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姿態》讀後感心得體會(通用22篇)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心得體會(通用22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的姿態》讀後感心得體會精選,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心得體會 篇1

  近幾天,我有幸拜讀了於漪老師所著的《教育的姿態》一書,文中闡述了於漪老師對中國教育現狀的總結與深思。在於漪老師看來,教育應有自己的樣子,中國教育應有中國自己的樣子。正因為如此,於漪老師在《教育的姿態》一書中多次強調“中國人一定要說中國話”、“要建立自己的教育話語權”等。作為教育家,於漪老師用她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崇高使命感,撥開亂象的叢莽,讓教育之魂魄閃光。於漪老師一直希望教育要回歸到“愛”和“人”上,去幫助學生實現精神的提升,生命的發展。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句話:“把整個心靈都奉獻給孩子吧!他們是那樣的天真、可愛,每一個都是可以成為有用之才的,你們眼裡、心裡都要裝著孩子”愛,是成為教師的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愛,便不能為師。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要學會發現學生的優點,去愛每一位學生,只有我們愛他們,他們才會愛我們。把教育當作一份事業,而不僅僅是一種職業,熱愛這份事業,就會熱愛學生,對學生的那份真情就會情不自禁的流露或者瞬間迸發。送出你的真心,用愛與學生去交流,拉近與孩子們之間的距離。當我們做到了這些,就能夠讓我們的學生“親其師,信其道”。今後,我會把書中所學運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努力成為一名受學生愛戴的人民教師。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心得體會 篇2

  她已是80歲的耄耋老人,有著60年的教學生涯。至今,她依然活躍在語文教學改革的第一線,堅守在講臺上用生命唱歌。她深愛著學生,痴迷著語文教學。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但一輩子還在學做教師!她用這樣的話語不斷地鞭策著自己,也勉勵著更多的青年教師。生而為人,她是師之典範於漪。

  對於我,立志要做一名語文教師的師範生來說,最早接觸於漪先生,是在學校的圖書館裡。教文育人文道統一於漪先生的經歷讓我知道所謂上輩子殺過豬,這輩子教語文不過是一句戲言,做語文教師也可以如此的崇高與偉大。

  走上語文教學工作的崗位不過短短几年的時光,初為人師的忙碌、挫敗與無奈,讓我一時忘卻了這位當年堅定我從教理想的領路人。這個月再次捧起先生的《教育的姿態》,細細讀來不免感慨,時過境遷,對先生思想的領悟不覺也有了變化,唯一不變的,卻是那為人師者,先生那偉岸的典範之態。

  在當今時代下,教育是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問題。教育幾十年來的發展成績巨大卻也亂象叢生。先生以一身之力,振臂高呼。她於迷茫中指點迷津,於喧囂中展現浩然正氣,於亂象中堅定教育之魂。她幾十年來親歷中國教育的第一線,她屹立於層層改革之外,直指社會價值觀的功力取向、大眾媒體的娛樂宣傳,她對選秀比賽的主辦者、各種媒體發出了拷問:除了賺取金錢,這些比賽還賺取了青少年的時間和青春,賺走了他們的是非判斷,讓他們執著於一夜成名的幻想,他們賺走了學生的未來,心何以安?不僅如此,先生還直指學校辦學的泛技術化問題、校外教育問題、教育話語權問題等等,錐心的憂思,竭誠的期望,先生滿懷熱情的構建學校的價值取向,為學校教育明確價值定位培育有中國心得現代文明人,先生承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先生的典範之姿更體現在她站在人性的高度和文化的高度去關愛每一個學生。要從心底裡敬畏孩子的生命,生硬的灌輸走不進孩子的內心,空洞的說教起不到治本之效,機械的操練也絕不是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孩子心靈的發育和成長由情而理,由直覺反應而本質探究,由低階而高階,作為語文教師要讓文字具有情感的溫度,讓觀點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讓閱讀成為暖心之旅,唯此,才能引發學生的共鳴,走進他們的心靈,滴灌學生的德行與智性生命成長。

  做有精氣神的教師,做一輩子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掩卷而憩,先生之姿猶在,就讓我循著典範腳步,更堅實地邁向教師之路。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心得體會 篇3

  翻閱當代教育大師錢夢龍、魏書生、李鎮西、於漪等等的書籍,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們所流露出的博大的教育情懷。他們仰望星空,勾畫美好的教育願景,同時又腳踏實地,身體力行,努力地為學生的成長奠基,並竭力幫助青年教師的成長。

  翻閱著這些令人深思的文字,感受著八十多歲老人的博大的教育情懷,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合上書本,椎心的憂思,竭誠的期望、讓生命之花綻放、尋找教師之根、一輩子學做教師、活在價值體系中和記憶與情緣6個專輯的標題,實在就是對教育的姿態最好的詮釋。

  一頁頁讀過,合上《姿態》,嗅一嗅書香,大愛無疆這四個字悄然浮現於腦際。

  本書是於漪老師有關中國教育現狀的總結與深思。作為教育家,於漪老師用她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崇高使命感,撥開亂象的叢莽,讓教育之魂魄閃光。作者一直希望教育要回歸到愛和人上,去幫助學生實現精神的提升,生命的發展。

  為人師者,我們都知道要心中有愛。但教育需要怎樣的愛呢?在學校十多年的基礎教育將奠定和影響孩子的一生,這是於漪老師以人為本的出發點。漫漫60年的教學生涯中,她拒絕各種利益的誘惑,哪怕在80高齡依然活躍在教育改革第一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她深愛著學生。在她的眼裡,每個學生都是金子,要為國家培養有魂有根的棟樑之才是她孜孜以求的理想。教育物件無法選擇,只要是生長在這片熱土上的孩子,我們都要真心實意、全心全意地愛他們。這是於漪老師畢生堅守的信念。

  什麼是真正的懂學生?說在嘴上,寫在紙上,不是真正的懂,要身體力行,真正做到才是懂。於漪老師的兒子患了敗血症,但她卻忍痛割愛,放棄陪伴兒子回到學生們的身邊。於漪老師的師愛是超越親子之愛的,雖然她與學生們沒有血緣關係,但卻寄託著祖國的期望、人民的囑託,她像愛自己的孩子那樣一個心眼愛學生,盡心盡力地培養呵護他們的成長。她認為,學生的事是天大的事,是教師心上的事,精心培育好他們,不僅是責任,更是她的快樂。

  班主任只有燃燒自己,才能輻射學生,教育學生,她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向善、上進之心,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她利用各種機會給孩子們講理想信念,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找同學一個個談心,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挨家挨戶走訪學生家庭,爭取家長的積極配合。看到孩子們的成長,於老師覺得她的生命就有了價值,生命和歷史使命結伴同行。

  愛,是一本永遠解讀不完的書,於漪老師精湛的專業水平、高深的教育思想是常人無法超越的,但她的信念、精神、品行以及時時流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是我學習的榜樣。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心得體會 篇4

  利用寒假的時間,我有幸拜讀了於漪老師所著的《教育的姿態》一書,本書是於漪老師有關中國教育現狀的總結與深思。作為教育家,於漪老師用她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崇高使命感,撥開亂象的叢莽,讓教育之魂魄閃光。作者一直希望教育要回歸到“愛”和“人”上,去幫助學生實現精神的提升,生命的發展。愛,是成為教師的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愛,便不能為師。在大學裡,曾經聽教育學的老師說過陶行知“四顆糖”的故事。現在,又重新溫習了一遍這個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育人之道,愛心為先。當我們用永駐的痛心、赤誠的真心去愛每一個學生時,我們就會消除“火爆”和“急躁”,代之以“溫柔”的方式去啟發和誘導他們。也只有這樣,才會讓每一位家長放心地將孩子交到我們手上。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要學會發現學生的優點,去愛每一位學生,只有我們愛他們,他們才會愛我們。把教育當作一份事業,而不僅僅是一種職業,熱愛這份事業,就會熱愛學生,對學生的那份真情就會情不自禁的流露或者瞬間迸發。我覺得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老師,既要提高自身業務水平,還要研究學生的心理,做一個有魅力的老師,把學生吸引到你的身邊,聚集在你的周圍,送出你的真心,發揮你的人格魅力,用愛與學生去交流,拉近與孩子們之間的距離。當你做到了這些,你就能夠讓你的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句話:“把整個心靈都奉獻給孩子吧!他們是那樣的天真、可愛,每一個都是可以成為有用之才的,你們眼裡、心裡都要裝著孩子?”多少年來,很多教師對於教育事業、對於教育工作、對於學生,都在一直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情感、知識甚至是生命。所以,我們要學會奉獻,把自己的一切都無償地奉獻給教育事業,不能要求回報,更不能因為想要得到回報而奉獻,就只是單純的奉獻就好。

  雖然我還只是個剛剛走上工作崗位一年多的新老師,但是我會在今後把我在書中所學運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努力成為一名受學生愛戴的人民教師。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心得體會 篇5

  姿態不等同於姿勢,它還包含態度、氣度。在《新華字典》中,“姿態”一詞的意思是形態、樣子。那麼“教育的姿態”,是否可以理解為教育所應有的樣子?而“所應有”就是一種應然,它基於現實,而又高於現實。現實生活中教育所呈現的樣子,可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需要我們去關注、去改變。

  不過,於漪先生的《教育的姿態》,則可以理解為是教育者應有的姿態。在於漪老師看來,教育應有自己的樣子,中國教育應有中國自己的樣子。正因為如此,於漪老師在《教育的姿態》一書中多次強調“中國人一定要說中國話”、“要建立自己的教育話語權”等。然而,教育應有怎樣的姿態,於漪老師並未進行專門的論述,而是將一篇篇令人深思的文章呈現在讀者的面前,由讀者在閱讀中體悟、在閱讀中成長。

  教師這個職業是需要敬畏的。於漪認為,教師是“以人為本”的工作,是要以自己的人格來引導學生塑造完美的人格……在這裡,人格完美、情操高尚、科學文化素養紮實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僅此3點,如果不存敬畏之心,我們便很難做到。

  更重要的是,於漪先生提出了“敬畏每位學生的生命,遵循他們的成長規律施以切合身心發展的教育”這一教育的核心命題。她認為,一個人知識的缺陷,可以用道德彌補,而道德缺陷是無法用知識來彌補的。因此,育人先育心,育心要知心,知心要敬畏。只有“敬畏學生的生命”,才能真正在學生心靈深處滴灌生命之魂——德行。

  好一個“滴灌”啊!它不是生硬灌輸,也不是空洞說教,更不是機械操練。它是走進文字世界,走進學生世界,用學科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撥動學生的心絃,引發他們心靈的共鳴,用文化的甘露和智慧的瓊漿,促進學生德行和智性生命的成長。簡潔地說,只有注重薰陶感染和潛移默化,方能收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生命本來沒有名字,每位學生的生命都是珍貴的,應當受到尊重與呵護是所有教師與教育工作者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對他們的生命,對他們發展成長的規律,應胸懷敬畏,認真研究,精準地從他們的實際情況出發,因勢利導進行教育,才能真正托起明天的太陽。”內心深處知曉孩子的成長有自身的規律,教師才能真正地去尊重孩子的成長,而不會“拔苗助長”。然而,現實生活中,有多少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而樂此不疲地“幫助”學生‘長分’呢?提高學生的分數本身並沒有錯,關鍵要看我們教師的引領方式,我們是否在提高學生的分數的同時,忽略了學生的健康?是否抹殺了孩子的學習興趣?是否讓孩子對學校、對教室充滿了畏懼之心?如果是這樣,我們不但沒有幫助學生成長,而且是扼殺了孩子的成長。教師唯有掌握學生的成長規律,對學生的生命心存敬畏,才會真正地去走近學生,傾聽學生的心聲,摸清學生的問題所在,“對症下藥”,喚醒學生的生命自覺。一個雞蛋,從外面打破,成為了破雞蛋;而從內部打破,則是一條鮮活的生命。摸清學生的成長規律,喚醒學生的生命自覺是我們每個教師的義務與責任。

  於漪先生有一句名言:“與其說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不如說我一輩子學做教師。”在做教師的道路上,她永遠保持著行走的姿態。

  教育應有怎樣的姿態?靜靜地品讀《教育的姿態》,我們不僅能感知教育者敬畏、建構、行走這三種姿態的魅力,也能在著作編排者的細節之中體味教師的情懷。該書6個專輯的題圖分別是松、竹、梅和桃、李的果實,它實則是以另一種形式向我們昭示:松、竹、梅是教師的品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教師的成就。

  走近於漪,細讀《教育的姿態》,感受著八十多歲老人的博大的教育情懷,我們也多少感悟到教育應有教育的姿態,而要使教育具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姿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首先要做出自己的姿態。我們的教育人生當更加精彩!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心得體會 篇6

  “敘事者”11月共讀書目是於漪老師的《教育的姿態》,一字一句讀完,對封面上“60年教育心得”、“百萬師生受益”、“教師教育經典”、“為人為學聖經”這樣的精要書評有了更深的感受,對這位從教60年、聲名顯赫的特級教師有了更多的敬仰。

  《教育的姿態》是於漪老師有關中國教育現狀的總結與深思,全書分六輯,每一輯都是透過一篇篇小文章呈現於老師的真知灼見。無論是正面的讚頌還是直面的建議,無論是發自內心的歡欣還是發人深省的憂思,無不表現了這位教育前輩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崇高使命感。細細讀來,每一篇文章都值得回味,每一段文字都令人深思。

  然而留給我最深印象的卻是於老師這句振聾發聵的名言:“與其說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不如說我一輩子學做教師。”

  於老師是什麼人,誰都知道:全國首批特級教師、教書育人楷模、勞動模範......光環耀人,令人敬仰。這樣的話,初讀無法不當作是自謙之詞。然而,讀完此書,你又不得不承認:這絕不僅僅是於老師的自謙,其實她始終是這樣做的,她一直在學做老師。

  50年代的復旦大學畢業生,其功底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她卻說學歷水平只能說明職前接受教育的程度,崗位上是要有綜合素質、綜合能力的。因她是非語文專業的,所以她天天學習,用了三年時間,把大學中文系全部課程學完。她每天都是9點以前搞工作,9點以後自修。這是何等的毅力啊!她一直是那樣的謙虛謹慎、好學不倦。

  她一生上過2000多節公開課,但她認為沒有上過一堂十全十美的課。所以每次課上下來都會認真思考,都會看到自己的不足、缺陷乃至錯誤。她說所以她從不敢有絲毫懈怠。

  她上課從不帶教案,因為她認為拿著教案沒辦法面對全體學生,她在課堂上要察言觀色,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觀察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要做到這樣,備課要備得多麼深入,多麼熟練啊。她備課還做到了目中有人,為了研究學生的心靈,甚至去研究只有年輕人喜歡的周杰倫的歌。

  於漪老師即使退休了,她還在發光發熱,真的是做了一輩子老師,一輩子都在學做老師,,所以她會具有那麼高的學術魅力和人格魅力。

  我從教26年,一路走來也算勤奮,自己也喜歡學習,但是面臨的困惑還是很多的。

  帶了20多年班,教了20多年語文,但是因為崗位變化,不得不放手班級,但心中的語文情節總讓我對語文念念不忘,所以只要時間允許,我想方設法聽語文課,評語文課。外出參加語文業務學習的機會很少很少,但是我藉助網路不斷學習,聽課、評課、研討,晚上的很多時間都是都是在網路學習中度過的。於漪老師說教師經常動筆,可以鍛鍊思維,錘鍊情感,增強認識生活、感悟人生的能力,增強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參加敘事者,每週至少寫三篇敘事,一篇讀後感,其實就是在逼迫自己經常動動筆。

  由於崗位的特殊性,我確實很忙碌,而這樣的學習、這樣的動筆似乎不是我所必須要做的,所以很多人看到我這樣忙碌、這樣勞累都不理解,甚至不止有人問過我:你到底圖什麼?很多時候,我只是笑笑,因為我不知道如何回答。我能圖什麼呢?功利一點講,我什麼都圖不到。自己不在一線語文教師崗位上,指導老師也不該是我最主要的職責。到這樣的年齡,職稱也基本到頭了,由於崗位的原因,即使我有發表文章,哪怕再多,也不可能有任何獎金。理解一點的人可能會說我比較好學,不理解的人即使說我不務正業,沒有分清工作主次也似乎不為過。也曾想到過放棄,但是又放不下,給自己找了個理由,那就是“喜歡”,因為喜歡,所以堅持了下來。

  讀完《教育的姿態》,發現於漪老師這樣一位譽滿教育界的名師,一輩子都在學做老師。學和寫不也是老師的基本功嗎?我這樣的行走,不也是在學做老師嗎?選擇了老師這個職業,一輩子學做老師,不斷地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那是一種內驅力的需求,跟所圖無關,跟功利無關。這樣一想,頓時豁達了很多。

  當然,於漪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這樣的經典名言對於現在的年輕教師更加有現實意義。

  現在的年輕教師,不是研究生就是本科生,學歷確實不低,而且都是都過層層考試才走上教師這個崗位的,知識應該說也不會少。然而崗位素質和崗位能力還是得在實踐中不斷鍛鍊,加上現在的社會、家庭和學校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學生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所以年輕教師更加需要具有“一輩子學做老師”的精神。我想這也是於漪老師對廣大教師的一種希冀和激勵吧。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心得體會 篇7

  當我翻看教育家、國家首批特級教師於漪老師的《教育的姿態》時,我就心喜不已,對她有相見恨晚之意,彷彿遇見了知己似的。兩天內一口氣把它讀完了,有感而發處就加批註和自己的感觸,當楊暉老師說要做讀書交流和分享時,我是主動請纓的,覺得吐一下心中的真言,才覺得對得起這本書,有利於理解和體驗她的教育思想。

  於漪老師的《教育的姿態》共分6部分,77篇文章,包括每一部分後一篇編者手記。這6部分分別為“椎心的憂思,竭誠的期盼”、“讓生命之花綻放”、“尋找教師之根”、“一輩子學做教師”、“人,活在價值體系中”、以及“記憶與情緣”。品味《教育的姿態》,我悟到了她美在高度,美在溫度,美在厚度,還有她在行走在教育路上的姿態之美。

  首先,《教育的姿態》之美---美在高度。於漪老師的《教育的姿態》的高度在於她認為:唯有把個人的前途與祖國的命運緊密地聯絡在一起的時候,自己才會變得聰明,才會在較高的地方思考問題,而且心中總是有一團火,就會有旺盛的經久不衰的內驅力。她能一生苦中作樂,因為她一直相信學生的成長就是她的成就,別人的需要就是她的價值,在這個高度的姿態下,她認定的讀書目的是明理,明做人之理,明報效國家之理。因此,她就為學校教育明確了這樣的價值所在---培養的是有中國心的現代文明人。在紛繁複雜的現象和躁動多欲的現實面前,她能保持足夠的清醒,堅守正確的價值取向。正因為這個高度,使她有強烈的憂患意識,有了推心的憂慮,也就有了竭誠的期盼。

  讀著讀著,我感嘆她的濃濃的愛國之請,我明白於老師憂思的是教育的現狀,因為未來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她擔心“大片”文化、“薯片”文化、“晶片”文化等三片文化給孩子帶來的深重影響,於老師期盼的是祖國的未來,因而她大聲疾呼教育一定要培養出有中國心的現代文明人,再難也要把中華文化的血脈傳遞到下一代的心中,這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大事。我想愛國,不僅僅要體現在口頭上,更要體現在行動上。把優秀中華文化傳承下去,悉心培養祖國花朵,讓他們散發出一種正氣、朝氣、勇敢、自信的精神,讓他們成為會尊重人有擔當求知慾旺盛的未來中國的合格接班人,為此我們努力著……

  其次,《教育的姿態》之美---美在溫度。於老師是一個慈愛的人,她主張“仁而愛人”,這種博愛讓人溫情滿滿,更讓她的學生感動並受益終身。我有理由相信,於老師的學生一定是“仁愛”的人,因為她的學生具有“人”的樣子,有人心、有人性、有情有義,能把握做人的底線。這種“人”的性格錘鍊於教育家於漪老師的潛移默化中,她與學生真誠相處,呵護他們,將心比心,遇到問題換位思考,要求學生做到的她自己一定先做到。她的溫度融化了孩子的心,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如果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像於老師一樣擁有人文色彩生命情懷及敬業精神,不僅“胸中有書”,而且“目中有人”,走近文字世界,走進學生世界,用自己學科素養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撥動學生的心絃,引發師生心靈的共鳴,用文化的甘露和智慧的瓊漿滴灌學生德行與智性生命的成長。更令人敬佩的是她力爭讓每一節課都影響學生的生命質量,因為她認為現在的學習能影響學生一輩子的生命。向於老師致敬,向於老師學習,讓教育姿態中的溫度之美感化和淨化人的心靈。

  再次,《教育的姿態》之美---美在厚度。一個教師若德行和學識兼備,那她的人生就有深度,若她又善於反思,她所展示的教育姿態美得一定有厚度。於漪老師就是這樣的人,她不僅善於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引領學生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而且還以自己的真才實學啟發學生旺盛的求知慾。因為她深信課如果只教在課堂上,就會隨著教師聲波的消失而銷聲匿跡,她要求自己課一定要教到學生身上教到學生的心中,成為他們素質的一部分。

  於是,她思考,她求索。在她的教育生涯中有兩個支柱,一根支柱是學而不厭,一根支柱是勇於實踐,兩根支柱的聚焦點是反思。很多教師也包括我自己在內,之所以平庸是自己甘於平庸,既沒有學而不厭,又不去探索實踐,更懶於反思。所以,要想改變現狀提升自己,學、思、行是關鍵。

  還有我想說的是,《教育的姿態》之美美在她一直保持行走時的姿態---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學做教師,就是把課堂變成學生生命的培育場。學做教師,就要日復一日地在教育實踐中把學生的生命質量放在自己生命的槓桿上去撬動。

  作為育人隊伍中重要角色的班主任,想把教育問題看得更清,就得站在高處。雖然我們只是小人物,無法有於漪老師那樣的教育立足點,但是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情操,小人物有小人物的修為。只有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視野和眼界,把育人工作與愛國情懷相連,我們才會鬥志昂揚。於是乎,我突然間頓悟班主任育人的真諦,不就是終身學習,在教育路上學思行,用自己的美好的德行去感染學生,積極靈去觸動心靈,用人性去催化人性,與學生進行真誠對話,並以自己深厚的學識去啟迪學生,啟發他們奮發向上的內驅力和求知慾,激勵他們作為祖國未來的接班人從小要立志為建設美好家園和祖國偉大復興而努力讀書。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心得體會 篇8

  翻閱今世教育大師錢夢龍、魏書生、李鎮西、於漪等等的書本,最大的感觸便是他們所流露出的廣博的教育情懷。他們仰視星空,勾畫夸姣的教育願景,一起又兢兢業業,事必躬親,盡力地為學生的生長奠基,並竭力協助青年教師的生長。

  翻閱著這些令人沉思的文字,感觸著八十多歲白叟的廣博的教育情懷,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合上書本,“椎心的憂思,誠摯的希望”、“讓生命之花綻放”、“尋覓教師之根”、“一輩子學做教師”、“活在價值體系中”和“回憶與情緣”6個專輯的標題,實在便是對“教育的姿勢”最好的詮釋。

  一頁頁讀過,合上《姿勢》,嗅一嗅書香,大愛無疆這四個字悄然顯現於腦際。

  本書是於漪教師有關我國教育現狀的總結與沉思。作為教育家,於漪教師用她對教育作業的酷愛和崇高任務感,撥開亂象的叢莽,讓教育之魂靈亮光。作者一向希望教育要回歸到“愛”和“人”上,去協助學生完成精力的提高,生命的開展。

  為人師者,咱們都知道要心中有愛。但教育需求怎樣的“愛”呢?“在校園十多年的基礎教育將奠定和影響孩子的終身”,這是於漪教師以人為本的起點。漫漫60年的教育生計中,她回絕各種利益的引誘,哪怕在80高齡仍然活潑在教育變革第一線,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她深愛著學生。在她的眼裡,每個學生都是金子,要為國家培養“有魂有根”的棟樑之才是她孜孜以求的抱負。“教育目標無法挑選,只要是生長在這片熱土上的孩子,咱們都要誠心誠心、一心一意地愛他們。”這是於漪教師一生據守的信仰。

  什麼是實在的懂學生?說在嘴上,寫在紙上,不是實在的懂,要事必躬親,實在做到才是懂。於漪教師的兒子患了敗血症,但她卻忍痛割愛,拋棄陪同兒子回到學生們的身邊。於漪教師的師愛是逾越親子之愛的,儘管她與學生們沒有血緣關係,但卻寄託著祖國的希望、公民的囑託,她像愛自己的孩子那樣一個心眼愛學生,不遺餘力地培養呵護他們的生長。她以為,學生的事是天大的事,是教師心上的事,精心培養好他們,不僅是職責,更是她的高興。

  “班主任只要焚燒自己,才幹輻射學生,教育學生”,她信賴,每個孩子都有向善、進步之心,都有自己的亮光點,她使用各種機會給孩子們講抱負信仰,激起他們的學習動力;找同學一個個談心,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挨家挨戶造訪學生家庭,爭奪家長的活潑合作。看到孩子們的生長,於教師覺得她的生命就有了價值,生命和前史任務結伴同行。

  愛,是一本永久解讀不完的書,於漪教師精深的專業水平、深邃的教育思維是常人無法逾越的,但她的信仰、精力、品德以及不時流露的職責感和任務感,是我學習的模範。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心得體會 篇9

  靜靜地品讀於漪先生《教育的姿勢》,其實這本書中並沒有專門論及“教育的姿勢”這個論題,但“椎心的憂思

  誠摯的希望”、“讓生命之花綻放”、“尋覓教師之根”、“一輩子學做教師”、“活在價值體系中”和“回憶與情緣”6個章節中的每一篇文字都是對“教育的姿勢”最好的詮釋。作為一名年青的教育作業者我感動于于漪先生對教育作業的無限酷愛和崇高的任務感,在言外之意我更深深感觸到了老一輩教育作業者希望教育要回歸“愛”和“人”上,去協助學生完成精力的提高和生命開展的誠心。

  柏拉圖曾用他的教師蘇格拉底的話說:“教育是從一個窟窿中把囚犯的魂靈引出來往上升,到達實在之境地。”我想這是對教育對崇高的界說,這會使每一個教育作業者對自己從事的作業肅然起敬。前幾天在廣州參與生命教育的訓練,在旅途翻看《教育的姿勢》,於漪先生也說:“挑選了教師便是挑選了崇高。”是啊,從前的咱們是“人類魂靈的工程師”、咱們是“太陽底下最光芒的作業”,但現在的教育環境下,教師卻並沒有那麼的“崇高不可犯”,不誇大的說教師成了“高危”作業,咱們甚至在自己的權益被損害時也無法得到合理的維權,咱們有了少許訴苦,咱們開端對那些因原生家庭出現問題而無法救贖的的孩子感到無力與蒼茫,咱們開端考慮真的是“挑選了教師便是挑選了崇高”嗎?

  在機場,我和從事學生心思研討的郭教師閒談,說起了班裡滿是負能量令我憂慮的小高,他的一句話卻讓我醍醐灌頂,一會兒清醒不少,郭教師說:“一切的心思教導都是建立在信賴上的。”其實道理都懂,但當身處窘境時,咱們更多的是希望能尋求到救贖,在面對的“小高”這個特別的個別時,我更多的是希望能夠馬到成功,找到一種特效藥去救贖這顆孤單的魂靈,但此時經郭教師一提示,我忽然想到了於漪先生在《教育的姿勢》中寫到:“教育本是源源不斷的作業,最忌諱急於求成,‘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句話便是告知咱們,教育不是一蹴即至、馬到成功的……咱們看西南聯大,抗戰時期最艱苦的時分,培養出了許多人才,幾十年後,現在的院士有許多都是西南聯大走出來的。教育不是你今日種子撒下去,明日就長出來,那是不可能的。教育原本便是程序,在這個程序中,要教授常識,培養能力、開展智力、陶冶情操。”

  那天回去,我把廣州買的特產拿了一些給小高,我塞進她的口袋偽裝隨意的說:“張教師去廣州出差,給你帶了點吃的。你記住帶回去吃哦!好了,好好回去上課吧!”看的出來,孩子滿是疑問,但我卻什麼也沒有說破,就如於漪先生說的:“咱們的教育便是要翻開學生的心門,教育是教心的作業,不知己無法教心”。小高這個個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將自己的心門關閉了起來,誰都走不進去,那既然如此,我就只能從細小的當地下手。這些手信她能接受也好,不能接受也罷,現在我能做的就只要這些,其他的就交給時刻吧,希望在源源不斷的韶光裡,我能收成到小高對我的信賴,漸漸翻開心門。但在這兒咱們需求切忌的是,於漪教師所說的“源源不斷”是指有教育行為的循循善誘而並不能把撒手不管當作靜待花開。於漪教師以為,一個人常識的缺點能夠用品德補償,而品德缺點是無法用常識來補償的。所以咱們在教育中需求去敬畏每位學生的生命,遵從他們的生長規則施以切合身心開展的教育。小高此時的心裡是關閉起來的,假設咱們靜待花開那或許在她還不太老練的自己知道中會歪曲對國際的瞭解與知道,所以我希望經過自己一些暖心的行為讓她對這個絕望的國際從頭燃起希望,育人先育心,育心要知己,知己要敬畏,或許小小的手信起不了什麼大效果,可是我想此時的我便是在孩子心靈深處耕耘,或許今日還不能收成,但一天天的堆集,一次次的盡力,一點點的引導,總會讓有些讓我驚喜的,比方昨日課堂上她那仔細的容貌,比方她那嘴角揚起的笑……此時,我堅決地以為:“挑選了教師便是挑選了崇高”!一個雞蛋,從外面打破,成為了破雞蛋;而從內部打破,則是一條鮮活的生命。教師唯有用一顆“愛生”之心把握其生長規則,對學生的生命心存敬畏,才會實在地去走近學生,傾聽學生的'心聲,才幹實在喚醒學生的生命自覺。我想走近於漪先生,細讀《教育的姿勢》讓咱們愈加堅決“積極耕耘,以期收成”的教育抱負。

  於漪先生有一句名言:“與其說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不如說我一輩子學做教師。”願咱們每一位教育作業者都能像於漪先生那樣,在教育這條道路上永久堅持行走的姿勢。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心得體會 篇10

  十月的讀書方案是於漪教師的《教育的姿勢》,我參加敘事者的時刻比較短,預備讀這本書的時分現已到了十月底了,很快從網上購得,立刻開端閱覽。

  從前語開端,就能感觸到一位從事教育作業60年的老教師的熱誠之心,她對孩子的愛是火熱的,是深重的。一直以學生為本,是於教師的教育理念。這在今日也是竭力倡議的。

  從教師身上我看到了大愛與忘我。

  現在的孩子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遍及面對品德缺失,情感冷酷。作為教師,咱們有職責溫暖孩子的心靈,點亮孩子的心燈。一棵小樹姑且需求修枝剪葉,才幹健壯生長,何況是一個人呢?所以對待孩子的過錯咱們要有一顆容納的心。

  七年級上學期時,一天正午我正在辦公室備課,一個學生過來找我,“教師,我丟了20元錢”,“哦,是嗎?怎麼回事?是不是你忘掉放在哪裡了?”“不是的,我懷疑是小美偷的”。我心裡一驚,不會吧?這個學生很文靜,不會做出這樣的事吧?表面上我不明白氣色的說,“不要胡說,我信賴她不是這樣的人。你先回去上課,我會給你查清楚的。”我悄然找了幾個同學瞭解狀況,小美家裡比較困難,平常很節省的,這兩天忽然大方了,買了不少零食吃。我心裡現已大題有數了,可是我沒有去找她當面溝通,而是放出風聲說,錢找到了。我調查小美的改變,剛開端她有些不信賴自己的耳朵,後來她低下頭想了良久,像是下決心似的。我知道她會來找我的。公然,一個課間,她來到辦公室找我,“教師,我撿到了10元錢”“哦,是嗎?在哪裡撿的?”“教室外面。”“你真是一個好孩子!值得咱們學習!”我看到小美的臉紅紅的,她的心裡一定是糾結了良久的,不過總算戰勝了自己!我在心裡暗暗祝願這個孩子。儘管我搭上了10元錢,可是保護了一個人的自負,這才是重要的!

  這個國際不但需求參天大樹,相同也需求小花小草,只要是健康高興的生長就好了!祝願一切的孩子們都能健康高興!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心得體會 篇11

  一棵樹有一棵樹的姿勢,一朵雲有一朵雲的姿勢,教育也應該有教育的姿勢!從教16個年初的我,常常考慮,咱們的教育究竟應該以怎樣的姿勢站立?近段時刻,積極閱覽了於漪教師的《教育的姿勢》,如同看見了標杆,清晰了方向,豁然了良久以來的困惑。

  首要,我以為教育要有水的的姿勢。水,是生命之源,在咱們的日常日子中隨時隨處可見,是再一般不過的東西。可是,水卻與咱們休慼相關,是咱們最需求的東西。教育也是,是咱們必不可少又無處不在的所需,假設保持生命離不開水,那讓生命有莊嚴有質量的存在,就離不開教育!古人云:“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以水的姿勢做教育,要能習慣任何環境,就像水相同容納萬物。至柔之中又有至剛、至淨、寬恕大氣的胸襟和氣量。

  並且,書中於漪教師在談及課堂教育時,經常說“課要上得一清如水”;談到教師的常識儲藏,她曾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先要有一桶水”,後來又把“一桶水”開展為“長流水”;在談到教育的功用時,她十分喜愛用“滴灌”這個詞,“滴灌學生的心靈”,“滴灌學生的智性和德性”,相似的話,在她的文章裡也好,講演中也好,總是經常出現的,也還離不開一個“水”字。於漪教師的教育思維、語文思維,假設方之於物,什麼才是最合適的呢?想來想去,其實還便是這個“水”字。不知道是不是偶然,於漪教師的姓名裡也有“水”;漪者,波紋也,風生而水起,水動而波興,感六合之氣味,動於中而形於外,遂至泛動迭推,連綿廣被。

  水是至純的,實在的教育就應該如水,樸實潔淨,遠離汙染,回絕新增劑。唯其如水,方能涓涓滴滴,潤澤心靈;惟其如水,方能歡欣鼓舞,使粗糙的石頭變變得溫潤美麗。在我看來,於漪教師的教育觀,其實說究竟就兩個字,一個便是“愛”,一個便是“人”,合在一同便是“仁者愛人”。

  其次,我以為教育還應該有山的姿勢。“尊重每個生命的價值,促進每個生命的良性開展,這是教育的重要任務!”這也是每個教師所應該據守的理念。“琢玉性惟堅,孜孜以成華。”當咱們以山的姿勢巍然聳峙,琢玉日久,信賴也必能浸染玉的溫潤平緩,老練而不輕浮,寂靜而睿智。有內在的教育也應該是一座山,每個教育者都應以豐盛的山間養分,潤澤美玉,用如山的愛,如山的腳步,實踐著任重如山的教育作業,並以考慮者的姿勢聳峙,通道守誠!

  再者,我以為教育更應該有根的姿勢。在“尋覓教師之根”一節中於老指出“回憶教育前史,常有這樣的圖景顯現眼前:一群身無分文的常識分子,器宇軒昂地聳峙於六合間,悲天憫人,為蒼生謀福,令人感動。這是因為他們身上有那麼一股志氣、意氣與豪氣。前史啟示今日,肩負重任的現代教師,理應從傳統中羅致精華,鑄造自己的精、氣、神。”我以為,凝集顯示在教師身上的這股志氣、意氣與豪氣,羅致傳承於傳統文明中鑄造出的精、氣、神便是教育的根!當咱們的教育以及咱們每個從事教育的為師者都以如根的姿勢和執著深深向生命縱深處擴充套件,那麼教育之樹健壯茂盛自是必定。

  德國哲學家、德國最重要的存在主義哲學家之一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一書曾說“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擺另一棵樹,一朵雲推進另一朵雲,一個魂靈喚醒另一個魂靈。”

  那麼,就讓咱們懷著對樹的敬重與對雲的神往叩問自己:咱們是在這樣的境地中從事教育作業嗎?怎樣才幹使咱們也能詩意地棲居在咱們的作業中?咱們的心靈也具有樹的紮實深重與雲的輕盈靈動嗎?咱們的生命也像那棵樹相同生長在紮實深重的教育膏壤之中嗎?咱們的魂靈也像那朵雲相同生長在清澈潔白而高遠的碧空中嗎?咱們的教育究竟應該以怎樣的姿勢站立?

  感謝《教育的姿勢》一書帶給我的啟迪和含義!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心得體會 篇12

  新的一天開始了,學生們背上漂亮的書包,迎著朝陽,開心地走在去學校的路上。時代的發展、節奏的加快,可能使得他們無暇去欣賞道路兩旁的景色,然而,對於新的一天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會學到哪些知識,他們依然充滿著好奇,露出渴望的眼神。

  來到了學校,走進了教室,他們將要在這間教室度過整整的一天。這一天,到底是快樂的一天,還是傷心的一天,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老師的力量。每一個學生都是一條生命,僅有一次的生命,他們的生命之花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光芒,更有自己成長的規律與旋律。作為教師的我們就要努力呵護這“一朵朵鮮豔的、生機飽滿的花朵”,讓教室成為學生生命的培育場。

  敬畏生命,去呵護每一朵花健康成長。“任何一個學生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經常上完課後叩問自己的靈魂:這堂課對學生盡職了沒有?因為在每個孩子的成長中,每一天都是獨一無二的,不會再來一次,你的每一堂課都在影響著學生的生命成長。”於漪老師一直讓兩把尺子相伴,一把量自己的短處,一把量別人的長處,就這樣努力來提高每堂課的質量,因為她深知每堂課都會影響著學生的生命成長。這是對生命的敬畏與尊重,這是在努力呵護每一朵花的健康成長。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育”鮮活的生命個體,“分”只是衡量學生某個階段的學習狀況,無法去衡量學生的生命成長。每個教師都應敬畏生命,唯如此,我們才會真正地引導學生“激發生命的潛能,捍衛生命的尊嚴,提升生命的質量,實現生命的價值。”

  帶好放大鏡,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生命如花,青少年學生的生命更是一朵朵鮮豔的、生機飽滿的花朵。”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獨特的花香,同時又有自己開放的花期。教育無選擇性,無論孩子天資如何、基礎如何,都要呵護,都要公平對待。作為教師的我們應帶好放大鏡,善於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優點、長處,長善而救失。成績優秀的學生不等於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如情感、意志、品性等都已十全十美;成績落後的學生不等於在其他方面也一定落後,沒有優點可巡。更何況,學生是處於成長期的個體,他們的品性、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個人經歷的豐富而發生變化、發生改變。每朵花都有自己獨特的花香,我們要積極呵護培育這些花朵,讓他們的花香更加迷人。

  錘鍊課堂,讓每節課閃爍智慧的光芒。學生每天走進教室,要上七八節課,“他們是否學有所得、學有興趣、學有方向、學有追求,不僅影響他們的發展、成長,更影響其生命的質量。”教師唯有去提高課的質量,才是真正地呵護學生的成長。精心備課、組織課堂至關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教師強烈的責任心與科學的育人觀。教書育人,育人為根本目的,而育人需要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唯有錘鍊課堂,讓每堂課充滿了未知、充滿了張力,學生樂於去學習、樂於去參與、樂於去挑戰,這樣“即使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許多挑戰,他們也不以為苦,興之所至,樂在其中。”也只有這樣他們才會真正地提高生命的質量。

  教室,學生生命的培育場。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心得體會 篇13

  近幾天,我有幸拜讀了於漪老師所著的《教育的姿態》一書,文中闡述了於漪老師對中國教育現狀的總結與深思。在於漪老師看來,教育應有自己的樣子,中國教育應有中國自己的樣子。正因為如此,於漪老師在《教育的姿態》一書中多次強調“中國人一定要說中國話”、“要建立自己的教育話語權”等。作為教育家,於漪老師用她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崇高使命感,撥開亂象的叢莽,讓教育之魂魄閃光。於漪老師一直希望教育要回歸到“愛”和“人”上,去幫助學生實現精神的提升,生命的發展。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句話:“把整個心靈都奉獻給孩子吧!他們是那樣的天真、可愛,每一個都是可以成為有用之才的,你們眼裡、心裡都要裝著孩子”愛,是成為教師的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愛,便不能為師。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要學會發現學生的優點,去愛每一位學生,只有我們愛他們,他們才會愛我們。把教育當作一份事業,而不僅僅是一種職業,熱愛這份事業,就會熱愛學生,對學生的那份真情就會情不自禁的流露或者瞬間迸發。送出你的真心,用愛與學生去交流,拉近與孩子們之間的距離。當我們做到了這些,就能夠讓我們的學生“親其師,信其道”。今後,我會把書中所學運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努力成為一名受學生愛戴的人民教師。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心得體會 篇14

  《教育的姿態》是於漪老師60年的教育心得,為人為學聖經,教師教育經典。

  一直對於漪老師充滿了仰慕:於漪,上海市楊浦區高階中學名譽校長,長期從事語文教學,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開發、情操陶冶融為一體,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被評為首批特級教師,首批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全國勞動模範,每當看到於漪這個名字,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這句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剛剛讀過於漪老師的《教育的姿態》,就被她書中的思想所折服。其中,她的教師要有“仁愛之心”和“以己之短比人之長”的思想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於漪老師在書裡提到,“教育就是’仁而愛人’”,在這本書的第37頁有這樣的敘述:

  什麼是做人?“仁而愛人”,心中是要有別人的。為什麼“仁”是人字旁有個二,心中沒有別人還怎麼愛人?

  教育是一門愛的事業,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一直講,教育,一個肩膀挑著學生的現在,一個肩膀挑著國家的未來。今日的教育質量就是明日的國民素質。這種客觀規律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我一談到教育,心裡就著急,著急的是孩子。每個學生都是寶貴的,教是可塑之才。

  在書中的第60頁,於漪老師還講到:“陶先生講愛滿天下,這不是親子之愛,這是大愛,大愛就是要有一顆‘仁愛之心。’”“’仁者愛人’,要做一個名師就要做到心中有別人。”

  於漪老師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她用自己的真實行動在踐行著自己的諾言。她這樣寫到:我教了一輩子的課,我深知教師每一節課的質量,會影響孩子生命的質量,你只是操練還是以學生髮展為本,三個維度,既教知識能力,又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給他們以薰陶,效果是大不一樣的,不能耽誤他們的青春,這是為師者的一種責任,為師者的一種良心。

  讀了《教育的姿態》這本書,我為於漪老師的這種“仁愛之心”而感動,我感覺做人就要有大愛之心,學會愛別人,作為教師,就要學會愛學生,我們要懷著一顆仁愛之心,千辛萬苦做好教育學生的工作。這是我的收穫之一。

  我的收穫之二就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長”。

  書中講到:校長和書記是這個文化的設計師和引領者,在這裡要有拒絕社會上不良風氣對我們的影響,怎樣才能做到?我沒有別的法寶,只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長”,讀到這兒,我不禁為於漪老師的謙虛而感動,那麼一位令人尊重的特級教師,還這麼嚴格要求自己,的確堪稱大家學習的楷模。因為,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我們往往是拿自己的長處比人的短處,結果是越比越覺得自己了不起,高傲自大了還不以為然。

  總之,讀了《教育的姿態》,感覺自己對從事教育工作又有了新的認識,今後,我要以於漪老師為榜樣,辛勤耕耘,做一名謙遜的充滿仁愛之心的教師。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心得體會 篇15

  讀著自己敬佩的於漪老師的這本《教育的姿態》,感覺每翻一頁就能開啟我的思緒,讓我觸動頗深,好似有千言萬語去訴說,然而寫下來又覺得很難把思緒串到一起。那我就簡單的談談我感受最深的一點,教育者應有赤子之心。

  書中提到“人的高大與卑微,大概不以身高計,不以學歷計,不以名聲計,也不以職位高低或榮譽多少來考量,而是看脊樑骨是否挺得直,精神上是否晶瑩透亮,是否有仁愛之心,是否有捨我其誰的勇氣與毅力。”教育者無疑是高大的一類人,教育者是教育大廈的建設者,默默地耕耘著,奉獻著精力與智慧。我們可以發現,幾乎每一位教師身上都有不少教育故事,生動、鮮活、動人,有些真是既扣人心絃,又給人以深深的啟迪。教師職業形象是高大的,所以形象起點是高大的,也是備受關注的。

  尤其是如今這個科技發達,資訊公開的時代,教師的形象備受世人關注,人無完人,所以教育領域的確也是存在亂象的。教師的社會地位確實是比較難受的,教師曝光在公眾下,為人師表就顯得尤其重要了。從事教育的人當然不可能都是完美的,但還是可以做到內心的堅守,應有一顆赤子之心,在為人為事上,可以有點思想準備,有所為,有所不為,牢牢守住教育的底線,堅守培養兒童、青少年成長與承認的神聖使命,堅守教育者不媚俗、不向權錢卑躬屈膝的尊嚴。

  上文說道教育者應有赤子之心。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教育工作者社會地位的不受重視,然教育這件事本是簡單的事,在現在開來,教育者們卻把簡單的事複雜了。換句話說就是教育目的不單純了,當然這也是社會變遷過程中,各方面因素帶來的變化,所以我並不認為是教育者們的錯。就像書中提到的“教育領域也會有亂象,令人揪心,有些做法看似新穎,卻剝奪了孩子自由成長的權利,乃至扼殺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望。美好想法、創造意識和勇敢精神,令人不得不產生推心的憂思與疼痛。

  現如今普遍有幼兒園超前進行學科知識教育,小學一年級提高入學門檻,實施超前教育,也行是出於好心,出於純潔之心,想讓學生“不輸在起跑線上”。我個人認為這樣是不對的,打著育英才的大旗,去剝奪小朋友的童年,若干年後,小朋友是成才了,但是他人生中缺失的童年是無法彌補的。我覺得教育不是以育人成才為最主要目的的,在我看來,教育的目的是帶孩子認知世界,享受人生。教育應是讓孩子感到快樂的,就像寫書法,黑和白的佈局應是恰到好處的,教育也是如此,應該恰到好處,一味的壓榨孩子的潛力並不一定是對的,事物發展都是有規律的,欲速則不達,為了出成績,對孩子要求的太多,反而會適得其反,造成學生不喜歡、沒興趣、不肯學、哭鬧。教育者應有赤子之心,不受成績等外在影響,成一時之事,而卻忘了以生為本。把教育辦的簡單點,辦學生喜歡的教育。

  我是一名小學教師,楊校長在內很多教育人都說過小學教師是很苦澀的。學生未來的成長亮點,都是在初中,高中階段。我想了想雖然內心會有點失落,但是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我不需要太在意學生的成績,指標,可以單純的教育,可以堅守內心的赤誠,上孩子喜歡的課堂,讓彼此感到教育的幸福和歡樂。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心得體會 篇16

  窗外不時有鳥兒啁啾聲,高樓林立間,於我,不啻於一種安靜的歡喜。身子略有不適,謹遵醫囑,於是,這個週末,便在家裡,難得的清閒下來。

  捧讀新購的《教育的美好姿態》一書,這是語文名師肖培東的教學感悟。深深折服在他的字裡行間,那娓娓道來的一節又一節語文課,在我面前,仿若呈現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有對春天安靜的等待,有悠長悠長的聲音在行走的雨巷,有對梅西式靈感的尋找,有改變河流走向的閱讀……

  似乎第一次才發現語文的美麗。我開始不再用職業化的角度去審視語文。孔慶東老師說:"語文就是思想,語文就是生活,語文就是你這個人。"肖培東老師說:"可以是一首歌,是羅大佑的《光陰的故事》;可以是一件藝術品,是梵高的《向日葵》;可以是斷臂的維納斯,可以是高山的傾訴,可以是依水的沉思,可以是易中天的講壇,可以是祖母的白髮真情……有寬廣的文化視野,更有對文化的深細感知和體認。"原來,語文的世界竟然是如此的博大遼闊,語文的視野竟然是如此的深邃繁茂,語文的內涵竟然是如此的豐厚廣遠。而這樣的語文,教我如何不依戀?

  原來語文可以如此美麗。原來教育隨筆也可以流淌美麗的詩行。我的心屢次被驚豔到,肖老師的珠玉文章,讓我用朝聖的心態閱讀都不為過。一節作文課,在肖老師的沉思中,變成了令人迷戀的安靜課堂; 面對所謂的學困生,肖老師悄悄告訴我們:請給春天一點時間; 接受了一節有挑戰的公開課,肖老師睿智地寫道:沒有難上的課,只有不忘初心……甚至於一個家長的簡訊,都可以成為生髮教育感悟與哲思的源泉,然後就有了一篇讀來如沐春風養眼怡心的美文。忽然悟了:如果一位教師能夠以這樣的文筆去記錄,以這樣的心態去反思,身列名師不遠矣。

  原來語文是我們美麗的世界。世間萬物,又莫不是美麗的語文。在安靜的夜裡,一個人,守著鐘錶的滴答聲,讀完了這本書。卻不忍釋卷。我終於明白自己為什麼淺薄如斯,為什麼自己的課堂蒼白無力。原來,我始終把語文和生活生生地分離了開來。總是覺得語文是工作的內容,不是我自己的生活。今天,我忽然明白了,原來,語文,就是我們存在的世界啊。

  所以,肖老師把年少走過的悠長小徑化成語文,把飄香的酥餅嚼成文字,星光照耀的童年瘦成詩歌,淚水浸潤的少年跌宕成小說……在他的眼裡,那個植樹的牧羊人就是勤勞的爸爸,那個把寒荒的日子釀成春酒般芳香的女人就是媽媽,那個終願在靜默的流年裡守得一隅安暖的,是姐姐。那些冷暖從容的歲月,一葉知秋的遇見,落雪紛飛的寂靜,悲歡離合的感懷,都是語文啊。甚至,肖老師上的公開課《老王》,那個佝僂的背影,讓他想起了剛剛離去的父親; 他上《祝福》,那個白髮蒼顏、心雙目失神的女人,讓他想起了家裡的老母親……這樣的情感投入,這樣的滿懷摯愛,怎麼能沒有感染力呢?想至此,不由得深深慚愧了!自己曾這樣的去真情解讀過一篇文章嗎?曾這樣投入地去研究過一篇文字嗎?曾這樣的去細膩感悟過生活,然後把種種還原成語文嗎?就像萬物皆可入詩,其實,萬物皆是語文啊。只是,我們身為語文教師,卻忘記了語文的源頭是哪裡,原來,是生活。

  忽又想到,這樣的文字之所以打動我,是因為引起了同為教師的我的共鳴。如果一篇文章,可以觸動孩子們的內心,他們也許才能真的有知識與情感的雙重收穫。為什麼今天的孩子大多都沉溺於遊戲中而無法自拔?因為生活中、文字中,太少讓他們得到認可的機會,太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如果我們可以創造這樣的契機,比如創作; 如果我們可以引領他們得到更高境界的愉悅,比如讀書; 如果可以有更多的如果……那麼,語文,或許真的就發揮了原本的效力了。但願今天醒悟的我,可以。

  感謝肖培東老師,感謝《教育的美好姿態》,讓我發現了你的美——語文。就這樣依戀,就這樣行進,以最美好的姿態!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心得體會 篇17

  《教育的美好姿態》不僅僅是一個語文人在談語文談教育,它更是美好的心靈絮語。散落散見於書中的是一個個美好的自然意象:秋天的落葉,悠悠的流水,夏日的鳴蟬,鋪滿大地的野草,潔白的雪,悠長的巷……從文章的題目便可見一斑:《請給春天一點時間》《喊向月亮的聲音》《雜草的語文之旅》《每一片雪,都是一片靈動的思緒》《穿越群體,你卻不是孤島》……

  顆顆珍珠串成了美麗的項鍊,道道河水流成了詩意的生活:我看著小鳥在空中輕捷的劃過痕跡,我看著小草在土地的囈語聲中悄悄萌芽,所有小蟲子都和我一起輕舞飛揚,我就把春天留在我的眼睛裡。雪花倏忽鑽進我的衣領,我會伸出手,接過下一朵花瓣一樣的晶瑩,等待空中下一個柔軟的飄落,把足跡留在雪白的大地上。

  詩意的生活不是空中樓閣,有哲思,更有語文:走進山水,山水給你語文的靈感;融入森林,花樹給你教學的指引;看落葉,金黃的脈絡裡有語文的氣息;讀天空,廣闊無垠中自有一個課堂。你把父親的脊樑看成詩歌,你把母親的白髮寫成散文,你用愛向大地致敬,你用敬畏向螞蟻叩首。語文教學的感覺,不是每天匍匐在大部頭書籍裡就能找到的。

  一個行走於滾滾紅塵卻不染世俗之氣,恣肆地將自然融入生活融入工作的人,怎能不是擁有一顆童心的大愛之人?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此刻,我想起了艾青的詩: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切。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心得體會 篇18

  從第一次在新浪部落格上拜讀肖培東老師的文章到現在,一晃五年多了。雖未見其人,也未聞其聲,但心中對他的崇拜之情不曾削減。對於我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鄉村教師來說,能身臨其境地聆聽肖老師的講課也許只是此生的奢望,幸好有網路,可以讓我足不出戶也能目睹大師的風采,感受榜樣的力量。這不,從肖老師的部落格中得之他的新作《教育的美好姿態》,與大家見面了,我知道這個假期的我註定是充實而快樂的。

  肖培東,浙江省永嘉縣教師發展中心副主任,永嘉縣上塘中學副校長,先後在永嘉縣橋頭鎮中學、永嘉中學、永嘉第十一中學任教。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溫州市享受教授級待遇的中學高階教師,浙江省教壇新秀,溫州市首屆名師模範班主任,教育碩士,中語會課堂最佳化策略研究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語文學習科學專業委員會浙江省分會理事,“國培計劃”教育講座專家,浙江省首批“名師名校長”導師資源庫人選,《語文學習》雜誌“鏡頭”欄目主持人。光這些頭銜,就足以讓人佩服,也可以看出肖老師是一位實實在在搞語文的研究型教師專家。肖老師的部落格訪問總量40多萬人次,關注人氣三萬多,如此受歡迎,肖老師那超卓的魅力何在?細讀《教育的美好姿態》,你就會感知:不外乎他的真實與才華。

  《教育的美好姿態》是肖培東老師的教育隨筆集。他對課堂、教研、聽課、育兒中遇到的各種教育問題進行反思、剖析,引導教師、學生、家長等體味教育的美好和人生的真諦。文筆清新,感情細膩,娓娓道來,充分體現了一位具有人文情懷的教育工作者對教育的美好追求。書中還告訴我們語文老師:語文課是一門學習運用語言文字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教語文,就是讓學生習得學習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讓學生獲得表達的樂趣。這就要求我們迴歸語文教學本質,用語文的方式教語文、學語文,讓學生在語文課上切實得到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從而全面提升語文素養。這是每一位語文老師必須意識到並去努力實踐的。

  給我印象最深的《教學,是彼此都要珍惜的緣分》這篇隨筆,在一節大型的公開課上,肖老師提問了一個女孩,被提問的女孩站在那一直不說話,也許是不會,也許是膽怯,肖老師沒有因為那是一節公開課怕耽誤時間,而去忽略一個孩子的感受,一句又一句地引導,多番鼓勵,讓一個孩子從沉默寡言最終開口回答,這其中傾注了肖老師多少耐心和等待啊,情不自禁響起的掌聲是在場老師的共鳴。肖老師說:教育,請不要走得太快,等一等孩子們!原來,所謂課堂,就是我們都要彼此珍惜的緣分!讓我們讀懂了肖老師對語文的尊重,對孩子的真誠,對教育的赤誠。

  《教育的美好姿態》這本書中,肖老師還提醒我們該過一種怎樣的教育生活?他說:“別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要求我,因為除了教師這個角色,我們還有其他的身份。別要求我奉獻的太多,尤其在我感到身體疲憊的時候。我可以是蠟燭,那是我的敬業。長期積勞成疾下的如此敬業,又能有多少真實和效率可以送給我親愛的孩子們?愛,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智,懂事的學生需要的是身心健康的老師,而不是拖著病體一味用感動來墊高的授課者。病了,我就會休息。累了,我應該放鬆。看,休憩之後的奔流更有力量。聽,調整之後的步伐更為堅實。懂得進退的人生才是真有意義的人生,深諳動靜之理的工作才最能體現高效率。“負責”,就是對教學效率的關注。嘶啞的喉嚨裡,永遠唱不出清亮的高音。教育的基石是真實,感動的背後其實是摧殘,摧殘自己,摧殘學生,摧殘課堂,摧殘教育。病牛犁不出好田,荒土種不出茂盛。我乾癟的眼神,是上不好感動的語文課的。所以,累了,就歇歇吧,放手幾節課,孩子依然在路上鮮亮地成長。太陽底下最崇高的職業,並不要求我做太陽底下最無謂的犧牲。奉獻教育,不是短暫的生命消耗,而是該有持久的動力支撐。——推薦此文予從事教師職業的朋友們,因為,這就是教育的美好姿態。享受生活,享受教育是我們的選擇。”肖老師樸實的話語中體現的是一個教育者對自己生命的負責和尊重,只有對自己負責,有一個健康強壯的身體,樂觀豁達的心態,才能挑起家庭的重擔,自己沒有後顧之憂,才能更好地為學生負責。

  讀罷此書,願我們,都和這樣的美好,結伴而行。心中有夢想,眼中有學生,踏實工作,開心生活,做一個既有責任感、使命感,又有成就感和幸福感的好老師。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心得體會 篇19

  本學期一開學,我就制定了學期讀書計劃。計劃閱讀《于丹論語心得》(已讀完)和《教育的美好姿態》兩本書。學生則讀《小王子》(已讀完)和《青銅葵花》兩本書。計劃如期進行,讀書的姿態我感覺是最美的。

  最近,一直在拜讀肖培東老師的《教育的美好姿態》。它如春夜綿綿細雨,淅淅瀝瀝潤物無聲,又如四弦一聲裂帛般的振聾發聵,醍醐灌頂。捧著它,讀著讀著,閉上眼,彷彿坐在肖老師的課堂上,跟著他的思路和引導,對課文的認識一步步地走向深入。我開始思考,教育的美好姿態是什麼,我應該如何去追尋那美好的姿態。帶著這個疑問,我走進書中,跟隨肖老師的腳步去尋找教育的美好姿態。

  肖老師在封面中寫到: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忘記了當初為什麼而出發。

  全書共五輯,已讀完兩輯。在第一輯《教學,是彼此都要珍惜的緣分》中,肖老師說,“你怎麼樣,你的課堂便怎麼樣。你,是你的課堂。” “你是挺拔的,你的課堂就是正直的;你是端莊的,你的課堂就是高雅的;你深刻而有涵養,你的課堂就雋永悠遠;你樸素又不失文藝,你的課堂就芬芳卻不妖嬈。愛語文,從愛自己開始。愛自己,就豐富、發展、超越自己。”無論是閱讀的姿態、寫作的姿態,還是反思的姿態,我們都要有勇氣迴歸真實的自己,保持一顆不變的初心,才能使我們的教育教學永葆活力與激情。當我們在課堂上批評學生不讀書時,當我們在課後批評學生不寫作時,捫心自問,我們是否做好了表率,我們批評學生時是否有足夠的底氣?

  在第二輯《語文的表情與眼光》中,肖老師談到這樣一件事,一次收到家長的簡訊,簡訊中寫到:“老師,昨晚女兒作文課回來很是興奮,說是受到老師肯定了。她是個心思細膩敏感的孩子,從小到大老師對她的學業影響非常大,可以說她對老師的情感往往直接決定了她對課業的喜好……懇切拜託老師能夠繼續給予孩子關注,作文成績能夠提高多少倒是其次,我是特別希望孩子能夠擁有明朗的內心和表達的樂趣。如果有您的陽光,我想孩子一定會變得燦爛和自信起來。謝謝老師了!”沒想到淡淡的一句評價“你對語言文字很有感覺,我覺得很好。”,竟然成了一場滋養孩子心靈的春雨。

  肖老師說,語文的表情,是陽光的。語文,最和生命關聯,它不僅成就並持續滋養著我們的聽說讀寫,還滋潤了我們的精神生命,讓我們朝向健康、美德和崇高,讓我們的內心與黑暗醜陋絕緣。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閱讀一篇篇文質兼美的好文章,在學習、揣摩、品味、吸收它們的語言的同時,會受到範文語言所蘊含的豐富的民族精神、人文思想的影響和薰陶。學生離開學校多年,追懷學生時代時的點點滴滴時,很多時候是想不起語文課堂具體的教學流程、教學設計的,但生命旅程中,卻必定會鐫刻住語文老師的人文情懷和教學魅力。因此,我覺得我們語文老師,首先應該具有人文情懷,因為它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肖老師還談到:語文的眼光,則是要落在語言文字上的。語文教學,說到底,就是培養擅長閱讀、思考與表達的讀書人。女孩的母親,說“作文成績能夠提高多少倒是其次”,她看重的是“孩子能夠擁有明朗的內心和表達的樂趣”。這“表達的樂趣”是什麼?我看就是語文學習的基本任務——透過各種訓練,培養、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於漪老師說:“語文課就是語文課,須把握它的本質屬性,在語文知識教學、語文能力訓練中貫徹人文精神,以培養學生,收潛移默化、春風化雨之功效。”可見,教語文,必須基於語言的教學,思想教育、文學教學和知識教學必須在讀寫聽說的語言教學基礎上進行。

  讓孩子擁有“表達的樂趣“,是在提醒我們教的必須是語文。用語文的方式教語文、學語文,讓語文教學回歸本體,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得到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全面提升語文素養,這是我們應意識並去實踐的。曹勇軍老師說:“我們不僅教語文,而且寄居在語文之中,以個人的方式體現語文,讓自己成為這門學科。”寄居在這樣的語文課裡,師生彼此都有了陽光有了樂趣。

  我們要有陽光,語文的陽光。一路尋找教育的美好姿態,懷著一顆希望之心去做教育。最後,再次吟誦肖老師寫在封面的這句話:走上講臺,我是學生的陽光;走出學校,我是自己的幸福。這,就是教育的美好姿態。享受語文,享受教育,享受生活,是我們的選擇。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心得體會 篇20

  如果語文課上成這樣,我想孩子們會喜歡的。如果語文課上成這樣,我想老師們幸福感會爆棚的。肖培東老師在《教育的美好姿態》這本書的“沒有難上的課,只有不悟的心”這一章節中,詩意地向我們闡述了語文課也可以如此美。

  曾幾何時,談語文色變,孩子們不喜歡上語文課,就連語文老師自己都懷疑自己所上語文課的價值。其實啊,是他們自己都沒有愛上語文,又如何教出愛語文的學生呢。語文值得我們愛嗎?必須的。當然,前提是你是愛生活的人,因為語文即生活。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這句話放在語文教育上,再貼切不過了。我們在語文中解讀生活,我們在生活中昇華語文。語文裡有清香麥草,語文裡也有皎潔月光。用一顆詩心來生活,更要用一顆詩心帶領孩子們走進文字的王國裡。這樣的語文,很美!

  帕克·帕爾默曾說過: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學要求最終是來自於教師內心的呼喚。簡單一點說,文字應該先在教師身上發生化學反應,然後才能真正在學生那裡產生效應。老師首先要讓文字打動自己,然後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走進文字。與其說一堂課是面向學生的,不若說教師也在每一節節語文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如此看來,邁進課堂前,我們得好好地鑽研文字,要相信每一個文字都是有靈魂的,只有自己激活了文字的血肉,才能把一個個教學鏡頭鑲嵌在學生的生命記憶裡。

  好的語文課標準,眾說紛紜,其實是很多時候我們忘卻了本。首先是每種文體的本。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各有各的特色,我們在感嘆學生作文四不像的同時,殊不知是我們的文體教學也陷入了四不像。教學技巧高高凌駕於文字語言的本色之上,這樣的語文課,想美太難。其次,問題設計之本。大道至簡,這四個字,我很喜歡。一堂課就該有它簡潔凝練的主問題,而小處,則是在那一個個跳動的文字裡去探尋通向文章靈魂的密碼。最後,問題如何設計,是關鍵。肖培東老師所有的教育理念,其實就是圍繞一個“真”字。問題如何設計才能達到這個“真”的標準呢?教師設計所有問題的出發點應該是用來啟用學生思維的,所有問題應該是有一定留白的,而不是一個問題丟擲去,就如水落石出一般。語文課的真,應該有屬於學生真正的思考過程,這也是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的關鍵體現,這才是有效的課堂,而我們語文課的平庸,大多數情況,就是沒有還給學生真正的思考自由。也許這個思考過程沒有我們所謂的活躍的課堂氣氛,這個思考過程是孤獨的,可是如果我們忍受不了這種孤獨,我們又怎麼教育出願意思考、喜于思考的孩子呢?

  借用書中提到的曹勇軍老師的一句話來時時激勵自己:課堂是理想和現實的交織,如一朵蓮花,生長在泥中,花瓣和花苞卻伸向天空。

  如此這般,語文課也很美!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心得體會 篇21

  “讀你千遍也不厭倦,讀你的感覺像春天……”聆聽著蔡琴的一首《讀你》,手捧著於漪老師的《教育的姿態》,此情此景,讓我沉醉其中。

  《教育的姿態》一書是於漪老師關於中國教育現狀的總結與深思。作為一名教育家,於漪老師用她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和崇高的使命感,讓教育熠熠閃光,讓我對投身教育的腳步更為執著而堅定。於漪老師期望教育要回歸到“愛”和“人”上,去幫忙學生實現精神的提升和生命的發展。這不正是我不斷追求和嚮往的境界嗎?帶著興奮,我走進書中,探尋著於漪老師心中的“愛”與“人”的真諦。

  教育需要怎樣的“愛”?

  為人師者,我們都明白要心中有愛。但教育需要怎樣的。

  “愛”呢?“在學校十多年的基礎教育將奠定和影響孩子的一生”,這是於漪老師以人為本的出發點。漫漫60年的教學生涯中,她拒絕各種利益的誘惑,哪怕在80高齡依然活躍在教育改革第一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她深愛著學生。在她的眼裡,每個學生都是金子,要為國家培養“有魂有根”的棟樑之才是她孜孜以求的理想。“教育物件無法選取,只要是生長在這片熱土上的孩子,我們都要真心實意、全心全意地愛他們。”這是於漪老師畢生堅守的信念。

  什麼是真正的懂學生?說在嘴上,寫在紙上,不是真正的懂,要身體力行,真正做到才是懂。於漪老師的兒子患了敗血症,但她卻忍痛割愛,放下陪伴兒子回到學生們的身邊。於漪老師的師愛是超越親子之愛的,雖然她與學生們沒有血緣關係,但卻寄託著祖國的期望、人民的囑託,她像愛自己的孩子那樣一個心眼愛學生,盡心盡力地培養呵護他們的成長。她認為,學生的事是天大的事,是教師心上的事,精心培育好他們,不僅僅是職責,更是她的快樂。

  “班主任只有燃燒自己,才能輻射學生,教育學生”,她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向善、上進之心,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她利用各種機會給孩子們講理想信念,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找同學一個個談心,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挨家挨戶走訪學生家庭,爭取家長的積極配合。看到孩子們的成長,於老師覺得她的生命就有了價值,生命和歷史使命結伴同行。

  愛,是一本永遠解讀不完的書,於漪老師精湛的專業水平、高深的教育思想是常人無法超越的,但她的信念、精神、品行以及時時流露的職責感和使命感,是我學習的榜樣。

  何為真正的“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從新課改開始就已經植根入每位教師的心中,但怎樣做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呢?於漪老師談起“育分不育人、求學不讀書”的應試教育,總是很憂慮。在她眼裡,人是最寶貴的,每個孩子的童年和青春只有一次,把時間耗費在無窮盡的練習題上,忽略了自由閱讀,失去了接觸社會實踐的機會,就是在白白浪費時間。

  於漪老師的語文課,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得到成功的體驗和喜悅。原先看到命題作文就會哭鼻子的學生,在於老師的熱情鼓勵、循循善誘下轉變成寫作的“積極分子”;有一個學生在聽了她的講課後,不僅僅愛上了語文學習,還如痴如醉地寫出了上萬字的文藝節目劇本。甚至有一位口吃的學生,經過於漪的悉心指導,成了學校演講隊的主力……一個個鮮活的例子,足以讓我們認識到如何才是真正的以學生為本。

  語文的核心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中國心的現代禮貌人;教師的重任在於一肩挑著學生的此刻,一肩挑著國家的未來;教育的力量在於教師的成長,而教師成長的根本在於深度的內心覺醒……這就是一個從教60年的教師一生中不斷髮展著的教育理念,因為她的心中時時刻刻裝著學生。

  於漪老師,足以稱之為中國教師的形象代言人,教育改革的創造實踐家。

  “讀你千遍也不厭倦,讀你的感覺像春天……”我想,能讀懂於漪老師,教育的夢想就會離現實越來越近了。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心得體會 篇22

  11月敘事者的讀書活動讓我有幸認識了於漪老師。透過閱讀於漪老師《教育的姿態》一書,我瞭解了於漪老師對中國教育個性是語文教育多年的思考。因為好奇我上網搜了一下於漪老師的簡介。1927年出生的她1978年就被評為特級教師,但卻一向紮根於基礎教育的最前沿。已是耄耋之年卻一向與時俱進。用她對教育事業的深沉熱愛引領我們去追尋教育的大愛。

  是的,沒有愛的教育是殘缺和沒有生命力的。但於漪老師對教育的思考卻沒有僅僅停留在愛上。讀《教育的姿態》你能感受到於漪老師永遠做時代弄潮兒的與時俱進精神。於漪老師對“新課標”的解讀和認知,絕不亞於任何一位年輕教師。

  新課改的理念無疑是重新解讀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於漪老師卻早已跳出這個範疇,思考課堂的情趣、課堂的智慧、課堂的思想性。也就是說於漪老師認為教育不應僅限於對知識點的傳授,還要做到以文載道。教育不能僅限於孩子學會字詞句,還要將“育人”放在首位。也就是說課堂教學務必也必然有著德育的功能和導向。

  讀《教育的姿態》你能感受到於漪老師“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的樸實追求。時至今日。於漪老師依然重視教法學法的研究。

  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進行教學,使教學為學生的學習服務。於漪教師強調教育務必“目中有人”,要研究當代學生的新狀況、新特點,提出教學就須在“得”字上下功夫,學生學有所得,才能對學習產生情感和趣味。

  在日常的教學中,我確實發覺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老師,除了要提高自身業務水平,還要切實研究學生的心理。任何教育都不是空中樓閣,都應在學生切實的基礎之上進行。此刻很多教師對於教育事業、對於教育工作、對於學生,都在一向根據自己的實際工作去調整和改善,緩慢且謬誤百出。但許多老師除了抱怨學生、抱怨家長卻從不從自身找原因。

  但教育真的是有自身的科學基礎。教育作為一個系統工程,有其自身的規律,這就要求我們若想做到“和學生的心絃對準音調”,只能從整體上研究教育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

  教育需要激情,但僅有激情卻遠遠不夠。於漪老師已是耄耋之年還能做到與時俱進,你我還有什麼藉口和理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