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百年孤獨》的讀後感範文600字(精選17篇)
關於《百年孤獨》的讀後感範文600字(精選17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百年孤獨》的讀後感範文600字(精選1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600字1
在嫣然的歲月裡跳躍,我被撕扯得衣衫濫縷,明眸空洞。回首,驚覺春已無處尋覓,我早被遺忘在冰雪處,佇立成百年的孤獨。
夜,來臨了,我拋開日間的華麗,發現自己除了孤獨,竟然一無所有。月憂傷地隱去半個身子,用朦朧的雲罩著。翠葉密處,藏著一隻黃鸝,它在寂寞地唱著:一年春事都來幾?早過了三之二。
我如枯槁的木乃伊,坐成千年的寂寞,枯萎的心,無力再彈起清風明月的篇章,只有讓孤獨肆意地決堤。
在與世隔絕的馬孔多里,濃縮著一個世界,濃縮著世界上的各類人,也濃縮著世上所有的孤獨。
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裡的所有角色,像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但更像是空虛無比的靈魂。我在讀這本書的同時,從裡面的人物的性格中,讀出了我們一生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孤獨。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一位屢經失敗,卻又百折不撓的科學家,總是擁有著無盡的幻想和無窮的毅力。他身上對映著所有的科學先驅者的影子,狂熱和冷淡,魯莽和沉著,探知的慾望和放棄的意念,各類矛盾的品格在他的身上一一體現。他試圖用磁鐵挖掘黃金,試圖將望遠鏡作為武器,試圖把水銀冶煉成金子。他的努力並沒有得到多少人的理解,乃至於朝夕相處的妻子烏爾蘇拉也排斥他的所作所為。可是當他揭破了生命的所有謎底時,他卻被當作瘋子,被捆綁在慄樹樹幹上,被迅速地遺忘。昔日的鍊金夢想在看透生命的他的眼裡已成虛無,他只能忍受著生與死之間橫亙的痛苦――無盡的孤獨。馬爾克斯似乎在用這個,表達著對所有的開拓者的深深的同情。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600字2
這些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孤獨,逐漸的,有人在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個何賽阿卡迪奧、梅梅;有人在對抗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麗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獨,可卻無能為力,比如阿瑪蘭妲;有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比如烏爾蘇拉,比如俏姑娘蕾梅黛絲;還有人在生命的最後幡然悔悟,可惜為時已晚,比如上校奧雷里亞諾。
有人說,那個家族中,每個人都深刻得令人難以想象。孤獨其實也分種類:有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般理性的孤獨;有如烏爾蘇拉般人性的孤獨;當然,也有如何塞·阿爾卡蒂奧般獸的孤獨。最後的那場颶風,終於將整個村莊一起帶走了,同時帶走的,是不會再重演的那個家族百年的孤獨。
文為時作,作者安排這個結局,自然也是希望這個家族的孤獨不要再重演。同時作者在文中充分利用了象徵的手法,如那段關於不眠症的描寫。馬孔多全體居民在建村後不久都傳染上一種不眠症。嚴重的是,得了這種病,人們會失去記憶。為了生活,他們不得不在物品上貼上標籤。例如他們在牛身上貼標籤道:“這是牛,每天要擠它的奶;要把奶煮開加上咖啡才能做成牛奶咖啡。”前事勿忘,後事之師。人們啊,切莫像那個村莊的人那樣,患上失憶啊。遺忘,就意味著背叛。
再回到現實生活,如果你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被生活弄得很抑鬱。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別人眼中。奧雷里亞諾上校死去的時候,我心中一陣痛楚,就是這麼想的。就像很多故事那樣,到頭來主人公都無法擺脫宿命,可是他們掙扎過了,奮鬥過了,就夠了。很多時候,我們沒法改變什麼,每個人都註定孤獨,可是我們試圖去改變,有此足矣。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600字3
《百年孤獨》是一本措辭簡單的書,甚至簡單到帶一點冷酷的味道。幾個字就能殺死一個人,幾句話就終結了一段愛情。馬爾克斯能如此不動聲色地,把那麼多紛繁的故事自然地、毫無痕跡地連結起來。
這裡沒有政治,沒有宗教,不諷刺也不批判,就光講著一個村莊的故事,卻能字字珠心。有時候我甚至感覺是故事裡的任務自己在講故事,因為每個人物都是那麼鮮活,而這份鮮活,賦予了這本書另一種魅力,那就是每一個故事都隱隱的帶著對歷史的嘲弄,或蘊含著讓人會心一笑的哲理;有時候我也會覺得每個人物都是那麼的孤獨,這種孤獨不是因為一個人想另一個人,而是一個人,沒有人去想。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寫到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坎坷經歷,特別的是,這個家族的每個人的經歷都是那樣的充滿神話色彩,無論是從第一代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還是第七代的奧雷利亞諾,抑或是文中出現的每一個人,他們的經歷是那樣的不可思議,以至於有一個作家曾這樣評價過,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深刻到讓你感到害怕。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烏爾蘇拉,她是那樣的充滿活力與激情,在那樣一個不正常的大家庭裡,在經歷種。種不幸與變革下,在她慢慢變老後,她還能把每件事都安排得妥妥當當,她離去後的這個家庭,在我看來已經是個空巢,沒有了核心,可惜她離開人世的方式讓我的心中始終留下一個結,那種方式遠遠超出我的想象,或許這又是作者的特色吧。
世界上最孤獨的事情,莫過於此。我想世界上也有那麼一個地方,孤獨到沒有人去談起,也有那麼一群人,孤獨到沒有人在意。這種鮮活的孤獨感,是每一次翻開這本書的我和馬爾克斯的共鳴,一種無以言表的孤獨,一種靈魂深處的寧靜。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600字4
剛剛開始閱讀《百年孤獨》時,我們會發現作品中有兩處個性的地方,其一是書中訴說的故事大都荒誕不經;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覆出現和相同怪事的重複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正因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
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個性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爾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里亞諾,而家族中各種個性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爾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里亞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著。聯絡到作者的創作年代和生活環境,我們不難發現這象徵了什麼。
作者在《百年孤獨》中用夢幻般的語言敘述了創業的艱辛,禮貌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感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爾孔多的鄉村中。把布萊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的牽扯了進去。
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里亞諾閱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後說:“那裡面所有的一切,我都以前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程序都停滯不前。
《百年孤獨》是一部搞笑的作品,她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是令人費解。當你讀完他,掩卷長思,你卻能夠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複。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並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600字5
我喜歡那種看完之後留有餘味,能帶給我思考的書。毫無疑問,《百年孤獨》即是。
“人生而孤獨。”沒錯,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他們無法擺脫自己的宿命,逐漸走入孤獨的深淵。布恩迪亞家族,幾個世紀以來都重複地陷入孤獨之中。書的結尾令我由衷驚歎,極其精彩巧妙,即使之前已經隱隱提到。所以,隨著閱讀加深,我們會發現這個家族的結局無非就是走向毀滅。雖然最後阿瑪蘭妲和奧雷里亞諾的活力給人以希望,現在想想那也無非是毀滅前最後的掙扎。一切都還是輸給了狂熱的愛情。也許這個家族的結局有一部分與愛情有關。雖說愛情是小說不變的主題之一,而書中的愛卻讓人難以接受,人物成也愛情,敗也愛情。羊皮卷破譯了,家族也毀滅了,所以讀完之後,我突然產生一種想法,這個故事,本就是在影射我們心中的幻象?我們的內心本就是孤獨又迷茫的,在經歷了狂熱,榮耀,屈辱,衰敗之後,我們終於得以漸漸看清自己的內心,看清一切事物的實質,也是時候走向死亡——人的死亡或心的死亡。所以,百年孤獨在我看來也是我們自己的百年孤獨,書中的每個人物在我看來也是人生中每個時期不同的心境造就的不同自己。
書中我最喜歡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他與生俱來的洞察力,野心和原生家庭帶給他的孤獨感都令我讚佩。這就像是正當盛年的我們,帶著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特質,又努力的去探索新的世界,想發現新的自己。
這本書故事性不是很強,於我而言,讀書只讀故事未免無聊,重要的是能讓我們思考,這無疑就是一本好書。
願我們都能在孤獨的人生中發現孤獨到極致的快樂,在平庸的人生中成就不平庸的自己。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600字6
《百年孤獨》,是我用時最長,閱讀最仔細、又最意猶未盡的一本書。不要說閱讀時偶有跳躍,哪怕稍有懈怠,你都看不出所以然了。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人物之多、關係之複雜、名字之相像、情節之迷離,簡直令人歎為觀止。可你若看進去,我保證你不想將目光移開,這本書吸引人到不想吃飯、不想睡覺的程度,連我現在寫書評都是激動的。評論名副其實的存在,如果一生只看一本書,一定是《百年孤獨》;如果書架上只放一本書,一定是《百年孤獨》;一千年後還可能流傳的老故事,一定是《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而加西亞·馬爾克斯作為諾貝爾文學獎“唯一沒有爭議的獲獎者”確是實至名歸。他大概使用了魔法,給你講了個糅合了現實與虛幻的傳奇故事。在加勒比海沿岸的小鎮馬孔多,一個家族,七代人,一個世紀的風雲變幻、百年興衰,所有扭曲的戰爭、放縱、慾望、瘋狂都寫的萬般合理,魔幻有趣。好喜歡這本書,最大滿足了好奇、探險的閱讀體驗,並細細讀出了《百年孤獨》深入骨髓的孤獨,還功不可沒捋順了所有人的人生。
曾經在喜馬拉雅聽過《百年孤獨》,可只幾個章節就因各種複雜放棄了,聽書無論如何沒有閱讀過癮,許多時候連反應、品味、咂摸的時間都沒有,就像速食,而速食都不好吃。也曾經讀過加西亞·馬爾克斯《霍亂時期的愛情》,是極棒的,自然而然在書堆裡會繼續拿起他的《百年孤獨》。讀書可以發現自己的淺薄,讀的越多發現越多;而讀書也能帶你經歷許多人生,你可以讀讀《百年孤獨》,因為只這一本書就可以帶你經歷許許多多人生,那些夢幻的、瘋狂的、有趣的、孤獨的人生......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600字7
馬爾克斯在談及作品中人物孤獨性時,他說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希望整個民族能夠團結在一起。布恩地亞家族都不懂愛情,不通人道,這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原因。他們的孤獨並不是因為不能與人分享快樂,而是由於感情的匱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的離異與隔膜,這樣的孤獨可以使一個昔日曾經繁華的小鎮最終消失。
在此,馬爾克斯告訴人們,孤獨的實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生存哲學,它意味著以冷漠、消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而實際上,你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生活同樣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對待你。一個陷入孤獨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只能與貧窮、落後和愚昧為伍。如今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快節奏的社會,每個人都固守著自己的一份孤獨,而這樣的孤獨會使人走向冷漠,這便出現當下小月月、小夥與七旬老伯爭搶地鐵座位的現象。社會是群體的,需要大家共同建設社會才會和諧。
《百年孤獨》裡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布恩蒂亞家族的孤獨者們。孤獨成了這個家族的徽記,如同他們血液中固有的冒險、衝動、勇敢和不屈,還有遺傳的高高的顴骨,以及骨子裡隱藏至深的渴望。
這種孤獨不同於中世紀貴族的那種“高貴的憂鬱”,象莎士比亞筆下的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它不是在華麗的客廳裡,踱著方步慨嘆生命之短暫、薔薇之枯萎;也不是用天使的麗目俯察人世的風雲無常、世態炎涼。它是對世界本體的一種淒涼的絕望,是低賤的、卑微的,有一種濃灰色的壓抑感,有是一種慘淡的幽默。這是一種絕頂的憂鬱,無可逃遁甚至無法減輕。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600字8
我是在一個下午讀完這本書的,仿若已經經歷了漫長的孤獨歲月,恍惚間彷彿已經穿越了一生的時光,經歷了那一場又一場的或痛苦或波折或感悟的“鬧劇”。
我不知道我是否讀懂了它,或者說我不知道我從中深深感觸到的那些所謂的情感,是否是作者真正想傳達的情感,也許我需要再重新回味細品它一遍,到那時候,肯定又會有另一番別樣的感觸了吧。
但就這第一次的淺顯閱讀,我對“孤獨”的理解好像有些不同以往了……
也許,孤獨會教會我們好多東西,指引人們閱讀、思考、在不甚艱難的人生裡獨自堅持,教會人們適應時間的漫長亦或者是短暫,把握每個人的命運。
《百年孤獨》中的孤獨能夠如此透徹心扉,在我看來,是因為它向我們娓娓道來了如何沉悶地活著。
在這個比《紅樓夢》還要繁複、難記的家族體系中,“活著”是所有情節發生的唯一前提。為了尋找活著的方式,為了尋找活著的意義……為了所謂的活著,一個生活在地球角落裡的百年家族陷入了無限的疲憊與孤獨之中,在茫茫歲月中上下求索,忙忙碌碌……
但是,我並不覺得它是一個悲劇,我相信,雖然經歷過這數不盡的無論是種種情愛的糾纏折磨,還是夢想追尋的茫然,又或者是繁雜錯亂的現實,但是,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個成員,都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東西,他們看透了這個世界,並且活下去,甚至死去。
他們遠離了故鄉,遠離了熟悉的一切,遠離了常規,選擇了一條別具一格的屬於自己的生存之路。他們在路途中探索生命,享受孤獨,經歷夢境一樣玄妙的人生……我相信,他們沒有一個人會後悔當初的選擇。
他們的孤獨,令我仰慕,令我欽佩。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600字9
當我看完這部小說的時候,我竟然驚奇的發現這部小說與我國的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首先都是描寫一個家族,而且極力將其所處的歷史背景淡化模糊,重點敘述故事內容和勾勒人物個性。其次,巧妙的將虛幻和寫真的寫作手法融合在一起,使整個故事情節無限伸展,無邊無際,使小說中的人物無限穿越,鮮活如生。最後相似的地方,就是人物眾多。每個人物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都能在現實中找到影子。再一次佩服加西亞.馬爾克斯,但對人物個性描寫還是及不上曹雪芹,不同的是馬爾克斯寫完了,曹雪芹卻沒寫完,留下一個巨大的遺憾。
印象中的南美是一個很獨特的地方,有神秘的瑪雅文化和原始部落,也有現代文明和工業革命。美麗而又富饒的地域和勇敢勤勞的南美人卻過著貧苦的生活。他們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沒有經歷過一二次世界大戰,但是發展卻遠不及歐洲和北美。從哥倫布發現他們之後,就變成了西班牙人的殖民地,後來又成了葡萄牙人的殖民地,成了冒險者的天堂,同時把戰亂也帶進了這個地方。就如作者的故鄉一樣,到如今,也還在戰爭不斷。真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啊。
有這樣一句歌詞唱到“孤單是一群人的狂歡,狂歡是一個人的孤單”。最初看到這句話的時候,總不能明白其含義。後來反覆琢磨設身處地去考慮,倒是有些懂了的苗頭。正是因為孤單,才使一群不甘寂寞的人兒齊聚在一起,彼此消磨著對方的時間,去寬慰自己的顫抖的心靈。而與此對立的,縱使這群孤單的人聚集在了一起,在紙醉金迷中沉淪,自己內心的牆依舊把自己圈存在哪隻有自己的密閉的空間內,所以他們註定孤單。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600字10
在讀《百年孤獨》之前,我一向覺得我是個容易入書入戲的人,但讀罷《百年孤獨》,書裡面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生離死別似乎和我之間隔了一層下雨中的'玻璃牆。每當我似乎身臨其境的時候,總有一層新雨將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許是正因作者總以戲謔的口吻描述類似神話的種種場景,也許是正因書中人物狂野的孤獨離世俗的自己太過遙遠。
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到最後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徵的奧雷良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良諾上將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蘇拉老媽媽,從純潔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絲到喜愛熱鬧以至於娶了兩個老婆的雙胞胎之一。
一部繁雜龐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脈絡清晰的地方興衰史。在時刻的洪流中,個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顯得那樣無力。羸弱嬌小的被奪去生命,孤獨執著著的留下悲傷的痕跡。無端去世的雷梅苔絲的蘿莉像被作為祖母的形象儲存,到最後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貝卡執著的不肯死去。經歷奪走3000人生命騷亂的阿卡迪奧得不到任何人的堅信。他們都是人群的異子,孤獨的極端。
對於我,則早已習慣了與孤獨為伴,未必開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夥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理解它,擁擠的人群裡讓它保護你回家,週六的上午讓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陽光,週日的下午讓它陪你曬曬太陽,曬曬俱疲的身體與心靈。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週期性的抑鬱,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能夠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別人眼中。奧雷良諾上將死去的時候,我心中一陣痛楚,就是這麼想的。
我堅信,這本書能給我的,遠遠不止於此。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600字11
《百年孤獨》的作者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他在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和哥倫比亞語言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
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是這樣評價他的“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建立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困。”
的確,《百年孤獨》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全書講述了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衰。書中人物眾多,卻又獨具特色。有堅毅的奧雷里亞諾上校,性格孤傲的阿瑪蘭妲,墨守成規的費爾南達以及神秘的梅爾基亞德斯。這一大家子人都有著與祖輩相似的性格、相似的經歷和錯綜複雜的關係。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在馬孔多建了這棟豪宅,可隨之而來的戰爭改變了他們,讓他們變得麻木、冰冷、做作。他們只能在孤獨、忙碌之中尋找安寧。
戰爭,戰爭,戰爭。戰爭對這個家庭的破壞是巨大的,使他們變得沒有人情味。
同時,隨著科技的不斷邁進,馬孔多也在不斷地發展,但是這兒的人卻在逐漸失去淳樸的本性。四年的陰雨,十年的乾旱在不斷考驗著這片土地,最終它在風暴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文中那近親結婚就會生下長豬尾巴的孩子的古老傳說在最末代子孫中應驗。
這個神秘的家族中人丁興旺,甚至讓人哭笑不得。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冒出一個孩子。就像奧雷里亞諾上校的十七個兒子一樣他們在同一天不約而同地到來,又在同一天全部被殺。
這一家人奇特的經歷讓人眼花繚亂,與此同時我們也不得不被加西亞。馬爾克斯精湛而細膩的筆觸所折服。
我們不得不驚歎他筆下的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600字12
時光如梭,歲月飛逝,一轉眼就到了暑假,漫漫長假中我覺得不能浪費,我看了一些書,雖然寥寥數本,但是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百年孤獨》。這本書是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
《百年孤獨》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明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繚亂。但閱畢全書,讀者可以領悟,作者是要透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秘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貢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捉弄的正確途徑。
讀第一遍的時候,我被完全雷同的姓名,無數的倒敘、插敘給弄暈了,根本不解其義;讀第二遍的時候,我把七代人進行了排列,終於使書中的人物對號入座;讀第三遍的時候,我連同《百年孤獨》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進行了瞭解,於是,我被深深地震憾了,為作者,為書本,為拉丁美洲。20年來,我在孤獨中體會其中的孤獨並飽受折磨。為了排遣孤獨,我不斷地向我的朋友推薦《百年孤獨》,分享孤獨,理解孤獨。
這是我對這本書的理解。
同時,我很喜歡馬爾克斯,是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他將現實主義與幻想結合起來,創造了一部風雲變幻的哥倫比亞和整個南美大陸的神話般的歷史。
希望大家能去欣賞一下,這本書會讓你終身受益。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600字13
時間在故事裡看著總是快的,但是轉眼百年多的滄海桑田,從初代的勤奮耕耘到末代的荒涼頹敗,真讓人有種難以言明的感慨。發散一下,覺得兒女的教育還是非常重要的。像烏蘇娜瞎了之後想起來的那些,她眼中真正勇敢的人其實是雷貝卡,而她自己心愛的子孫們沒有一個擁有她所希望他們擁有的勇敢勤奮的美德。連小說前期的視點主角、前期我最喜歡的奧雷連諾上校也木有。
這個故事通篇看下來除了感慨家族的沒落之外並沒有特別深的感觸——關於ZF和商人對當地人民造成的傷害除外——作為東半球的人,對西半球南邊那個太過遙遠的拉丁美洲真是知之甚少,真如小說後面附錄裡所說具有如此深的歷史意義的話,也許布恩蒂亞家族就代表了最原始、最蓬勃、簡單又有開拓精神的拉丁原住民?然後後來的ZF和香蕉公司就像侵略者,侵略了這塊土地,在得不到利益的時候就果斷抽身而去只剩下破敗的小鎮了。
而最後馬孔多整個的消失,大概就是要改掉原始的社會風氣?
故事裡印象最深的3個人:梅爾加德斯、烏蘇娜和菲蘭達。雖然最後一個我對她實在十分討厭,但是依然覺得這個人的個性塑造得合情合理且十分鮮明。烏蘇娜代表了這個家族的興,也代表了這個小鎮的興,她的勤奮和樸實為這個家庭創造出一片美好的天地,而菲蘭達代表了亡,扼殺了人性,拒絕接受新事物,迷信又保守,即使布恩蒂亞家因為歷史的原因早已積累下衰敗的因子,她卻也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梅爾加德斯則是代表了局外人,似乎是一個“先知”的角色,他帶來了新的科技,知道故事的一切發展,他更像是一種力量而非真實的存在。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600字14
《百年孤獨》是一本措辭簡單的書,甚至簡單到帶一點冷酷的味道。幾個字就能殺死一個人,幾句話就終結了一段愛情。馬爾克斯能如此不動聲色地,把那麼多紛繁的故事自然的、毫無痕跡的連結起來。
這裡沒有政治,沒有宗教,不諷刺也不批判,就光講著一個村莊的故事,卻能字字珠心。有時候我甚至感覺是故事裡的任務自己在講故事,因為每個人物都是那麼鮮活,而這份鮮活,賦予了這本書另一種魅力,那就是每一個故事都隱隱的帶著對歷史的嘲弄,或蘊含著讓人會心一笑的哲理;有時候我也會覺得每個人物都是那麼的孤獨,這種孤獨不是因為一個人想另一個人,而是一個人,沒有人去想。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寫到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坎坷經歷,特別的是,這個家族的每個人的經歷都是那樣的充滿神話色彩,無論是從第一代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還是第七代的奧雷利亞諾,抑或是文中出現的每一個人,他們的經歷是那樣的不可思議,以致於有一個作家曾這樣評價過,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深刻到讓你感到害怕。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烏爾蘇拉,她是那樣的充滿活力與激情,在那樣一個不正常的大家庭裡,在經歷種種不幸與變革下,在她慢慢變老後,她還能把每件事都安排得妥妥當當,她離去後的這個家庭,在我看來已經是個空巢,沒有了核心,可惜她離開人世的方式讓我的心中始終留下一個結,那種方式遠遠超出我的想象,或許這又是作者的特色吧。
世界上最孤獨的事情,莫過於此。我想世界上也有那麼一個地方,孤獨到沒有人去談起,也有那麼一群人,孤獨到沒有人在意。這種鮮活的孤獨感,是每一次翻開這本書的我和馬爾克斯的共鳴,一種無以言表的孤獨,一種靈魂深處的寧靜。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600字15
斷斷續續的讀了很長時間才讀完這本書,讀了大半本的時候還在為阿瑪蘭妲的孤高和不可理喻感到憤慨,還在為雙胞胎兄弟的放蕩感到氣憤的時候,在書的結尾卻感到了無比的淒涼,從拉烏爾蘇去世之後,小說也快走到了盡頭,聯絡著他們幾代人的紐帶沒有了,這也為最後的悲劇慢下了伏筆。
一個小鎮從祖先開始的開拓,到最後整個家族只有那個豬尾巴小孩兒,尤其是最後只剩他一個人的時候,不光是他孤獨的問題,而是他對整個家族的歷史完全不瞭解,也無從知道,就是那種悲涼。帶著這種悲涼整個小鎮從地球上消失了,而再也沒有人會了解這個小鎮的歷史,也無從考證。
這讓我想起了我的家鄉,我家是隸屬於東北林區,以為林區的總部在那,我們林區的職工也都在厂部附近居住,那時候厂部一派欣欣向榮,院裡的涼亭,兩邊的噴水池,厂部氣派的大門,都是我們常去玩兒的地方,最主要的厂部的大部分設施都是由我爸爸帶著他的那幫工程隊完成的,還記得他在家裡的時候做的涼亭上四角的龍頭和蹲在亭子上面的神獸,以及做院牆的時候用水泥打的花架。
過年的時候每天都會去好幾撥扭秧歌拜年的人,現在過年的時候已經沒有這樣的景象了,出了過年大部分時間都去城裡打工了,鎮裡有點兒錢的都去城裡買房子了,厂部也是野草橫生,將水泥地面和磚地埋在裡草叢裡,噴水池也早就沒有水了,在假山的旁邊斜斜的橫生出一株楊樹來,涼亭也是好多年沒有從新粉刷過,柱子上的漆大片大片的脫落,蹲在四角的身手和龍頭已經露出了水泥的本色,絲毫沒有色彩。牆根底下的野草瘋長著。牆上的口號時隱時現,一派荒涼的景象。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600字16
《百年孤獨》被稱為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這部小說內容複雜,人物眾多,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書中融匯了南美洲的文化。他描寫的是小鎮馬貢多的產生、興盛到衰落直至消亡,表現了拉丁美洲驚異的瘋狂歷史。
我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是在一個專業老師那裡看的。當時看著這個題目就覺得有種脫離現實的魔幻般的感覺,而我對這本書的作者並不瞭解。在人文課上,老師也講過這個小說。
小說描寫的是布恩蒂亞家族的一代一代,情節離奇令人迷惘。在小鎮馬貢多,布恩蒂亞家族上演著百年的興衰史。由盛轉衰,又由衰轉盛,一百年的歷程,而這一切都逃不出一個詛咒。這一切是因為怕近親結婚擔心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的原因。主人公因為鄰居的嘲笑他被烏蘇拉拒絕同房而殺死了鄰居。結果死者的鬼魂不斷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使得布恩蒂亞一家日夜不得安寧,終於被迫遷移到小鎮馬貢多。最初布恩蒂亞的人丁興旺,但隨著戰爭一系列的原因,家族的命運一代不如一代,然而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蒂亞的時候,因為與姑媽烏蘇拉通婚,結果生下了一個帶尾巴的男嬰,而這一切又剛剛好應驗了一百年前吉普賽人用梵語寫下的密碼,這破譯著就是奧雷良諾·布恩蒂亞。充滿著諷刺的意味。而這個帶尾巴的男嬰是被螞蟻拖入了蟻穴。隨後,這件事消失。
這小說讀起來總是給人一種虛幻飄渺不真切的感覺。但是故事馬貢多百年的變遷和布恩蒂亞家族的興衰榮辱是整個拉美社會變遷的一面鏡子,同時,家族的愚昧也是拉美自身的落後寫照,在此向對應,在拉丁美洲,內戰連連。
往往魔幻現實主義,以荒誕的形式反映著現實,不管馬貢多發生的一切又多離奇,都是馬爾克斯對拉美現實的觀察和感悟。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600字17
初一時,閒來無事,發現舍友書櫃上擺著一本《百年孤獨》,便借來讀讀。我陸陸續續地用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才讀完,讀完之後的第一個感覺就是解脫,我解脫了,布恩迪亞家族也解脫了。
《百年孤獨》講述的是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沿海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說實話,這本書的確難懂,光是書中理不清的人物關係以及相似卻又不同的人物姓名就夠讓人頭疼的。但是,好書就是有讓你硬著頭皮讀下去並且自虐式的想去讀第二遍的衝動。當你真正走進布恩迪亞家族中去的時候,你就會感受到那種想擺脫孤獨但卻死也離不開它的糾結,矛盾和痛苦。
我認為大多數中國讀者被馬爾克斯的作品吸引的原因,不外乎是獨特魔幻的寫作手法和另有深意的主題內容。先從寫作手法上來看,馬爾克斯已然被打上了魔幻現實主義作家的標籤,但是魔幻是表,現實才是裡,這種表裡如一的結合使得《百年孤獨》從小說的一開始,吉普賽人帶著磁鐵觀像儀來到馬孔多的時候,這種現實與魔幻的結合就已經讓讀者陷入了觸目驚心的現實和源於神話傳說的幻想中。從主題內容上來說,由小及大,《百年孤獨》被看做是拉丁美洲奮鬥歷史的完結。《百年孤獨》中浸淫著的孤獨感,其主要內涵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程序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象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後形成的倔強的自信。
很多人對於《百年孤獨》都只是望而卻步,很想去讀,卻無法深入到作者描繪的那個觸手可及但又不敢觸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