,稱皇帝,戰國時代終結。

  這本書給我留下較深印象的是《晉靈公荒淫遭弒》,晉靈公是春秋時代晉國的一個昏君,愛濫殺無辜:他喜歡用彈弓打人,有時甚至以打掉人的眼珠、牙齒為樂;有人走過就放狗咬人,把人咬死為止;因為菜沒熟就殺掉廚師等行為,弄得滿朝人心惶惶。相國趙盾幾次進諫都沒有作用,這反而惹惱了晉靈公,所以幾次派人去殺趙盾,而刺客卻認為趙盾是忠臣,不肯去殺卻無法抗命撞樹而死。晉靈公的荒淫遭到了人們的不滿,公元前607年,他被趙盾的侄子趙穿所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國之君,不能修身養性,反而荒淫無道,不能獲取民心,必將被歷史的洪流淹沒。

  東周有許多人才,如石碏、管仲、鮑叔牙等,他們都為自己的國家貢獻了一份力;這是個人才輩出、風雲激盪的年代,《臥薪嚐膽》、《負荊請罪》、《紙上談兵》這些我們熟知的歷史小故事都是發生在這個時代;這也是個群雄角逐的時代,雖然免不了打打殺殺,但絕對是個精彩的年代,我們現如今只能捧著書本,遙想亂世之中,英雄輩出,金戈鐵馬。

  如果你也想了解這些歷史小故事,就一起來讀讀這本《東周列國志》吧!

  讀東周列國志有感 篇16

  前段時間我讀了《東周列國志》這本書,講述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它忠實而精彩地記錄了這段寶貴的歷史,它從西周末年寫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內容豐富,頭緒紛繁。那時,東周王朝已經衰敗,對諸侯國沒有了約束,於是,諸侯們各自為政,並相互攻伐。經過長期的戰爭,許多國家被消滅了,逐漸形成了戰國末期的七個強國。在這本書中,既有“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田忌賽馬”等膾炙人口的故事,也記載了許多精彩的歷史人物,在這些歷史人物中,我最佩服管仲,他非常聰明,很有謀略,如果沒有他,齊國就滅不了山戎,齊桓公就不可能稱霸天下。

  裡面還有許多故事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如:《狼來了》這個故事大家一定都聽過吧!故事中的孩子用“狼來了”騙山下種田的人以獲得快樂,開始兩次人們都信以為真你聽到小孩的呼喊都直奔而來,看到的卻是小孩在哈哈大笑,大人們知道被這小孩欺騙了。當狼真的來時,不管怎麼叫喊都沒人相信了,都說這孩子又在騙人了。別人已經不相信,不去救他,讓他差點命喪黃泉!透過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做人應該誠實,不能因為自己的利益而欺騙別人。

  在這本書裡,我不僅瞭解到那時候的歷史,更瞭解了做人的許多可貴的品質。

  讀東周列國志有感 篇17

  “衛石碏大義滅親 鄭莊公假命伐宋”

  “為大義而滅親,真純臣也!”,於春秋亂世,禮崩樂壞,而在《東周列國志》的第六回中,石碏向讀者展示的卻是一個完全正面的角色。

  公義私情不兩全,甘心殺子報君冤。州籲殺兄長衛桓公篡位,石厚幫其奪位,實屬大不義之舉,石碏獻計使二人被捕於異國,群臣念及石厚乃國老石碏之子,願意饒其一命,但絲毫不有舐犢之私心,憤怒的要親手斬殺兒子,最後獳羊肩代石碏斬了石厚。古往今來,石碏之舉得到無數讚許,更是印證了在國家生死存亡的危難時刻敢於為國鋤奸、殺子滅親是多麼的難能可貴!於吾輩自身而言,石碏大義滅親之例,在當下對我等做人做事於公於私、於國於己、孰重孰輕、怎樣權衡、如何取捨也有一定的啟示和教益。

  自是老臣懷遠慮,故留子厚誤州籲!在兒子石厚一開始為惡不仁之時,石碏其實一直有機會剷除逆子,但出於對衛國長久發展考慮以及對州籲為人的瞭解,深知若現下除掉石厚,只會更加縱容州籲的胡作非為,倒不如留著石厚在州籲身邊有所提點,待事情有了轉機,再斬草除根也不遲,不得不佩服石碏的深謀遠慮,救國救民於水深火熱之中。同樣這也啟示我們,放長線,釣大魚,眼下的蠅頭小利、利得利失不必過分在意,懷著長遠辯證的眼光看待萬事萬物,不拘泥於一時間的結果,不單單著眼於當前。

  透過馮夢龍的文筆,我們也能看到更加豐滿的石碏個人形象,他有著難能可貴的文人氣節,敢於勸諫君主、直言不諱;堅守個人本心不隨意侍君、不為金寶折腰;德高望重、為群臣所尊;善於處理外交、友好陳國。

  筆鋒一轉,馮夢龍接著上文闡述鄭國莊公假命伐宋之事。

  正所謂不打無準備之戰,伐宋當然也要滿足一些先決條件,春秋時期,各國之間關係紛亂,剪不斷、理還亂,首先要團結陳、魯兩國,方能有所勝算,最後,事情的結果也是如鄭莊公所願,有了發兵的理由,併成功的團結了陳、魯、齊三國出戰宋國,透過現象看本質,在伐宋的準備中,我們能看到怎樣的背後呢?

  重用能人異士、好的臣子的輔佐事半功倍,君主善於納諫、從善如流相得益彰。鄭莊公起初準備直接出兵宋國之時,幸得身邊臣下祭足、穎叔考的出謀劃策,即團結他國、有充足的伐宋理由,鄭莊公對臣子的意見也是虛心接受、而非剛愎自用,才有了十足的準備,正所謂內因起決定作用,伐宋的準備進展的如此順利,離不開君臣間的美美與共。

  明正則言順,言順則事成,充足而又正義的出兵理由很難不讓人贊同。雖說鄭莊公此戰非義戰,但打著的是周天子的名號,是因為宋國不來朝覲對王室缺乏尊重所以才出兵的,引得路人群眾紛紛一邊倒向鄭莊公,宋國也就成了眾矢之的,孤立無助,在戰初處於被完全碾壓的局勢。假的名號被信服的背後我們也能看到周天子仍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天子不是完全的形同虛設。當然,鄭莊公假託王命的行為,在當下的正能量教育中也是不可以被當做正面教材。

  國與國的政治外交中,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齊、魯二國只是單純的想幫助鄭國才願意協助出兵的嗎?非也,我們不能完全的排除這方面的原因,但齊、宋之間本就是表面關係,且魯與齊牽扯的各方利益更是多,魯國願意幫鄭國,齊國自是不能袖手旁觀,且鄭莊公說過在伐宋之戰中,所得到的領土,皆歸二國所有,沒有單純的只是出於道德的政治關係,一段好的政治關係的出現,在它的背後一定有著更深層次的利益結合。

  在《東周列國志》第六回中,馮夢龍透過精彩、犀利、而又通俗易懂的文筆用石碏大義滅親向我們展示了為人為臣之道,同時也用鄭莊公伐宋之事讓我們看到君臣間相處之道以及國與國之間的維繫之法!

  讀東周列國志有感 篇18

  今讀《東周列國志》前二十九回,感慨萬端。已經一段,記下心中所想、腦中所悟,以為將來。

  運勢由看人品相開始。周幽王宮涅諒陰時,“狎暱群小,飲酒食肉,全無哀慼之心”,已顯暴戾寡恩之態。及得褒姒,退申後廢太子,棄朝政戲諸侯。11年斷送西周275年祖宗基業。晉惠公夷吾為求得國,大割地以賂秦,未得國先失國。及至登基獲位,抵賴不允。失信於臣下,無信於鄰國。內憂外患,國人不順。

  衰敗由過度貪婪開始。衛懿公不恤國政,好養鶴畜,按位給俸。養鶴之人,也有厚祿。民有飢凍,全然不顧。及至狄兵殺至,兵不能用,被砍為肉泥,徒留笑柄。虞公貪晉之白璧良馬,借道於晉伐盟友虢,利慾薰心,忘記虢亡而虞不能獨存,國滅而璧馬無處安放的道理。及至國滅,落魄為寓公。

  成功由靜心順勢開始。鄭莊公寤生因出生遭母嫌棄,受逼而封京城與弟叔段同享,知其訓兵講武、意謀篡奪而不動,好一個“段惡未著,安可加誅”!好一個“寡人寧可失地,豈可傷兄弟之情,拂國母之意”!及至誅段,掘泉見母,悉心治國,成周鄭交質之勢。齊桓公小白助燕滅令支孤竹子,闢地五百。燕伯感恩,禮送出界五十里,桓公守禮“諸侯相送,不出境外”,以五十里齊地相送。助燕伐戎,功成名就,仍克私慾,不貪燕地,諸侯信服,遂成春秋首霸。

  不律、貪婪導致失敗,自律、順勢走向成功,3000年前,這個革命法則在中國土地上已經在有序的演繹著,重複了一個地域又一個地域,重複了一段時間又一段時間。今天,這片土地已經統一治理,資訊爆發式增長。我們可以輕易的把北方的事情拿到那邊來做警示,把東邊的事情拿到西邊做經驗,更能把千年前的事情放到面前做教訓。勝人者力,自勝者強,看為所用,學為實踐,悟為己有,讓笑柄與嗟嘆遠離自己,讓運勢與智慧包圍自己,珍惜當下,努力奮進。

  讀東周列國志有感 篇19

  荊卿,名軻,本慶氏 ,齊國大夫慶封之後也。時楚國討伐慶封,其族人奔衛,衛人謂之慶卿。後荊軻以劍術說衛元君,元君不能用,復奔燕,改氏曰荊,燕人謂之荊卿。

  荊軻嗜酒,日與燕人高漸離飲於燕市。高漸離善於擊築,荊軻常和而歌於市中,已而相泣,旁若無人,以為天下無知己。燕之名士田光先生知其非庸人也,常資於酒資,善待之。

  未幾,燕太子丹為國之大事求教於田光先生,田光先生便力薦荊軻。在得到荊軻答應去見燕太子丹時,為避免國家機密有洩漏之嫌,田光先生遂拔劍自刎,以死自明。

  於是,燕太子丹尊荊軻為上卿,在秦國歸順大將樊於期公館旁邊,復築一館,名為荊館,以奉荊軻。事後,太子丹日造門下問安,供以太牢,間進車騎美女,資其所欲,惟恐其意不適也。

  為取信秦王,荊軻獻計:用得罪於秦國的樊將軍之首,以及督亢膏腴之地奉獻秦王。秦王必喜而見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斫其胸,則將軍之仇可報,而燕亦免於滅亡之患。樊於期聞聽此計,即拔佩劍刎其喉,慷慨獻顱。

  於是,太子丹又以百金覓得鋒利匕首一枚,並淬以劇毒,包裹在所獻地圖之中。另外,太子丹挑選門下最勇武士秦舞陽為其副手。

  及見秦王之時,秦舞陽面白如死人,不能升階。荊軻只能一個人來到秦王面前,將所之物拱手奉上。待秦王展圖欲觀之時,圖中匕首已現,荊軻依計左手把秦王之袖,右手執匕首刺其胸。秦王驚而奮起,掙斷袖袍,繞柱而行,待內侍提醒,方才拔出寶劍,將荊軻刺倒在地。

  事敗之後,荊軻倚柱而笑,向秦王箕踞罵曰:幸哉汝也!吾欲效曹沫故事,以生劫汝,反諸侯侵地,不意事之不就,被汝倖免,豈非天乎!

  荊軻枉害了田光、樊於期、秦舞陽三人性命,又斷送了燕丹父子,結果卻是功敗垂成!

  但是,歷史往往並不是以成敗論英雄的。在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中,榜上有名的共有五位,即曹沫、專諸、豫讓、聶政,最後一位就是荊軻。

  在這幾個人當中,代價最小,效果最佳的當屬曹沫;最有耐心,最有執行力的是專諸;最為衷心,最為慘烈的是豫讓;最忠孝兩全,不計名利的是聶政;最高消費,最為悲壯的就是荊軻了。

  不可否認的是,時至今日,影響力最大的卻是荊軻。

  一是荊軻刺殺的物件名氣最大。

  春秋三百年間,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最後一統天下的正是秦國,而秦王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始皇帝。

  如果荊軻所屬意的好友蓋聶能夠擔當荊軻的副手,而不是臨上陣前才倉促換上了徒有其名的秦舞陽,也許這個計劃可能完成;如果荊軻不心存僥倖,想學曹沫,生擒秦王,脅迫其返還諸侯領地,也許,最先倒在地上的應該是秦王了;如果荊軻的行刺能夠成功,荊軻改變的不僅僅是中國的歷史,而且整個世界的歷史恐怕都得重新書寫了。

  二是荊軻行刺的目的是為了天下百姓,而非一己之利。

  曹沫劫持齊桓公是為了追討其三戰所亡之魯國失地,意在雪恥,以此來洗刷齊國手下敗將之名;專諸刺殺吳王僚,是為了還吳公子闔閭的人情債;豫讓毀容吞碳,行乞於市,幾次刺殺趙王無恤未果,是為了報智伯知遇之恩;聶政刺殺韓相俠累,是為了酬謝嚴仲子供奉老母之義。而荊軻刺殺秦王,則是為了向秦王討還各諸侯國的土地,免除戰亂,讓老百姓能夠過上一個安生的日子。

  另外,更有甚者,當年美國總統的里根遭到一名企圖“以刺成名”的刺客的刺殺,一顆子彈穿過了里根的胸膛。而這名青年暗殺里根的惟一目的——竟是為了引起一名著名女影星的注意。他試圖以這種形式 來博取世人的矚目,結果卻是成為世人的笑柄而遺臭萬年。

  三是荊軻的那首絕唱,贏得了眾多粉絲。

  臨發之日,太子丹與相厚賓客,以及知其事者,俱白衣素冠,送荊軻至易水之上。高漸離聞訊,亦持酒肉而至。酒行數巡,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此歌聲,如長虹貫日,直達九霄,至今還環繞在我們的耳畔。

  讀東周列國志有感 篇20

  這幾天我利用業餘時間閱讀了一生必讀的經典之中國十大名著的《東周列國志》。

  在漫長的歲月裡,周朝是一個最久的朝代,可卻是歷史中一小部分。周朝分為東周和西周,在西周的時候,國力強大;而在東周,政府的力量十分衰弱,結果天子只是一個名義而已罷了。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此時諸侯割據,群雄逐鹿。《東周列國志》就敘述了春秋戰國間,五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下面我給你們講講“春秋五霸”的故事吧!

  第一個霸主是齊桓公,他是一個善於用人的霸主。管仲是齊桓公弟弟的老師,為了讓齊桓公的弟弟當上皇帝,於是管仲曾經用箭射他。但因為他的胸襟十分寬廣,而且管仲也很有才能,於是他任用管仲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管仲協助他整頓齊國,國內兵強馬壯、糧草充足,齊國日益強大起來、有所振興。這時,齊桓公稱霸之心活泛起來,佔據了他心中所有位置。有了管仲,齊桓公信心百倍地踏上了稱霸諸侯的旅程。

  啟發:說明了只有以誠相待,才能讓別人幫助你,感激你。其實齊桓公對人以誠相待,也是為了自己的霸業做的奠基。所以,我要向齊桓公學習,做一個對別人以誠相待的人。

  第二個霸主就是厲害的晉文公,他的身邊都有難得的文臣武將,他也跟齊桓公一樣善於用人。他為人賢明,出言不浮誇虛飾,氣度不凡,所以他打敗了專橫跋扈,讓人們抱怨連天、不得安寧的晉懷公。經過幾年的努力,他登上了盟主的位置。

  啟發:只有一個善於用人的人,才能當好一個公司的董事長,因為只有懂得用人,他才能鞏固自己的地位,才能為他自己的公司增添了得力人才。而晉國就好比一個公司,晉文公則是這個公司的董事長,假如他不懂用人,他還能當上霸主嗎?

  第三個霸主是宋襄公,他是一個十分愚蠢的人。他愚蠢到不可救藥的地步,可以說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傻蛋。

  啟發:我們應該引以為戒,不能向他學習。比如說他要用仁義戰勝刀槍,這可能嗎?假如一個善良的小羊羔在一隻貪得無厭的大灰狼手中,善良的小羊羔有可能用自己的仁義戰勝大灰狼那可怕的牙齒嗎?

  第四個霸主就是——胸襟寬廣的秦穆公。秦穆公懂得用人,用了許多難得的文臣武將。他也是一個十分明智的君主,該提拔的就提拔,不該提拔的就不提拔。在這些文臣武將的幫助下,他成為稱霸各國的盟主。

  啟發:做一個懂得寬容的別人的人是有些難,但是秦穆公做到了,他寬容別人時,別人則會以感恩的心去回報寬容他的人,在這時寬容則變成了秦穆公成就霸業的奠基石。寬容是一種美好的品質,我要向秦穆公學習,做一個懂得寬容的人。

  第五個霸主就是大名鼎鼎的楚莊王。在楚莊王年輕的時候貪圖享樂,專橫跋扈,一點都不關心政治。經過好幾個大臣的規勸,他醒悟過來了。他一鳴驚人,有了大幅度的改變,整頓內政,關心人民。經過許多年的努力,他坐上了盟主這個位置。

  啟發:國學讀本上說“過而不改,是謂過以”。楚莊王在以前也曾經是一個貪圖享樂的人,但是他知錯就改,他提拔了許多厲害的文臣武將,國裡漸漸恢復,從而當上了盟主。我們其實應該向楚莊王學習,因為在學校中,有許多同學知道自己錯了,但是他絕對不改,這不是自欺欺人嗎?所以,我們應該向楚莊王學習,做一個有錯必改的好孩子。

  《東周列國志》是精彩萬分的一本書,令人拍案叫絕。它不僅讓我瞭解了歷史,也讓我懂得了一些道理,我喜歡這本書!

  讀東周列國志有感 篇21

  《東周列國志》是一部家喻戶曉的文學名著,作者:馮夢龍。該書主要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跨越的年份很長,從西周末年一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內容及其豐富。其中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重耳復國興霸業》、《藺相如完璧歸趙》等眾所周知的故事

  其中《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講述的是周幽王為了討寵妃褒姒的歡心,竟然聽從一位大臣荒唐的建議:點燃烽火臺,戲弄各路諸侯。各路諸侯被戲耍多次,非常惱火,等到敵人真正入侵,烽火臺再次被點燃的時候,大家都以為是周幽王又在和褒姒取樂,所以他們決定不出兵。最後周朝滅亡,周幽王慘死。

  這就是著名的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丟了江山。一個君王荒廢朝政,每日琢磨的不是百姓疾苦、國家強盛,而是用盡心機只為美人一笑,那麼這個君王對國家的統治必然不能長久。一個君王戲耍諸侯,用欺騙來取樂,結果必然被滅亡。為了減輕周幽王的過錯,褒姒就被稱為妖姬,被後人不停的唾棄。事實上沒有褒姒也有周姒、王姒……這是周幽王好色、不喜朝政的本性所決定的。就如夏桀、商紂丟了江山,就不是因為妹喜、妲己。

  《東周列國志》作者文筆非常好,把一個個故事寫得生動形象,人物刻畫得入目三分。通讀全書,讓我對西周、春秋、戰國、這段歷史有了一定的瞭解,豐富了歷史知識。看著一個個國家慢慢興起、慢慢強盛、慢慢衰弱。最後滅亡,我發現國家興起和強盛一般都是君王勤政、廣納賢士的時期,國家衰弱和滅亡一般都是君王昏庸、荒廢朝政的時期。

  誠信、勤奮、進取是讓我的學習和生活更上一層樓的法寶,這就是《東周列國志》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感受。

  讀東周列國志有感 篇22

  “荊軻刺秦王”這個流傳了兩千多年的故事,想必大家並不陌生吧。自從臺灣遊學回來,我對“荊軻刺秦王”便有了極大的興趣。

  在臺灣遊學交流中,我們所表演的舞臺劇“荊軻刺秦王”與真正的歷史記載有什麼區別呢?

  戰國末年,燕太子丹十分憎恨秦王,於是招攬了許多勇士。太子丹經過田光先生的指點和引薦,認識了一位叫荊軻的勇士。為了得到秦王的信任,便想出帶著樊於期的人頭和督亢的地圖去見秦王,達到近距離刺殺的目的。

  樊將軍知道此事後,毫不猶豫的拔劍自盡,太子丹悲痛萬分。易水河邊,樂師高漸離擊箸,荊軻唱歌,看到這裡彷彿場景再現,讓人不由得悲壯萬分。

  荊軻和副手秦舞陽來到咸陽宮。荊軻將人頭和地圖獻給秦王並按計劃實施刺殺行動,不料行動失敗,秦王用寶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最後,守衛進殿,將荊軻殺死。

  這個歷史故事,讓我看到了太子丹的仁慈,不願傷及無辜;看到了樊於期的豪邁——拔劍自盡;看到了荊軻的神勇、毫不畏懼。看到了秦王的武功高強,獨自面對荊軻。

  令我記憶深刻的人物非荊軻莫屬。在他身上體現了以弱小的個體反抗強暴的精神,他的勇氣和甘為高尚的政治價值觀獻身的犧牲精神,將千古流芳。

  此外,我還看到了歷史和劇本的差距。比如說:劇本編寫高漸離推薦的荊軻,而歷史卻記載田光舉薦的荊軻。又比如說:劇本上描述高漸離是燕國的大臣,而歷史卻記載高漸離只是擊箸的樂師。再比如說:劇本上寫了秦王刺殺了荊軻,而歷史上卻記載守衛殺了荊軻。歷史劇的改編是為了迎合觀眾的口味,而真正的歷史卻不能篡改,我們要尊重祖輩的記載。

  這個流傳了兩千多年的故事,已銘記在我心裡。

  讀東周列國志有感 篇23

  我在這個暑假讀了一本由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的歷史演義小說《東周列國志》。這本書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歷史,是一部跨越最長、人物最多的一部歷史小說。

  其中《爭王位鄭國四易主》帶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這個故事背景很複雜,寫到了很多個國家,其中人物關係錯綜複雜。

  故事主要講述的是在周朝周恆王時期,鄭莊公去世後,公子忽、公子突幾人爭位之事。爭位之時得到了宰相祭足的支援,也遭到了宋國宋在公以及鄭國大臣高渠彌的禍害。最終他們一個死於高渠彌的毒手,一個出逃於蔡國。宰相祭足便立公子儀為國君,子儀沒有辜負眾望成為一代明君,從此鄭國國泰民安,成為楚國的附屬國。

  祭足帶給我的印象很深。他足智多謀,明辨是非。在鄭莊公想立子突為王的時候,他推薦了為鄭國立了許多大功的子忽;在宋莊王來催他們交出金銀時,他巧妙回信緩解了交易;在說不通打不過時,他懂得聯合其他國家,強大自己的實力擊退宋國;在知道高渠彌對公子忽的毒害後,使用計謀為子忽報仇。

  宋莊王是一個貪心和野心非常大的君王,他不僅要求鄭國給他們一百雙壁玉,千噸黃金,甚至還要每年給他三萬錘糧食!他一直預謀要讓子突上位,以達到吞併鄭國的目的。

  高渠彌心胸狹窄,記仇,心狠手辣。因為公子忽曾阻止他封為上卿,與公子忽不和,使用陰謀鬼計下毒手把他殺了滅口,想輔佐另一位公子上位以達到他自己的私心和野心。但是,最終還是死於齊國君王的手下。

  歷史故事中讓我們看到了貪婪、狡詐、陰險的人最終還是達不到目的的。我們更多的應該學習古人的足智多謀,學習智者身上優秀的精神,學會辨別是非善惡,從古人的智慧裡學習為人處世的道理。

  讀東周列國志有感 篇24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既混亂又精彩的時期,奴隸制社會開始瓦解,新的封建社會制度開始形成。西周滅亡後,代之而起的東周沒有約束力,各地諸侯稱霸一方,經長達數百年的連綿不斷的兼併戰爭,形成許多國家,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先後登上歷史舞臺,演出各種精彩緊張的歷史故事。這本書,可以讓你走進一個戰爭時代,它講述了秦國、齊國、楚國、趙國等幾個國家的連綿不斷的兼併戰爭,也同時締造出春秋時期的英雄。

  書中有許多個性不同的人物,最讓我敬佩的人是勾踐,他在越國輔佐君主。一次,吳國為了報以前越國侵犯的仇,發兵伐越,結果大敗,後來吳國君主死後,夫差即位為吳王。他打敗越國後,越國勾踐求饒,吳國答應了。於是,勾踐到了吳國養馬,而且整天穿著童僕的衣服,天天斬草料餵馬,還親舔過夫差的大便,夫差見勾踐如此忠心於他,就放鬆了對他的警惕。其實,他每天都要臥薪嚐膽,不忘國恥。就這樣,20年後,經過了文種訓練的越國精兵終於滅了吳國。他那種忍辱負重,心繫國家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仰。

  雖然這是一個講國家與國家之間發生爭鬥的歷史故事,但是裡面卻湧現出許多捨己為人、不怕困難、盡忠報國的英雄人無物,如管仲、鮑叔牙、介子推、豫讓、藺相如。其中介子推這個人最讓我欣賞、敬佩,雖然他只在這本書裡出現了幾個故事,但是他卻使我對他念念不忘,在大臣們飢寒交迫之時,他竟然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煮給了飢餓的君臣們吃,這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啊!這難道不是捨己為人的精神使他做出這樣偉大的事?的確,這樣的精神,在我們的身邊,也是有不少的人和例子,如我們最熟悉的清潔工,還有我們親愛的老師,雖然他們不是為了捨己為國,但是他們也為我們付出了很多,這也是捨己為人的精神。在大家的回憶裡,應該還記得那牽動億萬人心的那次5·12時間嗎?在地震的一瞬間,許多人都在想著如何逃跑,有一些人卻用自己的生命來拯救那些在廢墟里無辜的人,甚至連生命也送給了死神,列如譚千秋老師,他為了保護學生,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他們,自己卻與世長辭了。在災難發生時,誰都沒有無動於衷,許多志願者都在救援傷者,為災民犧牲了個人的時間,甚至是生命,無償而不怕艱苦地去救人,這難道不像那一千多年前的忠臣介子推的精神嗎?因此,每個人都應該有無私奉獻、捨己為人的心。雖說好人會有好報,但介子推卻被燒死在晉文公的一把火下。雖然介子推死了,但是他那無私奉獻、捨己為人的精神滲透在我的心中,滲透在讀者們的心中!

  成語連綿不斷:連綿:連續不斷的樣子。形容連續不止,從不中斷。如:明·朱國禎《湧幢小品》:“往餘再喪妻,四喪子,復喪妹,最後喪母,連綿不絕,哭泣悲傷,五衷菀結。”又如:連綿不斷的高山阻擋我們的去路。

  成語連綿不絕:連續而不中斷。如:明·朱國禎《湧幢小品·神惠記》:“往餘再喪妻,四喪子,復喪妹,最後喪母,連綿不絕。哭泣悲傷,五衷菀結。”又如:連綿不絕的煩悶,正就是由回憶引起的。——葉聖陶《被忘卻的》

  讀東周列國志有感 篇25

  讀《東周列國志》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為有智者可以生存。何為智者?簡單的說智者就是有頭腦的人。如宴嬰﹑勾踐。智者是時代生存的主宰,只有智者才能擺脫死亡的噩耗,智者永遠都是時代的上從人物,當然作為一名智者是需要歷史的選擇。然而智者不是無所不能的,他們也有無奈,因為他們也想名垂青史,至此不會做一些沒有目的的事。智者之所以能成為智者是因為他們的心思縝密面面俱到。成為智者必不可少的就是知識,知識是成功的奠基石,有了它如魚得水。所以我認為只是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使我們屹立於世。

  讀《東周列國志》讓我知道,當我們在痛苦絕望,對生命感到極度時如果只有一剎那的時間,聽到生命意義的肯定回答,縱使下一剎那就被濁流所吞噬,我們也會覺得滿足,而且在短暫的時間內,還會繼續活下去,那不單只是忍受痛苦的活下去而已,而是愛生命的表現。只要我們心中有生的意念,只要不輕易放棄自己的生命,在困窘的環境也能重生。因為生命是人的本源,沒有了生命一切只是空談。但驀然回首卻發現,這這個世界的悲劇和無奈太多,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的生存,好好珍惜現有的美好,然後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他人,做實際的自己才是最真實的。

  然而當我把《東周列國志》讀完兩遍之後,卻猛然發現,自己的見解有點偏激。這才發現自己對生命的理解只是微乎其微。生命是孱弱的,她柔弱如花芯,所以她需要讚美,如同需要花瓣的保護,莖葉的扶持,碩根的支撐;生命是單純的,她單純的如一粒種子,所以她需要讚美,如同需要厚實的土地,和煦的陽光,溫暖的春風;生命是辛苦的,她辛苦如跋涉征程的溪流,所以她需要讚美,如同需要舒展的河床,堅固的堤岸源頭的生生不息。因

  此我們要熱愛生命。讓我們的生命有價值有意義,讓我們的生命放出耀眼的光輝,讓我們為自己擁有堅強而美麗的生命而自豪。

  讀《東周列國志》之後,彷彿腦海無形中有了規劃,也許是潛在意識上的薰陶,他好像指引我前進,為我明確了方向。是生命在背地裡操控著一切呢?又是誰將我帶到這無暇的空間?原來是理想在我的內心生根﹑發芽。理想是人生的指明燈,是鼓舞我們前進的巨大動力,是戰勝困難的力量源泉。有了理想就等於有了靈魂,前進的路即便障礙重重,也擋不住我們理想的帆舵。明確了自己的理想,我想生活也會因此而精彩。

  讀《東周列國志》我知道了許多精彩故事,“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等。無不成為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在於它擁有了後無來者血的經驗,也是中華民族血的教訓。中華民族的千年文化無一不是歷史瑰麗的“結晶”,然而這卻是億萬人民用生命所銜接起來的,是人類的瑰寶。讀了它真讓我獲益匪淺。希望大家也來讀讀,相信定有所獲。

  成語如魚得水:如魚得水[rú yú dé shuǐ][源]夫書之微妙,道合自然。篆籀以前,不可得而聞矣。自上古作大篆,頗行於世,但為古遠,人多不詳。今斯刪略繁者,取其合理,參為小篆。凡書,非但裹結流快,終藉筆力輕健。蒙將軍恬《筆經》,猶自簡略,斯更修改,望益於用矣。用筆法,先急回,後疾下,鷹望鵬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如游魚得水,景山興雲,或卷或舒,乍輕乍重,善思之,此理可見矣。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典故]“如魚得水”是一句來自於生活體驗的成語。魚是無法離開水生活的,所以將魚放入水中,才能得其所哉。這句成語可以用作許多比喻:例如用魚於水中之姿來比喻用筆之法的靈活,秦代李斯〈用筆法〉就有“如游魚得水”的說法。這可能是文獻上較早出現的用法。也可以用魚和水的兩相契合,來比喻得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或適合自己發展的環境。例如三國時代,劉備得到孔明相助,就說自己“猶魚之有水”,見於《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另外也可以用魚和水的親密關係,來比喻人和人的關係極為親密。例如《喻世明言·第三卷·新橋市韓五賣春情》中,說及兩位主角“如魚得水,似漆投膠”。這種用法經常指的是男女情愛之事。

  成語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如:《爾雅·釋訓》:“式微式微者,微微微者也。”又如:富庶的河套,是黃河所給的一點點它口裡所吐出的,和被它所吞沒的比較起來,真是微乎其微了。——臧克家《毛主席向著黃河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