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西方美學史讀後感
關於西方美學史讀後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西方美學史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西方美學史讀後感1
朱光潛先生的《西方美學史》是我國學者撰寫的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的一部美學史教材。自從它在1963年初次問世以來,不僅受到我國學術界的普遍重視,也獲得了海外讀書界的好評。朱先生在本書最後一章談到他編寫時的立意說:“我們只就每個時代中挑選幾個重要的代表人物,對每個代表人物也只約略介紹他的主要論點,掛一漏萬是勢所難免的。挑選的標準是他們要確實能代表當代的主要思潮而且可以說明歷史發展線索。”全書按歷史發展的順序,次第概述了古希臘羅馬以來歐洲一些重要美學家的論著。它以哲學史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條路線的發展、演變和鬥爭為綱,對美學史上的幾個基本問題:美的本質、形象思維、典型人物和作為創作方法的浪漫主義及現實主義,作了相當細緻的分析介紹,並對不同時代的美學家對這幾個或其中某一個問題所持的基本主張,以及他們在美學史上的建樹與得失都給予了相應的評價。
就以“美的本質”來說,不同時代、不同流派的美學家對於美學中的`這個基本問題的看法,是各各不同的,甚至是千差萬別的。朱先生將他們的看法大致歸結為這樣兩個方面,即:內容與形式的關係,理性與感性的關係。有的強調形式,忽視內容;有的只重內容,輕視形式;也有的企圖使形式和內容、理性和感性按照他們的需要而相互結合。在具體論述時,又根據不同時代、不同派別的美學家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有所側重地分別介紹了古典主義美學(古希臘時代)的“美在物體的形式”說;新柏拉圖主義(古羅馬)和法國理性主義的美學思想,則又提出“美在於完善”(即“天意安排”的合理性)。英國十八世紀的經驗主義美學把“美的本質”這個問題的重點,從對審美物件的形式分析轉到對美感活動的生理學和心理學的分析。所以他們強調:美在於愉快。而法國啟蒙時代的美學,以狄德羅為代表,主張真善美相結合。在具體說明什麼是美時,狄德羅提出了一個新的論點:美在於關係。德國古典主義美學,從康德到黑格爾,看到了他們以前的美學史上內容與形式、理性與感性相互割裂的局面,於是從唯心主義出發,提出了美在理性內容表現於感性形式的論點。誠然,他們兩個也各說各是。康德用主觀唯心主義來調和形式與內容、感性與理性的矛盾;黑格爾則站在客觀唯心主義立場來闡釋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前者的內容是超驗的理念,而後者的內蘊則是絕對精神。十九世紀中葉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別林斯基和車爾尼雪夫斯基在美學史上最大的,也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貢獻是,豎起了美是生活的大纛。
作者在介紹不同時代及不同學派的美學思想時,做到了“史”與“論”的結合,因而相當清晰地給讀者勾勒出了西方美學思想發展的一個基本輪廓。他不是把美學史上各種流派當作是孤立於社會之外的純思想材料來加以介紹,而是把它們放在特定時代的社會經濟基礎上,尤其是階級根源上來進行分析,同時還扼要地說明了它們在歷史上的承續關係。例如,朱先生在介紹文藝復興時期達·芬
奇等藝術大師對於最美的形式所持的論點時,不僅將其同古希臘羅馬時代畢達哥拉斯、亞里斯多德、聖奧古斯丁及聖托馬斯關於形式美的看法相比較,相鑑別,並且還指出它對後來德國啟蒙運動時代文克爾曼、萊辛以迄於康德等人的形式美的影響。這樣,就便於讀者把了解到的有關形式美的知識串連起來,既見出不同時代、不同流派的美學家在形式美這個問題上的不同論點及其不同的側重面,同時又能見出形式美的思想在美學史上的一個衍化的過程。這種“史”與“論”的結合,應該說是《西方美學史》的顯著特色之一。
《西方美學史》是一部從古希臘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到現代歐美的美學思想發展史。西方美學史源遠流長,著名的美學家、著作和流派極多,影響遍及世界,這是一部影響深遠的著作,對於後人深入探究美的含義具有重要意義。
西方美學史讀後感2
很早就想讀一讀關於美學的理論,半輩子過來了,對於“美”的實踐可謂不少,也追求美,雖然自己並不美,但對於美總是在嚮往,也常常在想,“美”究竟是什麼?一天,逛書店的時候,買了本《西方美學史》,化了一定的時間,總算囫圇吞棗地把它給讀完了。
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我常常被書中精彩的論述而擊節讚歎,正如作者所說的,一部美學史並不單一的只是純粹美學理論的歷史,而且還是人類心靈自我展現的歷史,猶如我們對於“美”的認識,相當程度上體現了我們的思想境界和追求、品格。在這本書中,我所感受到的是各個時代人類精神脈搏的跳動,是謝林所說的精神還鄉的歷程,從這裡,我看到了東西方文明的相似與不同。早期的西方人精神發展歷程與我們東方人有其相似之處,其最早的藝術活動都是與神有關,雖然其表現形式不同,古希臘的神話、史詩、悲劇和喜劇,在我們中國則是對神的膜拜和占卜,西方有浪漫主義和古典主義,中國也有,只不過過去我們的教科書上關於這方面的知識少得可憐,其實這是人類成長的歷史,現在想起來,我們欠缺的知識真是太多了。
如果沒有美,這個世界就沒有意義,人生也沒有希望,這裡,美的概念非常宏大,它包羅永珍,所以又可把它稱之為人的心靈,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常常會被這樣或那樣的事件、環境所左右,會困惑,讀一讀美學吧,知道一些人類童年的歷史,瞭解人類是怎樣從遠古走過來的,你會更清楚地認識這個世界和這個世界中的人,包括你自己。
蘇格拉底如是說:認識你自己,認識自己的靈魂。
邁開這一步,請從認識“美”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