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兩篇-讀後感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兩篇-讀後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兩篇-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兩篇-讀後感1

  這是一本關於成長的書,講述的是一個生活在貧窮地區的小女孩是如何成長起來的。在生活中,總有這麼一些人:他們的身世或許很不幸,他們的父母或許不寵愛他們或者過早去世,他們總是受到別人的嘲笑……

  弗蘭西就是一個這樣的女孩,她的童年如同打翻了的五味瓶:母親偏愛弟弟,深愛他的父親過早去世,家境貧寒,在學校受人輕視。她就如那棵長得鬱鬱蔥蔥的天堂樹,頑強地在貧民區生長著。

  她是一個堅強的人。

  整本書就如同一首歌,一首古老而又婉轉的民謠飄蕩在夜空裡,在心中的湖面上平添幾分漣漪。它不是陽春白雪,只能在華麗的宮廷中歌唱;它或許是下里巴人,在貧民窟骯髒的街道上、破爛的衣衫旁,高亢地唱著生命的歌。

  弗蘭西是一個孩子,但是她飽嘗了大人們為生計奔波的艱辛:賣垃圾、購物、打工……是這些讓她成長起來的。她養成了堅韌的性格,同時這種性格使她受益終生。

  其中有一段令我記憶猶新:弗蘭西和弟弟尼雷在上學前要去打天花疫苗,但是因為他們玩泥巴餡餅而忘了洗手,手臂上十分骯髒、沾滿泥巴的弗蘭西受到了醫生和護士的鄙夷:“這些人這麼骯髒的活著,實在不應該。”但弗蘭西勇敢地反抗著:“我弟弟是下一個。他的胳膊和我一樣髒,請不要吃驚。你不用跟他說。跟我說好了。”

  護士很吃驚:“我真不知道我們說的這些話她居然都懂。”

  為什麼弗蘭西應該不懂?難道窮人家的孩子就沒有“知書達理”、“有文化”的權利嗎?這個護士出身於布魯克林,可是當她飛黃騰達以後,她選擇了忘本——這也是人性的一大悲哀所在。

  我在思考著:“布魯克林有棵樹”,這裡的“樹”指的是什麼呢?是那棵天堂樹嗎?不是的!這棵“樹”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一種自強不息、奮勇拼搏的精神,一種滋長在窮困孩子心中的精神,一種在貧民區中也可以頂天立地的精神!

  這種精神不需要有多麼優越的條件,只要你的心中有這樣的一方土地,書就會茁壯成長,抵達天堂——這就是天堂樹。

  我們的心中,是否有這樣的一棵樹?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兩篇-讀後感2

  《布魯克林有棵樹》是美國作家貝蒂·史密斯創作的長篇小說。該小說講述的是生活在美國貧民區布魯克林的小女孩弗蘭西,在成長過程中經歷貧窮和不幸,同學的歧視和社會的不公,但她仍然堅強勇敢,從貧困的家庭中艱難地成長,憑藉著自己堅韌不拔的意志不斷朝夢想前進,最終走出貧民窟,考上大學的經歷。

  一看故事簡介,我們可能以為它是一本青少年勵志成長故事書,其實不然,這是一本關於生存與成長、家庭與愛、尊嚴與夢想的書,它告訴我們夢想可以使卑微的生命變得高貴,而愛與尊嚴可以讓夢想變成現實,挫折與逆境可以毀滅一個人,但也可以成就一個人,結果如何完全取決於你對待它的態度。

  文中的這棵樹表面上指的是天堂樹,一種唯一可以在水泥地裡成長的樹,實際上指的是主人公弗蘭西的精神,她就是這棵樹。小說的主人公小女孩弗蘭西,她還有個弟弟叫尼雷。姐弟倆生活在20世紀初布魯克林的一個貧困人家。他們的媽媽凱特靠擦洗地板和當看門人維持家用。她是全家的經濟依靠,因為她的丈夫約翰尼是個沒有長大的孩子,他自由、懶散,還是個酒鬼。凱特沒辦法依靠丈夫,但她還想讓自己的孩子能過得好一點兒,她希望能將兒子送進大學的校門,生活雖然艱苦,但母親所保持的那份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深深地影響著弗蘭西,讓她在生活中始終抱有堅強、向上的生存意願和奮鬥的精神,並能不斷從書本中汲取知識,歷經挫折與苦難,弗蘭西終於得以進入大學的校門,她身上那種在貧困中練就的堅韌讓她成功,更讓她感謝貧窮,心中充滿希望與愛。

  這是一部關於吃苦的書,沒有人希望自己生來貧困,但貧困未必一無是處,它可以磨礪堅強的性格、可以讓人更懂生命和生活的'珍貴。當從小吃苦長大的弗蘭西和尼雷一起談到不用吃苦的小妹妹時,反而表示出同情來,說可憐的勞瑞沒有了那苦,也沒有了那苦中的甜了。可見他們從來都沒有把貧窮當苦難,沒有抱怨,沒有向困難低頭,而是把生活中的苦難都當成了財富,當成了生命的饋贈,這樣的品質或許也只有經歷苦難的人才會有。反觀我們現在生活在優渥環境中的孩子,安逸的生活侵蝕了他們的靈魂,讓他們害怕困難與挫折,逃避現實生活,沒有吃苦的精神,也沒有感恩精神,遇到挫折就會怨天尤人,更有學生因為家長或是老師的一點點批評就做出讓人無法想象的事情,不珍愛生命,讓父母痛苦不堪,有的時候還理直氣壯地說是為了自己的自尊心,因為老師或家長傷了自己的自尊心。其實他們需要吃苦教育,更需要生活的艱辛給他們做好的人生教育,很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讀到《布魯克林有棵樹》這本書,讓弗蘭西告訴他們什麼是生活該有的樣子,什麼是真正的尊嚴。

  這也是一部關於成長和愛的小說,父母的精神和品質會不知不覺地感染到孩子的成長過程。弗蘭西的堅強與勇敢像媽媽。這堅強讓她最後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外祖母不識字,母親剛上完小學,弗蘭西上了大學。她的堅強,讓他超越困難,實現家族的夢想。而弗蘭西的豐富的想象力來自於她爸爸。這想象力讓她無視困難與貧窮,憧憬美好的一切。雖然表面上看,弗蘭西的爸爸媽媽並不完美,爸爸嗜酒懶惰,媽媽偏愛弟弟,但從我的理解來看,他們仍然是偉大的,他們在弗蘭西的成長中起了很大的積極作用,也是她堅強品質的源泉。平凡的父母給了弗蘭西不一樣的精神之愛。他們的祖母瑪麗是一位聰慧和善的女性,她雖然一字不識,卻知道一千多個民間故事傳說,"她知道人類所有可憐的弱點,也知道各種殘酷的力量"。文化知識的欠缺絲毫不會減弱她對孩子們的疼愛。他們的家庭更是充滿愛,弗蘭西和弟弟之間並沒有因為母親的重男輕女而心生嫌隙,他們相互合作和鼓勵,彼此認同。再說弗蘭西的父母,他們也深愛彼此,從戀愛時的彼此欣賞到結婚後一起品味貧窮的苦,他們之間沒有抱怨,沒有滿地雞毛,有的是對生活的堅定信念和對各自夢想的追求,還有偶爾的徹夜長談,他們談相識、談相戀,這中間充滿了相互欣賞和滿滿的愛。弗蘭西半夜醒來,聽到父母在廚房聊天,這讓她感到溫暖和安全,這或許就是孩子能夠真真切切感受到的家的溫暖吧!反觀我們的現實生活,有多少父母因為家庭瑣事,因為經濟壓力,因為各種事情,吵吵鬧鬧,最終吵掉了對彼此的愛,還給孩子留下了巨大的心靈創傷,作為父母,我們也要讀這本書,感受這本書中呈現的平凡的愛。弗蘭西一家幾乎貧窮的一無所有,但他們的精神世界卻從來都是富足的。

  這是一個平凡還略帶悲傷的故事,但讀到精彩處,我們卻感受不到悲傷,我們能夠感受到的是滿滿的感動與力量。小說的主人公弗蘭西出生於貧窮的家庭,爸爸深愛她,卻英年早逝,媽媽偏愛弟弟,她在學校也受到了各種欺凌和歧視,但她並沒有因此而放棄生活。我能夠想起來的情節不是她如何卑微地在家庭和學校裡忍受偏見和欺辱,而是她樂觀地去撿垃圾,賣垃圾,並把自己的勞動所得存進存錢罐,並與弟弟精打細算,拿出最少的一部分錢去買黑麵包和零食,並幸福地享用它們。她坐在樹下認真地讀書,沐浴在柔和的陽光裡,她做著關於成功的夢。平凡的生活是那麼真實,那麼溫暖。

  如果我們都能像布魯克林的這棵樹一樣不管環境有多惡劣,空間有多狹小,都努力向天空最高處生長,那我們一定能感受到最美的那縷陽光。如果你現在正在經歷挫折,那麼你是幸運的,請感謝生命賜予我們的所有苦難和艱辛,樂觀頑強地經歷了這些不一樣的人生以後,你一定會活得更精彩。最後,希望更多的人能讀到這本書,尤其是處在迷茫中的青少年,希望讓弗蘭西的精神伴他們前行,助他們成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