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學校》的讀後感範文
《未來學校》的讀後感範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未來學校》的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未來學校》的讀後感1
近段時間,我有幸讀了朱永新老師《未來學校》一書,受益良多!
現有教育體系固化思維限制了孩子的發展;未來學習將會變成終身化的學習,以課程為王,與不同年齡段的人一起學習;能者為師,各個領域的專家引領學習;父母會成為教育的參與者和陪伴者;國家調控,自主預約學習時間,用有限的時間讀最好的書;學習力將比學歷更重要;學校將是彙集美好的中心!結合朱老師的觀點,我有幾點體會:
一、學校的辦學模式將發生改變
未來進入追求個性的時代,必然要求學校向更個性化的方向發展,只有更加具備個性的學校,才能夠滿足人們對更好教育的要求。
二、資訊科技應用會更加廣泛
教育資源從單一的專業教育機構提供,將擴充套件到網際網路企業和社會教育機構。擴大優質教育覆蓋面,促進教育公平,讓更多學生同時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學校和網際網路企業合作,對接線上、線下的教學資源,讓技術和教師的教學要求能無縫對接。
三、教師角色和作用將發生變化
教師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者,陪伴著,針對學生的需要進行指導,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未來教師的角色和作用將分化和遷移。
四、學生的培養將更個性化
人工智慧的發展使很多工作可能被機器人所取代,同時將出現許多新職業。教育應更注重培養人的思考能力,創造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業精神,以及人機合作的能力。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未來教育將打破傳統,更大的解放人的學習力。未來學校的暢想,非常有可能會實現。在未來,我們有機會選擇成為一個善於學習的人!
《未來學校》的讀後感2
今年我有幸讀了《未來學校》這本書,透過讀這本書,我也學到了很多,印象深刻的就是學習中心這個詞。
未來學習中心的基礎課程體系是:生命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拓展生命的長寬高”。智識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於“真”。包括大科學與人文課程。公民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於“善”。社會公德、責任感等。藝術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於“美”。還有超過50%的針對學生個性選擇的“特色課程”。
學習中心就是線上線下相結合,個人與團隊相結合,時間和空間被打破。未來的學習方式:突破時空限制的泛學習。泛學習,顧名思義就是指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學習,是一種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用任何方式獲取所需的任何資訊的學習方式。也有人將之稱為無縫學習、普適學習和無處不在的學習等。
書中也提到了未來教師會不會失業的問題。必須做到兩條,首先教師要學會做智慧機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二是學會與智慧機器人共處,讓它為我所用。未來教師,既是學生的指導者,也是學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練,也是陪練。因此教師也要不斷的學習來提升自己的能力,他們不以學生的導師自居,而是與學生一起成長。注重於學生的情感溝通,注重既是發現和幫助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這是未來教師的重要特點。
未來學習中心不僅是學生與教師的事情,與每個家庭、每位父母的關係也非常密切。因為父母不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實際上也是孩子終身的老師、最長久的老師。而家庭不僅是人生最重要的場所,也是兒童最初的學校。兒童成長最關鍵、最迅速的時期,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兒童的行為習慣、認知風格、個性品質,大多數也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孩子的成長也會促進父母的成長,優秀的父母更容易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將是未來學習中心的重要特徵,在一個學習中心,或者學習同一種課程的父母,彼此之間都是天然的最佳學習夥伴。父母成為學習者,與孩子一起成長,才是教育最美好的人生狀態,更是未來教育最顯著的特徵。
透過學習《未來學校》這本書,也讓我們看到當前的教育改革和教育變化都是時代進步,大勢所趨,必然結果。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必將在未來的教學與學習中佔據重要的部分,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必須起好帶頭作用,不斷的學習各種知識來開闊眼界,提高自己。
《未來學校》的讀後感3
這本書描繪的“學習中心”可能只是人們對“未來學校長什麼樣”的設想之一,但朱教授對教育這件事的分析、他舉出的世界各地已經做了或正在做的新教育實驗例子,都可以啟發我們對“未來學校”去做自己的設想。雖然我們普通人去想一想這些,對現有的教育制度不會產生什麼影響,目前還是很多無奈,但至少我們知道孩子的教育不只是學校和制度來做,而是父母甚至他們周圍的人們都要參與、且作用可以更大。如果更多的人開始相信並踐行“終身學習和成長”,教育這件事本身就會被我們改變了。與其抱怨和等待教育制度的變革,不如大家都從自己做起。所以這本書值得看。
對我啟發最大的點在於人工智慧對教育和學習會帶來的改變。現在人類的知識都是爆炸式增長,資訊量太大了,沒有一個人可以掌握所有的知識、甚至哪怕是一兩個方面的知識。但是現在成長起來的孩子是屬於現在和未來的時代的,他們對知識的認知和訴求,很有可能是做老師的人(他們的上一代人)沒法滿足的。但機器人可以掌握所有的知識和資訊,並且可以快速搜尋和整理。如果將來的老師依然是教知識的,學生見到身邊的現象然後提出的問題可能是很多老師在一起都沒法解答的,但一個機器人就能解答。機器人訓練學生的另一個優勢是基於人腦認知科學來做類似於認知水平測試、實時匹配和調整個人學習方案,這真的也許可以做到每個人都因材施教,比真人老師教學的效率高太多,因為“分析能力”一定是計算機做的比人做的好。如果是這樣的話,未來的老師可能只能教授知識以外的東西了,也就是價值觀、審美、素養這類的,機器人沒法教的東西。這麼看來,素質教育可能不是我們現在想做卻做不到的,而是人來做教育的唯一出路。
《未來學校》的讀後感4
翹首以盼,我的《未來學校》還是以最快的速度姍姍來遲;手不釋卷,我被朱永新老師的關於“未來學校”的言辭再次震撼。
一、封面語言震顫心靈
“對未來教育趨勢的預判:今天的學校會被未來的學習中心取代。”
學習中心?未來的學習中心長什麼樣?和我們現在的學校一樣嗎?未來的學習中心誰來教?還需要我們老師嗎?需要校長嗎?未來的學習中心還像現在這樣,六週入學,一個年級一個年級的完成義務教育嗎?
四字激起千層浪,無數的問號在我的腦海盪漾。對《未來學校》的渴望,迫使我廢寢忘食的看了一遍,又品了一遍,又開始了細細咀嚼……
二、好奇話題數次翻閱
學習中心,貫穿全書的一個概念;圍繞未來學習中心,朱永新老師在《未來學校》一書中深入探討了八個問題。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問題有三。
(一)未來的學習中心,長什麼模樣?
未來的學習中心,打破了傳統的學校概念。他可以是網路型的,也可以是實體型的,它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可以跨區域甚至是跨國界未來的學生。不管是小學生,中學生,還是大學生,可以在這個學習中心學習數學,可以在那個中心學習藝術,只要是學生需要的課程,就可以去不同的學習中心學習。
未來的學習中心,是沒有圍牆的校園,甚至是虛擬的網路空間。沒有所謂的固定教室,想學什麼叫提前預約;每個學生有自己獨屬的課程表,獨屬的學習內容和時間;沒有周末、禮拜天,沒有寒暑假,只要你願意學習中心全天候開放;沒有嚴格的入學年齡,不必六週就揹著書包上學去。只要你成績夠好,12歲也可跨入大學的“校門”。
未來的學習中心,同一課堂上年齡不再是單一。10歲的孩子可以跟70歲的老人一起學習,一起遊戲;未來學習中心的教師將是自主學習的指導者、陪伴者。就像我們現在的網路課堂,螢幕那端可以是學生,也可以是白髮蒼蒼的爺爺奶奶,更可以是年輕的爸爸媽媽,我們透過釘釘授課的內容,也不再是單一的教材內容,我們可以聽劉殿波老師講《用閱讀架起親子溝通的橋樑》,也可以聽朱永新老師講《成長六字訣——信望愛學思恆》;我們可以傳遞知識膠囊,也可以共賞優質的教課資源……
未來的學習中心,是自由的;不必整齊劃一,沒有集中組織。每個學生所用教材也分為不同的程度,不同的個性,不同的.挑戰級別。學生可自由的選擇學習內容,自由的安排學習時間。想一想就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
(二)未來的學習中心,誰來學?
孔子早就說過“有教無類”,想學的就是學生;未來的學習中心,想學的就來學。在這個問題上,朱永新老師重點討論了兩個關鍵詞:有教無類和混齡學習。
1.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他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接受學習,所以應該一視同仁對他們進行教育,不分階級,不分地域,不分智慧;只要肯虛心向學,交上十條幹豬肉,都可以成為他的弟子。看到這兒的時候,我的腦海中首先想到了我們的控輟保學工作,為了確保“兩基”(基本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的鞏固和提高,我們學校每學期都抽出老師對戶籍在本區域,人在他處上學的學生進行家訪、電話訪等多種形式的行動,以保證每一個孩子都能有學上,都在上學。雖然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我們為義務教育略盡綿薄之力,內心還是很高興的。
我還想到了我們學校午讀時間的趣事。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每個學校每個班裡總會有那麼一兩個讓所有科任老師頭疼的學生,啥也不學,啥也不會。趙延軍校長就在午讀時間,把他們組織起來,大大小小有13個,給他們講繪本。有一次我們班的學生回來後興奮地說:“老師,今天校長給我們講了《安娜的新大衣》。校長還說‘辦法總比困難多’……”我還聽同事多次說道,他們班的萌萌,一到中午就興奮的不行,總是早早的就告訴她,“一會兒呢,我們要去聽校長講繪本。”
也許這兩件事跟“有教無類”關係不大,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這些孩子都讓我感覺到,每個人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權利,每個人都有選擇自我喜歡的自由。
2.混齡學習
中國有句老話說得好“活到老學到老,一生一世學不了”。未來的學習中心,少年兒童可以來學,父母也可以來學,老年人也可以來學,不同社群、不同城市的學生都可以來學。在學習的過程中,大同學和小同學可以互相幫助,取長補短,能者為師。
(三)未來的學習中心,誰來教?
答案很簡單:能者為師,誰能教誰教。
朱永新老師說:“智慧機器人重出江湖,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從教。”那麼,真人教師是否會被淘汰呢?答案是否定的,但要想不被淘汰就必須做到兩條:一是學會做智慧機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二是學會共處,讓智慧機器人為己所為。教育是“人的事業”,教學不是冷冰冰的,把知識從一個腦袋裝進另一個腦袋裡,而是師生之間無時不在的情感交流。
就像這次因為疫情一再延期的寒假,因為疫情只能釘釘的課堂。孩子們離開了熟悉的學校,離開了真人教師、同學,離開了真實的學習環境,有些孩子就變得無所適從;不能隔著冷冰冰的螢幕接受老師知識的傳遞,不能跟隨教學程式思維靈動;沒有了學習的氛圍,周圍的一切都成了誘惑,什麼電腦、電視、手機遊戲、各種零食,都在無聲地召喚著他們;有些孩子難以忍受誘惑就沉迷遊戲,抖音刷上癮。家長管不了,老師就開始了艱難的說教之旅——電話、釘釘、語音和影片,跟孩子聊天,詢問聽課說說作業,談談天侃侃地,孩子終於說:“老師,我今天一天都沒有打遊戲了!”好吧,一顆心開始悄悄落下。
未來的教育會更具情感性和互動性,未來的教師更應該增強自己的親和力,努力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成為學生的成長夥伴,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
朱永新老師在文中說:“以未來照亮現實,是我們這一代人教育的使命。”因為任何事業都可以不談理想,惟有教育不可以;任何人都可以沒有理想,但孩子一定要有夢想。夢想是希望,是創新,是未來。一個擁有夢想的孩子,就有了無限的可能;一個擁有夢想的事業,在未來就會有無限的希望。
《未來學校》,帶給我滿滿的震撼,讓我激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