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的荔枝》讀後感400字
《長安的荔枝》讀後感400字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長安的荔枝》讀後感400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長安的荔枝》是一篇由馬伯庸編寫的歷史長篇小說。文中講述了在天寶十四年,一名長安九品小吏李善德被算計入坑,被迫擔任長安的荔枝使。並要在貴妃生辰時,獻上嶺南運來的新鮮荔枝。荔枝“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從嶺南到長安五千餘里的距離,
路遠迢迢,山高水遠,無疑是一條“死路”。文中的李善德,經歷了絕望、頓悟、覺醒、失望、痛苦,這荔枝之路可謂是艱難重重。
“千古艱難唯做事,一世功成萬頭禿。”“骨肉恩豈斷,男兒死無時”。在好友的勸說下,從一開始的“離和”致死的想法,到後面的殊死一搏的轉變。決定實地考察之後再做決定。
文章不僅從運輸方案、試驗、推理、計算寫出了運輸荔枝整個過程的.曲折艱辛,從微觀人事也能折射大唐宏觀社會。
在李善德的試驗運輸途中,之所以李善德會被廣州經略府派兵追殺,是因為李善德不懂得人與社會的關係,府內官員心想:“這蚊子若能辦成,聖人必定對經略府有所猜疑,事後若被小人算計,上身遠長安,後果不堪設想。“讀到這裡深有感觸,人心的變幻莫測,不可猜忌,亦不可避也。
就像張九齡招林甫猜忌,後被林甫作蠱後,被罷相的前夕九齡作《歸燕詩》貽林甫”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在文後韓十四提到:“和光同塵,好處均沾,花花嬌子眾人抬。”意為各部各府能分得功德,大家便會鼎力相助。老李不懂自己身處的位置,不考慮自己扮演的角色,儘管在辦事能力上、責任心和耐心上能談功勞,但作為一名九品吏在他人眼裡便是獨攬功德,便會得罪眾人,儘管搏得聖人關注,日子也不一定長久。“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紅顏一笑,背後是萬民吐炭。文中在李善德和右相談到費用的問題時,右相說的“本相已有一法,既不必動用太府寺的國庫,亦無需從聖人的大盈內帑支出,你安心做你的事便是。”
其實,這句話就暗指這個任務最終由百姓買單。隨後到後來的荔枝林被砍而“阿橦”失聲痛哭,還遇到黃草驛的“逃驛”,以及附近村落空無一人,和長安慶宴的奢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農戶俱是三等貧戶,每年常例租庸調已苦不堪言。”位居高位不僅要貪國庫的錢糧,就連農戶的衣丁也不放過。“家無餘米,人無蔽衫。”直接諷刺了封建社會的“吃人”現象。可謂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從這些細節也不難理解,為何安祿山能夠范陽兵變,讀到此處,不得不感慨:“朝內奢靡,府內貪圖。百姓苦疾,民心不順。”自然就沒有人愛戴大唐,擁護聖人。
隨即必會自取滅亡。想到現在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廣大青年之士熱愛祖國。國家繁榮富強,民族興旺發達。
不由得感慨,“中華崛起,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安康。志者不負,勇擔使命。今昔非比,繼往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