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讀後感800字
想北平讀後感800字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想北平讀後感8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戀北平的老舍先生常年客居在外,每當提及北平,他心中的那份悄悄隱藏起來的愛就會被激發,繼而化成千言萬語堵在喉口。他只能用平凡的筆,描繪出自己心中熟悉的北平——卻不知,當他的文字在世人面前緩緩鋪展開來時,滌盪了多少心靈。
《想北平》為什麼用“想”字呢?或許不論是無聲地提起筆來“寫”,或是開講座般的“講”,還是聊天似的“說”,他都覺得道不出對北平的愛。所以,老舍選擇了最真實的坦白:此時此刻,正在“想”念著北平。1936年,華北局勢緊張,北平岌岌可危,自己又身在北平之外的山東任教,老舍悲從中來,“好,不再說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呀!”似乎剛從“想”北平的夢中回神,作出深深的喟嘆。不怪世人有嘆,老舍之愛北平,是溫和純淨話語背後的泣血之思和蝕骨之愛。
“可是,這個愛幾乎是要說而說不出的”,這不禁要叫人思考,這是怎樣一種愛?又是怎樣一種“說不出”呢?老舍這樣解釋:“我愛我的母親,怎樣愛?我說不出。言語是不夠表現我的心情的。我之愛北平也近乎這個”。北平給了他生命以最原始的滋養,就像母親的愛。“我的最初的知識與印象都得自於北平,它是在我的血裡,我的性格與脾氣裡有許多地方是這古城所賜給的”。誠如此,這是一種極親密的血脈交融,老舍寫北平,就是在寫他的每一寸肌膚;寫北平,就是在寫他自己。如德國作家莫尼卡·馬龍所說:“我生在柏林。柏林處處有‘我’。在柏林,只要願意,我每天都可以無數次地遇見我自己。”是的,老舍也是這麼說的:“每一個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他熟悉北平的每一寸角落,熟悉這裡怎樣被歲月滌盪成現在的光影,這裡的每一寸角落也熟悉他,熟悉他怎樣被水土浸潤成今天的模樣。
對故鄉的切膚之思,不同於其他的情感,人們在心田上開闢出特別的一隅,把家鄉的山水化為滋養生長的養分,只為安放這醇厚的鄉愁。這是一種曠遠無比的情感,不論時空之限,只要一經喚起,你就回到了故鄉。寫起北平的老舍,便是自然地喚起鄉土的溫情。那些用以描摹故鄉的文字,不像用筆寫出來的,好似從心裡流出來的;那些內心滾燙的感慨,直白地流瀉在紙上,真是忍不住讓人也跟著嘆一聲:是呀,真想念北平呀!
老舍對北平的.想念,更有一種包容與廣博。巴金先生在一封信中曾寫過:“老舍和北京的關係深,貢獻大,他多麼愛北京人,而且把北京人寫得多活,多可愛。”除了南北海里的少男少女,唱出有腔調的“果贊”的小販,吆喚著春聲的水蘿蔔,這些好似清風撲來的美好景象。他毫不避諱地寫到:“屋裡很黑,很髒,很亂,很臭”,但又毫不吝嗇地讚美到“她的北平話說的地道而嘹亮,比城裡人的言語更純樸悅耳”。那些隨時可能餓死凍死或被日本人殺死的鄉下人,穿著破爛汙濁的衣服,老舍卻認為他們有禮貌,有熱心腸,毫不垂頭喪氣,用生命承載著中國的文化。北平塑造了老舍,老舍始終懷著包容的心態去擁抱北平的一切,就連小人物和小空間裡的“不雅”,老舍也傾注了無限悲憫與關切。
老舍是北平的老舍,北平是老舍的北平。他的筆尖流轉著北平的靈氣,透過他對北平至深至濃的眷戀,也讓人想起了——自己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