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悄悄的革命的讀後感

靜悄悄的革命的讀後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靜悄悄的革命的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葉文玲曾經說過:“每憶及少年時代的讀書生活,恰似一幅流光異彩的畫頁,也似一闕跳躍著歡快音符的樂章。”我也有同感。對我而言,讀書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它讓我感受到世界的奇妙,幫助我不斷轉變、成長、走向成熟。

  利用假期,靜靜地品讀了佐藤學先生的教學著作《靜悄悄的革命》。這是一本沒有大理論大敘事的小書。作者與別的教授不同,他用最平實的語言講述著教育的真理。例如:他說:“教學是充滿活力的,如果我沒能與教室中的一個個學生和老師共鳴的話,那麼,真實而生動的觀察是不可能的。”他發現每個教室都有一個個固定的風景,可以說沒有哪一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著完全相同的氣息,有著完全相同的問題。進而提出忽略教室的多樣性和在其中發生的事情的固有性,僅一般性地議論教學是非常空洞而沒有什麼意義的。透過解讀一些小故事裡所包含的深刻內涵,來重新審視每天的教學活動,並以此為切入點,向改革教室邁出新的一步。

  又如:真誠傾聽,不僅聽學生好的思路、好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及時緩解學生心中的不滿、困惑、焦慮。佐藤學在《在靜悄悄的革命》中寫道:“這種傾聽不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著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從而產生‘啊,真不簡單’、‘原來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鳴共感。喚起這些情感體驗可以說是傾聽學生髮言的‘理解方式’應具有的最重要的意義。”是呀,記得西方有句名言說:上帝分配給我們兩隻耳朵,而只給我們一張嘴。意思就是要我們少講多聽。我們不僅要讓孩子知道,我們自己更要清楚,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學會傾聽,不但能給予他人自信,使自己取得信賴,贏得友誼,也是瞭解別人的最好的方式。在別人的話語裡,有鮮花,有荊棘,有廢渣,有珍珠,有林林總總的一切。細心的傾聽者,能從中聽到財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是“聽”出來的。著名作家王蒙在《聲音的世界》裡流露的感受也源於“聽”:“諦聽宇宙、自然、生活、社會中的各種聲音。奇妙的聲音伴隨著我的人生旅程,心靈的旅程。於是,我感到這些聲音有了激情,有了生命,有了憧憬和浪漫,懷念與嘆息……有了人生的種種體驗。”傾聽,提升著人們的思想情操,審美情趣,科學素養,品質人格。我們怎能不去注意各種奇妙的聲音,有意處處傾聽,從而走進自然,親近生活,感悟人生?

  我們一天8個小時都在圍著學生轉,然而交流的機會卻很少。儘管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注重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然而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師生之間仍以單向交流為主。學會傾聽要求教師面對學生時,從眼神、語言、表情和身體姿態各方面,充滿關注和期待,這對學生是無比重要的精神力量。孩子是單純的,只要你把他們當成朋友,而不是把他們當學生或孩子一樣看待,他們就會很快的與你親熱起來,甚至無話不談,會把一些連爸爸媽媽都不知道的小秘密,偷偷的告訴你。同時,也會和你“知已”一把。記得有一次,小婷就笑眯眯的對我說:“老師,你的頭髮卷卷的,眼睛大大的,兩隻牙齒有點黑黑的……”當時,我真是“無顏以對”,因為蛀牙問題,我的門牙有點發黑,這一直是我的心頭大礙,羞於啟齒,更沒人如此“侮辱”過我的牙,我真是又好笑又好氣,看著她滿臉的高興和將會受到我表揚的期待,我該怎麼辦呢,我當然只有同她一起開心的笑啊。孩子是最老實的,看到的',想說的,不經過任何的修飾和改造。

  中國的傳統教育要求孩子服從教師的安排,教師在繁複的日常帶班中,很難對孩子的言談做出相對正確的舉措。不少情況是這樣的,當孩子提出一個不相適宜的話題時,老師輕描淡寫地就忽略了,很少真正去探究這個孩子在想什麼?他要表達什麼?在他心裡存在怎樣的思想?這是個兒童觀的問題。

  對每個孩子而言,發展只是種時間流程中的變化。我不強求他們在一節課上“一定學會什麼”,只希望每個人都能在自身原有的基礎上獲得屬於自己的東西。說到底,還是要讓孩子擁有一個自由開發其潛能的環境與空間,排除教師一統天下的觀念,多瞭解他們的愛好與需要,關注理解在他們發展中所出現的問題,支援承認他們有意義的做法和想法。

  聽孩子們的訴說,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