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芹澤光治良《人世間的命運》有感
讀芹澤光治良《人世間的命運》有感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芹澤光治良《人世間的命運》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朋友推薦加藤嘉一翻譯的日本著名作家芹澤光治良《人世間的命運》,便欣然讀了。在諸多“欣然”的理由裡,有一點是對加藤嘉一併不陌生,前些年經常讀到他在鳳凰網上的專欄文章。印象深刻的是其看似遊離其實堅定的價值觀、“大智若愚”式的春秋筆法。再有便是加藤同中國人交流的耐心與悉心,且多年初心不改。另外,這“欣然”中還有份好奇,一部外國人的著作如果翻譯成中文通常是經過中國人之手,但譯者與作者同屬一個國籍可能就比較少見了。因為作者與譯者往往代表著不同的文化,原作與譯作往往是代表著不同文化、民族、國家之間的交流。從這個意義上講“完全尊重原作”的譯作是基本上沒有的,譯者如果還要做到“信、達、雅”就不可避免地在譯作語言的基礎上二次創作。基於此,作為日本人的加藤能夠“代表”中國人與日本作家對話,境界是高的,立場是國際主義的。
讀罷全書,加藤的工作非常出色也是無疑的了。這證實了他果真具有高超的中國文字駕馭能力和對中國文化高度的熟悉度和理解力。當然,還有隱藏在紙面背後他自己價值觀念的隱性表達,也是很出色的。這使我對加藤這個中國問題專家的日本學者,有了更加欽佩和欣賞的感覺,比如他在嚴謹的理性態度以外還有非常感性、人性化思考的一面。加藤也一定熱愛至少是尊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能翻譯這部反對日本軍國主義上態度鮮明作品給中國讀者,除了向前輩大師芹澤光治良致敬外同時也是在向中國人致敬。
中國的讀者對日本著名作家芹澤光治良可能會陌生一些。有趣中國的有一些50後60後熟悉小林多喜二這個名字的多些吧。那麼既然是“陌生”為什麼還會“著名”呢?我想可以從是中國的國情和芹澤在日本乃至在世界的影響力方面解釋的。中國人熟悉的日本作家可能會是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樹、渡邊淳一、東野圭吾等這些人的名號,很大程度緣於不少人對諾貝爾文學獎的崇拜,就象很多人讀莫言的作品是在他獲獎之後的事情一樣。而小林多喜二在幾十年前的中國的熟知度大概僅次於白求恩、史沫特萊、埃德加。斯諾,這便更是“國情”了————不是因為其作品,而是因為“國際主義”的原因。無論如何,日本文學在中國的影響力遠不如八十年代的電影電視劇九十年代後的日本的動漫,中國人更熟悉山口百慧和聖多士星矢—————我們本來就是個在閱讀方面不太擅長的民族。
不過如果在日本著名作家名單裡沒有芹澤光治良肯定是個遺憾或者是個謬誤。中國有作家協會簡稱作協,是一個知名作家才能加入的組織。作協也有“級別”的,有全國的作協也有地方的作協,當然只有最著名的作家才能加入全國的作協。在全國的作協主席是茅盾的年代,副主席就是巴金先生或者是丁玲先生。這樣問題就會清楚了,因為同時期相當於中國作協的組織在日本稱為筆會,會長就是著名的川端康成,而副會長便是芹澤光治良,也就是說芹澤光治良在上世紀日本文壇地位影響力相當於茅盾、巴金、老舍、丁玲之於中國文壇的影響。從芹澤與魯迅、巴金、劉百羽以及更多國家一流作家的交往來看,也能看到其作為文學家的“江湖地位”,這部“小說體的回憶錄”更是以“致巴金的一封信”的形式寫的,當然這是一封15萬字超長的“信”。
芹澤的作品很多,我查了一下,諸如《死在巴黎》《孤絕》《離愁》《愛與死之書》《故國》《命運的河流》《一個世界》《人間的命運》《神的微笑》等,多是以他自己親身經歷體驗為寫作素材的`大時代大背景的傳世之作。這部回憶錄《人世間的命運》更是如此,是他同名且有十六卷篇幅的大江小說的“附冊”。所謂“大江小說”(也稱“江河小說”),為法國文學的一個派別,特指那種多卷本連續性並帶有歷史意味的長篇鉅著。象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朵夫》、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這樣具有宏偉的構架與維度的史詩版的鴻篇鉅著都可屬於“大河”小說。列寧曾評價托爾斯泰的小說就是“俄國革命的鏡子”。
顯然做為大江小說的“附冊”,這部獨特的自傳性作品《人間的命運》之所以成為芹澤的重要的代表作,是有文學性和寫實性兩方面因素的。
先說說文學性。這部作品雖是以作家自己親身經歷寫成的“報告文學”,但由於作者的小說家的功力和習慣,使得這篇“報告文學”帶有強烈的小說的結構和描寫特點。也就是說在時間、人物、事件真實的基礎上,作品在結構設計、人物性格、情節展開、事件邏輯性完整性等方面都更有“小說”的特點。這與芹澤作為世界上一流的小說家身份是相符的。
再說說寫實性。全書以作者自己親歷的多個事件為載體,以自己第一主觀視角去觀察在一戰之後的法國、中國、日本,以全球的視角深刻地揭示二戰發展的起源和發展以及必然的結局;分析了二戰過程中不同種族的人們的命運周遭,那個時代的情與愛、血與火、靈與肉、天使與魔鬼、痛苦與掙扎、希望與悲愴;描寫了那個時代國家的命運、普通人的命運以及愛情的命運,記錄了那個時代一代有人類良知、有正義感和同理心的各國精英為人類的解脫苦難而奮鬥的驚心動魄和波瀾壯闊。總之這部作品的動人之處,與芹澤對那個大動盪大輾轉大悲愴的時代的觀察有關,與他對那個時代血肉相融的深刻體驗以深刻的分析的有關。
芹澤已經是成名大師固然是歷史,加藤嘉一成為大師卻也是未來可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