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幼兒遊戲活動方案設計

2022幼兒遊戲活動方案設計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開展,往往需要預先進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的內容和形式都要圍繞著主題來展開,最終達到預期的效果和意義。那麼大家知道方案怎麼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2022幼兒遊戲活動方案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活動目標

  1、感受樂段的起止,合拍地做動作表現樂曲的結構。

  2、在“打鬥"的互動情境中,嘗試透過兩兩合作一對一“揮棒擊打”、“快速躲閃”、“對打”動作,創造性地表現B段樂曲的三段樂句。

  3、假猴王迅速倒地造型堅持不動,真猴王檢查時要用讓對方舒服的力度。

  點評

  此目標撰寫充分體現了對“本學科素養目標、學習素養目標和人格素養目標”的全面關注,且全部使用了以兒童為主語——即以兒童為主體的學習目標(而非以教師為主語——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目標)的語法結構。最難能可貴的是,全部使用了目前學習心理學倡導的“行為目標”的撰寫方法,所有目標都是教師完全可以直接要求和觀察的兒童行為,同時所有行為又都是緊緊扣住了該活動中兒童必然要面對的具體發展問題的行為。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瞭解真假美猴王的故事。活動前幼兒有過兩兩合作進行遊戲的經驗。

  2、剪輯好的《金箍棒》音樂。

  活動過程

  一、師生共同回顧故事,並根據故事嘗試創編簡單的動作。

  師:孩子們,金箍棒是誰的武器?(美猴王孫悟空。)是美猴王孫悟空的。他經常得意地稱自己為“俺老孫”。

  師:美猴王的家在哪裡?(花果山。)花果山可以用什麼動作表示?

  師:美猴王得到了如意寶貝是什麼?(金箍棒。)金箍棒怎麼拿?

  師:美猴王有哪些本領?(7 2變。)如果你是美猴王你想變什麼?(假如幼兒回答小兔,教師就和幼兒嘗試玩變小兔的遊戲,即教師說“變”的時候幼兒就慢慢變出小兔的造型。)你還想變成什麼?(教師和幼兒繼續玩“變”的遊戲。)

  點評

  這個環節我們通常稱之為“難點前置環節”。本環節的重點在於幫助兒童提取自身原有經驗,準備好將在後面用於動作表演的動作語彙。

  下面的環節是使用附有故事意義的表演動作來感知音樂的主要環節。許多人都以為,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所以感知音樂只要用耳朵來聽就可以了。實際上,儘管音樂常常被稱為感性的藝術,但音樂的許多概念(音樂的形式、結構成分和結構方式)同時也是可以抽象出來的。這些被抽象出來的諸如節奏、旋律、樂句、樂段、篇章結構等的概念,在仍舊以動作思維作為主要認知方式的學前階段,還是需要學習者使用動作來進行認識的。當然,單純的抽象概念學習,是不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的,因此,將抽象概念的學習和兒童使用生活經驗能夠理解的簡單故事相結合,就成了這一階段兒童感知音樂形式結構所需要使用的重要手段。

  二、師幼一邊隨意做動作一邊完整感知音樂,共兩遍。

  師:今天老師就給小朋友帶來了一首關於美猴王孫悟空的音樂,我們一起來玩一玩。(播放完整音樂第一遍。)

  師:音樂裡最後兩句美猴王在幹什麼?(好象在追,打妖怪。)

  師:我們再來玩一玩,看看是不是像大家說的在追打妖怪呢?(播放完整音樂第二遍。)

  點評

  一般來說,在這種律動表演遊戲的教學設計中,讓兒童在一開始接觸音樂時,就完整感知音樂是比較好的選擇。因為完整的音樂和完整的故事在學習初期就完整地結合在一起,有利於幼兒形成二者相結合的完整感知印象和動作表演的動力定型,從而對於後期表演和遊戲時的流暢感覺非常有幫助。以前,許多教師傾向於將音樂和動作表演切割成一段一段的片段進行教學,希望以此減輕幼兒感知和記憶的負擔。但是,這樣做很容易導致在最終完整表演或遊戲的時候,因段落之間沒有機會形成動力定型,而影響表演或遊戲的流暢性。當流暢性缺乏的時候,表演或遊戲的快感也會受到很大的負面影響。

  三、進一步感知B段音樂,嘗試用打鬥、躲閃、對打動作表現B段樂曲。

  (一)教師哼唱,師幼嘗試用打鬥、躲閃、對打動作表現B段樂曲。

  1、教師一邊哼唱B段第一樂句一邊示範打鬥動作。

  師:在《真假美猴王》的故事裡,雖然美猴王孫悟空被師父趕走了,但他卻一直想著師父。當他知道假猴王打傷了師父,就立刻找到假猴王,拿起金箍棒向假猴王打去。仔細看,他是怎麼打的?

  2、教師哼唱B段第一樂句,幼兒模仿教師練習打鬥動作。

  師:在“金箍”的時候做好準備,在“打鬥”的時候打鬥,一起來試一試!

  3、嘗試練習加油後說“吼嘿”為真猴王鼓勁。

  師:剛才我看到一位小朋友一下一下的打鬥,和音樂非常合拍。等一會兒我說完加油,你們就為真猴王鼓鼓勁說“吼嘿”!

  4、教師哼唱,師幼嘗試用躲閃動作表現B段第二樂句。

  師:當真猴王揮棒打假猴王,假猴王馬上要反擊,真猴王就要躲閃,怎麼躲?做給我看看。現在我們想象一下假猴王在反擊你,我們一起來躲閃。

  5、教師哼唱,師幼嘗試用對打動作表現B段第三樂句。

  師:經過了打鬥、躲閃、真假美猴王開始對打了,一邊對打,一邊神氣地告訴對方:我是真的美猴王。在對打的時候,我說完加油,大家說:我是真的美猴王。我們一起來試一試。

  (二)師幼隨B段慢速音樂嘗試表現打鬥、躲閃、對打動作。

  師:現在我們合著音樂來試一試,注意了在打鬥的時候打鬥、躲閃的時候躲閃、對打的時候對打。(播放慢速B段樂曲。)

  (三)師幼隨B段原速音樂嘗試表現打鬥、躲閃、對打動作。

  師:這一次音樂變快了,有沒有信心跟上?(播放原速B段樂曲。)

  點評

  由於為B段音樂設計的表演和遊戲對動作合樂的精細水平要求比較高,因此教師在此設計了突出重點的學習環節。而且,這位非常有經驗的教師還在該環節的初始幾步採用親自慢速哼唱音樂的方法,以便能夠讓幼兒從容感知音樂與動作的關係,並有充分的反應時間逐步適應錄音音樂的速度。只有這樣循序漸進、從容不迫的設計,才能夠切實保證絕大部分幼兒的學習質量,而且只有這樣長期堅持,才能夠有效落實培養“從容淡定,穩健紮實”的`學習習慣的目標。

  四、師幼共同扮演真猴王完整表現音樂一遍。

  師:現在我們都是真的美猴王,我們合著音樂完整來玩一玩。要注意音樂裡先說了什麼,等音樂說打鬥的時候我們再打鬥。(播放完整音樂第三遍。)

  五、教師扮演假猴王,全體幼兒扮演真猴王,師幼互動完整表現音樂一遍。

  師:現在你們當真猴王,我當假猴王,你們打的時候,我假猴王要(躲閃),我反擊時你們要(躲閃),然後我們一起對打,這一次在打鬥時我不用動作提醒你們了,你們可要自己提醒自己。(播放完整音樂第四遍。)

  六、教師扮演真猴王,全體幼兒扮演假猴王,互動完整表現音樂一遍。

  師:你們當真猴王表現那麼好,我也來試試真猴王,你們來當假猴王,假猴王反應要快,我打你們的時候你們要先(躲閃),再(反擊)接著對打。(播放完整音樂第五遍。)

  七、教師與一位幼兒商量好選擇的角色,兩兩互動完整表現音樂一遍。

  師:現在我要請一位小朋友和我一對一來玩一玩,你想當誰,真猴王還是假猴王?舉手告訴大家。注意了你先(打或躲),大家幫我們加油鼓勁。(播放完整音樂第六遍。)

  教師引導幼兒積極地評價,如,和音樂很合拍,變出了各種各樣造型,打鬥的時候反應很快,美猴王神情很生氣,兩位在合作的時候眼神是有交流的,等等。

  八、幼兒和幼兒兩兩商量好選擇的角色,坐在位置上兩兩合作完整表現音樂一遍。

  師:現在你們也和旁邊的朋友一起來玩玩,商量好誰當真猴王,誰當假猴王。真猴王舉手告訴大家,假猴王舉手告訴大家。準備好了,等會兒提醒自己先打鬥還是先躲閃。(播放完整音樂第七遍。)

  老師引導幼兒進行自我評價:剛才你們在合作的時候有什麼困難?

  九、幼兒交換角色,站在座位邊上兩兩合作完整表現音樂一遍。

  師:現在交換角色,剛才的真猴王,現在變成了假猴王;剛才的假猴王現在變成了真猴王。現在的真猴王舉手告訴大家,現在的假猴王舉手告訴大家。這一次在鼓勁的時候聲音要更響亮。(播放完整音樂第八遍。)

  點評

  以上兩個環節,教師使用了非常精密的雙角色教學設計步驟:師、生同角色繼續熟悉真猴王動作——生繼續鞏固真猴王、師新增假猴王示範與全體幼兒互動——師生交換角色——師與一位幼兒結伴示範真假猴王互動——幼兒兩兩結伴嘗試真假猴王互動。這樣精密的設計,不但有利於保障絕大多數幼兒在獨立結伴操作的時候已經基本清楚所有的表演和遊戲配合細節,還有利於避免許多幼兒由於沒有弄清楚細節在完整隨樂結伴表演或遊戲的時候產生迷惘、焦慮的情緒體驗,長此以往更有利於避免幼兒產生退縮性的學習態度或不求甚解馬虎了事的學習習慣。

  十、幼兒嘗試表現最後假猴王暈倒的樣子。

  (一)一位幼兒嘗試表現假猴王暈倒的樣子。

  師:真假美猴王經過了打鬥、72變,還是分不出輸贏,故事結尾到底是怎麼樣的呢?(如來佛讓假猴王現了原形,美猴王一棒打暈了假猴王。)

  師:在音樂快結束“金箍棒”時,真猴王就高高舉起金箍棒揮向假猴王,假猴王就被打暈倒在地上了。誰來試一試,假猴王暈倒在地的樣子?(請一位“高階榜樣”上來表現假猴王暈倒在地的樣子。)提醒幼兒注意假猴王要在音樂結束“金箍棒”後馬上暈倒在地並造型。

  (二)集體嘗試表現假猴王暈倒的樣子。

  師:現在我們大家都找個空的位置一起來試一試假猴王暈倒在地的樣子。

  教師表揚快速暈倒、並擺出不一樣暈死造型的幼兒,如,他的舌頭都吐出來了,嘴巴都彎了,腳翹那麼高。

  點評

  裝死或假裝暈倒對於幼兒來說是與前面的“打鬥”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種有效的“刺激”。如果說前面的一“打鬥”是一種“動”的刺激,現在“裝死”則是一種“靜”的刺激。這一動一靜的巧妙銜接,便恰到好處地將表演和遊戲更進一步地推向了高潮!教師設計的高明之處更在於:在整個活動的前面部分,把這個故事的最終結果隱藏了起來,最後“抖”出這一情節,能夠產生出更強烈的激發效果。

  十一、幼兒和幼兒再次商量好選擇的角色,找到空位置兩兩合作完整表現音樂一遍,假猴王在“金箍棒”後暈倒在地。

  師:現在請你們和朋友商量好誰來當真猴王,誰來當假猴王,請假猴王先找到空位置準備好了,請真猴王找到你剛才的朋友站好。注意了,等會兒假猴王在音樂結束“金箍棒”後馬上暈倒在地。(播放完整音樂第九遍。)

  師:真猴王看看假猴王是不是真的暈死過去了,要用讓對方舒服的動作去檢查一下。

  十二、幼兒邀請客人老師,並商量好選擇的角色,在空位置上兩兩合作完整表現音樂一遍,假猴王在“金箍棒”後暈倒在地。

  師:我們邀請客人老師和我們一起來玩一玩。商量好誰當真猴王,誰當假猴王。(播放完整音樂第十遍)

  師:今天我們用這個音樂玩了真假美猴王的故事,下次我們再用這個音樂玩一玩關於美猴王的其他故事!

  點評

  該活動的設計充分體現幼兒音樂教學心理學的設計原則和技巧,值得學習和借鑑。

  活動延伸

  嘗試讓孩子根據這首曲子創編與美猴王有關的其他遊戲,如:選拔代理猴王、三打白骨精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