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非攻》有感
讀《非攻》有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非攻》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魯迅有部小說集曰《故事新編》,是語文課上早有耳聞的,一共是《補天》《奔月》《非攻》《起死》等十篇。其中《非攻》一篇,講述的是墨子勸說楚王不要攻打宋國的故事。
我一向不太瞭解墨子,讀完《非攻》,他的形象逐漸明晰起來。小說中寫道:“‘對咧。’墨子說。……他看得耕柱子已經把窩窩頭上了蒸籠,便回到自己房裡,在壁櫥裡摸出一把鹽漬藜菜乾,一柄破銅刀,……,就打成一個包裹。”這些對墨子的描寫很平實,甚至可以說有趣,讓我對後文他對楚王的遊說更加期待了。不管怎麼說,每當我想起墨子的“對咧”,都不禁會心一笑。
文中,某人向墨子抱怨自己僱主言行不一,說定給他一千盆粟米,卻只給五百盆,於是他憤然離開。墨子聽後問:“如果給你一千多盆,你走麼?”回答是“不。”於是,墨子說:“那麼,就並非因為他們言行不一致,倒是因為少了呀!”這段對話有什麼深義,我倒是沒有悟出來;不過我覺得從後來他遊說楚王也取得成功來看,不管是對大事還是小事,他的推理都是很嚴密的。
我認為墨子說服楚王的流程概括起來大致如下:
一.從勸說楚王攻打宋國的.人——公輸般入手,告訴他有人侮辱了自己,想請他幫自己殺了那人以引起其憤怒,說自己“義不殺人”,從而巧妙地曉之以理;
二.說理。用類比法,以錦衣玉食卻整天想著偷鄰居家破衫粗食之人為例,告訴楚王攻打宋國對楚國無益;
三.以皮帶為城,以木塊為攻守器具,現場同公輸般展開對決,用事實證明楚國攻宋未必能獲勝;
四.再次進行說理,向楚王表明宋人守城的堅定信心,令他放棄攻宋。
我想,像墨子這樣,在勸說別人時將委婉勸說與慷慨陳詞相結合,講道理和舉事實並重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非攻》的結尾也頗有意思:墨子回宋國,“到得南關外,又遭著大雨,到城門下想避避雨,被兩個執戈的巡兵趕開了,淋得一身溼,從此鼻子塞了十多天。”這個結尾想表達什麼呢?難道是想說墨子為挽救宋國危亡盡心竭力,而巡兵對他卻依舊如此無禮?這我就不得而知了,或許是魯迅樂意這麼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