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堂教學改革方案(通用5篇)

小學課堂教學改革方案(通用5篇)

  為有力保證事情或工作開展的水平質量,往往需要預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書面計劃,是具體行動實施辦法細則,步驟等。優秀的方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課堂教學改革方案(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課堂教學改革方案1

  一、課堂改革思路:

  1、以設疑激趣為先導;

  2、以思維訓練為核心;

  3、以揭示規律為重點;

  4、以精講精練為策略;

  5、以學生參與為途徑;

  6、以整體教學為目標。

  二、組織形式和改革範圍:

  在校長的直接領導下,由教科室牽頭制定改革方案,並會同教研組長一起負責改革方案的落實。除音體美學科外,其餘學科均參與這次改革。

  三、課堂改革的基本模式:先學後教 精講精練 突出主體

  1、先學後教:先學,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課前預習和課上自學;後教,是指在學生先學的基礎上,教師適當的點撥、解疑、歸納和總結。

  2、精講精練:學生的自學、教師的講授、學生的練習大致各佔三分之一(根據學習內容靈活掌握)。

  3、突出主體:課堂上,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四、課堂改革的操作程式:

  1、教研組下裝置課組,由備課組長負責本年級本學科改革方案的實施。

  (1)組織本組教師集體備課,確定各單元和每課的重點、難點、授課形式和方法,設計每課的預習題;

  (2)組織本組教師分工完成每課訓練題的設計,做到資源共享;

  (3)負責課堂改革程序的安排、檢查和記錄。

  2、教研組長負責本學科改革方案的督促、協調和管理。

  (1) 負責 “自測題”設計的檢查、指導;

  (2) 組織組內的研討課和研討會;

  (3) 推薦校級以上的研討課和觀摩課。

  五、課堂改革中注意的問題:

  1、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和課標,熟練把握教材和知識點的規律性;

  2、自測題的設計要形式新穎、題型多樣、重點突出、題量適當,要分出層次和梯度;教師要及時評判每課的訓練題,並在自習課上對答題有誤的學生進行單獨指導;

  3、課堂上要突出學生主體,課堂活動要精心設計,巧妙安排,討論題要有探討的價值,討論的形式要大、中、小結合,在學習活動中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意識;

  4、作業當堂完成,中考學科可佈置課後預習題和適量遷移作業,其他學科不許留課後作業;

  5、把自習課還給學生,分給各科。教師在自習課只許答疑或個別輔導,不許把自習課當成講讀課。

  7、備課組長填寫備課記錄。

  8、自測題格式:由教研組長和教研組成員討論決定。

  小學課堂教學改革方案2

  一、課堂教學的現狀與問題:

  (一)教師方面:

  1、對學情瞭解不夠。在備課和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學生的學情,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學生,用成人的標準要求學生,造成學生難學、畏學、厭學。

  2、重教輕學。主要表現在:教師以 “灌輸”為主,學生以聽為主。教師側重考慮如何教,很少考慮學生如何學;不敢放手或組織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與合作學習。

  3、重知識傳授,輕情感態度的培養。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教師的教學只重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而忽視情感態度的培養。

  4、缺乏教學後的再思考,對教學中的得失沒有及時總結,為日後教學制定有效措施。

  (二)學生方面:

  1、學習的依賴性強。等、靠、拿思想嚴重。

  2、畏難、厭學情緒突出。怕動腦,隨意性強。

  3、學習習慣差。不會預習、不會自學。

  二、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以新課改精神和理念作指導,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結合學校實際,加強研究與管理,加大改革力度,轉變教學方式,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學的質量。

  三、課堂教學改革目標

  1、生生達標。使課堂適應每個學生的發展,教師做到因材施教,生生有所學成,

  2、教師的“教”為學生的“學”服務,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

  3、構建“先學後教,合作探究,當堂達標”的課堂教學模式。

  4、授課體現精講精練。最少用一半的時間給學生充分地自讀、自解、練習、糾錯、思考、運用等,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

  5、透過課堂教學改革,努力達到以下目標:

  (1)20xx年春季學期末,50%左右的課摒棄講授型;20xx年秋季學期末,60%~70%的課摒棄講授型;20xx年春季學期末,70%以上的課達到要求。(2)教學質量有所提高,培養出優生,保持優生數量,或優生人數增加,或優生成績有提高;學困生的成績有所提高或人數有所減少。

  四、課堂教學改革的措施

  1、構建學習小組。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開展組間競賽、評比等活動。

  2、充分預習原則。對學生的預習做詳細的要求,沒預習不開講,先學後教。

  3、當堂達標原則。合理安排教學過程,避免花俏環節,高效完成教學任務,生生過關。

  4、評價導向原則。讓學生在中肯的評價中得到鼓勵、改進、反省。各教研組制度相關評價量規。

  5、德育滲透原則。教學中利用課程內容、過程對學生進行人生價值的薰陶。

  6、資訊科技輔助原則。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習的量與感悟。

  五、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春季學期)

  ①(20xx年2月初):制定出學校的《課堂教學改革實施方案》。

  ②(20xx年2月底):開展學習、思考、討論、研究。

  ③(20xx年3月~6月):實施《課堂教學改革實施方案》,課堂教學力求達到50%左右的課摒棄講授型。

  ④(20xx年7月):課堂教學改革總結。

  第二階段(秋季學期)

  繼續實施《課堂教學改革實施方案》,教學中60%~70%的課摒棄講授型。第三階段(20xx年春季學期)

  繼續實施《課堂教學改革實施方案》,課堂教學中70%以上的課達到要求。

  小學課堂教學改革方案3

  為了有步驟地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儘快改變我校課堂教學傳統、落後的教學模式和現狀,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成效,特制定《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工作的指導意見》。

  一、指導思想

  積極貫徹素質教育和新課程理念,認真落實課堂教學改革,透過改革教法和學法改變傳統的 “滿堂灌”的教學模式,積極構建生本課堂、學本課堂,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目標任務

  1、推行導學稿。

  2、構建“先學後教、討論提高”的教學模式,積極構建“1:1學本課堂”。

  3、轉變課堂評價標準。課堂教學評價重點從傳統的“教師教得怎樣”轉移到新課程“學生學得怎樣”上來。

  三、課改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吳權利 王良峰

  副組長:趙剛、劉尋貝

  成員:教研組長及備課組長

  課改工作具體由教學塊負責實施,辦公室設在教務處,負責人趙剛、劉尋貝。

  四、重點環節

  1、導學案

  “導學案”就是對傳統所說“預習”環節的一個具體化和思維化,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抓手。“導學案”就是透過學生“先學”確定“教”的目標以及重點和難點,是謂“先學後教”,很有科學性。

  導學案的開發原則:“導學問題化,問題思維化,思維品質化”。 “導學問題化”將是我校開發導學案的主導思想,意在透過教師的巧妙“設疑”引導學生自學,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當然,導學案中適當地配備些習題幫助學生進一步思考是可以的,但習題要精化不能泛化。

  教務處負責設計“導學案”模板,任課老師在此基礎上根據需要再做補充。

  導學案是對教師“教學設計”中“預習設計”部分的一個細化,所以,導學案不能代替教學設計(舊稱“教案”),教師上課還必須有教學設計。《教師教案專用本》中要加大導學案“問題設計”和“課堂互動”(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兩個重要環節。

  2、 合作學習小組

  每個教學班級要建立相對穩定的“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分組原則:“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就是把學習成績、能力、性別、性格、家庭背景等方面不同的3-4名學生分在一個合作小組內,合作學習的開展基於知識互補、感情相融的條件,保證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有事可幹,都是學習的主人。

  高橋中學的“合作學習小組” 由3人按照“組內異質”的指導思想構建,相對學習較好(充當主持人)的學優生坐在中間位置負責開展活動。當然,各科根據學科及學情特點在課堂可以靈活調整。

  “合作學習小組”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由班主任負責在6月初組建到位。班級“合作學習小組”(包括主持人)名單印發每一個任課老師。

  3、“錯題庫”

  錯題是學生學習路上的“攔路虎”、“絆腳石”,是教學活動中攻堅克難的重點和難點。為了進一步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我校要求教師和學生都要建立“錯題庫”, “錯題庫”是我校月考檢測命題的重要題源和學生平時學習攻堅克難的重點目標。

  4、課堂管理及評價

  教師上課是“一崗雙責”,即集教學和安全管理於一身。課堂教學要教管並重,只教不管、只管不教或者管理不到位都是失職行為。

  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人才觀,在課堂討論、作業和座談等諸環節中,要對每一個同學的表現及時給予明確評價,以鼓勵肯定為主,細心呵護學生的自尊心和參與的積極性,以親和力等人格魅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在學習目標的確定、作業佈置以及評價上,學困生應該與其他學生有所區別,把分層教學管理落實到位。

  五、實施方法與步驟

  1、 制定《 課堂教學改革工作的指導意見》(5月份)。教學塊根據校情、教情和學情,並結合相關培訓制定《 高橋中學課堂教學改革工作的指導意見》。教務處設計導學案初稿,並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修訂。

  2、召開課堂教學改革工作會議(6月初)。申明課堂教學改革的緊迫性和必要性。結合《 高橋中學課堂教學改革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學校課堂教學改革具體時間表(xxx年6月中旬啟動),就導學案、課堂討論小組的建立、課堂教學時間設定(20:20即1:1)、針對學困生的分層教學與管理等環節作出說明和要求。

  3、召開專題培訓會(6月初)。課堂教學改革工作會議後教學塊組織教研組召開課堂教學改革工作培訓會,印發重慶沙坪壩區部分學科“導學精要”,特別就我校設計的導學稿模板和課堂教學要求做重點培訓。

  4、深入一線督查落實(6月中旬開始)。首先,教務處要收查教案和“導學稿”,其次,教學塊要深入一線課堂檢查落實情況,其次,教學塊要透過召開教師會和學生會的方式對各學科推行的課堂改革情況進行調研,據此不斷完善導學稿的設計。

  5、強化檢測和評價工作。“精講精練”是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課堂的檢測和課後的練習要求“精”,要求“有效”,特別對學困生要分層佈置作業。把賞識激勵每一個學生落實在教師的一言一行中。

  6、及時推出樣本或者典型課型。課堂改革,是我校的一項戰略和戰術性目標任務和要求,是學校未來發展的根本保障,將長期、漸進式推進和發展。對在課堂教學改革方面做得好的教師、課堂將及時推介,充分發揮樣板的引導作用。

  小學課堂教學改革方案4

  一.指導思想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學生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接受資訊)、寫作能力(書面表達)、口語交際等能力(出口成章)。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二.改革切入點

  1、課前查閱蒐集資料。

  2、閱讀教學:課堂教學和課外閱讀。

  3、開展語文綜合性、研究性學習。

  4、考試評價。

  三.實施要求、方法、途徑

  (一)小語教材中有許多值得探究的資訊點,引導學生課前預習時要善於發現,透過多種途徑查閱蒐集相關資料,進行理解、處理、整合,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養成蒐集資料,練習查閱的習慣。蒐集的方法可以多樣,如上網、去圖書室、看電視、調查訪問等。

  (二)閱讀教學

  1.課堂閱讀教學

  突出以讀為主的訓練

  在閱讀教學中,朗讀是基本訓練之一,是學習語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因為文章的精義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筆,只有透過反覆朗讀才能體味得到,而非分析講解所能代替。成功的.朗讀訓練,可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課文,激起情感共鳴,從而自然地達到“情動於中動形於外”的境地。因此,課堂上要給學生儘可能多的時間,讓他們潛心讀書。透過以讀代講,以讀促思,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課文的語言特點。

  強化朗讀感悟――以讀促解,以情促悟

  以讀為主,注重感悟,是《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閱讀教學新理念。

  (1).以朗讀代替聽答,促進理解。

  傳統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端是教師機械訓練,學生被動學習。這種“機械”與“被動”在閱讀教學中表現為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學生缺少閱讀實踐,缺少朗讀感悟。我們要致力於克服弊端,走出誤區。要堅持以教師的導讀代替講與問,以學生的朗讀代替聽和答。透過多讀來強化感悟與體驗,達到以讀促解的目的。

  (2).主線推進,橫向聯動,加強整合。

  就一篇課文或一節課的閱讀教學操作而言,一般都存在一個“主線推進”的問題。傳統語文教學是將“理解課文內容”作為主線推進的,這是一種典型的“理解式閱讀”,且是單線獨進,不及其餘的直線式教學,其結果只能是少慢差費。我們要根據語文課標的新要求構建一種以“朗讀課文”作為主線推進的閱讀教學新模式,保證學生充分的閱讀實踐,強化朗讀感悟,也十分有利於學生的閱讀積累。

  以朗讀課文作為主線推進,但不是單線獨進,不是讓學生死讀傻讀,而是著眼於三維目標和語文教學的諸多工,實行“橫向聯動”,在朗讀課文的程序中左顧右盼,整體觀照,將識字、詞句體悟、內容理解、寫作技法、認識能力、創新思維、情感態度等等都一一滲透落實。橫向聯動的關鍵是“整合”,即將一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教學活動、教學手段都融於“讀”中,以讀促思,以讀促解,以讀促記,以讀促說,以讀促寫。具體的操作方法就是讓學生讀中識、讀中悟、讀中說、讀中問、讀中議、讀中寫、讀中練、讀中用。

  (3).調動情感參與,深化情感體驗。

  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是強化朗讀感悟的催化劑。只有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情感參與,他們的學習才會有動力,有潛力,有活力,他們對課文的主體感受和感悟理解才會更真切,更深透,閱讀教學才能達到高層次和理想化的境界。

  2,課外閱讀

  明確課外閱讀的要求

  課外閱讀,重在“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標準》),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標準》分階段作了具體的要求:第一學段,規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按每學年40個標準周計算(兩學年80個周,以下相同),平均每天的閱讀量應在100字左右。第二學段,規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平均每天的閱讀量應在700字左右。第三學段,《標準》就閱讀總量作了大幅度的提升,規定不少於100萬字,平均每天的閱讀量在1800字左右。當然,上述日平均閱讀量在閱讀的過程中,受識字數量,閱讀能力、興趣,文字及其他相關因素的影響,可能呈“波浪”狀推進,這些都是正常的。《標準》除了在閱讀數量上給出了具體要求外,還就閱讀興趣、習慣等綜合閱讀能力的形成分年段作了一些要求:低年段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學會使用普通話,一年級時能由圖讀文,二年級時學會默讀並在閱讀中嘗試積累。中年段除了“普通話”、“默讀”等基本要求外,還要注重對優美語言的積累和領悟。高年段則在中年段的基礎上,要求“每分鐘不少於300字”,注重了閱讀速度的培養,並強調了閱讀的選擇性,提倡廣泛地應用現代資源“擴充套件自己的閱讀面”。

  選擇合適的課外閱讀內容

  不少於145萬字的“課外閱讀總量”,單從數量的安排上看呈遞增狀,所以我們在內容的確定上也應有個層級性。低年級的學生,識字不多,適宜從簡單的趣味性的配圖注音讀物開始,從單幅圖一句話到多幅圖一段文,逐步發展到二年級時的每天一則小故事。閱讀的內容以童話、兒歌、民謠及淺顯的配圖寓言為主,強調故事性、趣味性、形象性。篇幅力求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畫面的設計要求鮮豔、漂亮、直觀。中高年

  級的學生隨著閱讀能力的提高和閱讀習慣的養成,應逐漸由“以文為主、以圖為輔”的注音讀物過渡到純漢字讀物。內容應以童話、寓言、淺顯的古詩文及反映兒童生活的現實作品為主,同時,我們還要更新閱讀觀念,適當指導學生瀏覽(含視聽)有關的新聞媒體,把閱讀與社會現實結合起來。提倡學生訂閱或購買適合自己閱讀的書報,並養成定時閱讀的習慣。對於嘗試閱讀長篇小說的學生,我們可根據實際情況予以指導,對於學生閱讀不適合的課外書籍時,應給予引導,切忌方式簡單而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確保學生健康地進行課外儲存。,至於學生課外閱讀書籍的來源,既可依託學校的圖書室,也可向當地的圖書館去借,當然更要發揮學生家庭藏書的功能。

  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

  課外閱讀是學生開闊眼界、儲備知識、訓練能力的橋樑。如何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第一,課內與課外結合。學習與生活應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閱讀亦如此。首先校內要開設好閱讀指導課,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科學的指導,使學生逐步掌握一些基本的讀書方法,培養良好的課外閱讀的品質。其實,有些課外閱讀內容本身就是課內閱讀的延伸,比如,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佈置學生讀《安徒生童話》;學習了《獄中聯歡》,引導學生讀《紅巖》;學習了《景陽岡》,安排學生嘗試閱讀《水滸傳》……。第二,自讀與交流相結合,課外閱讀雖多為自讀,但適當的交流是不可缺少的,透過一週一次的課外交流活動,一是對課外閱讀具有促進作用,堅持:“課外閱讀”的學生有話可言,而未讀或少讀的則有口難開;二是激發興趣,學生讀到一篇好文章、一本好書,會產生強烈的交流慾望,透過交流,既使本體所儲存的資訊得到了增益性迴圈,又促使客體對相關文章或書籍產生強烈的閱讀慾望;三是透過交流,能澄清一些較模糊的認識,引導學生健康的讀書和讀健康的書;四是透過交流,一些好的讀書習慣、讀書方法能得到張揚。同時,我們還可以利用課外閱讀交流的機會,從量到質,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進行評價,及時地把握課外閱讀的狀況,以便指導和調控。第三,課外閱讀要講究因材指導。,完成規定的課外閱讀量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學生讀有所獲。總之,課外閱讀,既要保證一定的閱讀總量,又要透過對閱讀目的、閱讀方法、閱讀資源的深刻領會與探索,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三)開展語文綜合性、研究性學習

  語文綜合性、研究性學習重在學科內外的聯絡、重在學習過程,注重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能較好地整合知識和能力,尤其有利於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感受能力、綜合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蒐集資訊能力、組織策劃能力、互助合作和團隊精神等等。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最佳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絡、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渠道,使他們在廣闊的空間裡學語文、用語文,拓寬視野,豐富知識,提高能力。因此,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必須採取合適的形式開展綜合性研究性學習,每學期必須完成三至五項學習活動。

  (四)考試評價

  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透過開展活動如:讀書比賽、演講比賽、抽測積累量、即興作文等考察學生的各項素質。

  小學課堂教學改革方案5

  新的一輪課程改革,對計算教學的價值重新定位,不再是單純為了計算而計算,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演算法多樣化,避免繁雜計算,並且把它和新課標中所倡導的生活實際、情感態度結合起來,要求學生的計算學習活動要從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轉化成一個生動、主動和富有創造性的過程,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如何把新課程理念真正落實到計算數學的課堂中,提高計算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激發興趣,主動學習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學習有著神奇的內驅動作用,能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小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力是情感,他們對感興趣的就愛學,否則就不想學。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從豐富的教育經驗中指出:“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在教學中,我用計算機多媒體的文字、圖畫、聲音、動畫等,直觀形象地向學生演示計算機的一些基本常識,以及計算機在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例如:三年級計算機的基本知識入門介紹中,我採用計算機自帶的一些遊戲引入新課,展示計算機的特點和功能,讓學生親自實踐、親耳目睹,從而激發起學生對計算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進行滑鼠練習的教學中,我只進行簡單的演示,而後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在玩中練、練中玩,利用“紙牌”、“掃雷”遊戲進行練習,充分動手實踐,結果大部分學生自己都找到了其中的一些小訣竅。我再進行小結並表揚這些學生,使他們有一種自己成功獲得知識的喜悅感和自豪感。

  二、素質培養,提高學生的全面能力

  在當前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過程中,學生素質的培養、能力的培養是關鍵,所以,計算機學科教學的改革也必須要以此為目的。《中小學計算機課程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小學應以操作技能的訓練和益智教學遊戲為重點。目的旨在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及思維能力,開發學生智力。根據素質教育所提出的要求,要在科學文化素質、思想品德素質、身體素質、勞動技能素質及心理素質等方面培養學生,這幾方面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尤為重要。學生對計算機的規範操作,對早期的養成教育有很大幫助,有助於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在指法練習中準確性的要求,也可以培養學生認真、一絲不苟、刻苦的精神。所以,在教學中,只要教師不失時機地對學生加以引導,讓學生充分發展自我、展現自我,那麼將學生培養成適應社會需要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將不再是空談。

  三、互動互助,培養學生的協作式學習能力

  協作學習是一種透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在一起,從事學習活動,互促學習,以提高學習成效的一種形式。協作學習要求學習者主動地尋求學習夥伴並共同探索問題。現在的大多數學生長期以來在以老師傳授灌輸知識為主的教學模式中,養成了過分依賴教師的壞習慣,一些學生競爭觀念薄弱,更缺乏團體意識,不善於協作。為培養學生的協作式學習的能力,在教學中可根據教學內容佈置階段性的作業,例如:在完成了《製作小板報》的練習後,可將任務的難度相應增加,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不只是學習資訊的交流與探討,更重要的是語言的表達、思想的溝通、性格“磨合”,進而導致學生組織能力、交往能力和獨立學習能力的養成,個性的發展,乃至集體主義觀念的培育。此外,對於有些學習內容,還可以採取同學們在網路上分組討論交流的形式,進行協同學習,培養學習者之間合作共事的能力。透過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協作、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協作、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協作,使學生學會在合作中競爭的本領,培養在競爭中合作的良好品德。

  四、注重巧練,以“練”促學

  練習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有效的練習不僅鞏固知識、形成技能,而且啟發思維、培養能力。許多電腦知識是在反覆、大量的使用中才能熟悉、體會、掌握的,因此,會用之後,還要多加練習。但這裡講的“練”,並不是簡單、機械、重複的練習,而應該是經過精心挑選的、能啟發學生思維的,同時也應是能喚起學生主動學習電腦積極性的練習。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領悟一些深刻的道理。“練”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三點:一是“扶”、“放”結合,獨立操作。布魯納提出:我們教某人學習一門學科,決不是要將結果記在心中,而是幫助他參加到形成知識的過程中去。電腦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與各個學科都有聯絡,應用於各個領域。因此,教學生學電腦,培養的是其駕馭電腦的能力,而不應是一種或幾種具體的操作,應該讓學生在學習電腦知識的過程中,逐漸掌握學習電腦知識的方法。教師在“練”的過程中應充當一種“牧羊人”的角色,即努力營造一種學生自己獨立使用電腦的氛圍,讓他們自己在知識的海洋中汲取。如此,可讓學生擺脫依賴性,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更關鍵的是可讓他們在使用電腦的過程中自己發現問題,自己思考問題,自己分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如果學生實在不能獨立解決問題或有疑惑,教師再給予必要的、關鍵性的指點。

  小學計算機教學已經成為對學生實施素質培養、能力培養不可或缺的課程之一。小學計算機教學就是透過基本的計算機知識,使學生具備初步的計算機操作技能,根本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進行智力開發。因此,小學計算機教師應該結合課程的實際情況,採取針對性的對策,將小學計算機教學的目標落到實處,促進小學生學習能力的不斷提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