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讀後感1000字大學生

西廂記讀後感1000字大學生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西廂記讀後感1000字大學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西廂記讀後感1000字大學生1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凝是玉人來。”,每當讀到這句詩時,腦中總會浮現出關於崔鶯鶯的朦朧想象,那大概是一個身姿纖弱的大家小姐,斜倚在木質的門廊上,滿目柔情的望著一輪圓月,等待著自己的情郎到來,這樣的意像,充滿了關於詩情畫意的美好和一絲花前月下的浪漫,是屬於中國古代獨有的含蓄古典之美,讓人忍不住心神盪漾,思緒在字裡行間沉浮,被帶向一個未知的遠方。

  很長一段時間裡,說道西廂記,我總認為這就是一個關於情情愛愛的無聊故事,當年讀紅樓夢時,見賈母說:“這些書都是一個套子,左不過是些佳人才子,最沒趣兒。把人家女兒說的那樣壞,還說是佳人,編的連影兒也沒有了。開口都是書香門第,父親不是尚書就是宰相,生一個小姐必是愛如珍寶。這小姐必是通文知禮,無所不曉,竟是個絕代佳人。只一見了一個清俊的男人,不管是親是友,便想起終身大事來,父母也忘了,書禮也忘了,鬼不成鬼,賊不成賊,那一點兒是佳人?便是滿腹文章,做出這些事來,也算不得是佳人了。”,只覺得深感贊同,但是當我我真正拿起這本書時,就完全改變了自己的看法,不由自主的被書中的故事所吸引。

  王實莆細膩優美的筆觸下所描繪的崔張兩人的愛情故事,乍一看有些老套,家境貧寒的張生上京趕考時路經河中府,去古剎普救寺拜訪時遇到了暫住在寺中的崔相國家小姐崔鶯鶯,崔小姐氣質嫻雅容貌秀美,惹得張生“眼花繚亂口難言,魂靈飛兒在半天”,為了接近佳人,張生在寺廟中住下,詩書應和之下兩人逐漸暗生情愫,無奈崔府老太太百般阻攔,兩人的愛情歷經種種磨難,好在上天不負有情人,兩人最終修成正果拜堂成親。

  其實比起這一版的故事,元慎的《鶯鶯傳》似乎更貼合實際,在元的故事中,張生上京趕考後將鶯鶯拋之腦後,徒留鶯鶯苦等一生。王的大團圓結局或許是為了迎合觀眾,畢竟雜劇是要演出的,比起悲劇觀眾顯然更容易接受喜劇,其實在我看來,我們每一位讀者,也都希望王的版本才是真實的,才子佳人終成眷屬,這也是我們對美好愛情的一種想象和期許。

  西廂記中不乏精彩詞句,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大概還屬“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讓我想起了87版紅樓中,寶黛共讀西廂時彼此那懵懂而愛戀的眼神,我想這樣含蓄而深厚的愛情已經在現代社會中逐漸離我們遠去,快節奏的生活逼著我們不斷地前進,愛情變得越來越簡單,卻也越來越淺薄。那種“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的愛情觀,大概也只有在閱讀這些經典書目時才能再領會一番,只是掩卷之際,還是會忍不住輕輕嘆息,一分為卷中佳人,一分為孑然之身。

  。

西廂記讀後感1000字大學生2

  “東風搖曳垂楊線,遊絲牽惹桃花片。”在如此浪漫多情的時節裡,張生遇見了崔鶯鶯,便一見鍾情。我始終記得張生對鶯鶯的第一評價是“解舞腰肢軟又軟,千般婀娜,萬般旖旎,似垂柳晚風前。”我想,這次相遇,就早已註定他們將擁有一段美好而又殘酷的愛情故事。

  崔鶯鶯是一個大膽,美麗,善良,溫柔的貴族小姐。生為一個相國小姐的她,從小就在媽媽的管教下受到了封建傳統思想的影響,接受過很多的封建道德教育。當她與張生戀愛,她從一個乖乖女變成了一個“違背道德”壞女子,就構成了思想與行動上的矛盾,在我看來,崔鶯鶯能與張生相愛,挺不容易的。但在這樣的壞境下,她還能不顧一切地與張生相愛,我想這是非常難得的。這樣的女子,放在我們現代來講,令許多年輕人汗顏啊!許多年輕人曾信誓旦旦,許下海誓山盟,可是最後呢?最終在世俗盛名之下,大多不過是當年的風流韻事化作如今的淺斟低唱。想想那“情切切,意綿綿”,想想那“別後相思隔煙水”,想想那高樓碧袖,碧玉紅箋,都如過眼雲煙,浮華似夢,崔鶯鶯對張生的愛是純潔美好,不含一絲雜質。

  當她與張生離別時,她從不像其他的女子希望自己的丈夫金榜題名,衣錦還鄉。在她的.眼裡“情”字是第一,名利功祿,是是非非,她統統都可以不管。“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在回覆張生的詩裡,她將自己不甘寂寞的苦悶心情寫得淋漓盡致。她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她對張生的愛戀,但最終沒有勇氣與張生見面。在“聽琴”的時候,她的心被張生琴中那份熱切的呼喚深深的感動著,但她那一顆被封建道德教育束縛的心控制著她,儘管她早已淚水漣漣。此時此刻,她心中的愛情正與封建教育進行激烈的爭吵,最終愛情戰勝了封建傳統思想。

  當她收到了張生的情詩時,終於鼓起勇氣回了一首《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凝視玉人來。”讀到這裡,我笑了,我想:崔鶯鶯是幸運的,因為她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愛情。正如沈從文所說:“我這一生中,行過許多路,走過許多橋,看過許多雲,喝過許多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最好的人。”的確,崔鶯鶯是幸運的。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當她寫下《明月三五夜》,短短20個字,意味著崔鶯鶯從此走上了叛逆的道路,去追尋自己的愛情。

  世上有許多人選擇用名利去填滿生活,花花世界,遊走一場便洋洋自得。而有些人選擇去愛自己愛的人,用心去填滿生活。我所理解的愛情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彼此明白對方的缺點和優點,能包容對方的缺點和優點。愛上對方的人而不是對方擁有的錢財。在這個繁雜荒亂的世界裡有個愛你的人,共渡生計之苦,陪著你晃晃悠悠地度過餘生,就這樣慢慢變老。

西廂記讀後感1000字大學生3

  《西廂記》是元代著名劇作家王實甫的代表作品。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描繪了青年男女對自由的愛情的渴望,寫出了生活在壓抑中的女性的青春苦悶和莫名的惆悵,表達了“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願望;從而對封建道德教條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衝擊。

  崔鶯鶯是一個美麗,善良,溫柔、含蓄,深受封建禮教的濡染,又有著對愛情生活的嚮往貴族小姐。她是一位具有時代叛逆性的女性形象,她在追求理想愛情時,能夠與封建禮法進行抗爭,這是難能可貴的。她不由自主的對張生一見傾心,月下隔牆吟詩,大膽地對張生吐露心聲,陷入情網之中而不能自拔,飽嘗著相思的痛苦。同時她也越來越不滿於老夫人的約束,並遷怒於紅娘的跟隨。她對張生的愛,純潔透明,沒有一絲雜質,當張生被迫上京考試,她悔恨的是“蝸角虛名,蠅頭小利,拆鴛鴦兩下里”。長亭送別別,她給張生把盞時的感觸是:“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她給張生最鄭重的叮嚀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她擔心的是張生不像她那樣愛得專一,一再提醒他“若見了異鄉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總之,在她的心中,情始終是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於功名利祿,是非榮辱,統統可以不管。她對張生的愛戀,一開始卻是膽怯和動搖不定的,一方面她具有少女的情感和欲求:另一方面,她作為一個相國小姐又是在那樣的母親的管教下成長起來的,同時又接受過較多的封建道德教育,這就構成了她思想和行動上的矛盾。她回答張生的那首詩“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表達了她不甘寂寞的苦悶心情,同時也流露了她對張生的愛戀。在“聽琴”的時候,她被張生琴中熱切的呼喚深深地感動著,以致於淚水漣漣,但是她又沒有勇氣與張生見面。此時在她的心中,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對張生的愛戀激烈地衝突著,最後愛情終於戰勝了禮教。因此當她接到張生的情詩時,終於大著膽子寫了一首題為《明月三五夜》的回詩,約定張生於十五日晚上相會。“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凝是玉人來。”短短二十個字,標誌著鶯鶯決然走上了叛逆的道路,尋求自己的愛情。這是難得可貴的。

  記得著名詩人裴多菲曾說過“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崔鶯鶯敢於追求自己的愛情,她讓我明白了真正的愛情是那樣的美好,是那樣的值得期待,真正的愛情是存在於人間的,並且是可以追尋、應該而且必須去爭取才能夠得到的。真心的希望,如作者心中的美好希冀一樣“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