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跨學科設計活動方案範文(精選6篇)
小學美術跨學科設計活動方案範文(精選6篇)
為確保活動高質量高水平開展,預先制定活動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活動方案其實就是針對活動相關的因素所制定的書面計劃。活動方案應該怎麼制定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美術跨學科設計活動方案範文(精選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美術跨學科設計活動方案1
教學目標:
感受大自然帶來的神奇的天氣現象。瞭解有關“雨的形成”的科普知識,以及“雨與人類”“雨與地球”“雨與生態環境”之間息息相關的聯絡。讓孩子們在快樂的氣氛中掌握用不同長短、粗細、疏密的線條來表現不同的雨的方法,並表達出自己對下雨的心理感受。
教學重點:
帶領孩子們在愉快的氣氛中去感受雨,並用畫面表現出對下雨的心理感受。
教學難點:
用不同長短、粗細、疏密的線條以及形狀和色彩來表現不同種類的雨的技能方法
教學用具:
不同雨聲的音效錄音、《小雨沙沙》歌曲
學習用具:
彩筆或油畫棒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匯入新課
師:(播放雨聲的音效錄音)猜一猜,你聽到的是什麼聲音?
生:下雨的聲音。
三、講授新課
1、下雨的原因
師:有誰知道天上為什麼會下雨?能給大家講一講嗎?
生:傳說中是因為東海龍王在天上打了一個噴嚏,所以地上就下起了雨;是因為地上的水被太陽蒸發到天上,變成了雲,雲越積越厚,小水珠也越變越重,在天上站不住了落下來,就形成了雨;……
2、雨的用途
師:誰能來說說下雨的作用?
生:可以灌溉莊稼;可以淨化空氣;可以給地球洗澡;雨後有彩虹;有時候也會帶來可怕的洪水;……
3、雨帶來的變化
師:下雨的時候,周圍會有什麼不一樣?人們的衣著會有什麼變化?街道上有什麼不一樣?小動物、昆蟲們在幹什麼?雨天的色彩是怎樣的?……?
生:人們會穿雨衣、穿雨鞋、打雨傘;街道上到處都是水;小動物們都躲在自己的窩裡不出來;下雨天光線比較暗,室內要開燈;下雨天天空是灰色的;……
4、雨的不同種類
師:雨也有不同的性格脾氣,時而溫柔、時而暴躁、時而頑皮、時而陰鬱,你知道不同性格脾氣的雨它們都叫什麼名字?
生:大雨、中雨、小雨、雷陣雨、太陽雨、毛毛雨、雨加雪、梅雨、酸雨……
師:用你的聲音模仿一下不同的雨聲?
生:沙沙、沙沙——
嘩嘩、嘩嘩——
滴答、滴答——
嘩啦、嘩啦——
5、欣賞《小雨沙沙》的歌曲,跟唱,做動作。
6、拿著自己的雨傘到室外去,直接觀察一下下雨的情景。(此環節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刪減,或有意識的選擇下小雨的天氣上此課)
教師引導學生:看,樹葉被雨水洗得多麼乾淨;聽,雨滴的聲音多麼動聽;聞,雨中的空氣多麼清新;觸,小雨打在手背上的感覺多麼冰涼。
7、回教室交流感受。
小組討論,說說在室外你都感受到了一些什麼?對下雨天你有那些不同的感受?
師:喜歡下雨,為什麼?說出你的理由。不喜歡下雨,又為什麼?說出你的理由。(教師參與到學生小組討論中去)
小結:(滲透環保觀念)從剛才大家的表現中,老師發現小朋友們的課外知識可真豐富。雨,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是自然界水資源迴圈的一種形式,它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它使大自然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8、組內繼續討論、
歸納一下可以用那些細小的形狀和線條來表現不同種類的雨?(學生到黑板上來畫和教師示範)
四、學生作業
你希望畫出下雨時的那種情緒或感受?自選繪畫材料,運用多種方法表現你印象最深的雨中的情景。
小學美術跨學科設計活動方案2
教學目標:
1、透過對拼剪紙的方法剪出鑰匙若干,並用剪好的鑰匙拼貼在紙上並進行添畫。
2、體驗設計樂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提高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鑰匙的對摺剪法,如何來設計、貼上。
2、把各種各樣的鑰匙組成一份裝飾畫。
教具學具:
各種各樣的鑰匙,紙、剪刀、膠水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匯入新課(以談話的形式)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一份禮物,你們看:(各種各樣的鑰匙)
二、講授新課
1、引導學生欣賞,感受各種各樣不同鑰匙的藝術美。引起學生對設計的興趣。
2、討論交流設計與製作方法。
師:我這裡一把鎖缺了一把鑰匙,老師請你們幫忙,來製造一把鑰匙開這把鎖,你們願意幫老師這個忙嗎?
3、四人小組討論要運用什麼樣方法來製造鑰匙。
4、老師小結:
對有道理的方法都給予肯定,引導學生說出把紙對摺的方法來剪出各種鑰匙的圖。
5、四人小組商量討論我要設計什麼鑰匙(每個人設計要不同)再把鑰匙組合成一份裝飾畫
三、學生動手剪製作鑰匙
老師鼓勵學生髮揮自己想像,設計出與他人不一樣的鑰匙。老師巡視並幫助能力較差的學生。
四、交流欣賞。
1、全班互相欣賞每組的作品。
2、請學生來說說你最欣賞哪一組的作品,為什麼?
五、板書設計
對摺剪紙
六、教學反思:
透過對拼剪紙的方法剪出鑰匙若干,並用剪好的鑰匙拼貼在紙上並進行添畫。體驗設計樂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提高審美能力。鑰匙的對摺剪法,如何來設計、貼上。
小學美術跨學科設計活動方案3
教學目標:
1、透過製作“會動的小紙人”,培養學生設計意識和動手的能力。
2、利用小紙人來表演節目的遊戲,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並強化他們與人交流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小紙人的製作方法。
2、如何製作會動的小紙人。
教具學具:
彩色紙,筆,剪刀,膠水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檢查學生用具準備情況。
二、講授新課:
1、引導階段:
(1)匯入新課:老師出示小紙人範作:嗨,同學們好,我叫小丁咚,讓我給你們表演一個小節目吧。
(2)問學生:你們喜歡小紙人嗎?想不想知道它是怎麼製作出來的?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會動的小紙人。板書課題。
2、發展階段:
(1)每個小組討論並認領一個小故事(允許學生自編故事),每個學生確定一個自己喜歡的角色。思考並交流:你自己喜歡的角色的頭部有什麼特徵?你準備如何來表現?
(2)先請學生用撕貼、剪貼加添畫的方式完成人物頭部。
(3)請學生們觀察:小紙人是由哪幾部分拼接而成的,它為什麼會動?
(4)出示製作步驟圖。
三、學生作業,教師輔導:
先做身體部分,完成後再拼裝上頭部及其他需要的部分。製作過程中如遇到困難,可以請教同學,也可以問老師。
動作較快的學生可讓其做兩個角色,或讓其根據自己製作的小紙人編一個故事並設計出故事的場景。
四、作業完成之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作好的小紙人來表演故事的某個情節。
五、收拾與整理。
六、課後拓展:為語文課、思想品德課中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製作角色,並進行表演。
小學美術跨學科設計活動方案4
一、教學內容:
課本第1—4頁。
二、教學目標:
1、能抓住教師的形象神態進行描繪,培養自己的觀察力。
2、能記憶或想象畫出師生之間印象深刻的故事,培養自己的繪畫表現力。
3、掌握賀卡設計的方法步驟,能製作一張尊師卡片送給自己喜歡的老師,表達自己的心意,提高自己的動手設計能力。
4、在充滿生活情趣的繪畫與製作中,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
三、教學重點:
掌握賀卡設計的方法步驟,能製作一張尊師卡片送給自己喜歡的老師,表達自己的心意,提高自己的動手設計能力。
四、教學難點:
能記憶或想象畫出師生之間印象深刻的故事,培養自己的繪畫表現力。
五、教學準備:
卡紙。
六、 教學設計:
本課圍繞“老師”這個主題,將表現性繪畫和手工製作融入到師生情感交流之中,教師的教學藝術將啟用學生對教師的美好印象。語言的交流、心靈的對白、細節的.把握將再次勾勒師生學習生活的直觀畫面。
活動一重在啟發學生觀察、記憶自己喜歡的教師的形象特徵,教學可作如下安排:引導記憶——學習討論——提供指導——創造表現——交流評析。
上課前講發生在某位教師(或者是自己)身上的故事,讓學生猜猜這位教師是誰,並引導學生對結果進行推理分析:“你是怎樣猜出來的?”,“這位教師外形有何特點?”,“你還知道他(她)喜歡幹什麼?”,透過交流學習討論引發學生對教師的注意和記憶。在學習指導中可透過示範畫或學習作業的展示觀察,讓學生重溫“自畫像”那一課中人物的基本畫法,抓住自己喜歡的教師的特點進行獨特的創作表現。作業之後,可將作業進行展示,先讓學生們猜猜畫上是哪位教師,再請作者本人進行介紹,首尾呼應,結束本課的學習。
活動一作業表現僅僅是教師個體形象,活動二與活動一比較,要表現的人物更多,情節更生動。教學中可作如下安排:觀察比較——學習討論——提供指導——自主表現——交流評析。
可利用CAI課件出示兩副學生作業,引導學生觀察比較,第一副畫是一位教師的具體形象,第二副畫是將第一副畫中的教師形象與一些學生形象進行組合的畫面,透過比較揭示本課學習主題。學生討論師生相貌、身材、衣著的區別,並在CAI課件中強化表現意識,在提供學習指導時可透過CAI課件讓學生在畫面中對既定的教師、學生形象進行嘗試組合構圖,出現人物形象組合的各種圖畫,並鼓勵學生根據記憶加上一定的主觀想象,積極思考“學生和教師在何處幹什麼?”的故事情節,大膽表現,在交流評析中對自己表現的印象深刻的畫面故事暢所欲言。
活動三是關於卡片設計製作的學習內容,可以資訊加工策略為主導設計學習活動,教學安排如下:觀察分析——掌握規律——拓展思路——自主設計——體驗交流。
教師出示尊師卡揭示課題,並讓學生拆分卡片,瞭解卡片的構成要素包括:襯底、形象、文字,探討卡片的設計方法和設計規律。教師提供各種卡片供學生欣賞,開拓學生的視野,並向學生提供卡片外形和圖案設計的思路,如根據文字、祝詞進行聯想等。學生設計製作完畢後可相互欣賞,並贈送給自己喜歡的教師。教師充滿謝意的表白既是對孩子的肯定,又促進情感交流的昇華。
評價不能侷限於繪畫或製作表現的因別,更重要的是透過評價繼續構建師生友誼之橋,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
作業要求:活動一,以寫生或記憶的方式畫一畫自己喜歡的老師,可以是頭像、半身像或全身像。活動二,記憶或想象畫出自己和老師之間印象最深的事情。活動三,設計製作一張賀卡送給自己喜歡的老師,表達自己的心意。
小學美術跨學科設計活動方案5
教學目的:
1、顯性內容與目標。
認識三原色
知道紅色的畫是以紅色為主的畫面。認識不同的紅色,運用不同的紅色使畫面更有層次。
應會:能以紅色為主畫一副畫。
2、隱性內容與目標。
培養學生生活的情感,提高對色彩美的感受能力,加強對學生探究式學習及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
教學重點:
認識三原色、感受紅色特有的美感及各種紅色在畫面上的運用。
教學難點:
能畫出有創意的繪畫作品,運用各種紅色使畫面更有層次、主體突出。
學習材料:
水粉用具、水彩筆、蠟筆、色彩紙、剪刀、膠水、紅色實物等。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匯入新課:
1.我們的生活環境是色彩繽紛的,這中間色彩起著重要的作用。今天老師就考考關於色彩方面的知識:在眾多的色彩中哪三種顏色是其他顏色無法調配出來的?(出示紅、黃、藍)。
3.之所以說它們奇妙是因為它們是無法用其他顏色調和出來,而它們之間相互調和卻可以生出許許多多漂亮的顏色。我們把這三種顏色稱作原色。而任意兩種原色調在一起所產生的顏色稱為間色,比如說和藍色調在一起可以產生綠色(出示綠色)那麼綠色就是間色的一種。
4.今天我們就以這四種顏色為各排重新命名:紅隊、黃隊、藍隊、綠隊。每隊都有一隻氣球,哪一隊課堂聽講認真,善於思考,積極回答,在同樣的時間內作畫效率高,哪隊的氣球會升的,想不想比試一下?
二、新授:
紅色帶給人們的感受:
1.下面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你們知道在節日裡或喜慶的場面上哪種顏色用的最多嗎?(板書:紅色)
2.能說說你為什麼選擇紅色嗎?紅色給人什麼樣的感受?
3.紅色是中國人的傳統喜慶顏色,它鮮豔、熱烈、代表紅紅火火,吉祥如意!在過年過節、重大活動慶祝以及婚禮上常用到它。(課件出示圖片)
4.你能說出幾種紅色?
出示色相環,介紹常見的幾種紅色:大紅、硃紅、橘紅、玫紅、紫紅。
5.說說彩筆中的紅色,跟同位說一說。
生活中的紅色:
這麼多的紅色都來源於生活,你能說說生活中的紅色嗎?
讓我們一起走進紅色的世界,來欣賞紅色帶給我們的獨特美感。這些圖片上的紅色給你什麼感覺?
3.生活中的紅色給你這麼多美的感受,下面讓我們學習紅色在繪畫作品中是如何表現的?
(1)欣賞作品(課件出示,感受紅色在繪畫作品中的美感,學生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塗抹色彩。)
畫家是如何以紅色為主來作畫的。
欣賞後判斷這樣一個問題:紅色的畫就是用紅色來表現的畫。
紅色的畫就是以紅色為主來表現的畫。(解決紅色畫的概念問題)
(2)欣賞色調不同的兩幅圖片(解決:學會運用不同的紅色使畫面層次更豐富。)
這兩幅作品都是用紅色表現的,比較一下哪幅更有層次感?為什麼?
運用不同的紅色來表現畫面會顯得有層次更豐富。
欣賞小朋友的作品,說一說,他們的作品給你什麼啟發?你從他們的作品中學到了什麼?
四、學生實踐
剛才欣賞了小朋友的畫,你們想不想把自己對紅色的感受也表現出來?
下面我們就以紅色為主畫一幅畫。(板書課題)
要求:1.以紅色為主畫一幅畫,大膽構思,盡情宣洩對紅色的感受。
2.想好要表現的內容後直接用深色彩筆勾邊起稿。
學生作畫,教師巡視輔導。
五、評價學生作業。
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
六、拓展總結:
今天我們以紅色為主表現了不同的事物,感受了紅色帶給我們的熱情和喜慶,其實我們身邊還有一個默默無聞的紅色夥伴一直陪伴著每一位同學,是它讓你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少先隊員,也是它見證著你從普通隊員到優秀隊員的成長。你們知道它是誰嗎?
紅領巾是少先隊員的標誌。它代表紅旗的一角,是革命先烈的鮮血染成。每位少先隊員不僅要佩帶紅領巾,更要愛護它,而且要用自己的行為保持紅領巾的榮譽,併為紅領巾不斷增光添彩。
小學美術跨學科設計活動方案6
教材分析:
本課是“造型表現”領域的課程,教學內容是學生利用生活中的廢舊紙張材料,進行有創意的拼貼與添畫。在這節課中引導學生採用舊畫報、舊報紙、廣告紙等作為材料,巧妙利用紙的肌理或花紋圖案,以小組合作形式創設一幅拼貼畫。透過觀察、比較、思考、想象與討論,學生能夠感知繪畫與拼貼畫的不同效果。
教學目標:
1.透過思考、比較、想象與討論,學生感知繪畫與拼貼畫的不同效果,瞭解拼貼畫的藝術形式美,提高審美趣味。
2.學會拼貼添畫的基本方法,嘗試剪紙、撕紙方法和貼上的方法。
3.培養學生的造型能力和動手能力,在製作中感受創造活動的樂趣。
教學重點:
利用收集的廢舊掛曆、廣告紙、彩紙等進行拼貼添畫創作。
教學難點:
紙材的巧妙利用,創新的表現內容。
教具準備:
範畫、教學課件、廣告圖片、剪刀、膠水、彩筆、雙面膠、各種輔助材料。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欣賞匯入
1.欣賞大師藝術作品。
欣賞畢加索的拼貼畫《吉他》,分析這幅拼貼畫是由什麼材料做成的。
設計意圖:欣賞《吉他》,初步瞭解藝術形式的多樣化,透過欣賞大師作品,初步感受拼貼畫的藝術魅力。)
藝術家們用許多人眼中不值一文的舊印刷品及廢棄物創造出獨特的藝術作品——拼貼畫。
2.出示課題:拼貼添畫
二、觀察探究
1.欣賞拼貼畫作品圖片。思考問題:這些拼貼畫分別表現了什麼主題?
設計意圖:透過分析優秀作品,初步學習拼貼畫的製作方法。
2.小組活動。
(1)將組員們收集來的舊報紙、廣告圖片放在一起,進行交流與篩選。
(2)集體討論,根據篩選的圖片給畫面選定一個主題或者主要內容。
設計意圖:透過小組活動,提高學生對資料的篩選能力。學生討論交流,互相啟發思路,使思路更開闊、畫面構思更精巧。
3.播放課件,啟發學生如何搭配畫面。
(1)課件演示:首先選擇尺寸較大、印刷清晰、色彩鮮明的圖片,擺放在畫面顯眼的位置;其次搭配其他圖片,完善畫面。
(2)小遊戲:課件中提供一些小動物的圖片,請學生動手操作,怎樣擺放才能使畫面更美觀、更協調。
設計意圖:透過課件演示,進一步學習如何篩選圖片。透過實踐與比較,複習構圖知識,開闊設計思路,激發學生創作興趣。
4.教師演示。
拼貼部分做好之後,還要根據畫面需求,用畫筆添畫,美化畫面。
(1)可新增具體的景物,完成畫面。
(2)也可只新增背景顏色,起到拼貼畫之間的過渡和裝飾作用。
設計意圖:透過教師示範,學生更加直觀瞭解各種添畫的方法。
三、學生創作
提出作業要求:
(1)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完成一張拼貼添畫作品。
欣賞書中學生作品,概括每幅畫的主題。
輔導要點:拼貼圖片選擇恰當,畫面和諧、有表現力。
(2)學生進行藝術實踐。教師及時給予學生輔導和肯定,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四、課堂評價
1.學生展示作品。
2.學生互評。
(1)畫面和諧,具有表現力。
(2)有適當的添畫內容。
3.按教師提出的評價標準進行評價。
設計意圖:透過評價檢測新知識的掌握情況,鍛鍊學生評價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對藝術作品的審美能力。
五、課後延伸
欣賞用廢舊印刷品製成的藝術作品。鼓勵學生多收集生活中的廢舊印刷品,用巧手變廢為寶,讓它們成為美化環境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