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傳》讀後感範文

《孔子傳》讀後感範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孔子傳》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孔子傳》讀後感1

  寒假生活已經結束,談起充實,可算是讀了本好書,開始在網路中收看熱播的《孔子》電影,後有在書架上找到這本《孔子傳》。以前,我只以為孔子是個不折不扣的書呆子,只會讀讀古人的詩、讀些論語。現在,我透過這部電影和書籍瞭解了他不僅是個書呆子,還是一個品德高尚的教育家和一個會用兵打仗的人,這讓我重新認識了他。在戰場上,他,是一名軍師;在宮殿裡,他,又是一名教育家;在家中,他,是一名合格的父親。在戰場上,孔子只用了一千多名士兵嚇退了對方五萬多兵馬。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裡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汙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孔子傳》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同事吧。在這個近80人的集體裡,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啟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為政方面,孔子講得最多。可我是幼兒教師,對這一方面也不太感興趣,就草草地看了一點。自然,虎頭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雖然這本經書我沒讀完,但已從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時間和精力的話,我一定會仔細的重讀幾遍,細品其中。

  《孔子傳》讀後感2

  今年寒假,我和爸爸、媽媽去了山東曲阜拜祭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爸爸為了讓我更多地瞭解孔子是多麼了不起的人,就在孔廟給我買了一本介紹孔子生平的書——《孔子傳》,可惜我的眼睛散了瞳,所以只能麻煩爸爸媽媽幫我念。這本書主要寫了孔子一生不平凡的的經歷,他在魯國做過“委吏”、“乘田”這樣的小官,還當過大司寇,最後被排擠,“禮樂治國”的抱負化為泡影,孔子開始周遊列國、遊說諸侯,但是沒有一個國君採用他的學說,迫不得已,他開了一個學堂,設教授徒,他有三千多個學生,其中七十二個很有名,比如顏回、子路、子貢等等。孔子73歲去世,一生修訂了《詩》、《書》、《禮》、《樂》,寫了《春秋》等著作,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

  讀這本書時,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是孔子青年時向師襄子學琴的故事,因為我也在學琴,孔子學琴讓我感受到了孔子精益求精的求索精神。師襄子作為老師都誇讚孔子彈得很好了,孔子卻說:“曲子我是彈熟了,但是指法、技巧還不純熟,我還要接著練。”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領略到曲子的內在含義了,可以學新曲子了。”可是孔子覺得自己還沒領悟出曲子的作者和他的志向情操呢,又繼續練起來。師襄子見孔子聰穎過人,這樣高難度的曲調不僅能精熟彈奏,而且能領悟到它的精義,激動的說:“夫子真是當今的聖人啊!”讀完這個故事,我很慚愧,因為我學琴時很不認真,總是糊弄,學了點兒皮毛,就沾沾自喜,覺得很了不起,其實太不怎麼樣了,今後,我要向孔子學習,做每一件事都要認認真真去做。這是我讀《孔子傳》最大的收穫。

  《孔子傳》讀後感3

  “人要快樂,先要培養正當有益的愛好。好學是一種愛好,好學更是一種素質,好學才能有所成就。而且,好學才能夠給我們帶來快樂。讀書不僅僅是長知識,它還能夠讓我們度過一些無聊寂寞的時光。很多快樂都需要他人在場,有一種快樂卻不需要,只要有書就行,那就是讀書!所以好學之人,等於給自己找到一條不需要外在條件的快樂之道。”這段激勵人讀書、好學的文字出自鮑鵬山老師的《孔子傳》一書。這段話告訴我,要想時時刻刻快樂,就要堅持天天讀書,做一個好學之人。這一點我要向孔子學習,他老人家最好學。好學,給他帶來了隨時隨地的快樂。儘管他學識淵博,仍不斷完善自己,在他二十歲時,就成了“六藝”專家,成為國家最需要的人才了。孔子以他的學問,獲得了人們的尊重。正如書上所說:一個人受人尊敬,一定是有原因的;一個人受人尊敬,一定是要透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的;一個人受人尊敬,一定有讓別人尊敬的理由。孔子本來一無所有,到二十歲時,就得到國君的認可,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透過自己努力達到的學問的水準。孔子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大聖人,都這麼好學,我有什麼理由不去讀書,不去學習呢?

  孔子的好學還體現在他的“實事求是”,這也是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他老人家儘管已經很優秀了,但仍然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並沒有覺得不知道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遇到問題時,應該向孔子學習,不要不懂裝懂,要及時地向有經驗的老師提出自己不清楚的地方,給自己解惑。不要為了所謂的面子,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耽誤所有。

  孔子不愧是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指出的許多做人的道理,也正是我所要學習的地方,有很高的借鑑價值。印象最深的就是“損之又損之道”。他告訴我們,人生要學會做減法。我們總是想著往我們的人生中填充什麼,務求填滿,做加法;實際上人生更重要的是做減法。一個完滿的人生,幸福的人生,不是看你有了什麼,更多的是看你沒有了什麼?一個人有了錢就幸福嗎?有了權就幸福嗎?這些東西有了未必就幸福。如果除去我們內心的“浮躁、焦慮、貪慾、嗔怪,蠅頭小利”,我們的內心達到一種平靜,那就是真幸福。因此,接下來的日子,我要讓自己的心靜下來,不再那麼衝動、浮躁。要想改變這一點,唯有讀書。讀書,使人歸於寧靜和淡泊,體現出生命的價值,所以我要堅持讀書。

  這個假期我過得很快樂,也很充實,那是因為讀了《孔子傳》這本書。如果不是讀它,我怎能從這本書當中重新認識了孔子,瞭解了孔子,並讀懂了孔子。如果不是讀書,我怎能知道是孔子給我們傳下來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誘”。他對學生能耐心誘導,促使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確實收到了極佳的教學效果。作為老師,我覺得我們應該善於引導我們的學生髮現他們的興趣,並積極培養,才能樹立學習的自覺性,從而產生學習的熱情,以至學而不厭。如果不是讀這本書,我怎麼能知道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孜孜以求,不恥下問。 讀書給我帶來知識的同時也帶來無限的快樂,我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享受著這份快樂。雖然讀書的習慣還沒有養成,但我覺得只要肯堅持下去,最終一定會愛上閱讀的,讓自己真正快樂起來!

  《孔子傳》讀後感4

  這幾天,我讀了朱老師推薦的鮑鵬山的作品——《孔子傳》,毫不虛假地說,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了孔子這個在世人眼中偉大的人物。

  《孔子傳》這本書以“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為題,分析六章,為孔子作傳。這本書用平實的語言描述了孔子的思想以及孔子對一些事情真正的見解。透過閱讀這本書,我重新認識了孔子這位偉人。他不似人們眼中的那樣神奇,在我看來,他只是對於一些道德上的問題更加敏感罷了。無論什麼事情,孔子都有自己獨到的想法,而這些看似奇怪的想法卻總能讓我在困惑迷茫時茅塞頓開。如果你不瞭解孔子,你會說他很偉大,是中國主流思想的創始者。當你真正瞭解了孔子,就會懂得他的偉大之處不僅僅是開創了儒學思想,他更是一個有溫度的人。

  人們通常認為孔子是一個道德主義者,這是因為自古以來孔子都是人們眼中對禮的要求最為詳細規範的學者,孔子對於不道德的人,不道德的行為,的確是非常痛恨的。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也一直認為孔子是一個道德主義者,但是,在作者鮑鵬山的筆下,孔子並不是一個道德主義者。他覺得孔子並不認為單一的道德可以解決社會問題,更不認為對人做嚴格的道德要求就可以改變人的品行。同時,孔子堅決拒絕絕對道德主義。我非常贊同作者在這一方面對孔子思想的理解,一個國家不可能僅僅透過道德來約束人們的行為,否則法律豈不是虛無的存在了麼?因此,孔子並非是一個完全的道德主義者,從他對於絕對道德主義所持的反對態度就可以看出。

  說到道德,孔子在這方面的突出貢獻是世人皆知的。道德,即禮法。魯國大夫孟僖子曾因在外交時被人嘲笑不懂禮儀而下定決心學習“禮”。他臨終時說:“禮,人之幹也。無禮,無以立。”還囑咐兩個兒子要向孔子學習“禮”,可見,孔子對於“禮”的見解是被世人所肯定的。

  孔子對老子的評價也是非常獨到。大家都熟知孔子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實際上,這還是老子“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的思想。當孔子的學生問到老師對老子的評價時,孔子這樣說:“天上的鳥會飛,地上的獸會跑,水中的魚會遊。飛的鳥,我知道怎麼辦,用箭射;遊的魚,我知道怎麼辦,用鉤釣;跑的野獸,我也知道怎麼辦,用網抓。可是對老子,我真的沒辦法,因為他既不是天上的飛鳥,又不是地上的走獸,還不是水中的游魚。他是什麼呢?他是一條龍。”這還真是頗有味道的評價,也讓我從中感受到了孔子對老子的欣賞。

  孔子對君子與小人的憂樂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君子享有終生的快樂,而沒有一日的憂愁。小人則不然。他在沒有得到所求之物時,為不能得到而苦惱;等到終於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又擔心會失去所有,所以,小人有終生的憂愁,卻沒有一日的快樂。這番言論讓我對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差別有了重新的認識。君子從不會因為害怕失去而憂愁,所以君子終生快樂,小人的患得患失讓他們永遠處在愁苦的困境裡,無法得到救贖。不得不說,孔子的言論和思想總能讓我對不解的事物豁然開朗。

  孔子的眼光總能欣賞到真正有趣的靈魂。孔子欣賞曾皙逍遙自在的情懷,可見孔子並不是一個板正嚴肅的學者,他崇尚快樂,這讓我覺得孔子內心是個有童心的小孩子。

  這本書確實讓我獲益匪淺,或者說,在我心中重塑了孔子的形象。實際上,讓我敬佩的,不是孔子的偉大,而是孔子超越凡人的人生智慧。它會讓我懂得如何去生,如何去追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