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讀後感(通用24篇)

孔子讀後感(通用24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孔子讀後感(通用2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孔子讀後感 篇1

  時間過得真夠快的,轉眼間三月份已過了一多半了,古人云: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前者我感受過了,但琴藝書法我是半絲不會的,所以我用讀書充實這段時光。在這段時間,我閱讀了《孔子》這部書。雖然只是粗度,但這已讓我受益不少,相信古人所說的開卷有益就是這個原因吧。下面我簡略介紹一下我的心得體會。

  中國古代的主要思想大略可分為儒釋道三家,而佛教的興起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所以儒家與道家的思想才是真正具有中國古代特色的,中國古代人民自己的智慧結晶,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靈魂。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而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孔子》這部書主要是闡述儒家思想的著作。

  《孔子》一書講到了仁的概念,孝的含義,禮的作用以及孔子的政治思想與當時的政治現實。而我所說的僅僅是孔子對人在不同年齡段該做的不同事情與不同心態的劃分。當然《孔子》一書博大精深,區區千字必是言之不盡,所以我只選擇了其中一部分述說。

  由於本次閱讀略顯倉促,且文言文字言簡意深,我沒有很深刻的理解《孔子》一書,不過經過多次閱讀,我相信我會更好的理解它的。

  孔子讀後感 篇2

  讀《孔子》之後,對孔子加深了了解,使我回顧,讓我思考。歷代封建統治者,“總是重新塑造孔子,使之成為維護禮治秩序的精神支柱。”“用種種粉給他來化妝。”還有後代的腐儒,在孔子的天空散佈了暗雲,這不能歸罪於孔子,要打擊的是這些物件,不應打擊孔子本身。當然,聖人也不免有時代與階級的限制,不能要求《論語》每一句話,都完全正確。過去有一種階級分析,把孔子歸屬於奴隸主。愛人是愛奴隸主階級,因此孔子便一無是處。這實在是一種教訓,學術可以反正探索,但是不能不尊重科學。

  另外是關於對傳統文化與吸收外來文化的問題,誰都明白要保持批判的眼光,不取國粹主義,也不取歐化主義現代化不等於歐化。所謂黃土色的土文化,不一定落後,蔚藍色的海文化,不一定先進。要科學地分析,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孔學在傳統文化佔有重要位置。國內外都有很大的影響,有它的潛力和活力。事實證明,它不是可以輕易打倒的。而需要重視它。我們不能摒棄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也不能死守排除現代化的傳統文化。

  要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新文化,必須繼承改造傳統文化,在這基礎與立場上,吸收、消化外國的優秀文化有機地融洽為一體,藉以發揚中國特色的文化主體性。

  孔子讀後感 篇3

  開學第一週,我看的第一本書就是《孔子的故事》,內心頗為感動。

  孔子是儒家學派創造人,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粟邑,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他是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也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在這本書裡,孔子是一個善良、聰明、重情重義、誠實,為了天下太平而活著的人。

  這本書詳細描繪了孔子從出生到他死去的29個故事。作者李長之一絲不苟,本書幾乎每一頁都有兩三個腳註,運輸有幾十多種之多,可稱言必有據。孔子早年好學;中年就把這些知識都運用到教育、政治上了,並且可以將學到的知識舉一反三,更好的教育他的弟子們。而且還出國,帶著自己的弟子游學了14年,學到了更多知識;晚年他輕視政治,注重教育,還在60多歲高齡中創作了《春秋》等書。他值得我們尊重、學習。

  孔子一生說過許多名言,“名無信不立”“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是告訴我們要誠實;“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告訴我們要認真學習、複習;“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告訴我們要謙虛好學。虛在孔子思想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的一個字,是“仁”,並且對中國社會有著很大的影響。孔子仁學的內涵:一、以人為本,仁者愛人,仁者人也;二、為人由己,這是仁學得實施方式;三、血緣基礎,總的來說,仁學就是孔子想讓我們懂得忍耐,要善良。現在這個社會上有很多不懂仁、不會愛的人,而且有些人還很殘忍,殘殺一些自由自在動物。這一幕幕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必須得阻止這些不仁的人。

  如果所有人都可以懂得仁並去做,我相信這個世界將會變成美好

  孔子讀後感 篇4

  今天我讀了《中華上下五千年中》的《孔子拜師》這文章,我深受啟發。

  故事的內容是:孔子已經60多歲了還要拜師學習音樂。別人學一首曲只要一到三天就學完,可是孔子學一首曲子要五天到七天,他為什麼要學這麼多天呢?最因為孔子要從音樂中彈出這首曲子作者當時的心情,還彈出老師教這首音樂時心情,孔子的老師見了真內疚。孔子這種精神讓我吾出了一種道理:學習要認真這個道理。

  記得有一次,老師佈置的作業我有一個問題不會。我記得有一個本子有參考答案,我便把答案抄了下來,第2天。我發現我得是的是優老師還表揚了我,我忽然再開啟作業,發現等級右邊有個黑點我又在想是不是向我你真懂了嗎?後來我又想起了孔子拜師的文章,我就一直覺的很慚愧。

  自從我讀了《孔子拜師》後,我就覺我們小學生不能一遇到不會的問題,就靠參考答案完成。要自己用頭腦去思考問題,將答案搞明白了,這才是最大的收穫。

  孔子讀後感 篇5

  星期六陽光燦爛,我陽光從我的腳尖悄悄的爬上了我的膝蓋像現在玩耍。我靜靜的坐在飄窗上,看著這本書——《孔子》這本書像把我穿越到了古代

  這本書主要講了:孔子從幼年一直到死去發生過的事情和故事。有許多篇章讓我深思熟慮。而在這其中讓我最受影響的是《孔子和老子的見面會》不要講了魯昭把孔子打發到,洛陽去觀光。好學的孔子,覺得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因為那在歷史悠久的京城洛陽有豐富的文化寶藏,而且大思想家老子也在那裡,所以孔子就非常開心。老子一聽說孔子來了,便套上車到郊外去迎接他,又叫他的僕人打把路打掃乾淨,孔子也照當地的禮節,從自己的車上下來,把見面禮大雁捧著送給了老子,老子比孔子的年紀大的多,那個經驗與閱歷也豐富的多,所以孔子覺得這是對自己極其有益的,孔子就在許多方面問老子一些問題,老子也按照真正的答案回答給孔子,孔子向老子請教了很多,甚至孔子最懂得禮數方面也向老子請教證明老子比他懂得多。孔子在洛陽住了幾天就要就要,離開了,老子依依不捨的跟他說:“聽說有錢人送行的時候是送錢,有得有道德的人,送行的時候是贈送幾句話,我沒有錢,姑且冒充一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送你幾句話吧。”老子老子叮囑了孔子許多,孔子深深地玩味了,老子的叮囑,懷著感激的心情離開了洛陽,從這裡我知道孔子真的非常的好學。也知道了孔子很會虛心向別人請教。從最後一段話,孔子對老子的評價我也知道了,孔子對老子的評價是很高的。

  讀完這本書,我知道了,做人一定要虛心請教,才能懂得更多知識。

  孔子讀後感 篇6

  孔子,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好學的故事流傳至今。

  孔子30歲時,他已經有了三千多名的學生了。可是,他還是認為自己的學識不夠淵博。孔子曰:聖則吾不能,吾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如果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他真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而且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安貧樂道,直道而行的人哪!

  孔子的著作《春秋》、《論語》。其中《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孔子還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而儒學則是當今社會的濟世良藥,特別是儒學在抗拒西方個人主義,強調社會意識,勤勞,容忍,節儉等方面可以作為現代一種新途經受到肯定。

  孔子的好學值得我們學習,他說過: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只要我們能和孔子一樣刻苦學習,也能成為一位值得他人尊重的學者。孔子的好學值得我們學習,他的品行更值得我們學習。他待人有禮,從不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學識,讓別人來崇拜自己。

  孔子讀後感 篇7

  孔子出生在春秋戰國中晚期的魯國。孔子本來是一個平凡的人,他之所以能蜚聲海內外,完全得益於他對知識的渴求,對學問的不懈努力與追求。孔子三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她的母親帶年幼的孔子來到了魯國的國都曲阜,靠親友的接濟和給別人做零活度日。孔子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他對中國有影響,對國際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孔子很早就出去幹活,賺錢養家。孔子一邊幹活一邊學習。他不但鑽研歷代經典,在歷史經驗借鑑得失,他還把歷史的名人作為學習的物件,學習他們的事蹟,吸取他們的經驗他們的教訓。他崇拜周公。子產。管仲等人,並把他們當做學習的榜樣,學習他們治國的道理和做人的方式。

  孔子最初開始收徒講學,大概是在27歲。那時他的學生還不多而且都是些希望出人頭地的平民子弟和士族子弟。他們看到有些統治者都向他詢問不懂的東西,所以對他很尊重。接著就投到了他的門下學習。孔子教學打破了原來的等級制度,向所有喜歡學習的人傳授知識。孔子對自己的學生沒有其他的要求,凡是喜歡學習的成年人不論老幼。貧賤。國籍等條件,都可以投到他的門下學習,這就是有名的“有教無類”。

  孔子還曾經做過一個不可思議的舉動,那就是周遊列國,在周遊列國的途中遇到了許多的困難,但孔子和他的弟子都沒有屈服。當然途中也有很多次當上了大官,但最終孔子還是繼續周遊列國。

  學習無止境,人不是應該活到老學到老嗎?就像孔子一樣,學習才是自己的,名利都是浮雲。

  孔子讀後感 篇8

  孔子,我相信這個名字大家都不陌生吧,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他的一生中,無時不閃現著他仁愛、好學的影子,他的一生固然坎坷,但仍阻止不了他對知識的渴望,除此之外,孔子還有一個偉大的夢想——使世界和平。

  為了實現這個夢想,孔子在各國之間奔走,曾在許多國家做過官,但總覺得這官職不適合自己,無法實現自己的願望,就一一放棄了。為了和平,他曾去過楚國等一些大國,他所創立的儒家思想已經成為華夏精神的一種內涵,已經溶入到了我們的生活之中,我可以不誇大其詞地說,孔子文化思想是我們中國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是孔子在《論語》中告誡我們後人要忠心,講誠信,常複習所學的知識。

  孔子在他那個時代得不到的和平,我們今天擁有了,可在他那個時代幾乎人人都有的品格,我們今天遺失了,不過也不能說遺失了,只能說是擁有的少之又少了,倘若把這些東西找回來,那麼就真的是太好了。

  在《孔子的故事》這本書中,我最賞識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無類。孔子可以在那個時代不論富貴貧賤,不論年歲地位,只要你好學,他就願意教,教任何人,使古代詩人倍出。可與之相比呢?現在的輟學兒童、留守兒童越來越多,和這些兒童相比,我真是太幸福了,有父母的疼愛,有老師的教育,這是這些兒童所無法享受到的啊!

  孔子在普及文化教育的事業上做了很大的貢獻,我由衷地期望我們這個時代也能有更多像孔子這樣的人,以實現我們的美好願望:使幼有所愛,中有所為,老有所養,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

  孔子讀後感 篇9

  寒假期間我讀了《畫說孔子》,從這本書裡我學到了很多的知識。

  我知道了東方也有聖誕節,每年的9月28日為孔子的誕辰日。到了這一天,世界各地都會舉行各種紀念活動,人們把這天叫做孔夫子聖誕或是孔子聖誕節。

  我還知道了為什麼孔子聖誕節能延續了上千年?這是因為孔子是舉世公認的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之一。

  孔子的一生,辦學傳道四十多年,先後教授弟子三千多人,精通六藝的有72人,他悉心冊編《詩》《書》,審定《禮》《樂》,修撰《春秋》,研讀《周易》,作《易傳》等,總結數十年的學術心得,傳承歷史文化堪稱不遺餘力。

  孔子去世後,弟子們繼續傳播他的學說,形成了儒家學派,孔子被尊為創始人。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學成了佔正統地位的政治思想。至此,各個朝代的帝王都會給孔子封尊號。1658年,康熙皇帝御筆萬世師表匾額高懸於孔廟的大成殿上。孔子的教育理念,學術思想對後世的影響可見一斑。孔子不愧為中國古代首屈一指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我們要向孔子學習他的思想和精神,遇到困難仍然要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最終實現夢想。

  孔子讀後感 篇10

  從古至今,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以及西方的哲學家都層出不窮。但在眾多的聖傑之中,最令我敬佩的依然是我們的東方聖人:孔子。

  孔子是春秋時代人,名丘,自仲尼,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號稱弟子三千。關於他的故事可太多太多!所以我們今天就來談一談:我心中的孔子!

  首先,我認為他是一個不恥下問、終身求索的人。我們知道孔子有很多的導師。大到道家創始人,小到故事中的兩個六歲小孩。這樣鮮活的例子自然說明了孔子的謙虛、和刻苦好學!但是這還不夠深刻,因為孔子還是一個終身好學,終身求索的人。孔子說:“五十有無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十五歲到七十歲,孔子一共活了七十三歲,讓我們來算一算,孔子一生中百分之八十都在學習!“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在孔子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第二,我認為孔子是一個人、禮、國家,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孔子從四十多歲開始講學,一生弘揚仁義禮智信。以禮治國。為了國家、他可以“毀三都”、為了國家,他可以親自領兵。但是魯國的君上卻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將孔子趕出魯國,不過,孔子並未放棄,在和弟子漂泊的十九年中,他仍然沒有放棄,走到哪講到哪。有幾次差點丟掉性命,但他已然宣揚仁、義、禮、智、信。也許真正的大無畏,不僅是在戰鬥中“不怕死”的烈士,更是為了教育不畏懼一切困難的老師們!

  孔子讀後感 篇11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想必許多的人都懂吧,而這句至理名言就出自我國一位著名的大思想家,孔子。

  孔子,字仲尼,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逝世,享年73歲。一直以來,他都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治國,充分的體現了人道主義精神。

  26日那天,我們觀看了電影《孔子》,再一次領略了這位偉人的一生,在這部電影中,有許多感人的場面,無不讓我們為之所動,公元前六世紀的時候,孔子受到魯定公的賞識,從一個普通的人不斷晉升,這使他的理想抱負得以實現,可是,世事卻沒有那麼順利,獨霸朝綱,一心想要謀權篡位的三桓認為他已經構成了極大的威脅,便處處與他對著幹,最後終於被趕走了,魯國舉行郊祭那天,窗外下著大雨,當他一直靠在視窗,等待著給自己送祭肉時,祭肉卻久久不來,也就意味著,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於是,他便開始了自己的周遊列國的漫漫長途,儘管他離開了魯國,可心裡卻是時刻刻都在想著自己的國家,當知道魯國遭遇危難時,他毫不猶豫,就讓自己的弟子冉求回去了,冉求終於不負眾望,成功的平定了叛亂,平定以後,他一心想著要把自己的師傅接回魯國,終於在孔子68歲時,把他迎回了魯國,但一直到他去世,也始終沒有再被重用,最後只能把希望都寄託在了自己的弟子身上。

  在這部影片中,有許許多多的場景都讓人很感動,尤其是孔子強烈的愛國之心和他的弟子們對他和儒學的忠誠,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顏回,他是孔子的一面鏡子,能客觀的說出他的好與不好,只是,可惜的是,他還很年輕卻與世長辭了,那天,孔子和弟子們周遊列國,在到達一片冰川時,孔子和眾弟子坐在前面的馬車上,顏回拉了一車的竹木簡緊跟在後面,突然,冰裂了開來,有人馬上大喊一聲:“快走啊。”眾人都加快了速度,總算逃離了危險,可是,顏回還在後面,他沒來得及逃走,便與一車的書一起落入了水中,大家都很著急,在上面不停的喊著他的名字,正在大家都以為他已經去世的時候,他突然從水中冒了出來,手裡還抱著幾本書,孔子見了欣喜若狂,急忙喊著:“回,你快上來。”可是,顏回卻把手裡的竹木簡丟到了地上,自己又一次潛下水去,孔子撕心裂肺的吼叫起來:“回,你快回來啊!”終於,顏回又一次潛了上來,:“回,快,上來吧!”“不行,夫子,下面還有好多書呢!那都是你畢生的心血,怎麼能丟了呢?我再去撿上來。”說完又不見了蹤影,“不,回,那些書我不要了,你上來吧!”在水中,顏回不斷的尋找著書籍,緊緊的抱在懷裡,岸上的人還在繼續呼喊,可是,他再也沒有力氣了,他沉入了水中,無論大家再怎麼呼喊,他也沒有再上岸。孔子在岸上悲痛欲絕,一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失去了,可是,他的精神實在令每一個人敬佩,他愛學術勝過愛自己的生命,他是偉大的。還有他的弟子子路也是一位真正的大英雄,他為了救衛國幼小的皇子而喪失了性命可即使到了生命的垂死關頭,他也還是要做一個君子,他堅定的說:“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整理好了自己的衣冠,英勇就義,他同樣也讓人敬佩。

  這部電影,真的帶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儘管孔子到最後並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他的用心,他的仁愛。並且,他的主張是十分正確的,這也就是為什麼他的思想後來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原因。

  我們將永遠的記得這位聖人!

  孔子讀後感 篇12

  今年暑假我看了《史記》一書,其中(孔子學琴)這篇我讀了後感慨萬分。

  這篇文章主要講孔子60歲時還向一位琴師學習彈琴,老師師襄子教他一支曲子,孔子每天都認真練習這支曲子,絲毫沒有厭倦和懈怠的情緒,足足練了十天,老師聽他的彈奏已經十分純熟。就對他說:“你可以學新的曲目了。”孔子卻說:老師,雖然我已經爛熟於心,但我總覺還未掌握節奏的技巧,後來他練一段時間,師襄子又聽他彈奏,不絕讚歎,認為他已經掌握了節奏的技巧,可孔子仍然搖頭對老師說,他還沒真正地領悟樂曲表達的思想感情,於是孔子繼續練習這支曲子,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又來聽他彈琴,說他已經領悟了曲子的思想感情,可孔子再一次搖頭說,自己還未想像出作者是個什麼樣的人,事隔多日,老師再來聽他彈起曲子,師襄子有了一種奇妙的感覺,彷彿看見一個人正在嚴肅而深沉地思考……

  孔子也說:是啊,現在我可以想像出這個人的樣子了,他就像一個王者——周文王的樣子,師襄子聽到這兒,深深地拜了兩拜告訴孔子這支曲子名字就叫《文王操》啊!

  我讀後想到了自己,感到十分慚愧,我平時學小提琴總是拉熟就行了,認為自己已經不錯了,根本就不想吃點苦多練。

  我每次做奧數題也是如此,只要會第一種解題方法就不會再去想第二種、第三種解題方法了。媽媽說我不求甚解,讓我再想第二種解題方法,我就會十分生氣,暴跳如雷,甩筆扭頭就走。自從看完這篇文章,想到了孔子60歲開始學琴,學得還那麼刻苦認真,精益求精,我下定決心向孔子學習,學習他這種精益求精的學習精神。認真學習,刻苦拉琴,讓自己的學習和拉琴更上一層樓。

  孔子讀後感 篇13

  在紀念孔子誕生二千五百四十週年的時候,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先生的長篇小說《孔子》問世,一部純文學嚴肅的歷史小說,居然成為暢銷書,不少國家也翻譯出書。《孔子》這部著作之所以成功,因為井上先生做了辛勤的長期的準備工作,讀了很多書,跑了很多路,熟悉有關當時的歷史地理。

  孔子當時的生活具體細節,孔子當時吃的是不是米飯?用不用筷子?郭沫若先生曾寫過《孔夫子吃飯》,因在陳蔡之間,七天沒有飯吃,顏回出來接洽,取得農民的諒解,農民送了白米,但想到郭先生那是在開孔夫子的玩笑,是白米還是雜糧,不敢肯定。至於筷子,只知道西漢有銅筷子出土,孔子當時是否用木筷子,也不敢肯定。還有一個問題,誰給孔夫子當車伕。

  大家知道,荷馬史詩《伊里亞特》,寫海倫的美,不是由海倫自己出場亮相,是透過人們的議論來表現的。《孔子》長篇小說,佈局宏大,內容豐富它也採取同樣的表現手法,用蔫薑來回憶討論孔子的風貌與學說,比孔子自己現身說法更恰當客觀,更有說服力。這裡我們可以感受蔫薑其人,也學了孔夫子的講學方式,誨人不倦地慢慢展開下去。作為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的孔子的偉大之處,是在這“仁”字上面,“仁”是孔子的理論道德的核心,是孔子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仁”是為了讓全人類過上幸福生活所必須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互相幫助、互相關心、親密團結,使大家在世上活得有意義。人有權利得到幸福,也應幫助別人得到幸福,先生引用孔子的語言,而做了很好的解說,“仁”的主旨在“愛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愛人,所以熱心教育,提倡有教無類,因人施教的主張表現出誨人不倦的意義。而且延伸到生死與仁的更高境界,“仁人志士,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政治家必須把“仁”融進政治,從政治者抱仁愛之心,施行仁政,擴大到整個社會,“搏施於民而濟眾”。當然仁的內容與外聯,包含多方面的問題,小說不是寫孔子的思想論文,難求四平八穩,面面顧到,那是可以理解的。

  對於天命,要選擇它的積極的方面來說明意義,而撇開那些聽天由命,“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消極思想,所謂天命是天賦予給人應該努力的使命,要治理亂世的使命,未必能得到上蒼的保佑,隨時都有艱難險阻,但也不能因而懈怠退縮,要爭取實現人類社會安寧幸福的環境,孔子富於理性,不宣傳迷信。孔子不談怪、力、亂、神,小說的每個字都用現代話,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釋,孔子和學生們的解說“不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這與道教、佛教所說的鬼神、輪迴之類,完全不同,重真實、不重虛幻,沒有渲染宗教色彩,在那個時代,有這種卓見,也是富有使人崇敬的魅力。《孔子》最後一章,追述了在孔子一百多年前的葵丘會議,這是寫春秋諸侯以齊桓公為首的和平會議。這表示先生希望有融洽的人類社會、和平相處的國家關係。這也是合乎時代的潮流、與世界人民的心願。企望飛來的鳳鳥自由翱翔,出現的麒麟安樂行走,那麼一個昇平的天地。

  讀《孔子》之後,對孔子加深了了解,使我回顧,讓我思考。歷代封建統治者,“總是重新塑造孔子,使之成為維護禮治秩序的精神支柱。”“用種種粉給他來化妝。”還有後代的腐儒,在孔子的天空散佈了暗雲,這不能歸罪於孔子,要打擊的是這些物件,不應打擊孔子本身。當然,聖人也不免有時代與階級的限制,不能要求《論語》每一句話,都完全正確。過去有一種階級分析,把孔子歸屬於奴隸主。愛人是愛奴隸主階級,因此孔子便一無是處。這實在是一種教訓,學術可以反正探索,但是不能不尊重科學。

  另外是關於對傳統文化與吸收外來文化的問題,誰都明白要保持批判的眼光,不取國粹主義,也不取歐化主義現代化不等於歐化。所謂黃土色的土文化,不一定落後,蔚藍色的海文化,不一定先進。要科學地分析,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孔學在傳統文化佔有重要位置。國內外都有很大的影響,有它的潛力和活力。事實證明,它不是可以輕易打倒的。而需要重視它。我們不能摒棄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也不能死守排除現代化的傳統文化。要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新文化,必須繼承改造傳統文化,在這基礎與立場上,吸收、消化外國的優秀文化有機地融洽為一體,藉以發揚中國特色的文化主體性。

  孔子讀後感 篇14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的仁愛、禮儀和君子之道早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儒家文化已深深的溶在了每一箇中國人的血液之中。但這樣一位“至聖先師”,也是由一個平凡的人逐步成長起來的。

  孔子誕生不久,他的父親就去世了,十七歲時,母親也故去了。後來,他到周去學禮,回來後門下的學生就多了起來。這時的孔子,一心一意想要推行他的仁愛、禮儀,在他三十五歲時,終於升任了大司寇,主管禮儀。齊魯夾谷會盟時,孔子恰好監理典禮事務,臨行前他建議魯君帶左右司馬,以備不測。會盟時,齊方表演刀劍亂舞,孔子唯恐其傷及魯君,立刻揮袖制止。齊方又叫小丑和美女上臺表演,他們對魯君做出了輕漫的舉動。孔子見狀,怒斥伶人,司法官即將其腰斬。由於孔子膽識過人,義正辭嚴,令齊景公十分不安。為表歉意,齊國將之前佔領魯國的土地全部歸還給魯國。

  然而,由於與當權者政見不合,又不滿魯定公沉溺酒色,孔子終於去職離鄉,開始了漫長而坎坷的“周遊列國”。“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孔子深知自己“任重而道遠”,他周遊列國,是為了尋找與他政見相合的當權者,來傳播仁愛和禮儀。他不為獨善其身,而是為了“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在衛國,他因衛靈公愛慕美色、不理政事而失望離去;在宋國,被想加害於他的司馬桓魅趕了出去;甚至在鄭國,孔子與其弟子失散。有人對其弟子子貢說:“東門外有個人,額像堯,頸像皋陶,肩像子產,腰以下比禹短三寸,沒精打采,像只喪家狗似的。”子貢聽後非常生氣,便將此事稟告孔子,沒想到“至聖先師”孔子欣然笑道:“我的長相倒未必真像聖賢一樣,但說我為推行仁愛、禮儀的大道,落得無處藏身,像喪家狗似的,這一點倒真的不錯,真的不錯!”只有偉大的人格才能擁有這樣海納百川的胸懷,才能具有這樣榮辱不驚的境界。

  經過陳蔡之難後,孔子終於回到了魯國。而魯國依舊不用孔子,他也無心出仕,遂開始修《詩》、《書》,定《禮》、《樂》,編《春秋》,又十分喜歡研究《易》。另外,作為教育家的孔子因材施教,門下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這些人在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面有所成就,成為當時知識階層的中堅力量,並且彙集成了儒家學派。直至今日,還影響著中國人的方方面面。

  孔子讀後感 篇15

  凡是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會情不自禁地對孔子發出由衷的讚歎,讚歎他高貴的品質,讚歎他博學的才能,讚歎他廣泛的`知識和高尚的情操……

  孔子之所以能夠成為博學多才的人主要是因為他有謙虛的美德,他曾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懂就懂,不懂就不要裝懂,這才是聰明。孔子就抱著這樣的學習態度,虛心向他人學習,以此來充實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聰明人。當他取得了成績後,仍然不滿足,繼續向他人請教。就是因為他有那麼端正的態度,才讓自己的名聲漸漸地大起來,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孔子之所以能為人類的文明作出貢獻,都來自於他的勤學苦讀。孔子出生貧寒,很早就失去父親,他被迫過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擔。然而他沒有被困難壓倒,反而使他更加刻苦地學習。艱苦的環境磨練了他的意志,堅辛的勞動結出了豐碩的果實,到最後孔子終於成為了一位世界聞名的教育家。

  透過讀《影響世界的人-孔子》一書後,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人越是身處逆境越要發奮努力,那麼那些逆境或阻力便會成為動力。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幸福的時代更加應該學會珍惜,學會感恩,以優異的成績來回報祖國!回報老師!

  孔子讀後感 篇16

  讀完關於霍金和孔子的文章我受益匪淺,霍金,他是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與理論物理系教授,他雖然患有嚴重的殘疾,雙手只有3個手指能動,但是他沒有放棄他一直努力地去實現它他,他憑著自己的精神完成了這次不同尋常的理想人生。

  霍金,他出生的日子正好是伽利略逝世300週年紀念日,一些人認為他很有福氣,但是他認為他和普通人一樣,他小時候也很頑皮喜歡做一些小發明來開拓他的思維空間,上中學時,一位數學教師激發了他對物理學的興趣他認為化學是一有趣的學科,但他想探索宇宙的底蘊。

  中學讀完後他考入牛津大學,他不負父親的期望並考上理論物理學業的博士研究生,在研究學習階段霍金得了一種怪病,這使得他更加遲鈍,但是他並沒有放棄自己並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他認為自己要為人們作出貢獻不讓自己淪入苦痛以回報上帝對他的恩惠。

  後來他努力研究天體學,他將熱學引入黑洞的研究這大大加深他對黑洞的認識,由於他在天體物理學研上獲得取得優異成績,他獲得1978年愛因斯坦獎,現在霍金已經年過中旬,但他還經常去外地遊玩好像一個年輕人。

  孔子,這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他為中國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在世時已被喻為“天縱之父”,《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這本書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孔子的這種習慣對我們子孫後代都有著重要影響,孔子不畏艱苦帶領弟子周遊列國,但是他沒有受到各個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沒有灰心喪氣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他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如果我們堅持自己的理想不放棄不拋棄,那我們就一定會在一件事上取得優異的成績。

  孔子讀後感 篇17

  這個星期天,我到博庫書城裡轉悠,卻始終沒有找到自己喜愛的作品。突然,一陣書香傳來,牽著我的鼻子走了過去,定睛一瞧,是一本名叫《孔子》的書。我欣喜若狂,立刻拿起它飽讀起來。

  一開啟書,一位書中的小精靈就為我做嚮導,帶我去了孔子的世界……

  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國偉大的哲學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從小就懂得體諒母親的困難,每天都按照母親的要求把學習放在第一位,從不惹母親生氣。他好學上進,生性聰明而且善於思考,在艱難困苦的生活環境下,憑著自己的勤奮,學會了禮、樂、射、御、書、數等六項基本功,為後來參與各項社會活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母親的關懷和教育下,孔子相當好學。為了求學,他一大清早就到老師門口等候;炎炎烈日下,站在老師門口,直曬得他頭昏眼花,眼冒金星,但始終沒有改變他的求學決心。正因為他的好學,他在各方面的知識都達到了博大精深的程度,並以此為基礎,創立了儒家學說,成為了一代偉大的哲學家。看到這兒,我不禁陷入沉思:孔丘雖然長得醜,可他卻不自卑,像正常人一樣的生活,甚至比正常人更好學、更勤奮,並且還十分的謙虛,雖然他已滿腹經綸,可他依然要千里迢迢的去洛陽拜師學藝。他為了讓媽媽省心,一有空就在家裡幫媽媽燒火,洗衣,做飯,到了晚上,還和媽媽一起編草鞋。再看看我呢,學習上經常會為了一點點小成績而沾沾自喜,有的時候還喜歡賣弄;生活上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僅不體諒父母的辛苦,有的時候還要挑三揀四,與孔子一比,真是差距太大了!我真的要多向孔聖人學習,以長補短。這頓大餐真讓我大飽口福,我以後要多嚐嚐這種“大餐”,豐富我的知識,快樂我的生活。

  孔子讀後感 篇18

  孔子,我從小學時候知道了這個人。後來隨著閱歷的豐富,對他的瞭解越來越多。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遊列國14年。孔子還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看了《孔子》這部電影之後,對這位儒學大師更加了解。我帶著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很安靜地看完。

  電影的情節是從孔子在魯國為官開始,是孔子一生比較順風順水的時候,一系列的從政治到軍事的作為可以看出這哥們確實有才幹,膽識過人、政績突出,被魯定公非常賞識,卻因犯了作為既得利益者的權勢季孫斯的政治利益而被排擠驅逐。孔夫子這一點也被後世很多天真地相信儒家治國的知識分子天真地繼承,中國曆來的政治一向是一邊打一邊哄,一用法家鬥你一邊用儒家哄你,學而優則仕這種說法一開始就是錯的。孔子在一番政治作為之後終於成了悲劇,但這段在魯國的戲因為符合劇情衝突的的要素,說白了就是有正派有反派,是和胡玫之前拍的宮廷鬥爭一脈相承的,胡玫拍起來也駕輕就熟,把當時很多名字拗口難記的人物拍成了活人。而到了出魯國流浪的時候,沒有了與孔子直接衝突的反面人物,劇情衝突並不激烈,如同很多媒體所說“後半段像散文”,其實從一個有理想卻只能流浪的人物去理解的話,可以看出孔子輾轉漂泊的背後,他的最大的敵人就是那個春秋亂世的時代。

  看孔子的成敗得失,緣於他有三個知音人。其一,弟子顏回。顏回誓死一輩子追隨無論貧窮與富貴的孔子。在孔子被迫離開魯國的時候,顏回和眾弟子的追隨給了孔子最大的精神動力。孔子周遊列國,如果沒有弟子們的追隨其困難是可想而知的,說不定早客死他鄉了。顏回跳入冰水中上下幾次徒手打撈書簡,是因為太在乎老師的書簡了,可惜聰明的顏回沒有想到人腦遠比書簡更重要。顏回的死,讓孔子傷心欲絕,一個貼心的知音走了。其二,衛國南子。周迅飾演的南子,並沒有傳說中的色和蕩,可能這無關演技,導演用錯人了。衛國,是孔子周遊列國的第一站,也是唯一有機會施展個人才能和影響力的外國。而給他這個機會的是南子,沒有南子,孔子未必有機會在他國施展自己的學識和抱負。所以講究禮節注重道德的孔子力排眾人的勸誡,去見了名聲不好的南子。南子的輕-浮和挑-逗都在孔子的預料之中,可是南子卻說“世人也許很容易瞭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這句話完全出乎孔子的意料,南子的深深一拜,恐怕不只是仰慕孔子的學識和人品,所以孔子真有些相逢恨晚感激涕零的味道。南子在戲中,不過短短几分鐘,卻是神來之筆,她的言語拔高了孔子的歷史形象。其三,魯國大相國季恆子。季恆子的扮演者陳建斌,其演

  技可圈可點。季恆子雖然跋扈不仁,但是他識時務懂謀略。季恆子,既是阻止孔子在魯國改革的主要對手,又是迫使孔子周遊列國的推動人,最後還是讓孔子還歸故里的邀請人。造化弄人,季恆子的所作所為成就了孔子在德仁禮義方面的全面發展,而且季恆子還是最瞭解孔子心思的人之一,致死不忘迎孔子回國。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覆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最大影響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份子。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份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安貧樂道,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孔子讀後感 篇19

  孔子不但是中國人心中的聖人,也是整個人類文明史上的偉大精神導師。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那麼孔子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人?他有著什麼樣的人生經歷?他又如何影響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政治與生活?本書從孔子的出生開始,將孔子的生平事蹟娓娓道來。

  孔子其實是商的後代。商朝的開國國君是商湯,商湯是孔子最初的祖先。後來孔子的家族位在逐漸降低:從最早的商朝天子,變成周朝的諸侯,到了弗父何的時候,做了公卿,等到孔父嘉的兒子木金父逃到魯國以後,公卿地位也沒有了,變成士了。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在六十多歲時娶了不超過二十歲的顏徵,兩人到附近的尼丘山禱告,希望山神能賜予他們一個兒子。這個禱告真的應驗了,公元前551年九月二十八日這一天,孔子誕生了。

  孔子的童年時代是非常艱辛的,他三歲時,他的父親就去世了,到了十七歲的時候,孔子的母親又去世了。孔子想把母親和父親按照當時的習俗合葬,但是母親一直到死也沒有把父親所葬的地方告訴他,於是他把母親先臨時安葬在一個地方,然後到處打聽父親埋葬的地方,最終打聽到了,再把母親遷過去和父親合葬。一個十七歲的少年,就這麼一個人處理父母的喪事,不得不佩服他的智慧和能力。

  晚年的孔子對自己的一生曾經有一個非常簡要的概括: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愈矩。

  十五歲就開始立志學習,把探究真理、傳播文化、追求道義當成自己的使命;到了三十歲,已經能夠堅定自立,有自己的主機;到了四十歲,就不惑了,對於世界上的很多整理都能明白,有了判斷力;到了五十歲,知天命了,知道自己的道德使命;到了六十歲,對於所聽到的一切都能明白貫通,不再覺得不可理喻,心中不再有違逆不順之感;到了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又不會越出法度。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真是一個非常高的境界。因為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魔鬼!假如讓我們這些人能夠從心所欲,可以不負任何責任或代價,我們會幹出什麼事情來?晚年的孔子是有欲的,他愛自然、愛藝術、愛古代文化,然後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這都是欲。孔子克服了不當的欲,拋棄了低階的趣味,從為了一個純粹的人。

  看完整本書,感覺孔子真是一個可敬的人。

  孔子讀後感 篇20

  今天,我讀了《孔子猜謎》這篇文章,作者寫了孔聖人孔子和燕國一少年項橐之間猜謎的故事。項橐問孔子:什麼水沒有魚?什麼火沒有煙?什麼樹沒有葉?什麼花沒有枝?孔子回答不出來,於是項橐說出了答案:“井水沒有魚,螢火沒有煙,枯樹沒有葉,雪花沒有枝。”

  我讀了這篇文章,得到了兩點啟悟。第一是:學問是無限的,因為等你掌握了所有的知識以後,又會有新的知識出現。第二是:要善於觀察生活中的現象,仔細分析你所遇到的問題。很多科學家都是這樣發現了科學定律,如牛頓看到蘋果從樹上掉下來,於是就仔細分析,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在洗澡時,看到浴缸裡的水滿出來,不僅完滿完成了國王交給的測皇冠真假的任務,還發現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

  所以,我們要不斷地學習知識,不然就會象孔子一樣敗在項橐的手下了。

  孔子讀後感 篇21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我相信大家都知道,這句話是孔子讀書的名言。其實我很早就知道孔子這個人了,就是對他不夠了解,只是學習過程中,一直沒有學到這個人,眼看就要上六年級就要畢業,我還以為我再也學不到孔子的文章了,出乎意料的是6B23課學到了孔子這個人。

  我們學到孔子的文章是《孔子游春》,這篇課文主要寫了:孔子帶弟子們支遊賞泗水河畔迷人的景色,孔子借水談志向。其實這篇文章表面寫孔子和弟子游賞,實際是寫孔子借水和弟子們談怎樣做人。其中,孔子說的話令我映象最深的是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靈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沒有一定的形狀,或方或長。流必向下,和順溫柔,它好像有民情義。水穿山岩,鑿石壁,從無懼色,它好像有志向。萬物入水必能盪滌汙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來,水是真君子啊!這句話表達了四層意思。1、水仁厚無私;2、水溫文爾雅;3、水百折不撓;4、水求真求善求美。這句話並不是孔子在正直讚美水,而是孔子借水的品質希望弟子們能做一個像水這樣的人,做一個真君子。

  透過我學這篇課文,我瞭解了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肖479)春秋末期魯國人,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我從《兩個小兒辯日》我知道了孔子是位待人平等的人。

  透過學習《孔子游春》這篇課文知道了孔子是位富有智慧,善施教化的人,其中富有智慧我是從孔子帶弟子們遊玩,教育弟子們看出來的,他把自己想教的東西透過實踐來表現出來,陸游有一首詩這樣寫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想孔子也是這樣想的,他想要在特殊的情況下,弟子們才會記得更牢。

  真不愧說孔子是“千古聖人,萬世師矣”呀!

  孔子讀後感 篇22

  最近,我學習了《孔子游春》這篇文章。這篇文章講了孔子帶著弟子到泗水灑畔欣賞春景。孔子看著美麗而又迷人的景色,看到了水,便借水喻理,教育弟子們要做一個真君子。孔子還和弟子們談論名人的志向。讀了這篇文章,我認為孔子是一個善施教化、充滿智慧的人。誰能想到,一個普普通通司空見慣的水,竟能被孔子說出這麼多的特點,說出如此富含哲理的宏論,真讓人難以想象。孔子以水育人,也真讓人難以想象啊!

  由我看來,水不就是水嘛,潔淨透明,除了這個特點炎外,我也找不到別的特點,但在孔子眼裡,水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還善施教化……孔子真是聰明過人,讓我們嘖嘖讚歎,敬佩不已啊!孔子認為,大自然就是書本中的知識。孔子不僅善施教化、充滿智慧,而且還很謙虛呢!上完這篇課文,我還上網查了一些關於孔子的故事。我就選其中兩個來談一談吧!從前有兩個兒童在爭辯太陽在不同時段離我們近還是遠,孔子聽了,也沒有說認為我是老師,我的說法就是對的,而是在認真聽兩個兒童到底說的對不對。

  還有一個故事就是《孔子拜師》了。孔子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但是他總是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他真是謙虛、精益求精啊!我認為孔子還是一個平等待人的人。在古時候,人們都認為只有有錢人、當官的人家才能上學,那些窮人就不能讀書。但孔子不這樣認為,都是人,我們應該不分貴賤、不分卑微、不分富有和窮苦,都應該接受平等教育,而且窮人也有自己的長處啊!孔子這種有教無類的思想一直流傳至今。

  孔子讀後感 篇23

  寒假期間,我複習了課文《孔子師法》。很有教育意義,讓我感觸很深。

  孔子年輕時是有名的老師,但他仍然覺得自己的知識不夠深刻。三十歲那年,他離開家鄉曲阜,到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曲阜離洛陽千里,孔子熬了一夜,花了幾個月終於到了洛陽。見了老子,謙謙有禮,老子欣然收他為徒。從此,孔子天天陪著老子,隨時求教。老子也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孔子。人們尊重孔子和老子的知識,以及他們的品格。

  孔子的真誠學習、謙虛好學深深打動了我。看著孔子,想著自己,覺得慚愧。比起孔子,我的主動學習、刻苦學習、謙虛學習的精神真的是差得很遠。看動畫片,玩電腦遊戲,看課外書的興趣遠遠大於學習的興趣。爸爸媽媽催我學習,有時候看起來很不情願。考試成績好,愛翹尾巴;成績差,愛發脾氣;有時候成績好不好都無所謂。假設這次語文考試。雖然在班裡拿了第一,但是隻拿了89分。這說明我還是有一些基礎知識需要掌握,作文水平需要不斷提高,粗心還沒有完全消除。

  學無止境,學無止境。孔子,千古聖人,能虛心讀書,我想我是可以透過努力做到的。子曰:三人行必由我教。在未來,我會像孔子一樣謙虛好學,孜孜追求,積極學習,努力學習,快樂學習,努力成長,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孔子讀後感 篇24

  孔子已經是當時非常有名的學者和教育家,但是他並不滿足,還要學習更多的知識,並且不畏艱險、跋山涉水來到千里之外,向老子學習。我要向孔子學習,學習他謙虛好學、彬彬有禮的精神品質。我有時候考試成績比較好,就沾沾自喜、驕傲自滿。

  主要寫了孔子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可他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於是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幾個月後來到了洛陽,在城外,孔子看見一架馬車,車旁站著一位70多歲的老人,孔子想這位老人可能就是我要拜訪的老師吧?於是上前行禮,問到:老人家,您就是老蚺先生吧?你是——孔子連忙說:學生孔丘特地來拜見老師,請老師收下我這個學生吧?老子說:研究學問你不比我差,為什麼還要拜我為師呢?孔子說:學無止境!這充分說明了老子、孔子都很謙虛,禮貌待人,而且表明學習是沒有盡頭的,值得我們學習。我還認識到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的真正含義,這將激勵我努力學習。

  透過學習課文,我知道了學習是沒有止盡的,偉大的教育家孔子都能認真求學,更何況我們這些剛剛步入知識殿堂的小學生呢?在今後的學習中,我一定要學習孔子的學習態度,認認真真學習、踏踏實實做人,長大後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