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500字(精選8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500字(精選8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500字 篇1
因為惰性,20xx年的讀書計劃沒有完成,於是打算跟著“有書”APP一起讀書,20xx年共讀的第一本書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因為來不及買紙質書,於是下載了“微信讀書”APP,首次閱讀電子書。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一本大眾心理學著作,作者英國作家羅伯特˙戴博德,聽書名像是一個童話故事,實則是延續了《柳林風聲》的故事主角(20世紀最著名的童話作品之一,作者是英國肯尼斯˙格雷厄姆,該書以動物為主角,以浪漫的筆調塑造了一系列可愛的動物形象。有機會也要讀一讀這本書),講述了得了抑鬱症的蛤蟆先生透過與心理諮詢師蒼鷺的10次心理諮詢走出自卑、軟弱、憂鬱,重新開啟獨立、自信、快樂的人生,從這本書瞭解了心理諮詢是怎麼回事,諮詢師如何透過傾聽、分析、共情、溝通等技巧,帶領病患走出憂鬱。
曾經自己也有憂鬱和不自信的一面、很久以前網名叫“藍色憂鬱”,後來的日子,老公以他的熱情、開朗、寵溺,把我慢慢從自卑、敏感和軟弱中引領出來,這樣想來與書中的蛤蟆先生還是有共鳴和共情的點。
蛤蟆先生抑鬱的根源多半來自他的原生家庭,父親古板嚴苛,母親懦弱無能,父母從未給過蛤蟆愛和溫暖,只有指責和冷漠。這樣的傷痛,帶著他來到了成人世界,年幼時形成的自卑、敏感的性格,始終折磨著他,雖然他極力讓自己看上去像個樂觀的“開心果”,但內心的脆弱,讓他日漸憂鬱。一個人的童年,竟是如此重要,童年的烙印,將伴隨人的一生,很多父母因為無知不知道這一點,把孩子帶到世上,卻不能愛、不會愛,讓這世界多了一個不快樂的靈魂。
文中有一段也引起我的注意,人生座標有四個象限,分別為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也好。蛤蟆先生在諮詢之初,處於我不好,你好的狀態,對自己不自信,如果發生的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認為自己很差勁,別人都比自己好。經過治療,蛤蟆先生在蒼鷺的帶領下,探索了自己的內心世界,認識了自己,慢慢變得自信、友善,來到了我好、你也好的座標上,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記得自己曾經也有這樣的感受,如果有錯誤或問題,總覺得是自己引起的。
羅伯特˙戴博德曾將人生比作一條河流,看似靜靜流淌、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湧動,危機重重。每個人的人生都會遭遇無常,遭遇洶湧的暗流,如何才能跨過人生的暗流,通向彼岸?正如蒼鷺告訴蛤蟆先生,心理諮詢必須是一個自發的過程,雙方都必須處於自願,為諮詢負責的只能是自己,而不是其他任何人,治癒自己也一樣。的確,人生的長河中,能夠治癒自己的只有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500字 篇2
衝著這本書的排行版與名字好奇心,開啟了學習之旅。粗略看完一遍後對於心理諮詢具體的點位與其中交流的互動依舊不是很清晰,於是拿起筆展開二度閱讀。同比這一次閱讀的更深入些。
心理諮詢,在世俗角度或以往認知裡,彷彿它就像一個疾病,做心理諮詢的'人都有毛病。那是一個很深的認知誤區,就如抑鬱與抑鬱症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內容。一個是狀態一個是病症。天會下雨也會陽光,月有圓也有缺,都是不同的狀態。國外心理諮詢是很普及的活動,彷彿就像社群服務點一般。而國內往往有點“談虎色變”,當然目前認知與接受度也在不斷提升,倒是可喜。但當前青少年自殺率,厭學率等系列資料表明,單認知提升已遠遠不足,甚至專業性貼入社會各通道,有點迫在眉急,尤其是“祖國的花朵”。
諮詢的過程,並非我們平常以為的,說教傳授,更多的是引領來訪者不斷進行自我探尋,自我反觀覺察,讓來訪者自己生長出力量。所以一切的諮詢前提必須是從來訪者自願開始。
一個人的年齡分為生理年例與心理年齡,可能他有很好的學歷工作能力等等,但也可能擁有一個很小的心理年齡。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常有3種模式的心理狀態,即將:父母型狀態(扮演指責批評權勢等),成人狀態(理性客觀地分析處事),兒童型狀態(弱小受傷無助等)。
一個人的童年心理軌跡往往決定了後面整個人生對待人事物的相處模式或者是總基調,就如一開始種下的因,在後面的一切都是結的果。而且大多是不太滋味好的果。而要破這個原有軌跡,意味著改變,改變意味著痛苦,而且可能是一段漫長的改變過程。
情緒的力量與作用遠比學習一門技術知識更關鍵,因為它是內在的力量。就如當下很多優秀的人可總覺得過不好一生。因為內在生命核心力不足。所以覺察內心世界,觀察每一個情緒背後的需求是十分重要且有實際意義的。學習成為“我是我的觀察者”,觀察每一個起心動念。
萬物皆有裂縫,那是光之來處。
願我們都成長為一道光,
照亮自己也溫暖他人。
安。願好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500字 篇3
讀完這本書,不僅是蛤蟆先生去看了心理醫生,隨著書中幾次談話的進行,我好像也去看了心理醫生。我忽然明白,認識自己是很重要,也是很難的一件事情。我就像一開始腦子裡一團糟的蛤蟆先生,在經過與諮詢師蒼鷺的一次次談話與一次次引導下,開始正視自我,理解自我。
書裡的每位角色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他們是蛤蟆的好朋友,但卻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想要對他好,忽視了蛤蟆自己內心的感受。在看到後面的幾次談話後,我認為導致蛤蟆變得糟糕的原因除了朋友們對他的所作所為,更重要的是原生家庭對他的影響。
蛤蟆的家庭看似沒有問題,甚至可以說是大戶人家。在這樣的家庭裡生長哪裡會有煩惱呢?可是這樣的家庭卻實實在在地影響了年齡尚小的蛤蟆的內心,以及長大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蒼鷺說過:“大多數的父母會盡最大努力來養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傷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會不可避免地把他們的觀念和行為傳遞給後代,正如他們一定會把自己的基因傳給下一代一樣。所以孩子們要學會的是,如何應對和防禦因此而產生的後果。”因為我們無法逃離,所以我們必須得學著調整自己,就像父親不讓蛤蟆哭,他只能調整自己不哭。但這樣蛤蟆就不能表達內心的壓抑,一直處於低自尊的狀態。並且,少了這份情感,他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成了一個殘缺的人。童年的經歷使他常常處於兒童自我狀態,以此減輕自己所受傷害帶來的影響。但好在有蒼鷺的引導讓他找回了自我。
原生家庭多多少少都會對我們造成影響,我們要做的不是去責怪父母。父母也是人,人都是不完美的,所以我們不能苛求他們的教育方式做到完美。我們要認識自我,認可自我,提升自尊,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500字 篇4
一本心理學入門的書。快餐式讀書的當下,這樣一本書是討人喜歡的。一開始看到這本書是在噹噹網,銷量蠻高。後來在微信讀書看到了電子書,一口氣看完。從標題看,是一本心理相關的書,勾起了我的好奇心。開啟看看,咦,怎麼是一本故事書?
蛤蟆先生原來很招人喜歡,因為某件事然後封閉了自己,他的朋友介紹了蒼鷲醫生給他。這件事沒有一開始就指出來,而是後面出現了,原來是蛤蟆因為喝醉了偷了車被抓了,最後越獄。大概是這樣的情節,這樣一件事,讓蛤蟆疏遠了所有的朋友,連他的莊園都荒廢了。
蒼鷲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一步步引導蛤蟆認識它內心。禿鷲最經典的開場白是:蛤蟆先生,你今天感覺怎麼樣?蒼鷲還假設了一種溫度計來測量感覺。蛤蟆第一次選擇了1和2之間,那麼意味著它感覺非常糟糕,甚至想要自殺。蒼鷲說的兒童自我狀態沒有好與壞,還有父母自我狀態等理論,真的讓人耳目一新。我想我還會再讀幾遍這本書的。
最後附上讓人意外的結局。蛤蟆賣掉了莊園,準備去倫敦經營房地產公司。他對小夥伴們說:對‘大世界’的誤傳太多了。當然,如果你體格小,又只住過彈丸之地,自然就覺得‘大世界’又大又可怕。但過一陣你就能在那裡找到容身之處,能力也比之前大得多。我覺得在那兒我有更多的自主權,當然也就有更多的機遇。
這真是一本很棒的書,值得一讀。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500字 篇5
上回諮詢後蛤蟆發現童年回憶的某些部分讓他非常痛苦,第四次來諮詢的蛤蟆感覺自己很悲傷,似乎又抑鬱了,還嚎啕大哭起來。諮詢師告訴蛤蟆,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緒做聯結,並理解這些情緒,如果否認它們,不論是無視還是壓抑,結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如同身體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樣。這一回蛤蟆跟諮詢師分享了他與父母童年相處的具體經歷,比如嚴厲正直愛訓斥和責備的蛤蟆父親曾經當著好幾位大學同學的面來指責他,而母親也曾當著大家面問他有沒有穿乾淨內衣,讓他覺得難堪。這次面談根據蛤蟆童年的經歷,他們進一步總結出了蛤蟆的適應性兒童順從行為。該行為可能導致他學會把依賴當成生活方式,這樣的人可能永遠都沒有真正長大過。
第五次見面蛤蟆覺得比之前開心一點了,睡眠也好些了,多了一些自己感情興趣做的事情。此時的蛤蟆情緒溫度計刻度在5或6的位置。上回面談在諮詢師與蛤蟆一來一往的溝通中,他們發現蛤蟆已經很久沒有發怒過了。回去後他琢磨著自己的憤怒情緒,發現是跟內疚感連在一起的。這回面談他們想共同分析一下為何蛤蟆缺少憤怒。諮詢師給出了下圖並進一步解釋道這些行為策略實際上都是從童年發展而來的防禦機制,用來保護我們免於受到危害。但是當成年人慪氣、撒潑、鬱悶或是厭煩的時候,我們會想他們究竟是行為不當,還是在無意識或無法控制地重演童年的行為模式。蛤蟆作為成人也採取過撒潑的方式。我好像很長時間都很叛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500字 篇6
這是一本可以代入自己去看的書,越看越上癮,會引發思考,同時越看越覺得自己有病。
那種感覺大概就叫做:蛤蟆竟是我自己。
在看書的過程中,發現圍繞在蛤蟆先生身邊的人,都能在現實中找到例子,會不自覺地聯想到某人。
突然就理解了蛤蟆的心境,閱讀的過程就像是拿著手術刀,向自己下手。
原本以為能夠像是童話般輕鬆讀完的,沒想到能讀得那麼深,看一遍還不夠。
但是總的來說,是一本讓人看過後會進行思考,對比自己的情況去想象,並且感覺像是被撕開了一道口子的書。
雖然最後部分蛤蟆先生完全走出來了,感到豁然開朗,但是我自己讀完後卻覺得沒那麼簡單,結尾部分的轉折有點大,被蛤蟆甩下了,轉不過彎來。
但是總的來說,還是一本能給予人勇氣和鼓勵的書。即使沒有學過心理學,讀起來也毫不費力。
跟著蛤蟆先生的腳步,經歷探索和成長,是一場有趣的體驗,儘管沒有他那樣跌宕的人生經歷,還是能從中找到自己和身邊人的影子。
閱讀過後,對人際關係和一些煩惱,看得更透徹了些。
如果你正在經歷低谷,或者曾有過那麼一段黑暗的時光,或者僅僅是迷茫、常常覺得不在狀態,這本書可能會幫你走出來。
希望大家都能振作起來,重新變得開心,勇敢面對生活,越來越好。
下一本計劃要看的是《被討厭的勇氣》,還是立個flag,一週讀完。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500字 篇7
這本書大概用一兩天就能讀完,我覺得挺好看的。在蛤蟆先生的10次心理諮詢中,我們被科普了一些心理學基本常識。
蛤蟆先生與心理醫生的初次見面讓我們瞭解到,心理諮詢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諮詢師和來訪者雙方都要自願。這意味著患者要為自己而非取悅朋友等其他原因想諮詢並且願意與諮詢師合作心理諮詢才能夠繼續進行下去。患者是主動的參與者,需要為自己的諮詢擔起責任來,而非抱著坐等受教的態度面對諮詢師。在初次見面時患者與諮詢師還確定了面談時間、頻率以及費用等。值得一提的是當蛤蟆問道諮詢師自己是否會好起來時,諮詢師回答說:“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我無法保證事情一定會變好,但我可以承諾的是,我會對你傾注我全身心的關注,我也希望你對諮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們都能像這樣一同努力,就能遇見積極的結果。但歸根結底,這一切都取決於你。”看完這些感覺我自己的心理諮詢師也是願意幫我並且相信我會好起來的,突然很感激她。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500字 篇8
一個淡定友愛的母親和一個熱情開朗的父親會給孩子最好的家庭氛圍。
——題記
上午和中午花了3個半小時看完了這本只有10。8萬字的心理學入門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平心而論,其中很多觀點讓我醍醐灌頂,很受啟發。
看完一本書還是要”標記重點”和來一次小總結。蛤蟆最近變得抑鬱了,心理醫生髮現和他的童年經歷分不開,家人的嚴格要求讓他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長大了,自己也沒有得到身邊朋友的肯定,他活在了兒童狀態,像兒童一樣取悅身邊的人、道歉(懷疑自己)、依賴,透過慪氣的方式來釋放憤怒。每個人也有成人狀態和父母狀態,只是運作方式不同,後者讓別人感覺處在一個不平等的位置,而成人狀態是一種理智的狀態。
其中有一句話:別人或許會影響和說服你,可最後,是你自己在決定要選擇什麼樣的感受。高情商的人理解自己的內心情感世界,並且掌控它,能夠管理情緒,控制衝動,延遲滿足。
要提高自己的情商,特別是控制情緒和延遲滿足的能力,要跨越自己常用的不成熟劇本,要很快能夠調整心態面對生活的挑戰。智商與生俱來,而且都差不多,但只有情感智力才能推著我們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