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關於百年孤獨優秀讀後感(精選5篇)

最新關於百年孤獨優秀讀後感(精選5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最新關於百年孤獨優秀讀後感(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百年孤獨優秀讀後感1

  讀百年孤獨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

  記得某天的課堂上,它以它那錯綜複雜的開頭秒殺了我,以至於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我無時無刻不在尋找這本書。

  奇怪的是,下至街邊的小攤上至國圖,我竟然都沒沒有尋覓到她的倩影,終於,在今年的地壇書市上我找到了這本書。感謝史鐵生。

  接下來便是漫長的啃書過程。

  我記得不知在哪看過有人說,看完這本書,只有一個感想:我靠。

  在我看完這本書的時候我驚訝的發現,我竟然也由衷的贊同此觀點,然而本著低調的態度,我把此感想概括為:哇塞。

  馬爾克斯簡直太強大了,以至於讓我在讀書的過程中一直在感嘆,他得錯亂成什麼樣才能寫出這麼一本天馬行空的書啊!魔幻主義容易,現實主義容易,然而什麼叫魔幻現實主義,這還真得馬爾克斯這種半瘋半正常的生物(我猜的我猜的)寫得出來。

  看完書後我懷著錯亂的心情整理了一下思路,《百年孤獨》是透過講述了馬貢多鎮奧雷良諾家族七代人在百年裡從興盛到衰落的過程。

  後來查資料知道,馬爾克斯是藉此家族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興衰史,所以在讀此書的過程中,我總是不可避免的想起《紅樓夢》,同樣是龐大的家族人物關係,同樣是大跨度的時間幅度,同樣是借家族事件反映時代變遷,更重要的是,同樣是在現實中帶有浪漫的魔幻誇張主義風格。於是我堅定地認為,如果曹先生和馬先生都還健在,那麼此二人一定是知己。說不定讓馬先生去續寫曹先生的紅,都會比高鶚寫的好(開個玩笑,高先生不要介意)。

  在讀《百》的過程中想起的另一部文學作品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二者都描述了一個遺世獨立的世界,然而前者安靜祥和,"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後者熱鬧紛繁,最終不可避免的走向毀滅。然而不知為何,二者都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孤寂之感——所以我們是不是可以說,不論理想如桃花源,還是現實如馬貢多,都不可避免"孤獨"這種偉大的氣質呢?所以我們可不可以說,孤獨本是歷史的常態呢?

  正如《百》中,這種孤寂不僅僅體現在馬貢多鎮地與世隔絕中,更體現在奧雷良諾家族裡每一個人都不被彼此所理解的沉悶與寂靜中。

  就算在家族最興盛的時期,在那一場場舞會與縱情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烏蘇拉獨自持家的淡薄背影,也可以看到霍塞。阿卡迪奧這個家族的創始人被綁在樹下的無奈與落寞,也可以看到奧雷良諾上校在銀匠間裡獨自研究的寂寞與深沉。我們看到阿瑪蘭塔,看到雷蓓卡,看到那些家族裡的成員,一個個在自己的世界裡,彼此隔閡宛如一座座孤島。

  所以,在那一代代的繁衍生息中,我們看到先輩們的功績輕易被後代所遺忘,我們看到先輩留下的優良傳統在時間的消磨中漸漸被磨損,事實被謠言掩蓋,親情被利益替代…。這些在馬貢多發生的事,多麼像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時代。

  既然是魔幻現實主義,那麼此書一定有很多象徵意味——象徵智慧的墨爾基阿德斯,美好光明的象徵蕾梅苔絲,堅強勤勉的代表烏蘇拉,等等等等。正是這些人,是他們身上所攜帶的精神符號,指引著整個家族乃至馬貢多一步步向前走,當這些人漸漸消失,當這些品質漸漸流失掉的時候,意味著家族的終結。

  這是一個家族的悲劇,也是一個時代的寓言。

  而這個時代,可以是過去,可以是未來,更可以是現在;可以發生在馬貢多,可以發生在拉丁美洲,更可以發生在我們身邊。認真想想,是什麼讓馬貢多最終走到盡頭,儘管外界給予了他重重的阻礙,然而,真正讓他毀滅的,是家族裡的每一個成員。

  我一直相信,每一個時代,有興盛必然有衰落的那一天,然而在延緩這種衰落的過程中,什麼最重要?——是人民。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命脈並不由其執政者所掌控,而恰恰在那些看似單薄的人民之中,就像偉大的烏蘇拉那麼操勞了一輩子,最終還是沒能阻擋這個孤寂的家族消失殆盡的時刻。

  讀《百年孤獨》的時候偉大的祖國剛好發生了動車追尾的事故,聯想到馬貢多,覺得此刻正飛速發展的中國那麼像興盛時期的奧雷良諾家族——所以我有些擔心,在這種興盛之下,是否掩藏著摧枯拉朽的悲劇意味?

  這是一部很偉大的作品,一邊讀過我甚至連人物關係都沒搞透徹,我知道以上的觀點是淺了,願馬爾克斯,願奧雷良諾上校原諒。

  其實我特別期待,有哪位才華橫溢的導演,把這本著用影像表達出來,那一定精彩絕倫,深邃不已。

  百年孤獨優秀讀後感2

  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的《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作。

  加西亞·馬爾克斯是哥倫比亞作家,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百年孤獨》的問世,為馬爾克斯贏得了世界各方的聲譽,馬爾克斯也因該小說“把幻想和現實融為一體勾畫出一個豐富多彩的夢幻般世界,反映了 拉丁美洲大陸的生活與爭鬥”而於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初次閱讀時,我們總會感覺到懵懵懂懂:它到底想表現什麼?作者因本書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那這本書的內涵應該很深刻,它到底是什麼?一個家族興衰的過程及結束的原因?還是告訴讀者人類與生俱來的孤獨無法逃 避?抑或是拉丁美洲一個世紀的真實再現?

  透過閱讀,我們會發現作品中有兩處奇怪的地方,一是書中訴說的故事大都荒誕不經;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覆出現和相同怪事的重複發生。全書近30萬字,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 故、民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繚亂。這也是魔幻現實主義最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

  透過閱讀,我們可以領悟到,作家在講述這個家族七代人所經歷的神話般的故事時,也著力描述了馬貢多的興盛衰敗,它濃縮了哥倫比亞的百年滄桑,也蘊涵了拉美人民在內憂外患下所受的屈辱與苦難。而作者正是要通 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秘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貢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括弄的正確途徑。他把讀者引入到這個不可思議的奇蹟和最 純粹的現實交錯的生活之中,不僅讓你感受許多血淋淋的現實和荒誕不經的.傳說,也讓你體會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驚的情感。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深刻得讓你覺得害怕,那種孤獨令你無所適從。

  孤獨是《百年孤獨》的母題,也是這部小說悲劇精神的核心,在小說中,孤獨不僅僅是一種情緒,它成為了人類一整生存狀態,是作為一種社會性的精神特質來反映的。孤獨是《百年孤獨》無所不在的影子,它附著在每 個人的身上,籠罩著小鎮馬貢多,與之相隨的是對宿命的恐懼,對生存的絕望。布恩地亞家族延續了100多年,雖然這個家族的成員們孤獨的緣由卻不盡相同,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孤獨中,並在其中終其一生 。雖然布恩地亞家族歷經六世,也有過繁華與鼎盛,但自始自終沒有人能逃離孤獨。每一個靈魂都在孤獨中游蕩,家庭成員中沒有情感,沒有交流,沒有溝通與理解。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世界,沒有人關心他人,沒有人 關心身外的世界。他們在自己的世界中忙碌著,卻不知道為何忙碌。他們在忙碌中體味孤獨,甚至享受孤獨,最後在孤獨中離開這個世界。

  作者在表達這種孤獨的思想時,並非是一味的消沉,他在剖析孤獨的同時,也進行了深刻的歷史反思和理智的民族反省。孤獨意味著封閉,封閉意味著愚昧的到來,而愚昧的民族必然滅亡。作者以冷靜的眼光、犀利 的筆觸剖析了因長期愚昧封閉而造成的迷信、落後、狹隘的民族心理。而這些狹隘的愚昧觀念則會成為民族振興、國家進步的障礙。從這種百年的家族孤獨中,我們可以進一步設想,這只是一個家族的孤獨,如果這種孤獨、 這種人們之間的漠不關心,演繹成一個人民族、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麻木,那這必將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人作為社會群體中的一員,有群體性;人又是獨立的個體,孤獨是存在於靈魂深處的,是 我們人性的一部分,它可以讓我們冷靜,善思,讓我們浮躁的心有一份清涼。所以,我們一定要善於利用孤獨,把它的麻木不仁從孤獨的本質中剔除出去,充分把孤獨有益的一面發掘出來,讓孤獨成為我們淨化心靈、反省吾 身的利器!

  加西亞·馬爾克斯遵循“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經過巧妙的構思和想象,把觸目驚心的現實和源於神話、傳說的幻想結合起來,形成色彩斑斕、風格獨特的圖畫,使讀者在“似是而非, 似非而是”的形象中,獲得一種似曾相識又覺陌生的感受,從而激起尋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創作真諦的願望。魔幻現實主義必須以現實為基礎,但這並不妨礙它採取極端誇張的手法。

  《百年孤獨》中充斥著神話與幻想,這些與現實相結合,營造出既魔幻又現實的小說境界。在這其中,引用了大量的印第安傳說,東方阿拉伯民間故事和《聖經》經典,進一步加強了本書的神秘氣氛。如本書寫外部文明 對馬貢多的侵入,是現實的,但又魔幻化了:吉卜賽人拖著兩塊磁鐵“……挨家串戶地走著……鐵鍋、鐵盆、鐵鉗、小鐵爐紛紛從原地落下,木板因鐵釘和螺釘沒命地掙脫出來而嘎嘎作響……跟在那兩塊魔鐵的後面亂滾”又如寫夜的寂靜,人們居然能聽到“螞蟻在月光下的鬨鬧聲、蛀蟲啃食時的巨響以及野草生長時持續而清晰的尖叫聲”;再如寫政府把大批罷工者殺害後,將屍體裝上火車運到海里扔掉,那輛火車竟有200節車廂,前、中、 後共有3個車頭牽引!作家似乎在不斷地變換著哈哈鏡、望遠鏡、放大鏡甚至顯微鏡,讓讀者看到一幅幅真真假假、虛實交錯的畫面,從而豐富了想象力,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而馬貢多一連下了四年十一個月零兩天的大雨則 是《聖經·創世紀》中有關洪水浩劫及挪亞方舟等故事的移植。

  書中花了較多筆墨敘述的人物是次子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他步哥哥的後塵,成人後與庇拉爾。特爾內拉苟合,留下一個兒子,仍被送回家族,命名為奧雷里亞諾。何塞。差不多同一時期,他和一位叫做蕾梅黛絲的女 孩發生了一段愛情。書中被描述得幾近完美的是馬空多里正(相當於鎮長一職)堂阿波利納爾。摩斯科特的小女兒蕾梅黛絲。奧雷里亞諾自從第一眼見到年僅9歲的她,便無法遏制地愛上了她,以至於他上門提親的時候,里正 家裡炸開了鍋,他們無論如何也不明白,家裡總共七個女兒,奧雷里亞諾居然會無視其餘六位待字閨中的姐姐們的存在,單單看上還沒有發育的最小的妹妹。表面看上去懵懂不諳世事的蕾梅黛絲,成為青春少女後嫁給奧雷裡 亞諾,她很快適應了一家的女主人的生活。她為人敦厚善良,孝敬長輩,善待刁鑽的大姑。她將私生子小奧雷里亞諾視為幾齣,她無微不至地照料被綁在慄樹下、精神失常的的公公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這樣一位幾 乎沒有瑕疵的完美女性,命運卻是那樣悲慘,死於烏爾蘇拉的過失中。後者本想毒死情敵麗貝卡,卻鬼使神差讓蕾梅黛絲喪生,同時喪生的還有腹中的一對雙胞胎。烏爾蘇拉一輩子生活在內疚中,她將侄子奧雷里亞諾。何塞 撫養成人。痛失愛妻的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在緊接下來的戰亂期間,與保守黨的代表——他的岳父堂阿波利納爾。摩斯科特產生分歧,投身自由黨。

  又一個表現手法是象徵的運用,《百年孤獨》中象徵主義手法運用得比較成功且有意義的,應該就是關於不眠症的描寫。馬貢多全體居民在建村後不久都傳染上一種不眠症。嚴重的是,得了這種病,人會失去記憶。為了 生活,他們不得不在物品上貼上標籤。例如他們在牛身上貼標籤道:“這是牛,每天要擠它的奶;要把奶煮開加上咖啡才能做成牛奶咖啡。”這類例子書中比比皆是,作家意在提醒公眾牢記容易被人遺忘的歷史。人類對 歷史的遺忘,形成了悲劇的輪迴,生存的麻木,人類也只有牢記歷史與現實,才能在反思中前進。

  另外,作家還獨創了從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例如小說一開頭,作家就這樣寫道:“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6]短 短的一句話,實際上容納了未來、過去和現在三個時間層面,而作家顯然隱匿在“現在”的敘事角度。緊接著,作家筆鋒一轉,把讀者引回到馬貢多的初創時期。這樣的時間結構,在小說中一再重複出現,一環接一環,環環 相扣,不斷地給讀者造成新的懸念。

  《百年孤獨》被認為是拉丁美洲“文學爆炸”時代的代表作品。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各地掀起了拉美文學風。馬爾克斯也因這部作品走向了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領獎臺,成為拉美小說界的“掌 門人”。評論界稱讚《百年孤獨》為“20世紀用西班牙文寫作最傑出的長篇小說之一”, 是“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

  百年孤獨優秀讀後感3

  時光如梭,歲月飛逝,一轉眼就到了暑假,漫漫長假中我覺得不能浪費,我看了一些書,雖然寥寥數本,但是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百年孤獨》。這本書是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

  《百年孤獨》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明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繚亂。但閱畢全書,讀者可以領悟,作者是要透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秘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貢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捉弄的正確途徑。

  讀第一遍的時候,我被完全雷同的姓名,無數的倒敘、插敘給弄暈了,根本不解其義;讀第二遍的時候,我把七代人進行了排列,終於使書中的人物對號入座;讀第三遍的時候,我連同《百年孤獨》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進行了瞭解,於是,我被深深地震憾了,為作者,為書本,為拉丁美洲。20年來,我在孤獨中體會其中的孤獨並飽受折磨。為了排遣孤獨,我不斷地向我的朋友推薦《百年孤獨》,分享孤獨,理解孤獨。

  這是我對這本書的理解。

  同時,我很喜歡馬爾克斯,是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他將現實主義與幻想結合起來,創造了一部風雲變幻的哥倫比亞和整個南美大陸的神話般的歷史。

  希望大家能去欣賞一下,這本書會讓你終身受益。

  百年孤獨優秀讀後感4

  前幾天讀完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直打算寫篇讀後感,苦於無從下筆。一方面是對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亂以至於理不出頭緒。

  恰如《百年孤獨》這個題目給人的感覺一樣,開篇這段話,馬爾克斯將時間和空間拉長延展,給讀者以脫離現實時間的魔幻般的感受。

  一直深刻贊同王菲的《我也不想這樣》中的反正最後每個人都孤獨,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戀還是相愛,到最後會發現不管是需求還是被需求,心靈永遠都要有自己的空間。所以仍然你是你,我是我,難免孤獨。你我都是一條直線,有人與我永遠很近但永遠不能相交;而相交後的兩條線必然愈行愈遠。目送讀後感800字

  對我而言,單從讀《百年孤獨》的直觀感覺來說,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與以往容易入書入戲的我不同,百年孤獨裡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生離死別似乎和我之間隔了一層下雨中的玻璃牆。每當我似乎身臨其境的時候,總有一層新雨將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許是因為作者總以戲謔的口吻描述類似神話的種種場景,也許是因為書中人物狂野的孤獨離世俗的自己太過遙遠。

  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到最後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徵的奧雷良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良諾上將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蘇拉老媽媽,從純潔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絲到喜歡熱鬧以至於娶了兩個老婆的雙胞胎之一。

  這些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孤獨,逐漸的,有人在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梅梅;有人在對抗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雷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獨,可卻無能為力,比如阿蘭瑪塔;有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比如烏蘇拉,比如俏姑娘雷梅苔絲;還有人在生命的最後幡然悔悟,可惜為時已晚,比如我的上將奧雷良諾。

  一部繁雜龐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脈絡清晰的地方興衰史。在時間的洪流中,個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顯得那樣無力。羸弱嬌小的被奪去生命,孤獨執著著的留下悲傷的痕跡。無端去世的雷梅苔絲的蘿莉像被作為祖母的形象儲存,到最後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貝卡執著的不肯死去。經歷奪走3000人生命騷亂的阿卡迪奧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們都是人群的異子,孤獨的極端。

  整本書數十萬字中的大部分是馬不停蹄的快節奏情節發展,而作者的表達並沒有刻意地塞進字裡行間,而是靠著整個情節的情緒基調的不變來達成。小說中情節的發展一日千里,而整本書的情緒卻如一隻巨大的木樁釘進了大地一般紋絲不動。作者正是用這種手法來凸現出這種一成不變的情緒,那就是深深的孤獨之感,也正是因此我感覺到布恩蒂亞家族百年間數代人的性格核心幾乎並沒有什麼改變。這個家族就像河流中的一塊石頭,抵擋得了過去,卻無法與未來同行。

  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第二代人中,何塞·阿爾卡蒂奧的死。他被不知從何而來的子彈擊中,血液在大地上流淌,穿過了整個馬孔多,避開了所有人的眼睛,繞過容易被弄髒的地毯,一直流到正在廚房忙碌的烏爾蘇拉面前——烏爾蘇拉才是這個家族數代人真正的精神支柱。

  何塞·阿爾卡蒂奧是第一個死去的布恩蒂亞,流出來的是孤獨之血。火藥的硝煙氣味久久不散,縈繞在他的房子裡,縈繞在他的墓地中,直到很多年後才被香蕉公司用水泥封住。

  對於我,則早已習慣了與孤獨為伴,未必開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夥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擁擠的人群裡讓它保護你回家,週六的上午讓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陽光,週日的下午讓它陪你曬曬太陽,曬曬俱疲的身體與心靈。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週期性的抑鬱,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別人眼中。奧雷良諾上將死去的時候,我心中一陣痛楚,就是這麼想的。

  我相信,這本書能給我的,遠遠不止於此。

  所謂魔幻現實主義,以荒誕的形式反映現實,不管馬貢多發生的一切有多離奇古怪和撲朔迷離,都是取材於馬爾克斯對拉美現實的觀察和感悟。百年孤獨讀後感

  對夢想與光榮的嚮往,對獨立與自由的憧憬,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現實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於形式的虛幻,找到了最終完美無缺的結合點。

  百年孤獨優秀讀後感5

  前幾天讀完了哥倫比亞當代著名小說家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經典長篇小說《百年孤獨》。這部小說被認為是魔幻現實主義的成功作品之一,因此,馬爾克斯便也成了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人。

  這部小說是眾多作家和文學老師們極力向文學愛好者們推薦閱讀的一部作品,小說從結構到內容都給了我們一個絕對的新鮮感。剛開始閱讀時有些吃力,但越讀便越漸入佳境,那種你沒有體驗過的文學魅力便顯現出來。

  對於外國的文學作品,我一直認為其作品的被接受程度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翻譯人員的努力,這部書的翻譯可以說相當不容易,如何用我們本土的語言將一部外國的魔幻小說表現充分,既要有文學性,思想性,還要有觀賞性,這的確需要很多的努力。如今,讓中國的讀者能夠很輕鬆地接受這部經典作品,要對那些翻譯家說聲謝謝。

  著名作家溫亞軍在給我們上課時說,要想在文學的道路上走得更長更遠,就一定要讀經典。之所以被稱為經典就一定有他的經典之處,不論是結構還是內容,寫作手法還是時代意義,都是我們學習的扛鼎之作。

  孤獨本身就是一個經典,孤獨是心靈的自我淘洗和慰藉,是夜晚一首哀怨的詩,是人類和社會都不可避免的精神品質。人不可能孤獨百年,但靈魂會。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讓一個孤獨的神話以另一種美麗的方式呈現出來,那就是在孤獨之外的信仰和幻想。之所以把它稱之為魔幻現實主義,那就是作家把現實用魔幻的語言和故事表現出來,這裡當然也一定存在某些不可言說的社會現實問題。比如書中描寫的戰爭,屠殺,頹廢,落後等等,一看便知都是在現實社會當中存在或發生過的,作品以很大篇幅詳盡地描繪了這方面的史實,並且透過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的傳奇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不覺悟都被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來。

  布恩地亞家族一代代繁衍,“他們儘管相貌各異,膚色不同,脾性、個子各有差異,但從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出那種這一家族特有的、絕對不會弄錯的孤獨神情”。這些相似一代代重複,卻一代代被淘汰,總走不出孤獨滅亡的怪圈,直到最後一個家族的徹底消亡。

  這種孤獨讓親人間缺乏溝通,缺乏信任,缺乏關心,從而產生了絕望、冷漠和疏遠感。這種孤獨不僅瀰漫在布恩地亞家和馬貢多鎮,而且滲入了民族精神,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七代人最終被孤獨吞沒,這種孤獨該是多麼可怕!

  小說的第一句話被眾多作家視為獨一無二的經典開場:“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去帶他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這種一開頭就採用從將來的角度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是小說結構方面的獨到之處,也被一些國內作家所模仿。比如莫言,餘華。

  1982年,馬爾克斯榮膺諾貝爾文學獎而引發的拉美文學旋風席捲著中國的原野,這一時期文學的親歷者和見證人王蒙對此曾有過這樣的描述:“在這20年裡,他(加西亞·馬爾克斯)在中國可以說獲得了最大的成功。別的作家在中國也有影響,像卡夫卡、博爾赫斯,還有三島由紀夫。一直到蘇聯的艾赫瑪托夫,捷克的米蘭·昆德拉,都是在中國紅得透紫的作家。但是,達到加西亞·馬爾克斯這樣程度的還是比較少的。”這樣的敘述結構給了中國作家一個耳目一新的感受,眾多國內知名作家開始模仿,更是在這種模仿的基礎上,奠定了自己在文壇的地位。美國比較文學家約瑟夫·T·肖認為:“各種影響的種子都可能降落,然而只有那些落在條件具備的土地上的種子才能夠發芽,每一粒種子又將受到它紮根在那裡的土壤和氣候的影響。”這話何其到位。

  看完這部書,那種孤獨頹廢的氣氛一直籠罩著我,揮之不去。一個家族經歷了輝煌鼎盛,經歷了戰爭衰敗,經歷了心靈與肉體的折磨,總該是有所進步的吧。可在時間的往復迴圈中,孤獨讓一切無法保持生機,這種孤獨被廣義為社會現象,從人的身上可能更容易體現一些。我想這部作品之所以被中國文化所廣泛接受,也是因為中國的現實主義和馬爾克斯的主義有著及其相似的語境和社會氛圍以及現實文化境遇。

  中國的宗教和神話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現實意義,比如《西遊記》,《紅樓夢》,同樣不缺乏魔幻與現實的結合,只是中國的文化被壓抑了太久,被埋沒的太深,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才重新開始復甦和崛起,這時候接觸到馬爾克斯的魔幻現實主義,似曾相識感油然而生,當然是對中國文化的一個衝擊。

  從創作界關注馬爾克斯開始,中國便出現了一股勢頭強勁的模仿熱,從而催生了1980年代中期的“尋根文學”思潮,啟悟了韓少功、莫言、李杭育、王安憶、扎西達娃、張煒、陳忠實、餘華等一大批作家。

  綜觀歷史,人類孤獨何止百年,從心靈週而復始的自責輪迴,到不忍面對現實的傳統遭際,有多少人在不斷重複的“小金魚”、“裹屍布”上耗費一生,人們在時間的年輪中無法擺脫輪迴的命運,使小說蒙上了不可逃脫的宿命色彩與魔幻情調。

  誰說孤獨只是孤獨者的專利,歷史是容易被遺忘的記憶,也是容易被憶起的過去,回過頭去看歷史的時候才發現,炎涼的不僅是時政和心態,還有靈魂深處的惡習和屈服。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一百年夠長了,可對於一個孤獨者來說,一百年又算什麼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