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800字5篇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800字5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800字5篇,歡迎大家分享。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800字5篇1

  雖然我以前幼稚的寫過這麼一句話:我們眼中的青春是一片灰濛濛的天空,偶爾透出幾縷陽光。但這畢竟有種“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意味。真的,從來沒有想過,青春竟然能夠“悲傷…逆流成河”。

  父母離異,而母親是妓女,一向被某些人厭惡著的易遙。

  家庭富裕,成績優異,一向被光環所籠罩著的齊銘。

  笑起來甜美而無辜,卻內心惡毒的唐小米。

  善良而理解易遙的小混混顧森西。

  一向被光環所包圍,純潔的容不下一點黑暗的顧森湘。

  當這群人處於同一個空間的時候,命運註定給他們的青春一個結局——悲傷逆流成河。

  這也許是一個與感情無關的青春疼痛故事,但卻因為“愛”而把自己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我很恨她,但有時又很愛她”,這便是易遙對母親林華鳳複雜的情感。可憐兩隻不知如何表達愛的刺蝟,每一次靠近卻傷的更深。一向在意為什麼顧森湘是齊銘的“湘湘”,而自己只是“易遙”,誰料在另一邊,有一個你愛又恨的人一向在私底下喚自己“遙遙”。只是當你明白時,那人卻永遠離開了。

  “別人能夠不相信我,我不在意。我在意的是為什麼你也不相信我。”易遙所在意的就是那一向在身邊默默關心,默默幫忙自己卻與感情無關的藍顏知己——齊銘。當顧森西認為就是易遙害死顧森湘的時候,她只有痛。當齊銘也說出“去自首吧”的時候,易遙就真的真的痛不欲生了。為什麼你也不相信我你真的不想再看見我了嗎你認為我真的和她們一樣惡毒嗎……是齊銘的不信任導致了易遙的自殺也許是吧,你能忍受一向在身邊的人突然離你而去嗎很難吧……

  最愛的姐姐死了,易遙死了,齊銘也因為愧疚而死了,就只剩下你一個了——顧森西,你該怎樣辦……

  突然回頭想想,如果易遙和林華鳳能不那麼晦澀;如果易家揚能夠關心她們母女多一點點;如果從來沒有那興風作浪的唐小米;如果易遙沒有懷上那該死的男人的孩子;如果易遙沒有把那條通向地獄的資訊轉發給顧森湘;如果他們從來沒有相遇相識;如果……是否只要向後退那麼一小步,整個世界就能夠歸於平靜

  是命運無情的捉弄吧,是各自性格必然導致的杯具吧,或是就應直接怪郭敬明那支無情的筆給了他們一個悲傷逆流成河的青春。

  合上這本連封面都這麼悲傷的書,看著窗外的豔陽,青山,藍天與綠水,不禁黯然神傷。以前感嘆自己那平淡如水的生活是那麼的無聊,此刻想一想,原先沿著波瀾不驚的軌道走下去才有可能到達幸福。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800字5篇2

  《悲傷逆流成河》就知道這又是一部充滿悲傷的作品,看完全文果然又是一部讓人沉浸在悲傷中的作品!唯一於以往不同的是,他的寫作風格轉型了。

  從以前那些華麗而憂傷的文字轉變為簡單直白的描述、但卻更加觸動人心。那些字字見血的簡單平和的語句和字裡行間浸透著的悲傷,讓讀者的心像被猛地戳了一下生生地作痛。編者在序言中寫道!“這本書如果發表在年前會立刻在文壇掀起波瀾。

  如果發表在十年前也會在文壇引發騷動。”我也覺得應該是這樣,作者用簡單的對白將單親家庭的血與淚,將暴富家庭的虛偽和抓狂表現得淋漓盡致,將少年少女心中的壓抑與疼痛描寫的入目三分。

  尤其描寫兩個女主人公死的時候,一個用簡訊做了死的宣告,鮮血帶著甜腥的味道;一個從樓上輕輕一跳,像影子一樣砸在地上。她們的死像蝴蝶一樣輕盈柔美,而正是這樣的輕盈柔美才讓我們感到更痛。

  本書的主人公齊銘有一顆善良之心。把他人的痛苦攬在自己的身上!但是塑造了易遙這一形象,使王子般的他顯得懦弱無助。他想把易遙從無盡的黑暗深淵拯救出來,但卻無能為力。反而一次次讓她陷得更深。到最後只得選擇遠離她而去,因為他認為這女孩丟掉了原本乾淨純潔的東西。殊不知這只是她對這個“骯髒世界”的.反抗。

  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易遙從三次忍耐一次反擊到後來的一次忍耐三次反擊、包括她所偽裝出來的冷漠、刻薄,甚至是惡毒都只是她對周遭虛偽的世界和人們的反抗。

  她活下去的勇氣,只是因為齊銘的關心、信任和支援,所以當齊銘也不信任她時,她選擇了死在他面前來換取她的信任和表明自己的清白。用生命來做賭注,這就是一個必輸的賭局,然而輸掉的不是一個人而是兩個人的生命。這本書從一開始就讓悲傷黑暗浮出水面,偶爾送來一陣溫暖來迷惑讀者的心。

  結果卻是揭開真相後更切膚的疼痛。顧森湘和顧森西這對姐弟的出場,就像是清新幹淨的百合,讓人以為會有一個好的結局。結果他們卻成了悲傷哀痛的陪襯者!讓悲傷更刺痛人心。既然書名叫《悲傷逆流成河》就表明我們戰勝不了悲傷。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800字5篇3

  書讀完了,什麼感覺呢?沉,悶。感覺像是黑壓壓的烏雲頃刻間緩緩地壓下來,溼溼的水汽中似乎夾雜著甜腥的鮮血的味道,刺激著鼻腔,然後是胸腔。

  全書表現的是殘酷的悲傷和死亡的主題,但貫穿全書的是悽美輕盈的浪漫副歌,尤其是兩個女主人公自殺的細節:一個用簡訊做了死的宣告,鮮血帶著甜腥的味道;一個從樓上輕輕一跳,像影子一樣砸在地上。但她們的死,不是痛不欲生的制度壓抑,也不是苦難深重的物質絕望,而是因為愛的謊言和尊嚴,是因為她們愛的這個世界忽然變的“骯髒”和無法信任。

  作者正是從這樣唯美的筆調,給我們閱讀者的心以更強烈的衝擊,而衝擊只之下,問題就顯露出來了,什麼問題呢?信念問題。

  對,就是信念問題!

  易遙,本書的女主角。雖然飽受磨難,但是她一直都在成長,不很明亮但是也絕不黑暗地成長。惡毒母親的狠心打罵,絕情父親的無情拋棄,左鄰右舍的冷嘲熱諷,不良少年的沉重打擊,唐小米的百般刁難,惡意中傷,同學們的流言蜚語,都沒有把她打垮,至少她站住了腳跟,她沒有因此怨恨過別人,更沒有隨波逐流,她只是一直堅持著平靜地過自己的生活,平靜就好。

  而關於這一切,我們不得不說:因為她身後有一個堅強的精神支柱——齊銘,一直呵護,至少是照顧她,讓她覺得溫暖,覺得“啊,其實我並不是一個人,我不孤單”。

  但是故事卻沒有在暴風雨中後平靜地結束,平靜之中蘊育著的,是更為猛烈的風暴。

  就是那樣堅強的易遙,我們以為她經歷過如此多的痛苦之後能夠繼續平和地成長,結果她自殺了——因為她最依賴的的齊銘不相信她了,她最信任的好朋友齊銘說他再也不想見她 了,這句話猶如晴天霹靂,給了她當頭一棒,她一定覺得周圍瞬間被抽成了真空……

  聯想到頻繁發生在大學和高中校園裡的自殺事件,真的覺得很悲哀,有時候我也在想:到底是這個世界真的變得“骯髒”和無法相信了,還是我們太過敏感和挑剔了?

  或許都有吧,我想,我們應該在兩方面都找找原因。真的不希望有第二個易遙出現。值得慶幸的是,小說,這只是一部小說……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800字5篇4

  《悲傷逆流成河》是郭敬明筆下的小說,這本小說是在挖掘讀者的淚腺,僅僅從《悲傷逆流成河》這個題目就能讓所有人大概猜到結局,區別只是在於身為讀者的我們,只能揣測的永遠只是一個模糊的大方向。

  《悲傷逆流成河》主要記述了女主人公易遙和男主人公齊銘,一開始住在上海的某個弄堂裡,易遙的媽媽是個妓女,她的爸爸拋棄了她們母女倆,齊銘是一個尖子生,他的媽媽待他很好,但易遙的母親對易遙不怎麼好,總是打罵她。易遙和齊銘還是同班同學,齊銘是班長,但易遙卻是一個成績不太好的普通學生,班裡的同學總是搞惡作劇一般對待易遙,班中的唐小米,處處與她作對,唐小米是副班長,她喜歡班長,她以為易遙喜歡齊銘,所以唐小米和易遙成了冤家,最後易遙接受不了這世界對她的不公,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書中女主人公易遙,無疑是書中最大的亮點,這個女孩子的身世遭遇影響著她此時的個性,而此刻的個性又為她將來的人生旅途中不可平穩埋下了伏筆,在她每句嘲諷似的對話或什麼都無所謂的句子後,已經留下足夠醞釀悲傷的空間,易遙是一個在他人的面前越是挺的直腰,就有夜晚睡覺時哭得越深的夢。

  這本書用王子型的男生和灰姑娘型的女生寫出了人性黑暗裸露在外的嚴酷,在書中能夠讀到已經浮出水面的黑暗,遠遠的就和一貫的王子救公主脫離了關係,更多的成熟化和成人化的劇情,讓作者覺得狗血。更多的,成熟化後,成人化的劇情擺開在我們面前的有時會是不忍想象的場面。而最可氣的便是在強大的寒冷氣息中,又會時不時送上一縷溫暖,變成伏筆,只等到時機一到,就在落差間賺的人的鼻涕和眼淚。

  這本書不是沒有浪漫和美好,他們總是散落在各處,帶著那麼明顯的預謀心來暗算,只要你曾經有一時被這些欺騙,萌發出向上嚮往的心情,那麼結果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爬得更高,摔得越痛,我們都戰勝不了悲傷。

  我對易遙的自殺充滿無奈,覺得她不應該怎麼衝動而不計後果,這個世界還有許多人在關心自己,要為自己愛的人和愛自己的人,至少要為他們而活!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800字5篇5

  郭敬明的《悲傷逆流成河》不再走唯美路線,而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作品,郭敬明說,這是自己的轉型之作,在寫作中融入了更多的社會責任。就連白燁讀過讀郭敬明的《悲傷逆流成河》評論到:“一是沒有想到他那種清新引人的文字,不僅沒有絲毫的減退成色,而且含帶了不少散文的韻致和詩的氣度"使得作品的文學品味更為濃郁。二是沒有想到作品裡的故事是如此的沉重,人物是如此的無告,在直面學生生態現狀的淋漓敘事中,一種叫做責任感的東西撲面而來,從這部小說新作裡,可以讀到郭敬明為學生弱者代言的平民姿態,也可以讀到他對於父母與子女,老師與學生,家長與家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諸種不諧之音的捕捉,揭示與批判這使得整部作品散發出了一種濃重的“審父”或“審母”意識。我覺得這應該是這部作品的真正價值之所在。”

  與經典的故事敘述慣例不同,在《悲》中,郭敬明經常使用短促的句子和分行結構來暗喻情緒的變化。如果我們回溯一下《悲》的開端,就會發現,作者試圖以一種充滿暗喻色彩的氛圍來表達某種曖昧不明的情緒:“弄堂裡瀰漫起來的晨霧,被漸漸亮起來的燈光照射出一團一團黃暈來。”故事的主人公就在這樣的霧氣中走出來。在整部作品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粗看很容易被認為是筆調的“明媚的哀傷”,但實際上,這是一種以“景”託“事”,以“事”喻“情”的手法,藉助大量情緒化的“景觀”氛圍供托出“悲傷”的事來,但結局並《悲傷逆流成河》《悲傷逆流成河》不是以讀者對“悲傷”事件的接受為目的,而是藉助這一悲傷氛圍傾訴某種情緒為旨歸。

  意識經驗與身體經驗,顯示出在場的審美趣味表達方式。情緒像霧一樣,很難凝固化,更無法抽象為條規秩序,以來無影、去無蹤的情緒作為文字描述物件。這本身就是一個挑戰。本文關注“情緒”話題’以“情緒”研究關注意識經驗與身體體驗,認為這是從《悲》中看到審美新意的突破口,是有理由的。首先,在《悲》中確實出現了大量的情緒描寫;其次,情緒描寫本身和情感有關,在美學的根源上,它與感性有著更親和的關係,值得探討;再次,情緒並非無可把握,在文字中,我們會看到,《悲》中所書寫的情緒與意識和身體密切關聯,情緒既涉及到意識的體驗變化,也涉及到身體的體驗變化,這些變化都是情緒的表達形式。所以,追索《悲》中的意識體驗和身體體驗,則能揭示《悲》所展示出來並以“情緒”書寫衍生的審美趣味:在場的感性表達。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