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目送》有感(合集15篇)

讀《目送》有感(合集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目送》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目送》有感1

  華安上小學的第一天,龍應臺目送著他的背影。他做交換生時,龍應臺又目送他的背影。她一次次目送孩子長大。龍應臺又曾目送著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目送著父親在殯儀館中化為灰燼。漸漸得,她明白了,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或許現在,我的人生才剛剛起步,可能體會不了目送的深意。但是那些目送自己親人和親人目送自己的瞬間一定會經歷。印象最深的是每次去上學,我總是在關上單元門後才聽到自己家門關的聲音。我們的一生,被父母目送著,或許有一天,父母會被我們目送著。或許被目送的人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他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的存在著。

讀《目送》有感2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當合上書時,這句話還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間,久久不散。

  前幾天,我在朋友那借到了一本書,是龍應臺的經典著作《目送》,一部很文藝的散文集。我匆匆翻了翻,也許並沒有體會到其中的意義,但還是被感動得一塌糊塗。引用富有哲學的語句,將千迴百轉的故事置入其中,產生讓人潸然淚下的感情色彩,這樣的寫作手法讓我不禁對龍應臺產生一種崇拜之情。

  看了這本書,我對親情有了新的認識。那不只是簡簡單單的一組詞語,裡面還包含了真情厚意,那是世界上最偉大、最深沉而又最濃郁的愛。

  人生就是一場旅行,不論你傷心與否,生活總要繼續,太陽依舊會伴著雲霞緩緩升起。浮雲落日,星辰流水,億年不改。有很多人終究會離你遠去,但反之,也有很多人,不管你是憂愁還是歡喜,都會一直陪著你,即使你有可能是一顆絆腳石。能遇見這樣的人,是我們一生中最大的幸運。

  梁繼璋說,親人只有一次緣分。無論這輩子彼此會相處多久,都請好好珍惜共聚的時光。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

  但願繁花開滿城,記憶猶在意微醺。

讀《目送》有感3

  轉眼間,我的孩子已進入了中學,成為了一個住校生。相信每個家長都和我一樣把孩子視為掌上明珠,不想孩子離開,而現在是不得不讓他(她)們走上獨立之路。有的家庭一星期讓孩子回一次家,離家遠的孩子經常回家就沒那麼容易了。無論何時,我們這些做家長的無時無刻都關注著他(她)們的成長。但我們應試著放手,讓他(她)們去學著自己長大。

  我的兒子離家是很近的,每星期都回家。最近他讓我讀了一本叫《目送》的書,我深信大多數的家長都和那個身為母親的作者一樣。從幼兒園,小學,初中,我們都是看著孩子長大的,情況大同小異。幼兒園,孩子很依戀我們家長,進那扇大門時是又哭又鬧,但我絕不可能去拉他回來,如果不這樣,他未來的路就無法走得太遠。在小學,我的孩子同於作者的兒子,我送他上學,離別時他都是三步一回頭,五步一招手,雖然只分別半天,但那時孩子都還是與我有難以割捨之情。現在初中卻有些不一樣。

  我的孩子確實獨立了,但不論他“行市”到什麼程度,他都要在家長的目光下成長。現在孩子們似乎已沒有那麼多的留戀,就像文中的兒子,回頭越來越少,招手越來越少,這意味著曾經的親情也有可能變淡。也許我們的管教很嚴厲,也許我們的嘮叨很煩人,這些都會讓孩子產生厭煩情緒。但他(她)們畢竟還需要一些應有的“束縛”,孩子們應想想:家長為他(她)們做了很多,沒有家長的教育,自己的成長之路絕不會很正常,甚至會誤入歧途。

  可是,我的兒子對這些方面的認識還不夠透徹,我們都需要互相瞭解。

  作為一個家長,我也需要反思。我們也有老去的父母,我們小時似乎也與書中兒子差不多,我們好像也是與家長漸行漸遠,到現在把精力放到了下一代身上,沒有什麼時間再去眷顧老人。我們就應思考,我們的孩子會不會在未來也是這樣,讀了《目送》,我不希望人們心中神聖的親情是這樣一個迴圈。我們這些家長,不也是在父母的目送下長大的嗎?

  彼此應該更主動了解的,是我們這些大人。我們也許尚未搞清楚孩子的內心世界,但是我們可以給他(她)們引路。就像作者一樣,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孩子都要離我們遠去,我們毫不例外地目送他(她)們。不管那個遠去的背影回不回頭,招不招手,只要我們彼此還掛念著對方,能在遙遠的地方傳遞愛,我們家長就能滿足。但這樣的前提,就是要填平現在我們與孩子之間所謂的“代溝”。多一次交流,多一份理解,多一點溫暖,這關係到我們和孩子現在以至將來的幸福!

  我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就要立刻從與孩子的溝通做起,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在這段路上,陪伴孩子們的,將永遠是家長的目送。品靠他、高階靠他、代替三洋這個租借品還靠他、未來的海外市場自主品

讀《目送》有感4

  《目送》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組成,是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書中,龍應臺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攜手共行,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寫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等。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臺娓娓道來。正如作者所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應該是大多數人讀《目送》第一眼看到的文字吧,我反覆讀著這段話,覺得它彷彿受了很大的委屈一般。

  《目送》這本書充滿了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書中龍應臺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攜手共行,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還寫出了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等。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臺娓娓道來。《目送》一篇置於書首,寫了生命中兩件"小事":兒子十六歲到美國當交換學生,在機場,她看著兒子透過護照檢查、進入海關,背影倏地消失,沒有回頭;多年後,她父親在醫院的最後時光,她又看著輪椅上被護士推回房的父親背影。遺憾和動情的表述撥動著讀者的心,也提醒著我們開始理解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

  這是關於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小的時候媽媽對於我就像解救世界的超人一樣無所不能,好像任何事情到了她那裡都可以笑著解決,一切都是元氣十足的、都是光明磊落的,這是她給我的最好的東西,成為一個容易快樂願意去諒解的人。有的時候媽媽也很嚴厲,用過的東西不放回原處、做事沒有條理、行為舉止不得體、不懂禮貌等等等等,都會被她皺眉頭,但是正是這些不計其數緊鎖的眉頭教會了我很多重要的東西。

  當我要去上學的時候膽子還太小,根本不敢一個人待在一群陌生吵鬧的小孩裡,那時候媽媽就是我抱住不願撒手的大腿,送我去學校,陪我在小學生的教室裡連坐了好幾天。後來只盼著下雨的日子看著你給我送傘來。後來,你看著我騎著腳踏車去上初中、高中。再後來,你看著我提著行李一個人坐火車去離家很遠的地方。看我越來越獨立越來越堅強,你很欣慰。

  6歲的時候跟小朋友們出去玩,後來就把自己走丟了,當媽媽花了大半天時間找到我的時候,我記住的是一個散了頭髮、哭花了臉、鞋子拎在手上、滿臉都是發瘋般焦急的媽媽。去年《親愛的》上映的時候,我在電影院裡哭得稀里嘩啦,心裡想的是一定要帶媽媽去看一遍。

  長大後我離開家鄉,一年中只有一兩次機會能見到媽媽,我們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每次重聚都能明顯覺察時間在媽媽身上留下的印記。你開始有了明顯的皺紋和討厭的白頭髮,我看你越來越老去,卻無能為力。只能把一些很小的事情故意交給你做,讓你感受我對你的依賴,仍然像小時候那麼多。

  今天送媽媽去火車站,看著媽媽一步三回頭地進站,她還沒走出我的視線我就開始想念她。人潮洶湧的北京站,覺得自己特別的孤單…以前你也是這麼看著我離開家的吧,媽媽。

  想起小時候每次寫《我的媽媽》,開篇總是一成不變的、生怕別人不知道似的,"我有一個媽媽,她很愛我".

  無論你是什麼人,懦弱自戀瘋狂失意;無論你做著什麼工作,白領藍領灰領,無論你身在何處,只要你相信自己,熱情的用心的真誠的活著,那就是成功的;不論你在人生的岔路口怎樣選擇,真實的面對自己、面對現實,跟隨心的腳步,心之所向,那就是你的人生,那就是你的存在。

  真巧啊,媽媽,我也愛你。

讀《目送》有感5

  天空飄著細雨,你坐在白色的小圓桌前,享受著這家店鋪有名的焦糖瑪奇朵和馬卡龍,聽著嘴唇塗得鮮紅的女孩拉著小提琴。細雨微微的窗前有人夾著公文包,打著電話一閃而過。

  也許他上班要遲到會被扣工資;也許他的妻子正告訴他孩子生病要去醫院;也許他在對他的母親說“我很忙。”隨時準備掛掉電話。

  你無法說他不懂生活,他只是為了可憐的薪酬而奔波著。每天如此,等到有一天,匆忙的腳步終於慢下來了。而這時,自己也老了。那個曾經是小孩子嘴裡的“哥哥”成了“大叔”,“姐姐”成了“阿姨”,再也無法跳街舞玩兒跑酷。這就是時間給人的痕跡,抑或說是打擊。

  “不是人們變小了,而是你,變老了。”龍應臺講述著生命的程序,像是在講述著一個簡單的.故事。

  或許多少年後你仍可以坐在那家小店喝咖啡吃甜品,聽紅唇的少女拉小提琴,看窗外的人來來往往。只是你,老了。

  生命的盡頭,是死神冰冷的親吻,面對這冰吻,最好的選擇叫做從容。很想見一見龍應臺開的“樹海葬俱樂部”的朋友,五十多歲的年紀,從容的用纖細的手指掌著杯,在紅酒杯口留下緋紅的唇痕,唇齒間漫談著生死:“海葬最省事。”像是所說的話,與自己無關。

  有人說醫院是生命交界的地方。那裡人群匆匆,在生死間行進。一張報告單,在有的人眼裡是一紙判決書,在有的人眼裡僅只是一張紙。焦慮、恐懼、對生的渴望,這是人的本性。但是一個人生命的程序是隻許一個人走的路,沒有人會陪你上路。平和地走好每一天的路,別隻顧及結局,而忘卻了美好的過程。

  我們每個人都是不經意墜入凡間的天使。幼時擁有一雙通透的眼睛,清澈而純淨。吃多了五穀,眼睛裡便有了色彩和慾望。無索取便無慾.生是人最大的慾望。把這最大的慾望放下了,人生將是另一番境界。

  死亡是涼爽的夜。這是海涅的詩句。享受著夏夜般的清涼,讓心沉下。不用悲涼,夜,終歸要降臨,走近了也就走進了。不用害怕,記住當死神輕吻你的時候,是個涼爽的夜晚。要做一個恣意遊走在生命間的人,靜心地看待生,看待死。

  當彼此都做好了準備,一次次的轉身而去,都有一次次的目送。慢慢走,慢慢送,直至走完生命的程序。

讀《目送》有感6

  “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這是《目送》裡的一句話。

  這學期,我讀了《目送》這本書,作者是龍應臺。書中一共包含七十多篇散文。分別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年邁、兒子的別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了人生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了對親情的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

  這本書中,令我感觸最深的還是第三章——《冬,一九一八》這篇文章。該文是在父親逝世不久後寫的。作者主要用第一人稱的方式述說了父親的堅強、好學、仁愛處人、忠誠處事的品質。文章最後一句“文字,徹底被你刪掉”,深深表露出了作者對父親的思念、敬愛,而父親人已逝去,就像刪掉的文字一般,永遠不會再回來了。整篇文章富有情感,蘊含哲理,令人不禁流連在作者的文字中一遍遍地細細品味。

  作者在文章中寫到:“我們記得他如何退回人們藏在禮盒底的紅包,又如何將自己口袋裡最後一疊微薄的錢給了比他更窘迫的朋友。”看到這句話,讓我想起了身邊的一件小事。還記得在六年級的一次美術課上,一名A同學忘記帶畫紙,只好找班上的同學借。很多同學都只帶了一張畫紙,其中有位B同學剛好帶了很多畫紙,於是A同學就去找B同學借,但B同學卻把嘴一撅,搖了搖頭,冷漠地拒絕了。A同學非常著急,怎麼辦?借不到畫紙就不能在下課前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同學們都埋頭在紙上沙沙地畫著,而他只能坐在座位上,手足無措地焦急中。這時,另一名同學從身後傳給他一張畫紙,輕聲說:“我今天剛好多帶了一張畫紙,你先用吧。”A同學萬分感激,連連道謝。在同學的幫助下,A同學順利地完成了美術課的作業。這件事讓我想到,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連借一張畫紙這樣的舉手這勞都不願意幫助,那又怎麼可能在緊要關頭幫助別人,伸出援助之手呢?

  文章中父親仁愛處人的品質再一次深深地打動了我,影響了我。我們要懷有仁愛之心,做一個樂於助人的人,這種仁愛之心不僅要體現在緊要關頭,而更多地是要體現在生活中的一些日常小事中。

讀《目送》有感7

  早的一段時間,就開始接觸了龍應臺老師寫的文章。近期,在學校裡又讀到了她的一本書——《目送》,感觸頗深。

  “我慢慢地,慢慢地感受到了,所謂緣分,不過是就是今生今世目送著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這一端,看著他的背影漸漸的消失在拐角的地方,而且他的背影正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這是書中最精闢,最讓人怦然心動的一段話,也是我記憶中最為深刻的,再久遠的時間也不會抹去的一段話。目送,我從中感受到的是一種悲涼。生命中有太多的離情別緒。若目送的那人是我,在他即將在拐彎處消失的時候,我會追上去,也許會跟隨上去,直到背影消失在地平線上。但是,我更希望自己是被目送的那個人,這樣,我會轉過身,微微笑,揮揮手,再離開。讓離別成為美好的回憶,不再憂傷,不再惆悵。

  現在的我們,已經過了懵懂的年齡,彷彿明白的事情很多,但經歷太少,羽翼未豐,獨飛,還需要歲月的沉澱。於是,“不懂得,還小”成為我們這個年齡所可以運用的最好的,最舒適的藉口。但是,我們遲早要脫離父母的呵護,獨經風雨,獨自翱翔,這是成長的必經之痛。

  人生向來孤獨,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闖;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旅途中,如有同伴固然是好,若是沒有,也不必嘆氣,不要強求。因為與人相處,若思想不通,世界觀不同,價值觀迥異,也甚是辛苦。一個人固然寂寞。兩個人孤燈下無言相對更是悲哀。父母雖是我們人生旅途中的強大的支柱,但是,支票也終有兌換不了的時候。總會有那麼一天,我們只能獨自去面對生活中的驚濤駭浪,所以學會長大,且行且珍惜。

  學會長大,首先要學會堅強,學會善良。至於如何去做,內心會指引著你。學會長大,不管世事變遷,心情要如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般的美妙,才能去領略世界,開拓視野。學會長大,要持著一顆友善之心,聽從自己的內心呼喚,善待自己和父母,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讀《目送》有感8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這段話是華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筆龍應臺在《目送》中寫下的。初讀這本書時,我很納悶,這本書寫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長大,不是我們這個年齡所應該閱讀的。但前幾周,幫媽媽吹頭髮時,猛然發現,年輕漂亮的媽媽何時竟也有了白髮?留心觀察,爸爸臉上竟也出現了皺紋。這才明白,我們長大的同時,原來父母真的也在老去,只是我們從未察覺,從未真正地去關心他們。

  認真的再讀一遍《目送》後,我覺得龍應臺的兒子真不懂事,討厭母親的擁抱、頭也不回地離去、與母親劃分界線。曾經想過:我永遠不會變成這樣,我會永遠是媽媽的小棉襖,不會讓她因我傷心。但一天早上去學校上學時,走出五六米遠,突然發現手中空蕩蕩的,原來是沒拿裝作業的袋子。我轉身回去拿,卻發現媽媽還站在剛剛送我的地方,手裡拿著我的袋子,身子微微向前傾斜,正眺望著我的位置。見我突然轉身,頓時愣了一下,稍後便明白,看著手中的袋子笑了笑。不知為何,當時我腦子裡卻浮現出“目送”二字,起初我不明白為什麼會想到這兩個字,但隨後便領悟了:原來媽媽每天也都目送著我上學,只是我,像龍應臺的兒子一樣從未回過頭。接過袋子,走出兩三步,我又一次回頭,對著媽媽燦爛一笑,她也微微一笑。轉回頭,我心裡卻很不是滋味:原來,我也這麼不懂事。

  我害怕,害怕將來的某一天我也會不知不覺變得不近人情,也會不知不覺傷父母的心。但現在,我一定會去溫暖他們的心。

讀《目送》有感9

  盼望著,盼望著,寒假的腳步終於近了,或許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寒暑假和平時並沒有什麼不同,但是對於一個只有寒暑假才回家的我來說,每次都期望很大。

  獨自坐在窗前,望向遠方,寒假已過一半,在少有的閒暇時光,飲一杯茶,重溫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這是我第二次讀這本書,帶著我不一樣的視角和心情重讀這本書,第一次還是在高中的時候,那是我第一次讀龍應臺的文章,花枝春滿,悲欣交集。讓我體會到這是一本愛之書,更是一本生命之書。

  小學、初中、高中習慣了父母為我安排好一切,替我做選擇,自認為沒有青春叛逆期的我自己做了一個從小到大覺得最大的一個決定――高考的志願。其實也算不上自己做的決定,因為從開始父母就希望我從事金融行業,而那時的我並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樣的職業,想要去哪裡,沒有所謂的夢想,感到人生的路沒有方向。準確的說,是因為報考的時候他們沒有讓我成為什麼,而是問我我想成為什麼。或許以前是因為不知道父母的這份獨特的愛吧!我喜歡冒險,喜歡特別的東西,不喜歡一成不變的職業,因為覺得人生很短暫,應該做一些有自己想法的事情,於是,我選擇了離家很遠的學校西安,選擇了當時在我心中不討厭的建築學。大學,或許真的是一個人人生的轉折,至少現在的我這樣淺顯的認為。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子母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這段在書中的話,我一直都很喜歡,同時也深有感觸。每次離開家去學校,父親都要目送我的離開,父親望著我的背影漸行漸遠,或許和我望著他的身影在車站站臺漸行漸遠是一樣的心情吧!就像李健的《車站》歌中的歌詞一樣,“天色暗了下來,人們開始了等待,我想起多年以前,像今天的畫面,以為告別還會再見……”

  第一次離開父母,第一次離開家開始我的住校生活,第一次自己做了人生中重要的決定……太多的第一次,或許這才是真正的開始吧。遠離的父母每日的叮嚀囑咐,是不習慣的,原以為我逃離了父母,卻不知自己的心早已和父母在一起,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牽一髮而動全身。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現自己越來越依賴父母,依賴和他們的美好卻又短暫的時光。這一生這麼長,有那麼的短暫。多年後的我們也會有自己的家庭,慢慢變老。

  每個人都有老去的時候,現在我只希望父母不要變老,小時候,你們把我養大,現在長大了希望我可以用我餘下的時光被你們慢慢變老。每次寒暑假都會去姥姥家,因為父母工作把我放在姥姥家照看,小時候的有些記憶其實有時都會在腦海裡浮現,儘管記憶的碎片不多,但足以讓我放大回憶起姥姥姥爺愛我的每一個瞬間。

  世界那麼大,可是我還是想家!

讀《目送》有感10

  或許我寫不出那種讓人痛哭流涕的文章,但,我可以用我的話語,我的感情,我的見解,來講述這本書給予我的東西。

  這本書,我只想用兩個字表示:孤獨、傷感。自己嗎?我很喜歡那傷感文,因為我很喜歡讀別人的故事流自己的淚,生活要過得,只是,那些分離、痛苦與不堪終究是難免的,人生的道路,要自己走完,走不動了,爬也要爬完。或許寂靜的晚上,你會時常想起自己的親人朋友,一幕幕的就像電影一樣,想念時,隨時浮現腦海,我們都曾知道,有一天,我們會與摯愛的人分離,目送著不捨得人與物,但那時,已是物是人非。

  分離,你捨得嗎?長大後,一個人走路,一個人,看孤獨的風景,景美嗎?不,它不美。這本書,就是人生:友誼、親情、愛情、生活、學習、娛樂。它展現的只是僅此而已,但這僅此,卻陪伴著我們的一生,一生的快樂、寂寞,揮之不去。

  人生的目送很多。當我目送你時,你卻厭倦我的捨不得。這是一種悲劇。失敗後的脆弱,失落後的放手,內心中的不捨,黑暗中的淒涼,無一不是悲劇。孩子長大了,而你卻離他更遠了,遙不可及,你只能看著他的背影,越走越遠,最後留下的只是蒼脆的回憶而已。

  作者與兒子、父親、母親的離別,只是目送著遠去,而她,只是站在原地,等待著沒有結果的等待。“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用追。”過往的遺憾,就只剩下悲涼。

  一切,盡在目送之中。

讀《目送》有感11

  8月的一天,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一條訊息“璜涇鎮園林橋發現一具浮屍。經網友爆料,浮屍為男子,太倉市雅鹿村人,年僅21歲。因英語四六級未過,與家人發生爭執,被家人罵了幾句,便在璜涇老街懷仁路橋北超市旁邊跳河了。”

  看到這樣的訊息真是讓人驚愕,讓人痛心。為年僅21歲流失的生命痛心,更為付出21年辛勞的父母痛心。這讓我想到龍應臺女士在《目送》中寫道:“十六歲,華安到美國做交換生一年。他在長長的行列裡,等候護照檢驗;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於輪到他,在海關口停留片刻,然後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不去。”現在的年輕人,總以工作忙為藉口,長時間不去探望家中年老的父母,老人的健康和心中的那份寂寞有誰能安撫。更甚的是90後,00後的孩子們,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只要不順他們的心,就會以極端的方式報復父母。他們中有幾人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和辛勞,又有幾人能懂得感恩呢?

  “百善孝為先”。父母含辛茹苦的養育之恩應當擺在感恩的首位。有句俗話說:“要知父母恩,除非抱兒孫。”其意思就是,只有在抱得兒孫之後才能明瞭父母的良苦用心和莫大恩情。實際上兒女不知父母恩,並非真的不知恩,而是看問題、想事情的方式方法出現了一些偏差。

  雖然有時父母的方法欠妥,但那絕對不應該成為子女仇視父母的理由和藉口,俗語有云“愛之深、責之切”,就是對父母某些過激言行最恰當的解釋。在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給予我們最多的便是辛勤養育我們的父母。因此,我們先要感恩父母,感恩父母把我們帶到人間,感恩父母的辛苦養育,感恩父母的情感支援,感恩父母的無限鼓勵,感恩父母無私的愛。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

  龍女士寫得好:“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讓我深深的感到:要善待親情,理解父母的愛,儘可能珍惜每一次相處,不吝嗇付出的每一刻努力。惜以相惜,抱以感恩,而非嘆惋“子欲養而親不待”。

  落葉在空中飛舞,是在感恩大地對她的滋養;白雲在天空中飄蕩,是在感恩藍天對她的哺育。有了感恩,才有了這個百花齊放的自然景色;有了感恩,才有了這個多姿多彩的美好世界;有了感恩,才讓人生懂得了生命的真諦。

讀《目送》有感12

  這個星期我生病了,頭又暈又痛,嗓子也難受得不得了。可就是這樣的痛苦,讓我明白父母對我的付出。

  也就是在前幾天,星期一的時候,我早上起來感覺很難受,喉嚨很痛,頭也很暈,眼前的一切好像都糊成了一團。我咬緊牙關堅持上完了三節主課後就與班主任老師說明了情況回寢室休息了,基本上一天沒有上課,心想:等明天身體稍微舒服一些了再補作業吧。沒想到第二天,病情更加嚴重了,整個人軟綿綿的,一點兒力氣也沒有,一直癱在床上,只是按時下來吃藥、吃飯。當天晚上,爸爸一下班就立刻跑來給我送藥。我家住在楊浦,學校卻在青浦,別看這兩個“浦”字都一樣,中間卻相隔了五十多公里啊!當時爸爸來的時候,已經七點多了,他也沒有吃飯,急急忙忙地去醫院開了藥,就又馬不停蹄地趕了過來。第三天下午的時候,我回家看病了,沒有什麼大礙,就是感冒,並且肚子那裡肌肉拉傷了,其他也沒有什麼。看來我以後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我想。以後不能再讓爸爸辛苦跑這麼遠的路來接我了……

  突然想起了龍應臺的一本書——《目送》,裡面講述了許多龍應臺自己和她的父母親所發生的事。我們在一天天長大,父母卻在一天天老去,生老病死,這是規律,我們將來不也有老去的一天嗎?龍應臺的老母親記憶力不好,龍應臺給她打電話時一句話說好幾遍也不嫌煩,而我們現在呢,動不動就對父母發脾氣,這該讓他們多傷心啊!他們為我們付出了那麼多,難道就無法從我們這裡得到半點安慰和回報嗎?

讀《目送》有感13

  第一次在書店見到這本書,就被它大氣內斂的外觀吸引了。看到書面的書夾用黑色線條畫了一個婦女送孩子的背影,讓我不禁想到我的母親。翻開書的第一頁寫著:獻給我的父親母親和兄弟們,我想這本書應該充滿了親情與溫暖。這本書共七十三篇散文,寫兒子的離,父親的逝,母親的老,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與脆弱,失落與放手……書中充滿了美麗,憂傷與愛6目送》的第一篇同名散文《目送》讓我感觸最深,可能是這本書裡我理解最透徹的一篇了。

  其中一個場景:她的爸爸用廉價小貨車送她去大學報道,而她爸爸並沒有送作者到正門口,只是送到了一個側門的窄巷邊,在臨走時,爸爸向作者道歉說:“女兒,爸爸覺得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看到這我的腦中似乎浮現了一個被生活所磨礪的老人因為怕孩子會丟臉而懊惱的神情,我的心最柔軟的地方好像被擊中了——酸酸澀澀,不是特別疼,但讓我有點呼吸困難。從這個老人我想到了我的媽媽,她是一個典型的農村家庭婦女,在她的觀念裡似乎只有家庭丈夫,孩子。她把她最好的年華都給了我們,每次外出時看著她發著帶有錯別字的關心簡訊,我的心中總蔓延著一種如藤蔓緊繞般的幸福。我跟她唯一的一張合照,不怎麼花哨。照片中,我站著,而她的背靠著我,當時我心裡想的是,等我以後有能力了,而她也老了的時候,她也能像今天那樣,把自己有些駝了的背毫無保留的靠著我有些瘦弱的胸膛 。書中她看著她兒子華安離開的背影正如她自己所言:”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是啊,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的心就不再只依戀父母了,而是更期待外面五彩斑斕的世界,我想父母所作的就是放他們走,讓他們自己在傷痕挫折中長大。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或許以現在的我理解不了這本書的內涵,但是我相信等到我經受過人生對我的磨練之後,再回到看這本書,我想我就會明白:“這本書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真的不好說。”

讀《目送》有感14

  人生就是一場又一場的目送。作者龍應臺在散文《目送》當中,透過描述她兒子如何隨著年齡增長與她疏離以及描述她與父親的多次離別,清晰地表達了她對於人生路上親人之間悲歡離合的無奈以及闊達。

  這篇文章寫了其中三個情節:作者送她的孩子華安上小學的第一天,鈴聲響後,華安揹著書包往前走卻不斷回頭看我;華安十六歲到美國做交換生,作者與他在機場送別,眼看他消失在了海關視窗,卻盼不到他的回頭一瞥;華安二十一歲時,上的正是作者教課的大學,即使是同路,他也不願搭作者的車。幼時的華安,曾是那麼依依不捨地離開母親上學,在走進校門時不斷地回頭。那時的他,對母親敞開心扉,對母親的依賴佔據了他幼小的心靈。可隨著他的成長,他漸漸地關閉心靈的大門,儘管母親對孩子有無限的關愛,可孩子不理睬母親。隨著他頭也不回地,毫無留戀地走上飛機,留給母親的,除了背影,只有無盡的落寞和無奈。

  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會到這一個階段,開始對親人的關心感到不耐煩。在這時候,周圍的人或許會痛心,但這是令人無奈的,只能默默地看著自己的背影漸行漸遠。

  活在當下,就只存在於眼前的這一刻。現在的我們,回首往事,抽幾分鐘仔細想想,又是怎樣的一番心境?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長大了,以為自己懂得那所謂的“三思而後行”,可在我們做完一件事之後,又總會覺得這樣不足那樣不滿。也許,這就是人生

  或許就如龍應臺所說“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讀《目送》有感15

  還記得小學的時候考過一句話“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說實話那時我是真不知道什麼含義,只是寫了幾個字“真實,戳中了所有人不願瞭解的痛點。”

  確實如此。

  每天清晨,在車上吃完橙子,擦擦手,伸出去一勾,勾在一起“拉鉤上吊一百年不許變”,興許那就是送別,當我過那條3米長的斑馬線,踏上馬路的另一頭,轉過身時,剎那間,彷彿一下子明白了龍應臺所說的那個父女間的送別。爸爸在車裡,有時會興奮地大叫:“點子!你們學校在放那首昨天聽的歌!”

  我點點頭,又轉過身。或許爸爸心裡也聽到我灰色綠色相間的校服背影,對他說:不必追。

  每週四一放學,黑乎乎的空氣中,都是亮著的,時不時有幾根手指在螢幕上劃來劃去。我看見傳達室旁也有一束光——和別的不一樣,是鏡片的反光,鏡片下一雙尋找著姚兮遠,一雙清澈又迷離的眼睛。我於是跑過,從她的鏡片底下溜到她身邊,她扭過頭:“嚇我一跳啊你!”鏡片暗了,瞳孔閃爍著微弱又不容忽視的光。

  有一天,媽媽不語,像有什麼心事,我想起了那句囤積於腦海中多年的話:“我想看你笑,媽媽。”和書裡寫得一樣:“她看著我,微笑了。我這才注意到她穿著黑衣白領,像一箇中學的女生。”

  我總是把《目送》想成《看見》,因為柴靜和龍應臺的文字都有萬丈豪氣,可以看破不說破,犀利又不尖銳,總在最頂端,快達到極致時突然果斷地回頭轉身。

  《目送》同時也可以看出她的款款深情。

  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她說:可以讓時間慢下來的——除了親情,便是旅行。“海風習習,明月當空,鳳凰木的細葉在夜空裡飄散,像落花微微。”

  笑,世界便與你同聲笑;哭,你便獨自哭。而那個母親,痴呆了的母親的女兒不哭也不笑,她很平靜,像個醫生面對臨死的父親一樣冷峻,卻又不乏溫情。

  “你來看此花時”,我採下每一朵美好的花——被美麗逼迫摘下,可摘下的那一瞬間,美好稍縱,即逝。

  龍應臺說:這本書,《目送》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也是告訴所有熱愛美好的人:珍惜當下,過去的不必追,未來的稍縱即逝,只有當下,你實實在在踏踏實實地握在手心裡。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