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技術方案4篇

【必備】技術方案4篇

  為了確保工作或事情有序地進行,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優秀的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工作重點、實施步驟、政策措施、具體要求等專案。我們應該怎麼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技術方案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技術方案 篇1

  摘要:湛江赤坎水廠利用國內外先進技術和裝置對落後工藝進行技術改造,使之達到可靠、優質、高效的要求,使技術落後的水廠變為自動化控制的現代水廠。

  關鍵詞:水廠自動化 雙閥濾池 泵房

  該水廠始建於1971年,水源為赤坎水庫,經四次擴建後,供水能力達10×104 m3/d。生產工藝除第4次擴建採用孔室反應—斜管沉澱—雙閥濾池外,其餘均為脈衝澄清池—虹吸濾池。全廠形成五個系列,佈局紊亂,管理困難,投藥及水泵執行完全由人工控制,裝置和工藝都很落後。80年代以來,水庫汙染日益加劇,原水富營養化嚴重,藻類大量繁殖,水質已下降為Ⅲ、Ⅳ類,水廠出水水質大多達不到國家標準,水量也不能滿足該區人口和經濟發展的需要。1995年市政府決定對該廠進行擴建改造,要求工程完成後達到可靠(不間斷供水)、優質(出廠水質可比專案達到歐盟標準)、高效(物耗低)的目的。

  1 擴建改造總體方案

  工程總規模為20×104 m3/d,由三部分組成:

  ① 引水工程:從7.4km外的青年運河干渠直接引入運河水(水質為Ⅱ類),避開水庫的汙染。

  ② 擴建工程:把原第1、2、3、4系列的建(構)築物全部拆除,清理出場地,新建生產能力為15×104m3/d的網格反應池、平流沉澱池、V型濾池和清水池(迭合在沉澱池之下),加藥消毒則按20×104m3/d建設。

  ③ 改造工程:新系列投產之後,對原第5系列的反應、沉澱、過濾池進行必要的技術改造並使其達到自動化控制的要求。原一、二級泵房在第4次擴建時已按20×104m3/d設計,在擴建工程的同時對其進行自動化改造。鑑於原設計存在一些問題,為使其水質與新建系列一致,改造後按5×104m3/d執行。

  水廠擴建和改造兩部分的實際投資為7 500萬元人民幣,其中引進外國裝置技術172萬美元(摺合人民幣1 430萬元)。該廠投入自動化執行一年多的實踐表明,工程達到可靠、優質、高效的要求,取得了較好的效益。

  2 實現水廠自動化

  水廠自動化的主要目的不是節省勞動力,而是實現可靠、優質、高效的保證。生產過程的自動檢測、調整、控制和事故報警可保證裝置在規定狀態下執行,防範事故於未然,實現不間斷的可靠供水;投藥、過濾、消毒等工藝過程實施閉環控制,可以隨著水量、水質的變化及時調整工藝引數,保證出水水質達標;出廠水壓自動調整,能保證穩定的服務水壓,減少爆管和漏失水量;生產過程的最佳化執行大大減少了水、氣、電和各種藥劑的浪費,達到低耗高效。

  根據水廠各車間(站)地域分佈集中、對響應時間和控制精度要求較低的特點,選擇了結構簡單、效能可靠、組網容易、價格便宜的PC+PLC系統,採取機旁、車間(站)及中央控制室三級控制方式。中央控制室和原水泵房子站、加藥間子站、新濾池子站、舊濾池子站、清水泵房子站等5個分控站組成一個控制網路。每個子站配一臺PLC,既可控制站內裝置,又可與其它子站通訊,中央控制室負責全廠裝置統一控制、調動。

  ① 濾池控制PLC:傳統V型濾池是每格濾池用一臺PLC控制執行,再用一臺公共PLC控制整組濾池的反衝洗(分散式)。現在採用集中控制,一臺PLC不僅控制各格濾池執行,也同時控制整組濾池反衝洗,既簡化結構,又節省投資。

  ② 濾池控制閥門:氣動蝶閥需要一套壓縮空氣系統和配氣系統作為動力氣源。電動蝶閥則很簡單,但啟閉時間長(約100 s),導致反衝洗耗時增大。故在條件許可情況下采用氣動蝶閥較好。

  ③ 濾池進水閥門:傳統V型濾池使用閘板閥。該閥價格較高、密封性較差且不美觀。用可調蝶閥代替。

  ④ SCD:由於加藥間已有PLC統一控制,故可選用4200型代替價格較高的5200型,但一定要帶自清洗裝置,以便定時對探頭進行清洗。

  ⑤ 投礬隔膜泵:新型橡膠隔膜泵的連桿與隔膜之間採用軟接觸,比舊型號的硬接觸大大延長了壽命。電機的頻率和泵的衝程則分別由原水流量和SC值閉環控制。

  ⑥ 石灰投加系統:投加石灰粉塵大,勞動條件差,灰渣多,易堵塞泵體和管路。溼式投加比干式投加減少粉塵,貯鬥進料部分選用國外密封式倒袋機,可大大減少粉塵,石灰乳投加用偏心螺桿泵,另加清水沖洗系統(停泵時用)防止泵體堵塞,輸送管道採用PVC軟管(拐彎部分用不鏽鋼彎頭)可減少堵塞便於清通,石灰乳投加量透過原水流量和pH值閉環控制。

  ⑦ 流量計:就水廠計量而言,電磁流量計(±0.5%)、超聲波流量計(±1%~±2%)均可滿足要求。在滿足直管段要求的前提下,通常小口徑用電磁流量計,大口徑用超聲波流量計。舊式超聲波流量計用模擬訊號處理技術,抗環境干擾能力弱,輸出訊號不穩定,流量曲線頻繁上下顫動,既影響計量又影響投藥控制,全數字訊號處理技術有效地彌補了上述缺陷。

  ⑧ 壓差計:濾池的水頭一般在30 kPa以內且較穩定。但氣水反衝洗時瞬間衝擊壓力可達此值的數倍,容易導致壓差計內密封圈洩漏和感測器膜片損壞。選用EPDM(乙丙三鉛橡膠)密封圈、不鏽鋼膜片比FPM(氟橡膠)密封圈、瓷質膜片耐用。此外,壓差計價格昂貴,也可用普通壓力計代替(與濾池池面的水位計共同工作)。

  ⑨ 儀表:測定加藥後水質引數儀表的取樣點既要設置於藥劑與水充分混合後,又要儘量縮短水樣的滯後時間。原水投礬後,其流動電流值時間效應十分明顯,故應在緊靠充分混合點處取樣,並儘可能縮短取樣點至感測器之間的取樣管長度,削弱時間效應的影響,提高測定、控制的靈敏度。但各水質監測儀表的位置又不宜太分散,可按現場情況適當集中以便日常管理。取樣管口應插入管道內1/4直徑處。不同量程的超聲波水位計,由於聲波頻率不同而要求不同的盲區,故要把其探頭安裝在最高水位之上的相應距離處。

  ⑩ 壓縮空氣配氣系統:空壓機的使用壽命與其累計工作時間和啟動頻度有關。減少配氣系統的洩漏可延長空壓機的壽命。絲扣連線的鍍鋅管氣密性差,用無縫鋼管(管件之間電焊焊接)和優質氣閥組成的配氣系統可大大減少洩漏。

  3 老系列改造

  新系列投產後,對原有的第5系列進行必要的改造,使其出水水質能與新的要求相適應,執行控制實現自動化。

  3.1 雙閥濾池

  雙閥指反衝洗進水閥(氣動蝶閥)和進水鴨舌閥,過濾用鐘罩式虹吸管和恆水位器控制。進水鴨舌閥要求反衝排水槽高置(槽頂至砂面達1.55m),導致反衝耗水量大,稍大的汙泥塊很難排出,在濾層內形成泥球。該閥本身密封性甚差,反衝時依然有大量待濾水進入濾池排掉,虹吸鐘罩在濾池停運後重新啟動困難。管廊設計不合理,反衝進水管頂到管廊樓板底只有1.45 m(至梁底只有0.75m),通風透光差,陰暗潮溼,安裝、維修不便,實現自動化也比較困難,所以對該池進行了比較大的改造。

  ① 為提高反衝效果、節約沖洗用水,池型由雙閥濾池改為氣水反衝洗濾池;沖洗強度按V型濾池不膨脹沖洗要求,即qa=15 L/(m2.s),qw=5 L/(m2.s);濾料由非均粒石英砂改為均粒石英砂(d=0.8~1.2mm,L=950mm);濾板由陶瓷濾磚改為長柄濾頭濾板。

  ② 取消原反洗水槽,並按不膨脹沖洗的要求重新建造;用閘板閥代替原進水鴨舌閥。

  ③ 用可調蝶閥代替原出水虹吸管;排水槽重新分格,並新設排水蝶閥;降低反衝進水管高度,拆除原管廊樓板,使整個管廊變得通暢、光鮮、明亮。

  ④ 在濾池一端新建反衝泵、鼓風機房(二樓作濾池控制室)。

  3.2 一、二級泵房改造

  泵房改造採用集中控制方案,一、二級泵房各設一個PLC分控站。改造後的一、二級泵房控制系統具有以下功能:

  ① 啟動水泵前能根據一、二級泵房吸水井的水位,自動判斷是否需要啟動真空系統,如需啟動則可自動完成整個抽真空過程。

  ② 每臺機組在啟動和執行過程中,能實時監測電機的三相電流是否平衡、是否過載執行、是否缺相執行、是否空載執行,並根據執行情況自動採取必要的保護措施:報警或停機。

  ③ 二級泵房變頻調速系統透過PLC調節電機轉速,保證出廠水壓穩定在設定範圍之內。

  要實現泵房全自動控制,從程式設計的角度而言是完全可能的。關鍵是要增加投資更換其真空系統和配電系統,提高可靠性。

  老系列改造後的執行情況表明,在出水水質和自動化控制方面,工程已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技術方案 篇2

  一、中小學校開學前

  1.學校每日掌握教職員工及學生健康情況,實行“日報告”、“零報告”制度,並向主管部門報告。

  2.學校對全體教職員工開展防控制度、個人防護與消毒等知識和技能培訓。

  3.開學前對學校進行徹底清潔,對物體表面進行預防性消毒處理,教室開窗通風。

  4.所有外出或外地的教職員工和學生,返回居住地後應當居家隔離14天后方可返校。

  5.做好洗手液、手消毒劑、口罩、手套、消毒劑等防控物資的儲備。

  6.設立(臨時)隔離室,位置相對獨立,以備人員出現發熱等症狀時立即進行暫時隔離。

  7.制定疫情防控應急預案,制度明確,責任到人,並進行培訓、演練,校長是本單位疫情防控第一責任人。

  二、中小學校開學後

  8.每日掌握教職員工及學生健康情況,加強對學生及教職員工的晨、午檢工作,實行“日報告”、“零報告”制度,並向主管部門報告。

  9.妥善保管消毒劑,標識明確,避免誤食或灼傷。實施消毒處理時,操作人員應當採取有效防護措施。

  10.各類生活、學習、工作場所(如教室、宿舍、圖書館、學生實驗室、體育活動場所、餐廳、教師辦公室、洗手間等)加強通風換氣。每日通風不少於3次,每次不少於30分鐘。課間儘量開窗通風,也可採用機械排風。如使用空調,應當保證空調系統供風安全,保證充足的新風輸入,所有排風直接排到室外。

  11.加強物體表面清潔消毒。應當保持教室、宿舍、圖書館、餐廳等場所環境整潔衛生,每天定期消毒並記錄。對門把手、水龍頭、樓梯扶手、宿舍床圍欄、室內健身器材等高頻接觸表面,可用有效氯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劑進行擦拭,也可採用消毒溼巾進行擦拭。

  12.加強餐(飲)具的清潔消毒,餐(飲)具應當一人一具一用一消毒,建議學生自帶餐具。餐(飲)具去殘渣、清洗後,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15分鐘;或採用熱力消毒櫃等消毒方式;或採用有效氯250mg/L的含氯消毒劑浸泡30分鐘,消毒後應當將殘留消毒劑衝淨。

  13.衛生潔具可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劑浸泡或擦拭消毒,作用30分鐘後,清水沖洗乾淨。

  14.確保學校洗手設施執行正常,中小學校每40~45人設一個洗手盆或0.6m長盥洗槽,並備有洗手液、肥皂等,配備速幹手消毒劑,有條件時可配備感應式手消毒設施。

  15.加強垃圾分類管理,及時收集清運,並做好垃圾盛裝容器的清潔,可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劑定期對其進行消毒處理。

  16.建議教師授課時佩戴醫用口罩。

  17.嚴格落實教職員工及學生手衛生措施。餐前、便前便後、接觸垃圾後、外出歸來、使用體育器材、學校電腦等公用物品後、接觸動物後、觸控眼睛等“易感”部位之前,接觸汙染物品之後,均要洗手。洗手時應當採用洗手液或肥皂,在流動水下按照正確洗手法徹底洗淨雙手,也可使用速幹手消毒劑揉搓雙手。

  18.加強因病缺勤管理。做好缺勤、早退、請假記錄,對因病缺勤的教職員工和學生及時追訪和上報。

  19.不應組織大型集體活動。

  20.對教職員工、學生和家長開展個人防護與消毒等防控知識宣傳和指導。示範學生正確的洗手方法,培養學生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咳嗽、打噴嚏時用紙巾、衣袖遮擋口鼻。

  三、出現疑似感染症狀應急處置

  21.教職員工如出現發熱、乾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瀉等症狀,應當立即上報學校負責人,並及時按規定去定點醫院就醫。儘量避免乘坐公交、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前往醫院路上和醫院內應當全程佩戴醫用外科口罩(或其他更高級別的口罩)。

  22.學生如出現發熱、乾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瀉等症狀,應當及時向學校反饋並採取相應措施。

  23.教職員工或學生中如出現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應當立即向轄區疾病預防控制部門報告,並配合相關部門做好密切接觸者的管理。

  24.對共同生活、學習的一般接觸者進行風險告知,如出現發熱、乾咳等疑似症狀時及時就醫。

  25.專人負責與接受隔離的教職員工或學生的家長聯絡,掌握其健康狀況。

技術方案 篇3

  xx——xx學年度第一學期資訊科技教學工作計劃

  新學期的工作已經開始了。為了進一步做好本學期工作,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發揚優點,彌補不足。特制定如下計劃。

  一、指導思想

  資訊科技的教學以本學期學校工作計劃為指南,本著培養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資訊科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瞭解資訊科技的發展及其應用。透過資訊科技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有獲取資訊、傳輸資訊、處理資訊和應用資訊的能力。以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為目標。

  二、學情分析

  本學期,本人擔任二、三年級及六年八班共十二個班的資訊科技教學工作。二、三年級的學生對計算機很感興趣,透過上學期的學習,學生由原來的一無所知過渡到了初步領會和掌握,為今年的學習奠定了一個較好的基礎。由於本校學生特殊性,所任班級學生掌握情況不一。像六年八班就是新成立的班級,班級學生多數是來自農村的孩子,對資訊科技課還感到很陌生。因此,本學期根據學生的情況對學生進行分段教學。

  三、學習目標

  1、總目標:

  面向小學教材,分析:電腦的認識、電腦系統的初步瞭解、滑鼠的使用、windows畫圖軟體的.認識;繼續熟練滑鼠的操作、windows畫圖軟體的各種工具的應用、用windows畫圖軟體畫一副完整的畫;文字的輸入、輸入法的教學、給予學生題目寫一段話。繼續熟悉文字的輸入,加快輸入度,瞭解和認識word軟體,初步掌握word的基礎操作。

  透過對計算機的演示操作,激發學生對資訊科技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資訊科技基本知識和技能,瞭解資訊科技的發展及期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透過資訊科技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資訊、傳輸資訊、處理資訊和應用資訊的能力。

  2、分段目標:

  二年級學生:重點熟練滑鼠的操作、windows畫圖軟體和各種工具的應用。

  三年級學生:重點鞏固文字的輸入、訓練學生文字輸入的速度及word的初步認識。

  六年八班學生:電腦的認識,電腦系統的瞭解、計算機的基礎操作及word的認識。

  四、個人方面

  1、透過自學、與高手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自身在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養。

  2、認真備課,明確教學重點、難點關鍵,探索研究疑難喝下及有關的實踐操作。做到每課必備,從學生實際出發寫好教案。認真上課:以啟發式教學為原則,以操作訓練來強化概念,形成技能、技巧,體現以學生為主體。

  五、其他工作任務

  結合學校工作實際,除了保證自己的教學工作以外,協調領導與其他老師,共同完成好各項臨時性的任務。如電子檔案、學生學籍、教學資訊、考試培訓、教學資源的管理、網站的維護與管理、電腦檢修等一切可能的任務。保證優質、高效完成。

技術方案 篇4

  一、托幼機構開園前

  1.制定本園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包括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各崗位工作責任制度(第一責任人、各部門、各班級、各老師)、疫情防控工作流程、資訊上報流程、家長溝通機制、應急處置預案等,制度明確,責任到人,並進行培訓和演練。托幼機構主要負責人是本單位疫情防控第一責任人。

  2.每日瞭解教職員工及兒童健康情況,實行“日報告”、“零報告”制度,每天根據防控要求向主管部門報告具體情況。

  3.根據上級主管部門要求和最新版新冠肺炎防控方案對全體教職員工進行制度、知識和技能培訓。

  4.開園前對園區進行衛生清潔和預防性消毒。

  5.所有外出的教職員工和兒童,返回居住地後應當居家隔離14天,健康者方可入園。

  6.做好防控工作的相關物資儲備,準備充足的洗手液、手消毒劑、口罩、手套、酒精、消毒液、體溫計、嘔吐包、紫外線消毒燈等。

  7.設立(臨時)隔離室,位置相對獨立,以備人員出現發熱等情況時立即進行隔離使用。

  二、托幼機構開園後

  8.每日瞭解教職員工及兒童健康情況,實行“日報告”、“零報告”制度,每天根據防控要求向主管部門報告具體情況。

  9.對各類生活、學習、工作場所(如活動室、睡眠室、盥洗室、教師辦公室、音樂室、洗手間等)加強通風換氣,每日通風不少於3次,每次不少於30分鐘。

  10.對園區進行日常消毒。地面和公共區域設施可使用含氯消毒劑(有效氯250mg/L-500mg/L)擦拭,作用30分鐘後用清水擦淨。公共上課場所(如音樂室、舞蹈室、活動室等)每批學生進入之前都要進行一次消毒。

  11.加強物體表面清潔消毒,每天定期消毒並記錄。對門把手、水龍頭、樓梯扶手、床圍欄等高頻接觸表面,可用有效氯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劑進行擦拭。每日“三餐兩點”前對兒童就餐桌面常規消毒。

  12.加強餐(飲)具的清潔消毒,餐(飲)具應當一人一具一消毒。餐(飲)具去殘渣、清洗後,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15分鐘;或採用熱力消毒櫃等消毒方式;或採用有效氯250mg/L的含氯消毒劑浸泡30分鐘,消毒後應當將殘留消毒劑衝淨。

  13.衛生潔具可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劑浸泡或擦拭消毒,作用30分鐘後,清水沖洗乾淨,晾乾待用。

  14.加強垃圾分類管理,及時收集清運,並做好垃圾盛裝容器的清潔,可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劑定期對其進行消毒處理。

  15.建議教師授課時佩戴醫用口罩。

  16.教職員工和兒童每天入園時測體溫,嚴格落實兒童晨午晚檢和全日觀察制度。晨檢時工作人員要佩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

  17.嚴格落實教職員工及兒童手衛生措施。兒童出現以下情況必須洗手:入園後、進食前、如廁前後、從戶外進入室內、接觸汙漬後、擤鼻涕後、打噴嚏用手遮掩口鼻後、手弄髒後等。

  18.嚴格執行家長接送兒童不入園制度。

  19.加強因病缺勤管理。做好缺勤、早退、病事假記錄,發現因病缺勤的教職員工和兒童及時進行追訪、登記和上報。

  20.不宜組織大型集體活動。

  21.透過各種形式面向教職員工、兒童和家長開展新冠肺炎預防的宣傳教育。教會兒童正確的洗手方法,培養兒童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咳嗽、打噴嚏時用紙巾、衣袖遮擋口鼻。指導家長在疫情防控期間不帶兒童去人員密集和空間密閉場所。

  三、出現疑似感染症狀應急處置

  22.教職員工出現發熱、乾咳、乏力等症狀,囑其立即佩戴口罩去轄區內發熱門診就診。

  23.兒童出現發熱、乾咳、乏力等症狀,應當立即使用(臨時)隔離室,對該兒童採取有效的隔離措施,同時通知家長領返,帶兒童去轄區內設有兒科發熱門診的醫療機構就診,並做好防護。

  24.對共同生活、學習的一般接觸者進行健康風險告知,如出現發熱、乾咳等呼吸道症狀以及腹瀉、結膜充血等症狀時要及時就醫。

  25.安排專人負責與接受隔離的教職員工或兒童的家長進行聯絡,瞭解教職員工或兒童每日健康狀況。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