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林格《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
塞林格《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塞林格《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塞林格帶有自傳性質的一部小說。小說主人公霍爾頓因5門功課中的4門不及格而被學校開除,由於某些原因,他也不能直接回家,於是不得不在外漂泊流浪了兩個多星期,原本,他是打算到西部去的,天天不遂人願,卻因妹妹菲芘的跟隨而打消了這個念頭。後來,他最大的願望便是能夠是做一名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樣就能保護在麥田裡玩耍的孩子不掉下懸崖去,但最終,他在大病了一場之後不得不再回到學校繼續上課。大病也就意味著霍爾頓的大徹大悟,意味著一個人的生活最終要與現實接軌,意味著我們的叛逆是錯誤的。
主人公身上充滿了叛逆色彩,他打架、逃課、吸菸、酗酒、等等,都是青春期孩子身上典型的叛逆特徵,他厭惡學校,以及學校裡的老師、同學等一切的人和事,他總是希望逃離現實生活而到自己理想的世界中去,卻又一次一次被現實打擊的失望彷徨,一次次的提醒著他,理想與現實之間是具有差距的。
的確是這樣,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反差,你的理想,往往就是你在現實中無法得到卻又渴望得到的東西,現實越糟糕,理想就更美好。而理想只有透過我們的`努力才能夠得到實現。小說中主人公的理想很美好也很樸素,但對於他來說,依然是很難實現的。他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還沒有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因此他不能也不可能離開家離開父母獨自一人到西部去生活。小說的最後,也許正因為作者認識到理想的不切實際,才乖乖的回到了家,回到了學校。
現實中的我們也是如此,和主人公霍爾頓有著一樣的叛逆,總想著脫離社會規則而按照自己一個人的意願去生活,然而理想和現實之間存有差距,人本來就是群體動物,成年人也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完全獨立的一個人存在,更何況是還沒有自立能力的我們呢?但也不要否認理想的存在,正因為有正確的理想鼓勵我們,引導我們,我們才能夠不斷髮展、不斷進步。
理想和現實之間是有距離的,承認現實是我們實現理想的基礎,而美好的理想又是鞭策我們不斷進步的動力,只有正確的把握好理想與現實的關係,以現實為基礎,以理想為目標,腳踏實地,我們才能不斷前進,實現自己遠大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