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週刊讀後感(精選9篇)

新聞週刊讀後感(精選9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新聞週刊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聞週刊讀後感 篇1

  《新聞週刊》本週人物小雯的遇害,引發了人們的思考。用二十萬元尋找女孩小雯,小雯本來是去奶奶家吃喜宴,可沒想到吃過飯後,小雯被人拐跑了,等抓到兇手時小雯以被殺害。我想社會應該意識到發生在農村的刑事案件應嗯給予一些措施加以整治。

  昆明的明通小學前段時間發生嚴重的踩踏事件,導致明通小學短暫的關閉。這幾天明通小學復課,取消了午休,學生放學分時間段進行,避免再次發生事件。

  雲南這一年來,到目前為己經發生了幾次地震,而且一次比一次強,都在六級以上。雲南的景谷,在是“十一”黃金週的最後一天晚上,也就是十月七日的晚上,發生了6.6級的地震。所幸的是人員傷亡並不大,只有一人死亡,324人受傷。各地人民都在對雲南的地震頻發而產生疑惑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個地區的地震如此頻繁呢?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知道,這絕對有人為因素和一些自然因素導致而成的。可我們對如何減少地震的來襲卻一點主意也沒有。

  地震對我們來說沒有一點點的好處,它能使人家破人亡,讓我們過不上平靜、安穩的生活,整天的提心吊膽。所以我們要對房子的建築用心,即使不能保證地震時它完全不倒,但也不要讓它完全倒。

  新聞週刊讀後感 篇2

  這次看完,感覺這個節目銜接性很強,與上週聯絡緊密。視線追著轉了一圈,一方面展現了中美的友好和美好前景,另一方面也分析了中美的隱性問題,讓我們看到中國這世紀頭十年快速的發展,也得到了奧的讚譽,高興之餘留給我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

  先說說節目吧!節目中安排完美國就說臺灣,最後關注中國內陸,整體框架明確。以後做節目也應該學習這些。內容上涉及到了中美關係,環境問題,高科技等等····是節目有看點。關注的侯耀華有頭沒尾,我感覺應該再多點東西。最令人揪心的還數後邊的.報道了,都屬於社會的弱勢群體,那些小孩的悲慘難道沒有貧窮的誘因嗎?這些都讓我不僅僅是在看節目了,想到更多的是問題。中國的社保,中國的制度。我們家鄉在三年前就發生了類似事件,家中三人都死了,全村的玻璃都震碎了,《新聞週刊》不僅是做節目,留給觀眾感動,讓有能力的人去幫助別人。其中對兒童,特別是對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報道,讓我們知道關愛小年齡孩子對他們一生的影響。

  做新聞人就要做一個有良心的新聞人,還有一點節目前邊有高度,後邊是百姓間的'事故生活而已,可以滿足不同的受眾,採編報道的內容幾個方面都要具備,這才可以讓觀眾喜歡。

  新聞週刊讀後感 篇3

  剛才看了《新聞週刊》,是講貴族羅甸的孩子們,用上了食堂,住進了宿舍。這些孩子們,此前需要自帶柴火和米麵,下課後自己生火作飯,而住宿則是學校周邊的民房,甚至地下室。現在國家每年補助每名小學生675元,上學期間每天午餐和晚餐由學校免費提供,標準是1。75元/頓。因為經費有限,孩子們多數不吃早餐,更是與牛奶和雞蛋無緣。一個孩子說食堂吃得好,在家裡一年多才能吃上一頓肉。

  學校食堂是3位好心人捐助的,共花費60萬元。每當看到貧困山區人民過著艱苦的生活,我就覺得自己生活得太奢侈,也為沒能幫上他們而慚愧。這些年來,一年忙著往上走,往前跑,而沒有看到那些普通人的生活和貧困山區的人們。現在不是說:“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嗎?我們應該多看看普通百姓的生活,看看那些辛苦生活的人們,特別是吃不上早餐的“祖國的未來”。

  在學校老師的帶領下到天津薊縣山區下鄉,看到那些孩子家裡的貧困狀況,拿出了身上僅有的50元錢,留給了那家孩子。臨走前,他們熱情挽留,大家吃了農家飯,但豐盛程度讓我們內疚。我們是來學習的,是來盡一份力的,不想給他們添麻煩,但老鄉家又是燒雞,又是燉魚,那是我上大學後吃到的最好的一頓農家飯。

  我是一個容易感動的人,也是一個容易義氣用事的人,如果回到國內,到了貧困地區,我想我會感動,會捐款的。

  新聞週刊讀後感 篇4

  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雜誌社關於氣象預警資訊傳播和應急體系建設的專訪時表示,當前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應清醒地認識到氣象預警仍面臨科學上的侷限性,應當繼續提高氣象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同時增強災害風險防範能力。

  矯梅燕回顧了氣象預警的發展及現狀,分析了在當前極端天氣氣候頻發的大背景下,氣象防災減災面臨哪些挑戰。她說,自氣象部門成立之初,預報預警就是重要職責。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如今已經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氣象災害預警業務體系和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在這種機制下,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大幅提升,如由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年均減少6萬多。

  針對今年汛期氣象災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的情況,矯梅燕表示,應當認識到有效預警不等於有效防災。她說,當前氣象預報預警仍面臨科學上的侷限性,尤其是小機率極端性天氣氣候事件的預報精細化程度低,難以和精準的防災需求相契合。從這一角度說,極端氣象災害有一定的不可抗力。此外,還面臨氣象預警傳播覆蓋率有待進一步提高、預警有效延伸力不足、不同群體的預警針對性不強等問題。

  因此,矯梅燕認為,提高監測預報預警水平,對今後氣象事業發展來說仍是基礎工作,要動員業務、科研人員及社會力量共同創新,讓核心技術有所突破。同時要提高預警資訊傳播能力,讓預警直接傳播到受影響地區的人群中,並與應急響應相結合。此外,還要進一步提升災害風險防範能力,做到關口前移有效防範;應當重視防災減災法制建設,做到依法防範。

  新聞週刊讀後感 篇5

  一名年近七十的年邁老人曾在《新聞週刊》的採訪中針對自己的現狀直言,他有“三怕”,一怕下樓,二怕生病,三怕出小區。

  中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面對兩億人口已步入老年,在我國未富先老的狀況下,多數老年人也面臨著同樣“三怕”的問題。而問題的根源在於我國的養老服務及醫療機構不夠完善。

  《新聞週刊》中一所醫院曾因資金方面的問題而面臨倒閉的問題。在面臨這樣的情況下,院方大膽將醫院進行轉型,推進醫養服務體系完善,將醫療機構及養老機構相結合,最終不僅解決了原有的問題,還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深受老年人的青睞。

  然而事實上,顯而易見的是,一家醫院的成功轉型並不能夠代表廣大地區的其他醫療機構,而老年人的需求更不僅於此。

  許多老年人大多數時候面臨的不是患病後的出行起居,反而是當下未患病的養老服務問題。同時阻礙養老服務推薦的多種因素中也包括的養老觀念的根深蒂固。家庭養老固然是孝道的一種體現,而大多數人卻將其固化,使養老成為一種負擔。而往往相反的是,只有不以孝道的名義去束縛養老服務,才能讓老人得到更專業的照顧。而養老服務機構資金回報週期長,專業就業人員短缺也是眾多因素之中的幾個。

  推進醫養結合,完善養老服務不僅僅是解決老齡化問題的一種途徑,更是我們對待老年人的一種態度。

  善待今天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每個人都有步入老年的一天,只有國家加快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增加養老機構數量,規範養老服務,才能更好地服務老人,服務明天的自己,才能為國家人民的發展提供保障。

  新聞週刊讀後感 篇6

  時光逝去如流水,時代更迭花落。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只因熱愛,所以堅持。

  王福春數年攝影詮釋”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熱愛可抵歲月漫長”,在王福春身上充分體現。他作為一名攝影師,熱愛攝影,跋山涉水數餘年,拍攝記錄了時代的變化,不放棄,一直堅持到生命的盡頭。王福春因熱愛攝影,才一直堅持到生命的盡頭。

  谷愛凌帶傷飛翔證明”因為熱愛,所以堅持”。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在十七歲的谷愛凌身上充分體現。在手腕受傷無手杖輔助的情況下,谷愛凌出色地完成了表演以及贏得了榮耀。這背後是因為熱愛滑雪,才一直堅持。谷愛凌因熱愛滑雪,才一直堅持到比賽勝利。

  祁寶發堅持參軍體現”清澈的愛,只為中國”。

  “清澈的愛,只為中國”,在祁發寶身上充分體現。在已透過公安特警招錄考試後,聽到高原徵兵而臨時變卦,最終走進火熱的軍營,戍邊衛國。祁發寶因熱愛祖國,才一直堅持戍邊衛國。

  回憶譜寫歲月的長卷,長卷記敘著人們的熱愛,熱愛促使了人們的堅持。只因熱愛,方才一直堅持。

  新聞週刊讀後感 篇7

  這是一個充滿哀悼、充滿堅強、充滿驕傲、充滿偉大的祖國,在我們心中永遠不倒。當我們看到災區的同胞們被廢墟深深埋在地下時,我們的心碎了;當我們看到他們從廢墟中救出來,堅定的臉龐掛著笑容時,我們肅然起敬---災區人民你們太偉大了、救援人員你們太偉大了。

  我們觀看了汶川等地受災的情景,瞭解到以前的汶川繁榮富強,是個旅遊盛地,而現在的汶川已成為一片廢墟。5月12日2點28分,汶川等地所有的樓房和學校都倒塌了,正在上課的同學們,被壓在了廢墟之中。有的倖免於難逃了出來。當他(她)們看到自己的學校倒塌了;當他(她)們失去了好朋友、好同學、好老師、好弟弟妹妹們;當他(她)們雙膝跪地,跪在那片帶有玻璃渣的地上,儘管手都被玻璃扎破,還是一直手使勁扒那廢墟中所埋的遇難者;當他(她)們看到所有的房屋都倒塌了,家裡的親人被埋在了廢墟之中,他們心中更是悲痛不已。他們漂亮的家、美麗的校園沒有了,親人一個又一個地失去了,這讓他們的心靈受到極大的傷害。

  5月17日早晨,一名12歲的小學生將雨航,被成功解救出來。當時他正在睡午覺,突然,一場突如襲來的地震把房屋震塌了,他的爸爸、媽媽、弟弟、妹妹被壓在廢墟中。將雨航非常有信心,他相信自己一定能被救出去的。在廢墟之中他靠吃紙和泥堅持了5天5夜。有一位救災人員走到這裡,聽到有喊叫聲,他非常喜悅,“又有奇蹟出現了,快來人又聽到有人求救了”。經過二三個小時的奮戰,小男孩被成功地救了出來,這時小男孩臉上帶著微笑和悲傷。

  我相信,救援的叔叔阿姨們在這次地震中遇到了種種困難,但是他們救出了一個又一個生命,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蹟,我太感謝你們了,你們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當救援隊員們正在救一位婦女時,這位婦女雙膝跪地,而保護一個不滿三個月的嬰兒。當嬰兒救出時,衣服袋裡有一個手機,手機還有一條未發出的簡訊,簡訊上寫著“孩子,當你被救出時,我已離你遠去了,希望你在今後好好學習,把家鄉重建起來”。

  看到這種情況,我想高聲喊道“中國的同胞們,我們四川災區的同胞被壓在廢墟之中,請讓我們伸出愛的雙手,哪怕為嬰兒買一個奶瓶,哪怕為孩子買一瓶礦泉水或一包泡麵,讓他們重建家園,讓他們回到以前的快樂中吧!”我們祝福“祝四川災區人民平安,祝祖國人民平安”。

  新聞週刊讀後感 篇8

  天我觀看了已更名為《新聞週刊》的《中國週刊》。節目裡提到的一個重點就是春運。

  春節快到了,在外的遊子和背井離鄉的人都要回家看看,收穫溫馨的感覺。可是中國那麼多人都想回家的結果是:“一票難求”。不僅火車這樣,高速路上的堵車也告訴我們,中國的春運政策尚需改進。不過,飛機還沒有滿載乘客,是因為機票有些貴,而且飛機能到達的小地方少之又少。在這種情況下二十幾萬的摩托大軍啟程了,網友的同城搭車互助的隊伍也越來越大,這些新的回家方式令人感到欣慰。不過,火車站的“黃牛票”和插隊者,還有因此而來的裸奔討票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

  不可否認,我國已經辦好了亞運,辦好了奧運,但是,等什麼時候辦好春運了,才是一個大國。在眾多民眾心中,奧運會拿了幾十枚金牌不重要,亞運會誰獎牌第一也不重要,而春節回到家鄉和家人團圓是春節裡最重要的。

  中國花了那麼多錢辦奧運,辦亞運,是否也應該多投入一些錢辦好春運呢,我期待著。我雖然不用回家但我依然能感受到春節的溫暖和回不了家的人的焦急。透過這次收看《新聞週刊》,我更加了解春運的情況,我希望那些無法回家的人都能想辦法與家人圓聚,也希望《新聞週刊》越辦越好。

  新聞週刊讀後感 篇9

  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最近為世界著名大學排名,排出全球最優秀的100所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在全世界名列36位,在亞洲則排名第三,僅落在日本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之後。

  在這項大學排名中,入圍的多是美國的大學。哈佛大學穩坐全球大學之冠。斯坦福大學排名第二、耶魯大學第三、加州理工學院第四、加大柏克萊分校排名第五位。

  新加坡的另一所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則排名71位。其他進入100強的亞洲大學還包括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大阪大學、名古屋大學等。

  《新聞週刊》是以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和英國《泰晤士報》的高等教育增刊的大學排名標準作為參考,為各大名校打分綜合得出自己的排名。

  其中50%的分數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排行榜標準,交大的排行榜主要是以學術為指標,標準包括:教員與研究員的素質、研究成果,其中發表於《自然》與《科學》雜誌的論文數目和收錄於科學引文索引擴充套件版和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的論文篇數。

  另外40%的分數則來自英國《泰晤士報》的高等教育增刊選大學的標準,如國際教員比例、國際學生比例、論文被引用比例以及師生比例等。

  最後的10%分數,則取決於大學圖書館的藏書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