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李白讀後感(通用11篇)

尋李白讀後感(通用11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尋李白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尋李白讀後感 篇1

  一千年夾著風沙塵埃飛過,宋、元、明、清……光陰流轉過千年的故事,然而,這個國家最刻骨的銘印,最燦爛的回憶,還是——唐。沒有人可以抑制住,當“盛唐”二字脫口而出時流露的自豪表情;沒有人可以改變,這個朝代在國人心中已蒙上神話色彩的事實;大唐、牡丹,牡丹、大唐,已經成為了一個符號,代表了欣榮、自由與包容。而李白——這個傳說裡走來的仙人,更是人們心中,大唐的符號。

  醉心盛唐風采的張藝謀,在他的電影《妖貓傳》裡,曾有一句臺詞說:“楊玉環成了大唐的標誌。”然而楊玉環卻說:“李白,大唐不能沒有你。”李白出現在電影裡的十幾分鍾,是整部電影裡最狂放的高潮,高力士脫靴、作詩頌妃、賜金放還。這個執壺拋筆的身影,只要出現,定放異彩。

  歷史也袒護他,用時光打磨出他最雄奇的稜角,讓後人但見其影,不得其形。他遊於歷史的煙雲中,不露真跡,活在人們的口口相傳裡,活出了神話的影。倘若沒有歷史的著色呢?他便做不得神話麼?不,絕非如此!

  他是鳳歌笑孔丘的楚狂人,是與月共舞的歌唱者,是要銷去萬古愁的騎行人!要就丹砂的、要謀權貴的,那聖賢人、那自屈者,終不與他同道。他是在月下、在山間的,驕傲將他推上寂寞的懸崖,他卻縱身一躍,懷著寂寞而不甘寂寞,哪怕只能與影為伴、與山相望,他飲酒作樂笑之!

  將他推上神壇的,又何止他的不羈?保守的過客,那靈魂裡尚存的對自由的懷想,也迫著人們奉他為“仙”。

  或許歷盡一生,也難得逍遙如李白的一刻,但不必讓落寞攀上心頭。翻開一卷書來,啟口唱道:“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尋李白讀後感 篇2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是誰如此輕狂?瞧那謫仙般的英姿,應是青蓮居士——李白。

  居士,你年少時便才名遠揚,更是因作詩而獲聖上賞識,進入朝廷。你本想一展宏圖,奈何英雄無用武之地,只能寄情於詩。漸漸地,你的詩出現了更多長安的煙火氣,有了更多長安的快意恩仇。可是後來,你又消失了。是倦了長安的繁華?還是惡了朝堂上的人心難測?我彷彿看見了,你孤身一人,站在千燈萬火的長安城中,與周圍的熱鬧格格不入。

  良辰美景,舉杯邀月,對影三人,可又有誰能知道你的憂愁?但你又是如此瀟灑、浪漫,區區憂愁,如何能挫得了你的氣度。你說,“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又重拾信念啟航了。

  你遊歷祖國大好河山,一路上以酒結友,以詩會友。這個時期的你特別高產,許是面對大江大河,奇山峻嶺,你詩興大發;許是你的生命有了更多的意義,你看盡世間繁華,人間遊戲,仍不改赤子之心。在路上,你遇到了同是志存高遠卻不得意的高適,天真浪漫總喜歡追著你的杜甫,三人結伴而行,你心中添了不少歡樂吧?

  但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各人有各人的抱負,你們這個臨時組的隊,最終也散了。再沒體貼說話的高兄,再沒眼巴巴追著你的杜二了,你又是孤身一人。只是路上人少了,還是樂趣也少了,一個人的旅程,瀟灑但又寂寞。

  後來,朝堂上又出現了你的身影,你的才華沒有施展,卻遭受牢獄之災。這次,你又見到了高兄,你向他求助卻遭到拒絕。你很悲傷吧,但你心知身處不同黨派的你們早已是分道揚鑣,恩斷義絕是最好的結果,你也不強求了。

  你又上路了,不過這次是踏上了流放的路,你走在路上,心裡卻又掛念什麼呢?是否每到夜裡,就會想起長安的盛景,想起遊山玩水時的樂事,想起高兄,想起杜二,許是隻有你自己知道,無法向他吐露吧。

  那是一個晚上,你痴痴的看著水中月,清冷的月輝所塑造的幻境,使你分不清現實與幻象,你說要撈月亮,可這一下,卻是在水中長眠了。生命以這種形式終結,也是不負你瀟灑放縱的一生了吧。謫仙人最終以如此浪漫方式迴歸天上。

  真恨君生我未生,要是與你同生在一個時代,我一定會如杜二一般追逐你的腳步,你以青蓮居士自稱,瀟灑與清雅在你身上協調地表現,不愧是謫仙般的人物。不知今夜可在夢中相見,望周公為我們牽一牽線吧。

  尋李白讀後感 篇3

  李白,字太白,詩風飄逸浪漫,被稱為詩仙。如果用一個字形容一下李白,那就是“狂”,這個人狂得沒邊兒,為什麼說他狂呢?我舉兩個例子。有一次,李白去拜訪渝州刺史李邕,李邕當時極負盛名,拜訪期間,李白大談抱負理想,被李邕輕視,李白在臨別寫了首《上李邕》: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還有一次,李白被舉薦做官,接到告示,李白很開心,在詩《南陵別兒童入京》中寫到: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這是李白自己寫的。我們再看看他的好朋友詩聖杜甫怎麼評價他?杜甫在《贈李白》中寫到: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而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也說:“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透過李白自己的詩,以及杜甫對他的描述,大家可能對李白的“狂”有了一個基本的印象了。

  這首《尋李白》是一首自由體詩,詩人談吐揮筆,幾乎每一句話,都與主題李白緊扣在一起。全詩運用了很多李白的故事傳說,比如第一段,力士脫靴,杜甫苦吟,賀知章讀李白《蜀道難》尊李白謫仙人的事情等等。欣賞全詩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礎,這首詩歌具體賞析,百度百科有詳細講解,大家可以參考。當然,在今後的文章裡,我會專門拿一篇出來,跟大家分享,怎樣品讀詩歌。

  我節選其中最經典的一段,與大家共享。

  “酒放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李白除了愛喝酒,還有俠客夢,他的《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酒放豪腸”簡單的四個字,卻表達了很多,特別是李白喝酒時那種瀟灑的千杯不醉的模樣。“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月光”體現了李白的浪漫主義的“仙氣”,“劍氣”則表現了的李白“俠情”。一個“釀”字,一個“嘯”字,與數字的巧妙結合,極大的增加了詩句在對李白描述上的表現力。“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這一句,讀來真是如長虹的氣勢,蔚為大觀,彷彿帶著讀者重新回到了李白筆下的那個盛唐。整句詩,沒有一個字提到李白,卻又處處透著李白之氣,即使一個不怎麼了解李白的人,讀這句詩,也知道,這就是李白。難怪被餘秋雨老師贊為“當代中國詩壇的罕見絕唱”。

  尋李白讀後感 篇4

  李白,是中國詩史的曠代奇才,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余光中《尋李白》所尋尋覓覓的,如詩人自己所說的是一種“宛轉的懷鄉”,也是我們民族所普遍共有的一種歷史的情感。

  詩,應該講究結構的美的經營,結構不具有美學價值的好詩,是不可思議的。《尋李白》的外部結構自由而嚴謹,造句、建節與成篇都比較自由舒展,是所謂自由詩體,但是,第一節與第三節各為十四行,第二節與第四節各為十行,基本格式有如擴充套件了的古典詩歌中的隔句對,這樣,在參差錯落的自由之中就不乏整飭之趣了。從內部構造而言,這首詩以“迴旋”與“立體”構成它的間架的特色。詩以李白的“失蹤”始,在敘寫詩人的痛飲狂歌與坎坷遭遇之後,復以李白的乘風歸去終篇,反覆迴旋,始終圍繞“尋”字曲折成章,而避免作直線式的敘述。詩的開篇“至今還落在”的“至今”是超越時空的奇想,古今並舉,形成時空的立體感,其它如寫李白作品“千年後”的魅力,寫現代之謎的“霍霍的飛碟”,都是古今互證,易地移時的手法,形成了全詩內在的立體構架,這樣,全詩就不致停留在絕緣的古典的平面,而具有現代的浮雕式的美的效果。

  《尋李白》的開篇轟然而起,破空而來,擬人的“傲慢”與“羞憤”出人意外地加諸“靴子”和“手”之上,“至今還落在”與“人卻不見了”似真似幻,不僅活畫出李白傲岸不群的神采,而且有廣闊的藝術時空供讀者神遊遐想。詩的第二節關於李白及其作品的感人力量的描寫,妙想奇情匪夷所思,在第三節“至今成謎是你的籍貫”,“不如歸去歸哪個故鄉”的渲染和跌宕之後,第四節詩人更忽發奇想:“樽中月影,或許那才是你的故鄉,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民間盛傳李白在採石磯長江中捉月而死的傳說,而余光中的一闋“月光奏鳴曲”,為讀者奏響的竟是一個想像飛騰的奇妙尾聲。李白詩的想像如行空天馬,超逸絕然,而余光中詩作豐富而具有創作性的想像,確實也頗有“太白遺風”。

  余光中認為:“我敢斷言,今曰許多以詩自命的三流散文,其淘汰率不會下於六十年代那些以詩為名的魔咒囈語。”《尋李白》的語言,密度高而彈性大,煉字煉句具有“新鮮”與“新奇”的美學效果。如“和滿地的難民和傷兵,把胡馬與羌馬交踐的節奏,留給杜二去細細苦吟”一句,虛實互轉,伸縮自如,凝鍊而繁富,它不僅生動地表現了杜詩的內容和風格的特色,與李白詩作了美的對照,同時又概括了安史之亂與以後的回紇入侵,時空闊大而包舉眾端。又如“怨長安城小而壺中天長”,不僅是“小”與“長”運用了西方詩歌中常用的矛盾修辭法,而且“長安城小”與“壺中天長”又是無理而妙的反向的變形,加之一“怨”,更覺文字向內緊凝而含意多面地向外延展,義有多解,令人咀嚼。如“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這是全詩最光彩照人的筆墨,“七分”,“三分”,“半個”等數量詞運用各呈其妙,而“釀”,“嘯”,“吐”這幾個動詞更可以說詩中之眼,沒有這種雄奇駭俗之句,怎麼解為我們民族的詩的“謫仙”寫照傳神?

  尋李白讀後感 篇5

  我最近看了一本書,名叫《李白》。

  如果大家能被幾首唐詩,裡面肯定有李白寫的詩。在我眼裡,李白又是個朋友滿天下的人。他一生就是在飲酒、作詩、交朋友中度過的。在朋友有困難的時候,他總是慷慨解囊,伸出援助的手去幫助別人。

  李白又被人們稱為詩仙、詩豪,寫的詩十分有名。他和杜甫被稱為大李杜。他通常作詩的時候喜歡喝酒,寫出來的詩栩栩如生,所以人們喜歡他寫的詩。

  這本書中《思親還家》這個小故事讓我深有感觸,這個故事主要寫了李白思念家鄉了想回家。他為了回家,連自己的官都不要了。看出了李白喜歡家鄉,我也是和李白一樣。

  尋李白讀後感 篇6

  在我眼裡,李白是個很聰明的人。他10歲就會背四書五經;別人要背一天的文章他一小時就會背了。可他卻很貪玩。有一天,他看到一個老奶奶在用一根很粗的鐵棒磨繡花針,在老奶奶的點化下,他領悟到了“只要功夫深,鐵棒也能磨成繡花針”的道理。從此,他就刻苦努力,終於成為了一代詩仙。

  在我眼裡,李白是個劍客。他出生在胡地,父親是個商人,在經商途中經常會遇到強盜,所以從小父親就教他練劍,以後又拜師學藝,練就了一身好劍術。後來,郭子儀因打抱不平被關進大牢時,李白仗義將他救了出來。

  在我眼裡,李白又是個朋友滿天下的人。他一生就是在飲酒、作詩、交朋友中度過的。在朋友有困難的時候,他總是慷慨解囊,伸出援助的手去幫助別人。

  李白的一生是具有傳奇色彩的一生。李白的一生又是浪漫的一生。李白不僅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詩篇,還給我們留下了他那傳奇的故事。

  尋李白讀後感 篇7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初看到李白二字,想到的`便是這句詩。

  李白有一個江湖。他的江湖裡是俠義,是浪漫,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樂觀,是“仰天大笑出門去”的自信,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的狂傲,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灑脫……他就像金庸小說裡的那些俠客,嗜酒如命,劍術超群,敢愛敢恨,豪邁灑脫重義氣,更有“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的才氣,也正因如此,他到了如今還被無數人喜愛和讚頌,還被人尊稱“詩仙”。他的自由和疏狂是每個人都渴望的,不單單是中國人。

  這也正是我讀《李太白集》的原因——我想更加深入地認識這個儒士,這個道士,這個俠士,這個謫仙人——而不僅僅是背一背那些固定了的賞析和參考答案。我崇敬他,敬他的浪漫,敬他的理想主義,敬他的才華橫溢。初識他其實是因為那首《靜夜思》,一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寥寥幾句語言平實卻意境深遠,讓那時還是小學生的我無比敬佩又懊惱——寫這麼多詩,要背多少賞析啊!開始迷戀他是情竇初開時,羨慕他的“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喜歡他的“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情真意切——只要是真愛,那麼點距離又算什麼呢?於是開始試著瞭解他,看到了他的豪邁和狂傲。一個人若只是狂和傲,那也就一狂生,稱不得“謫仙人”。含喜含悲,且狂且傲,有血有肉才是李白這謫仙人。於是有了“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孤獨,有了“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憂愁,有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忠義……

  他是下凡的仙人,卻得不到重用,所以愁。他幸運地生在了盛唐,卻也是不幸的——因為他不願為了名利奴顏婢膝,不願向所謂權貴低頭,所以離開了官場。我們這些凡人生活太平庸了,所以會對他的縱情肆意而豔羨——他是真正地痛快地活著。要說我讀他的詩集有什麼感受,其實很簡單——我覺得我看到的是一個江湖,一個李白的江湖,一個承載了他思想的江湖。李白是一個俠客,更是我心中的神

  尋李白讀後感 篇8

  《長相思》屬樂府《雜曲歌詞》,這兩首非同時所作,李集中分排在卷三和卷

  六。但異曲同工的是,這兩首詩不僅題目相同,連內容也在似乎相互映唱,彷彿是兩個飽受相思之苦的情人之間內心獨白的真實寫照,一映一和,成為李詩中最溫柔的一篇。

  第一首先以“長相思,在長安”直白的訴說自己身在異地,而思戀的人在長安。然後開始描寫環境:“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悽悽簟色寒”,紡織娘在金井欄邊鳴叫,已到了有霜的時節,連竹蓆上都透著寒意。此處詩人由秋聲、秋意起興,一幅秋景忽突突的展現出來了。在這個“微霜悽悽”的日子中,詩人在做什麼呢?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哦,原來詩人在這個寒氣襲人的秋夜裡,挑著孤燈在思念一個人,“思欲絕”,在動詞後用虛詞加以補充,起到強調和肯定的作用。在此,讓我們更能體會到那種思念到極至的揪心之感。且看,詩人思之不得,開始煩躁不安,於是他站了起來,走到窗戶邊,捲起窗簾,發現窗外浩月當空,霜繁星稀,寒氣逼人,秋意越發濃了,這樣的相思讓人更加難以入眠了,於是詩人只好望著月亮空自長嘆。如此的沉重的心事,他在思戀誰呢?“美人如花隔雲端”!原來他是在思念他的心上人呵!

  既有如此刻骨的相思,該怎樣去遣懷呢?詩人是這樣告訴我們的:先用一句淺顯的對仗“上有青冥之長天,下有淥水之波瀾”把讀者的思緒帶到了一個更大的空間和氛圍中,然後緊接一句“天長地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將自己的相思之情吐露得淋漓盡致,且看:上面有蒼蒼茫茫的青天,下面是綠水盪漾的波瀾,二人相隔天長地遠,連魂魄飛來飛去都極為辛苦,何況隔著關山險阻,難以逾越,相見就更加艱難!原來愛到極至,連做夢都是如此期盼相見,儘管相隔千山萬水,魂魄也會不辭勞苦的來回飛越。然而,怕只怕“夢魂不到關山難”,因為險阻,夢中的魂魄也越不了關山,使二人不得相見,如此相思,長久下去,豈不讓人摧折心肝?於是末一句用“長相思,摧心肝”來結束全篇,讓人感覺話已畢而情未盡,胸臆直抒,蕩氣迴腸!

  在浩瀚的中國古典文化中,也許人們最初只是為了模仿,後來竟形成了一種習慣。如男子悲秋,人們自然而然會想到宋玉;女子傷春,人們就會想起杜麗娘一樣。而正是因為這一春一秋,秋去春來,才讓人更加深切的體會到,思念,是年年歲歲、無時無刻不在的。《長相思》一中,男子在秋夜因思念心上人發出了

  “長相思、摧心肝”的吶喊,對女子的相思之苦,詩人又是怎樣來描繪的呢?“日色慾盡花含煙,月明如素愁不眠”一句,季節、時間、環境、情緒全出來了。春日的一個黃昏,日色將盡,夜幕降臨,花辨上也似乎含著縷縷煙霧,女主人在幹什麼呢?月亮已經升起來了,明如鏡、皎如絹,一種淡淡的愁緒讓她開始感到悶倦,難以安眠。這樣一烘托,一幅溫婉細膩的場景率先浮現在了讀者面前。

  緊接著一副工整的對仗“趙瑟初停鳳凰柱,蜀琴欲奏鴛鴦弦”。古代趙國的婦女善鼓瑟,故稱趙瑟,蜀中有桐木宜作琴,相傳司馬相如曾奏蜀琴來挑逗卓文君。詩人用這兩句排比在暗喻什麼呢。從字面上來看,趙瑟剛彈過,鳳凰狀的瑟柱停下來了,又不知不覺的拿起蜀琴,準備開始奏起鴛鴦弦。而鳳凰、鴛鴦都是成雙成對生活,正是男女之情的一種見證!哦,原來女主人是在思念她的愛人了。

  再來看下句“此曲有意無人傳,願隨春風寄燕然”,男人在思念至極吶喊“天長地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一片如火之熱情。女人則如水,她不怨恨,她只是把滿懷心事託與春風,希望春風能把因鳳凰柱、鴛鴦弦帶給她的那深切的別離之苦捎給遠方的心上人。“寄燕然”一句告訴我們,原來她的丈夫是從徵去了。。

  心事已經寄予春風了,春風真的能給愛人帶去自己的一片相思嗎?女人心裡依舊一片茫然,於是她發出了一聲沉重的嘆息:“憶君迢迢隔青天”!山水迢迢,對你的思念如此遙遠,就象隔著那蒼茫的青天。

  “昔日橫波目,今為流淚泉”,一句想象奇特、大膽誇張的對偶把這個美麗的女子形象刻畫出來了,舊日的那對顧盼靈秀、眼波如流的雙目,如今卻變成了淚水的源泉,可知二人分開之後,女子除了長夜無眠和深深嘆息之外,竟是常常的以淚洗面。

  末句“不信妾腸斷,歸來看取明鏡前”,使這個女子的形象更加鮮明豐滿了,你看她嬌嗔的說道:如果你不相信我因為思念你而肝腸寸斷,等你回來時,在明鏡前看看我憔悴、疲憊的面容就知道了。一副天真、調皮的樣子躍然紙上,讓人倍加愛憐和心痛。

  詩人雖不是女子,卻能刻畫如此生動、細膩的女子形象,就好像曹雪芹不是女人,卻能讀懂天下形形色色的女人一樣,我想,世間無論男女,也許不必太多的在意付出,只要能真正的讀懂對方,此生足矣!

  尋李白讀後感 篇9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你知道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是誰寫的嗎?他就是唐朝大詩人李白所作。今天,我讀了一篇《李白》的故事,知道了許多李白小時候的趣事。

  李白小時候是一個性情活波、好動,經常坐不住的人。有一天,他趁先生不注意的時候,偷偷的跑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看見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婆婆,手裡拿著一根鐵杵用力地來回磨。李白好奇的問:“老婆婆,您磨這個幹什麼?”老婆婆說:“我要把它磨成針。”李白說:“鐵杵磨成針,那得磨到什麼時候啊?”老婆婆回答到:“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總有一天會摸成針的。”李白一聽,恍然大悟,這和讀書不是一樣的嗎。只要天天認真地讀,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總有一天會把天下的好書讀完的。他對這幾天來自己的行動捫心自省,他決定要加倍努力學習,再也不偷偷跑掉了。由於李白的勤奮努力,終於使他成為一位著名的大詩人。

  現在,正是我們讀書的好時光,要像李白一樣具有鐵杵磨成針的毅力。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只有這樣,才能終成大器。

  尋李白讀後感 篇10

  思念,彷彿是在這個早春的黎明附著在心上的一層霜,有一點寒意,卻不至於將人凍傷。甚至有可能在晨曦中,迎來一絲溫暖的光芒。——《閒敲棋子落燈花》吳雨亭

  李白的思鄉詩在前期還只是思,但在後期的詩作上卻多了一絲悲情在裡面,我以為李白在初離家時,心懷遠志,因此心中的悲情被高遠的理想之情所掩蓋了,因此不覺得離家有傷懷之感,但在外久了,有了思歸之情之後就不同了,離家久了之後所引發的思歸之情有多種情況,如思念漸漸老去的父母,思念許久未見面的親人,以及在外經歷苦難與在家安逸日子的對比等等,這時的思鄉之情,怎能不帶有悲情色彩呢?

  思鄉之情的表達方式最普遍的就是透過明月傳情思啦,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個沒有什麼特別的,而李白的思鄉之作,除了藉助月亮,還藉助家鄉的地名、家鄉可看到的山川草木、花草蟲魚,還有傳信的動物等等,例如: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故園情。又如: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帶上詩人特有的思鄉情懷的‘傳情物’,使得私人的思鄉詩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別具一格。

  難道李白想歸家卻不能歸嗎?並不是的,家並非不能歸,而是報負未成,不甘心就這麼回去。現在離家展懷者不也是這樣嗎?誰都想衣錦還鄉,可是與自己一樣的人有千千萬萬,又有幾個是能功成身就,光榮返鄉的呢?志向越遠大,責任就越重,壓力也就越大,而這壓力並非他人施予,而是自己壘上的重量,這是人生的歷練,想成長,誰都少不了這一步。

  熱愛自然之人,看到的自然萬物都與他一樣是有靈性的生命體,因為充滿生機的人,總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朝氣賦予每一種事物,這樣,他看到的自然也是一個充滿活力的世界,二者相互影響,才會在時光流逝中保持永不消逝的激情。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啊李白,你的夢想真是遠大,可惜這一輩子你也只能是個詩人,做不成一個政治家。

  尋李白讀後感 篇11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家族中排行十二,也稱李十二。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李白涉獵的內容廣泛,除儒家經典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他很早就喜歡道教,喜歡隱居山林,求仙問道;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

  李白,對待朋友非常真誠。與汪倫離別時,他說“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與元丹丘、岑夫子喝酒時他說“蒸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可見他對待朋友是及真誠之人。也只有這麼豪放的性情,才能寫出如此詩句。

  李白,一生仕途不順,官方記載李白因元丹丘被公主舉薦,進而被唐玄宗任用為翰林供奉。翰林供奉其實算不上一個正式的官職,主要的職責是陪同皇帝吟詩作賦。杜甫評價李白的詩句,“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只不過是杜甫想突出李白不侍權貴的形象而已。在當時的歷史環境和李白所處的社會地位而言,他根本不可能做到天子呼來不上船。李白的大才體現在詩詞歌賦上,但在政治方面,李白是否具備真正的大才?從後來他參加永王的軍隊及那個時期所寫的詩句來分析。李白在政治方面,還是非常幼稚的。

  李白,是在符道士。“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中的紫煙就是道教的說法。李白進入仕途的方式比較有意思,用現代人做事邏輯來分析,李白是先把自己打造成為一個“網紅”。當然李白是非常有才華的,他在當時就有一大批粉絲。又因他有很多與常人不同的行為,被很多人推崇和賞識。賀知章評價其為謫仙人。就是一個例子!但掌權者會任用一個“網紅”人士來幫自己治理國家嗎!答案是否定的。這也註定了李白的政治命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