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吸引力的心靈》讀後感
《有吸引力的心靈》讀後感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有吸引力的心靈》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書作者是瑪利亞?蒙臺梭利,她是義大利第一位醫學女博士。她完成學業後,開始致力於診斷和治療兒童身心方面存在的缺陷,並創辦了“兒童之家”,提出“敏感期”“精神胚胎”“有吸收力的心靈”等極富革命性的理念,為我們揭示了兒童發展的奧秘。同時,她還反思了成人對兒童的教育,指出兒童的很多問題源於成人對待兒童的錯誤方式以及對他們造成的壓抑,向成人提出了警示。
本書是根據二戰期間,蒙臺梭利在印度艾哈邁德巴德授課時的義大利語講稿而完成的。本書體現的是蒙臺梭利後期的一些教育思想,其中一些理念超前於她的教育界和心理界的同行,特別是書中第三章《成長的不同階段》提出了人類自身的自然發展的重要作用,提出孩子的知識是透過在不同的階段中吸取經驗獲得的.。
一、兒童心理發展的3個階段
過去的一些觀點認為,人在剛出生時沒什麼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價值逐漸增大。但心理學家們如今已放棄了這一成就觀點,他們現在認為,在人成長的不同階段存在著不同的心理型別,這些階段之間的界限非常明確,並且與身體成長的不同階段密切關聯,成長是一個不斷再生的過程,當一個心理個性階段結束時,另一個階段隨之而來:
第一階段:出生之後到6歲,又可分為兩個小的時期:0—3歲階段,成年人無法瞭解兒童的心理,也沒有學校會接受這一年齡段的兒童;3—6歲階段,心理型別沒有發生多大變化,但兒童開始變得容易受到成年人影響,6歲前這一階段,兒童人格發生了巨大變化。
第二階段:6—12歲,從精神上講,兒童正處於一個健康、強壯和非常穩定的時期,這種穩定性也表現在身體上。
第三階段:12—18歲,身體在這一階段人的變化非常大,12—15歲,15—18歲。生理變化非常大,已經達到了完全成熟的程度。
青少年的性格很不穩定,無紀律性,叛逆,生理上的健康相較之前來說更加不穩定,不確定。
接下來是大學階段。這些已經完全成熟的學生還被當成小孩子看待:他必須坐在教室裡聽課,服從老師的要求,只能在他們父母的慷慨允許下才可以抽菸或是乘坐電車,還要遭受考試不及格而引起的責罵。青年人沒資訊的現象,究其根本,是因為這些人花了幾年的時間來聽課,但光靠聽課根本不能成就一個有用的人,只有透過實踐,並積累經驗才可以讓一個人走向成熟。
另一種傾向也越來越明顯,許多人認識到了0—6歲這一階段的重要性,因為人類智慧、包括人的心理定型就是在這一階段形成的。成年人的大腦無法完成兒童大腦所完成的東西,兒童的智慧與成年人不同,他們具有一種特殊地從無到有學習的心理能力,他們透過周圍的環境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這種心理型別被稱為“有吸收力的心靈”。
本書將討論的就是這0—6歲的第一階段。兒童能夠自然吸收知識的發現帶來了一場教育革命,作為成年人,我們的工作不是教育,而是對兒童的大腦發展、心理發展提供幫助,正確對待兒童的智慧,理解他們的需要,並提高兒童的這種心理發展的潛能——這就是教育新的發展方向。
二、重視兒童成長的不同階段
蒙臺梭利女士認為:成年人的大腦無法完成兒童大腦所完成的東西,從無到有地學習一種語言需要一種特殊地心理能力。兒童就具有這種心理能力,他們地智慧與成年人地不同。
在我們人成長地不同階段存在著不同的心理型別,這些階段之間的界限是非常明確的。在0—3歲這個階段,成年人是無法瞭解兒童的心理地,無法直接對兒童施加任何影響。在3—6歲階段,心理型別沒有發生多大地變化,但這一階段,兒童開始變得容易受到成年人的影響。
我們作為教育6歲之前的兒童的教育者,是兒童進行第一個轉折期的影響者,兒童已經有了自主能力,可以自己思考、解決不同地問題。從0—6歲這一階段,人類的智慧就在這一階段形成,不僅是智慧,人的心理定性也是在這一階段完成地。語言就是最明顯的例證。兒童學習說話地時候,不但學習不同單詞和單詞地意思,事實上也學習了句子和句子地結構。成年人是透過大腦學習地,而兒童則是透過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識。
事實證明,人格形成的第一階段是最終要的,因為“兒童的心靈具備吸收力的能力”。兒童在這一階段更需要智力上的幫助,任何一點阻礙他創造性的工作的絆腳石都會降低他完美完成工作的機率。我們需要幫助他,不是因為他是一個微弱的小生物,而是因為他身上被賦予了強大的創造能量,而這些能量本身是脆弱的,需要我們的保護和明智的捍衛。無意識的心理會因為創造性工作以及來自外界環境的經驗的影響而變得有意識起來。我們既不能口頭指導,也不能直接干涉和影響這種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人類能力的形成過程。
作為學前教育者,我們需要正確對待每一個階段的兒童,理解他們地需要,進而延長他們具有這種吸收知識能力的階段。教育新地發展方向——向兒童地心理發展提供幫助,向兒童地這種能力提供幫助,並提高兒童的這種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