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活著有感-初一-議論文
讀活著有感-初一-議論文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裡,大家都有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很是熟悉吧,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人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那麼你有了解過論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活著有感-初一-議論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活著一詞承載了多少情感、力量和意義呢?活著是生命的持續狀態還是生命的進行時,或者說是靈魂永恆的追尋。看完《活著》,卻無法敘說“活著”。因為發現很難去說,在這麼沉重的話題面前,似乎每一句話都顯得蒼白而無力,每一聲嘆息都顯得那麼的無奈;然而,活著,是我們此刻正在經歷的狀態,是進行時,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逃避。直至那一天,我們在神的臺前接受審判,而從那一天起,我們將在永恆的國度中活著。活著和永恆,有人只看到了一部分,沒有永恆的價值,愚昧地活著;沒有了永恆的方向,迷茫地活著;沒有永恆的期待,艱辛地活著。有些人也只看到了另一部分,於是沒有腳下的道路,漂浮地活著;沒有現實的根基,空想主義地活著;沒有真理的指引,被動地活著。
可是當我們聽著福貴將自己的故事經歷細細道來,感覺著他活著的狀態慢慢變化:年少無知時,萎靡地活著,無視父母的關切,無視妻子的艱辛,無視現實的責任;為賭博而輸掉了所有家產;風雲突變後,掙扎地活著,情感上體會為父為夫角色的重擔,戰場上經歷生存的殘酷抗爭,生活中面臨活著的底線挑戰;看盡生死後,麻木而樂觀地活著,無淚無述,無牽無掛,也無慾無求。我們會默然發現,活著僅僅是一個詞,僅僅是一種狀態,悲慘抑或淒涼、苦難抑或無奈,無法展現它的全貌,可是哪怕是其中一方面都讓我們無法深入觸及。 《活著》這部小說以時間為主線,講述了福貴如何從無所事事的“敗家子”變成了到持家生活的“頂樑柱”,如何從一個遊混於社會的闊少變成一個一無所有的佃農,如何從剛開始的淡漠親情到後來飽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苦痛。小說中,作者對於“死亡”進行了匠心獨運的安排。父親的死第一次把他從生活中喚醒,使他開始謀求自己的生活;老全以及傷員們的死使他開始瞭解到戰爭的無情和殘酷,生活的殘酷,更讓福貴體會到了家的溫暖;就在他與家人團聚之時,母親的死更是引發他對自己深深的自責,也讓他剛剛品嚐到親情的心跌落谷底;就在一切趨於平靜的時候,兒子“有慶”的死再次給了這個家庭以沉重的`打擊;人近暮年,就連唯一支撐他活下去的希望——孫子“苦根”,也離他而去,死因是撐死的,現在看來近乎荒謬的情況,也是當時人們生活中的各種遭遇,集中反映在主
人公福貴的身上:親人的離去,生活的疾苦?一次又一次地體會著從天堂直墜入地獄的感覺。小說透過一系列的“死亡”來表現“活著”的手法,真是讓讀者哭幹了眼淚。
作品的結尾:“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有著海一樣深沉的意境,當這樣一位老者的一生赤裸裸地展現在眼前,突然就覺得自己的一切都變得那樣渺小,微不足道。福貴用這樣一句話回顧自己的一生: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看著身邊所愛的人一個一個相繼離開:令人膽顫的醫院,帶走了最親摯愛的親友,小外孫又這樣悲慘地離開了,福貴所發出的感嘆是那樣得蒼白、無力,卻又是那樣得撕心裂肺!
我不得不感嘆餘華真是一個冷酷的作者,不動聲色地用他冰冷的筆調讓我們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地給我們一點點美好的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溫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再縈繞他們的時候,他絲毫沒有猶疑,鐵青著臉讓自己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徵兆,近乎殘忍,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驚覺原來命運竟是這樣作弄人。每看幾頁,都有眼睛溼潤的感覺,在小說的最後,悲劇和失敗越來越多,眼淚和痛哭幾乎成了家常便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