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節日民俗的讀後感
關於節日民俗的讀後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節日民俗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為他們根本不瞭解這些節日中所蘊藏的內涵。因此,挖掘傳統節日內涵顯得尤為重要,引領學生了解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知識,增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知和理解,進而認同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
如何開發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需要教師探索研究,對傳統節日進行界定,對節日核心內涵進行概括和提煉,如端午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七夕乞巧愛慕、臘八融和感恩的主題。引導學生開展道德實踐體驗活動。今年是清明被列入法定國假日的第一年。可清明節在大多學生的眼中是“一個心情比較沉重的日子”、“懷念與悲傷的日子”,認為清明節就是“祭掃先祖墓地的日子”、“許多烈士為國家犧牲,要紀念他們”。除此之外所蘊含的豐富寓意,卻一無所知。
為了讓學生了解清明,過一個有意義的清明節,我校就充分挖掘清明節的文化內涵,分析了清明節人文精神應有兩個層面:一是紀念感恩,緬懷故人,二是維護新生。如果把清明僅看成掃墓的節日,是一種偏見。清明節的活動還有郊遊踏青、盪鞦韆、踢毽子、拔河、放風箏等等親近自然、張揚生命力的活動。為此,學校開展了系列德育實踐活動:①追尋清明文化,蒐集資料,瞭解清明節的由來;各地的清明節習俗;有關清明節的傳說、故事;背誦一首以上有關清明的詩。 ②郊外踏青,開展拔河、踢毽子、盪鞦韆、打羽毛球等親近自然、張揚生命力的活動。 ③跟隨家人祭祖、掃墓,瞭解家族中各人的姓名、經歷等;關注祭祖、掃墓活動中的現象、習俗;談談自己對清明節各種習俗的感想,有哪些是作為文化傳統可繼承的,哪些是封建迷信活動應破除的'? ④製作科技小製作、環保袋;閱讀先進人物或事蹟,撰寫的讀後感。
實踐的收穫令孩子們興奮:交流中,他們發現清明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是唯一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傳統佳節;誦讀會上,一首首描寫清明、春天的詩詞在朗朗傳誦;辯論會上,對於迷信習俗的辯駁,錚錚有理;體驗日記中,對於清明節的認識和感悟具體深刻。
正因為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清明節的內涵不僅是緬懷故人,還有親近自然、珍愛生命的意味;不僅要傳承尊老愛幼的孝文化,還要弘揚珍愛生命、呵護自然、維護環保成果的精神,光大我國民俗文化的魅力。在老師、家長的引導下,孩子們過了一個文化內涵深厚的清明節,與傳統節日文化親密接觸,既增長了知識,陶冶了情操,鍛鍊了能力,心靈也受到了一次洗禮。
又如端午節,除了引導學生了解端午習俗,參與包粽子、縫香袋的實踐活動之外,重點還應開展“走進屈原”活動。透過“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詩詞朗誦等活動,與偉大詩人屈原面對面:兩千多年前,偉大詩人屈原為他的祖國流盡了最後一滴淚,縱身跳進波濤滾滾的汨羅江。屈原報國無門而以身殉國,堅守了他不同流合汙的高貴品質;他上下求索、九死未悔,寧願去死也不願離開故國半步的情懷,一直引起同學們的深思和探索;他那與日月齊光的高潔品德,激起同學們無限的仰慕。從中體味他那痛苦執著的偉大情感,體驗他那崇高忠貞的偉大人格。人格教育能夠發揮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及的重要作用。在重塑中華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過端午節,學習和傳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總把新桃換舊符,比較洋節日,一些傳統節日對中小學生缺乏吸引力,春節和元宵節等傳統節日之所以今天被國人看淡,與這這些節日大多來源於農業文明,與祭祖、驅鬼、借節日填飽肚子等聯絡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這種文化淵源和傳統形式也使得中國傳統節日歡快的氣氛中缺少些浪漫色彩,這與富裕起來追求生活品位和精神愉悅的現代中國人顯得有些不協調。
隨著經濟的發展,節日本身也應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