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論己——讀《書香歲月—楊絳》有感
觀書論己——讀《書香歲月—楊絳》有感
看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觀書論己——讀《書香歲月—楊絳》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完此書,合上書頁,再細細回味書中細節,總覺得本書題目“書香歲月”有點文不對題。因為初見書名,腦海中首先浮現的是一張簡樸的木桌上置有一卷微微泛黃的書集,旁邊一盞素雅的茶杯上方正迴旋著嫋嫋白霧,給人一種經過時光沉澱的厚重感。但真正閱讀這本書之後,發現它字裡行間卻洋溢著楊絳年少時的輕快愉悅,少有楊絳先生潛心苦讀、埋頭著述的經歷。因而感覺配以“歲月”二字顯得有些滄桑與老成。
言歸正傳,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要屬楊絳先生的父親——補塘先生。胡適先生在《我的母親》中曾寫道,他溫和的脾氣就是遺傳其母親而來,我想楊絳先生安靜祥和的`性格便是其父親的縮影了。雖然補塘先生生活在舊朝代,但我認為他教育子女的方式,他雲淡風清的人生態度及剛正不阿的處事原則,仍值得現代人學習借鑑。作為學生,看到補塘先生教育子女方式再聯絡自己及周邊同學,還是有所感悟與困惑。楊絳先生面對“文”“理”選擇猶豫不決時,補塘先生說了兩句話:“沒有什麼該不該的,最喜歡什麼,就學什麼。”“喜歡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面對女兒人生道路選擇上,補塘先生將選擇權交給了女兒自己的興趣。讀到這裡,不免有些驚訝與迷茫。雖然從小就在書上見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成功的秘訣就是興趣”等諸如此類被反覆引用名言。但到了現實及長輩那裡便大打折扣。現實中更多的情況是,長輩不會讓你選擇你感興趣的,而是實際生活中有用的。就好比我曾經不喜歡數學,父母總是說,興趣是慢慢培養起來的。但到如今已慢慢培養了九年,也不見得真培養了我對數學多大的興趣。每天在數字汪洋裡跋涉對我來說只是任務,不是興趣。在父母那裡“有用”永遠比“有趣”重要得多,他們不會因為我對音樂、美術感興趣,就任由我選擇這些他們看來“不務正業”的學業。所以當我讀到補塘先生如此開明時,大為驚訝。可事後仔細一想,似乎也合乎情理。可能楊絳先生選擇的“文”“理”都是正業,如果楊絳先生當時興趣太過怪異,補塘先生的回答或許還是個未知數。
其次是補塘先生教育子女一絲不苟、嚴謹認真的做事態度也讓我感觸很深。補塘先生要求小阿季(即楊絳)抄狀子時必須用工楷錄寫,不允許有一個錯字;補塘先生讓阿季用白絲線裝訂書本時,雙線只許平行,不許交叉,結子也不能露在外面。諸如此類嚴格的近似苛刻的要求看似不近人情,但卻使得楊絳先生從小就養成了做事一絲不苟的好習慣。這種嚴謹認真的做事觀念讓我明白:選擇做一件事,就要竭盡所能將其做到完美,若只是草草了事,寧可不做。
本書意在寫楊絳,而錢鍾書先生也讓我印象深刻。錢先生的文學造詣婦孺皆知,他出生名門,可以說是一位不愁吃穿的“少爺”。可他少年時常穿著粗布襪和不合腳的大釘鞋,踢踢踏踏地去上學,沒練習本就用毛邊紙,鋼筆頭斷了就用毛竹筷削尖了蘸墨水寫……不是因為他父親不給錢,而是他根本沒想過要這些東西。錢鍾書一生簡樸的生活與對金錢的淡泊讓我震驚與敬仰。如今社會進步了許多,物質也日漸富足。家長都千方百計地滿足孩子各方面物質要求,可又有多少人能像錢鍾書那樣,在條件十分簡陋的情況下仍能廢寢忘食地讀書呢?錢鍾書先生認為讀書“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如人也”,與他渴求知識的精神相比,我相形見絀,深為慚愧。
常言道,讀書可養浩然正氣。讀完此書,亦認為讀書可知己之不足而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