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文小學校本課程開發方案
朱棣文小學校本課程開發方案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開展,預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的內容和形式都要圍繞著主題來展開,最終達到預期的效果和意義。方案要怎麼制定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朱棣文小學校本課程開發方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課程開發的目的和背景
1、校本課程開發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校本課程開發是當今世界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在我國現行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根本無法承載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重任,所以校本課程開發已從“制度化層面”轉向“實踐層”,並駛入了快車道。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的實驗,新的課程改革給基礎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給學校的發展,給教師專業的發展,給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舞臺。
2、校本課程開發有助於學校特色和校園文化的形成
學校辦學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校的課程特色,為此在課程的基礎性和統一性的前提下,根據學校的培養目標與現有課程資源,結合我校用朱棣文名字來命名的一所教育設施現代化學校的優勢,開發“朱棣文精神”校本課程的條件已經成熟。
朱棣文十分關注我校的教育,在訪問我校時題詞:“小學是基礎教育,是一個人在學習生涯中邁出的最重要的一步,要在這裡讓學生熱愛學習,學會學習”。在朱棣文談到許多關於學習和創新的言論中更能反映出一個科學家對當代教育的獨到理解,而從朱棣文字人成長、成功、成名的經歷中又折射出他鮮明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所以開發“朱棣文精神”校本課程旨在以朱棣文精神為指導,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學校的獨特資源,從能做的做起,去發現,去開發,去建設,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多樣化需要,提高校長和教師的課程意識和專業發展能力,形成和體現朱棣文小學辦學特色,取得朱棣文精神氳氤於校園的效果,讓朱棣文精神為新課程改革提供有效的方法論的指導,促進學校的特色建設。
3、開發校本課程是學校“十五”省級課題研究的有效深化
我校的“十五”省級課題《“朱棣文精神”在小學教育中的實踐研究》從xxxx年開題研究至今,我們主要從本體研究和微觀層面的學科研究兩個方面展開,即重視校園景點佈置,使特色建設“環境化”,重視教學方式的變革,使特色建設“情境化”。而對中觀層面的綜合性研究幾乎沒有涉及,而開發“朱棣文精神”的校本課程肯定能彌補此方面的不足,並帶動課題向中觀層的綜合性研究深化,中觀層面的綜合性研究的主題是“學生學習品質和創新品質的研究”這也是每一位學生、教師和一切成功人士必備品質,我們將其整合為“成功品質”。在朱棣文小學,師生們是怎樣去認識和理解朱棣文的人文精神和創新教育思想,是如何在學校的管理、教育、教學和科研中體現的,最後又是如何內化為師生的一種素養和品質,這必須讓朱棣文精神作為校本資源的特色和文化去研究開發,唯有這樣,朱棣文小學的品牌才能成為世間獨一無二的優質資源,這真是我們要開發校本課程的主要背景和目的。
二、開發過程和步驟
1、在課題研究中編寫校本教材
學校的“十五”省級主課題是《“朱棣文精神”在小學教育中的實踐研究》,它的研究核心是如何將朱棣文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內化為師生的自身素質,這就要求我們去收集朱棣文的各種資料,去研究朱棣文的內涵,最終必須有校本教材問世,校本教材的出現也就是拉開了開發校本課程的序幕。現在學校已編著了第一本小冊子《朱棣文》和第二本《追求與超越》。
2、在編寫校本教材中開發校本課程
隨著課題研究的深入和發展,呼之欲出的第三冊校本教材——《讓成功伴我成長》也已進入了最後定稿階段,它證實了校本課程開發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而是長期反覆的過程。實踐是校本課程形成的沃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透過實踐不斷修改、補充,完善校本課程。
《讓成功伴我成長》是上述二冊的繼承和拓展,此書在提煉朱棣文成功事蹟的基礎上還與更多的.科學家成功故事相映證,並對科學的成功秘訣進行了有效的揭示,引導學生舉一反三,有效遷移,積澱成功素質。
編寫校本教材,開發校本課程,在第一、二、三冊基礎上第四、五……冊校本教材將系列陸續問世。
3、校本課程的開發步驟
(1)建立領導機構
由校長王曉春任組長,葉天榮、全柳芳、王文英等為副組長,原子課題組組長和課題組成員二十餘人為組員。
(2)前期論證
利用“朱棣文精神”現有資源,確定校本課程具體內容並將課程綱要拿到家長、學生中徵求意見。
(3)培訓師資
A、學習校本課程相關理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校本課程研究,以沙龍、講座、研討為主要形式。
B、教師專業知識培訓——學校對擔任開發校本課程的教師進行相關專業知識培訓。
(4)撰寫課程綱要,課程綱要要闡明下面幾方面內容:
A、課程目標
B、課程內容或活動安排
C、課程實施
D、課程評價
(5)校本課程實施
教導處、教科室做好監控、測評、參與聽、評課的指導,調控校本課程實施情況、總結經驗、解決問題。
(6)課時安排:每週一課時,每週晨會一次,每學期舉行一次班級主題活動。
三、開發的內容和組織實施
1、重視校園景點,讓開發過程“環境化”
我們為挖掘朱棣文這一偉大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和教學思想,在校園裡營造濃郁的育人氛圍,
走進校門“求實創新”的校風映入眼簾,兩塊大型浮雕上刻有朱棣文的題詞,中英文對照,並配有十幾幅學生生動活潑學習創造的圖形;宣傳廊裡關於朱棣文的簡歷,成就及照片;宣傳牌上中英文對照的朱棣文關於學習和創新的言論;學校的校標是“DW”(棣文兩個拼音的第一個字母)的變形組合,寓意是學生像剛出土的幼苗,在知識的海洋中邀遊;學校主建築的命名:求真樓、啟智樓、博學樓;景點設計:讀書亭、彩虹廊、展翅雕塑、朱棣文名言廊;十大世界偉大科學家的頭像雕塑;朱棣文展室中朱棣文事蹟和圖片的介紹;走進體育館,“放飛理想”的校歌讓你情不自禁高歌引亢……這些具有個性的滲透名人精神的校園文化景點佈置,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名人精神的激勵和科學文化的薰陶。
2、編著校本教材,讓特色建設“課程化”
為“十五”省級主課題《“朱棣文精神”在小學教育中的實踐研究》需要,我們有步驟地編著關於朱棣文的系列教材,讓朱棣文精神滲透於課堂、家庭、社群。
第一冊教材——《朱棣文》,分上篇、中篇、下篇、三個部分,較為全面地介紹了朱棣文的生平事蹟,各種記者對他的採訪以及他訪問我校時的一些互動情況。
第二冊校本教材——《追求與超越》,以十六章形式從十六個方面圍繞朱棣文文化科學精神進行記敘和闡述,提示了朱棣文科學事業成功的秘決。
第三冊校本教材——《讓成功伴我成長》有二十二篇課文組成,每篇課文的框架結構相同,分四大塊:名人故事、名人名言、成功探秘、心動行動,每塊內容都圍繞課題的主題詞展開編寫。
第四、五冊教本教材,隨著課改的需要,一個持續的、動態的、迴圈反覆的逐步完善的教材體系將問世,並實施於教育、教學、科研之中。
3、重視科技教育和綜合實踐,讓實施過程“陣地化”
朱棣文是一位偉大的物理科學家,在他的鼓舞下科技教育成了我校特色之一,我們又將科技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列為研究“朱棣文精神”的主要內容,它是學生實踐創新的主要陣地,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在開展科技和實踐活動中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和經驗,把這些寶貴的材料收集和整理、編寫成校本教材,此教材編寫中突出二個原則:
第一、在教材的內部結構設計上以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造能力,動手能力為原則,操作上,一是以問題為核心架建知識結構;二是以活動為中心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第二、在教材的外部特徵把握上以“圖文並茂,生動活潑,富有趣味”為原則,讓學生在活動中接受教育,得到發展,在發展中開展活動,蘊育個性。
四、評價要求和方法
校本課程開發對於完善學校的課程體系,滿足學生需要,體現辦學理念與特色,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體現學校可持續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評價從下面四個方面考慮:
1、校本課程的開發要符合課程改革的要求
開發校本課程主要看學校是否按一定課程編制程式進行課程開發,並以學校為基地,以校本培訓為主要手段來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體現學校辦學理念與特色,利用校本資源,營造一個多樣化的認識論環境和活動空間,使多樣性的知識成為提高認識能力的途徑,從而培養學生公正對待各種知識乃至自身經驗的理性態度。
2、開發校本課程要體現學校“十五”科研成果
開發校本課程是我校“十五”省級主課題《“朱棣文精神”在小學教育中實踐》重要研究成果,以朱棣精神為校本課程,首先應看朱棣文精神是否滲透到學校教育、教學及科研各個領域,讓朱棣文精神氳氤於校園。在朱棣文精神的鼓舞下師生的論文、調查報告、實驗報告、實踐性作業、實踐活動過程、收穫彙編成冊,形成一套適合學生課外、社會實踐帶有研究性學習的校本課程教材,在實踐研究中歸納出校本資源,最佳化學生科學素養的最終界定。
3、開發校本課程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和專業素質
透過編寫校本教材,教師在教學方法學習方式上是否有突破,學校的內涵、特色、精神、氛圍上是否洋溢著時代的特徵和科學精神,一句話朱棣文精神是否內化為教師的自身素質。
評價時以教師自我評價為主,同時重視學生、家長、教師同行,校長對教師的評價,具體操作可用調查問卷,課堂記錄,案例分析等。
4、開發校本課程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透過校本教材的學習,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在學習中敢於質疑,敢於嘗試,敢於標新立異,又敢大膽想象,細心求證,能自信、自主、自強、自立,又虛心求學善於合作,一句話將朱棣文精神內化為學生的學習品質和創新品質。具體操作時注重學生個性和特長髮展,關注學生對校本課程的學習過程,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對師生關係的實際感受,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獲得成功的體驗等成為評價學生的主體內容,評價方法:觀察、調查、學習知識的成果展,還可以建立學生興趣特長髮展成長記錄袋(將孩子成為優秀的作品、習作放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