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離騷》有感

讀《離騷》有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離騷》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離騷》有感1

  讀完此文,我心中充滿了無限感想,千言萬語湧上心頭。

  屈原所創的《離騷》,影響著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人。《離騷》被稱為,人面臨厄運之時“崇高而痛苦靈魂的自傳”,“探求實現‘美政’理想的求索之歌”,“飽含愛國激情的千古絕唱”。可是,你又是否知道,屈原之所以能創《離騷》,之所以能創“騷體”這種新的文學形式,不單只是因為它飽讀詩書,還因為,他會發現民間生活中的“文化精髓”再生活中,我們要有一雙好奇的眼睛,樂於發現生活中的不同,不落窠臼。樂於發現生活中的問題,並積極的去解決,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在學習中,要好好學習課本上的知識,但不能盲目聽從,要勇於提出自己的觀點。在科學實驗中,更是如此,還要自己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並提出。

  屈原的精神能流芳百世,歷千載而不衰,屈原的精神能流芳百世,歷千載而不衰,與他的憂鬱中悲壯地投江殉國有極大的影響。假使屈原一生處榮受寵,仕途風順;假使楚王能察納良言,屈原的“聯齊拒秦”的政治主張得以成功.人生中,如果順順利利,便變得沒有滋味。所以,在遇到困苦時,不要自暴自棄,要堅持不懈,遇到困難正是人生的考驗。

  故事雖小,卻蘊含了深奧的人生哲理。在一間事情發生時,不管在你看來是好是壞,在這其中,你樂於發現,都會有此收穫,所以不論在什麼時候,我們都要勇於發現和探索。

讀《離騷》有感2

  對於屈原的《離騷》,說實話,我不是很熟,但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便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句話的意思為:前面的道路遙遠而又漫長,我將要上天下地到處去尋覓。可見,尋,是人的一生中必然的抉擇,只是我們每個人尋的東西不一樣。有人在尋找人間真情,有人在尋成功之路,尋找適合自己的人生,才是每個人的目標。

  尋——讓他遠離世俗。

  他,是一位隱者,他不想與世俗人同流合汙,於是他一直在尋找那個屬於他的“桃花源”。陶淵明,一個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清貧者。然而,這就是他一直尋找的人生,正是因為他尋找到了這個“桃花源”,才讓他擺脫了無車馬喧的世俗,也讓他得到了屬於他自己的生活。陶淵明讓我們懂得了尋找可以得到心中的一方淨土,可以遠離那些繁瑣的塵囂,也能淨化自己的心靈。

  尋——讓他敢於鬥爭,實現理想

  是什麼讓幼時的保爾柯察金敢於和社會上的不良青年作鬥爭?在這以前,他一直在尋找自己心中真正的理想,直到某個時候,他熱衷於共產主義事業,並暗自下決心,將自己的一切及生命都交給黨。就是因為心中有了這種意念,他才會無所顧忌地打抱不平,伸張正義。保爾讓我們懂得了要儘快尋找自己心中的理想,不要碌碌無為的過完一生。

  尋——讓他扼住命運的咽喉。

  他,是一位失聰的音樂家,然而,他卻演奏了屬於自己的音樂交響曲,他一生都在尋找著,他在尋找怎樣扼住命運咽喉的方法,他找到了,那就是堅強的面對命運的挑戰,他努力著,努力的尋找,不斷地向命運挑戰,所以他成就了今生的“霸業”。貝多芬讓我們懂得了生命的頑強,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我們也不能輕言放棄。

  我們所要追尋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所以,我們要繼續這條尋找之路,讓拼搏做風,勇敢做帆,尋找屬於自己的`那一片藍天!

讀《離騷》有感3

  在燈紅酒綠的熱鬧深更半夜,我獨自捧起長詩《離騷》。輕輕地撣落古色古香的封面圖上緊付的一抹塵土,不知道,它已被大家忘卻了多長時間

  歷史時間的長河,滔滔不絕地訴說著歷史悠久的蒼茫。在哪滿腔熱血的文字身後,我看見屈平的眼淚,在汨羅江水的浪尖咆哮。認為眼淚,就可以洗盡心裡的憂慮!滿江鹹!盡是他那簌簌的淚花。離騷,學者曰:遭受憂慮。於我而言,也是寄予了作詩以杜絕憂慮的夙願!恐美人之遲暮!濤濤的江水依然磅礴,潺潺的眼淚依然婆娑。屈原可曾知,縱使淚流不僅,懷王依然尋看不到他滴在浪尖的眼淚呀!眼淚,浪花。終究了的孿生兄弟!江水依然濤濤,好像在向他招喚:喂!憂慮的人啊,還是回來讓我來幫你清洗憂慮吧!

  因此,他懷抱著極大的青石,也懷抱著哪個美麗的夢,向悠悠的江底走去

讀《離騷》有感4

  “帝高陽之苗裔兮,正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揆餘初度兮,肇賜餘以嘉名: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

  《離騷》由忠生憂,由憂生怨,由怨生痛。字字誅心泣血,為君為民。芳草芝蘭玉樹綴屈原清白之身,奈何奈何,身是血肉軀,心是凡人心······欲留留不得,欲去去不得,枉自傷神!

  不遇文人苦求“聊朝隱乎柱史”,亦希冀君王開眼迴心重賢臣。心如此矛盾,去留都不得,傷得肝腸寸斷。

  屈原“隱居以求志“,宋玉處窮而守高,嚴忌於遊仙中尋求解脫,楊雄於學問中枯淡自守······這些文人的選擇之中都有一種滲到骨子裡的風騷之氣。

  古來隱逸者多,或傷於塵俗而避世,或憤於濁世而隱逸,或感於丗事而求仙······其心其人,有可憐之處,亦有可敬之處。

  上天入地遨遊求索的仙逸之風歸其本原卻是在世事渾濁、黑白莫辨之下的避世行為。

  吉凶倚伏,幽微難明;妖邪橫行,烏雲蔽日;青天不開,前路茫茫······

  張衡亦受屈原影響,“悲離居之勞心兮,情悁悁而思歸。魂眷眷而屢顧兮,馬倚輈而徘迴。“但他卻又擺脫了屈原的抑鬱絕望,”天不可階仙夫兮,柏舟悄悄吝不飛,松喬高跱孰能離,結精遠遊使心攜“,”遊大人以成名“。

  漢代的隱逸文化究其根本乃是楚辭的化身,漢文人做賦多受屈原《離騷》之影響。漢初統治階層多來自楚地,漢代文人的人生遭際、體驗與感受,在很大程度上都能從屈、宋那裡找到共鳴而得到心靈的慰藉。

  屈原作《離騷》以抒情寄志。“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常“,”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其香草美人、高潔君子形象入心入骨、再難剔除。

  王逸在《離騷經序》中說:“《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脩美人,以娉於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虯龍鸞鳳,以託君子;飄風雲霓,以為小人。“

  屈原打破了現實社會與虛幻的神仙世界的界限,打破了時空限制,糅合神話傳說,張開想象的翅膀,上天入地,自由馳騁,為讀者展現了一幅色彩斑斕、光怪陸離、神奇莫測的畫面,令人驚歎不已,試《離騷》成為中國浪漫主義的典範。

  那麼,撇開《離騷》華麗的詞藻和仙逸之風,它究竟傳達了屈原這個落難詩人的什麼心語?是什麼魅力讓它千古流傳,感動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瑰麗的想象之後是不詳的死亡之氣和入骨的悲哀。我始終認為逼死屈原的不是現實的無賴與醜陋,而是想象的瑰麗與隨心所欲。

  夢中的世界太完美,他所塑造的君子形象太高潔,凡塵濁世根本容不下這樣的清與美。那麼,求理想而不得的他,除了死還有什麼辦法去追隨他的夢,去捍衛他的高潔?

  除死之外,別無他法!

  他洗不淨人心,更洗不淨塵世汙濁。他能改變的只有他自己,所以他只能一死全身。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在“清”與“醒”之間他義無反顧地將自己謀殺在那場夢裡,沉進冰冷的河水裡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