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塔爾德《傳播與社會影響》有感

讀塔爾德《傳播與社會影響》有感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塔爾德《傳播與社會影響》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塔爾德《傳播與社會影響》有感 篇1

  在具體討論集體之前,塔爾德先論述了誰是公眾。

  他認為公眾首先包括了人們一般討論的群眾,但隨著技術的進步,社會中出現了第二種公眾,“即在精神世界產生合意的個體們,他們沒有身體上的接觸”。

  這第二種公眾從何而來呢?從輿論中來,身體的不鄰近無法阻礙人們在精神上被某種信念征服。這種公眾就是精神上的集體。也就是塔爾德想展開討論的集體。

  集體間的紐帶是什麼呢?塔爾德首先想到了報紙和記者,但他認為記者只是激勵機制,真正的公眾是隨著新聞業而到來的,記者只是齒輪。雖然塔爾德沒有明說,但是他想表達的意思就是輿論的精神力量。

  公眾和群眾的區別在於,一個人可以同時屬於很多個公眾,但是同時只能屬於一個群眾中。二者都是社會群體,公眾由某種精神信念組合而成,但是群眾中一旦出現某一精神在行使控制,那麼群眾就會瓦解,也就是說公眾是具有凝聚力的社會群體,群眾只是一群“無頭蒼蠅”,其實也就是public和mass的區別。群眾沒有領袖,公眾卻有。

  公眾的領袖就是提出這一集體意識的精神領袖。這個人和之前所提到的楷模並不同。領袖表達的意識是對人民某些心理需要的回應,他創造了一股集體想表達、想用上的力量。這種力量和精神信念會在集體中“超越”更為宏觀的民族、文化意識等。

  這個時候就不得不重新提起新聞業了,新聞或者記者對公眾產生的影響在工業時代是決定性的,“公眾是那麼依賴新聞,報人得以將公眾變成一個同質化的群體”。從這個角度來說,沒有凝聚力的群眾是無法同質化的。

  那麼公眾的未來在哪裡呢?塔爾德同樣思考了這個問題。他認為新聞對公眾的控制並不會帶來傳統的那種忠誠,因為新聞業的競爭是很激烈的,記者也是不穩定的。雖然能產生很大影響,但問題就在於不夠持久。

  那麼公眾的未來就成了不確定的未來。容易控制、不長久、遊動性,成為了這個時代公眾的缺陷。不得不承認,輿論現狀就是這樣。

  接下來就有另一個問題需要去思考。這樣的公眾或集體實際行動自然會產生對立,因為精神信念在不斷模仿的時候,新舊的對立也應運而生。

  我們如何看待、弄清這些對立呢?塔爾德認為需要按照集體中更多信念來給他們分類。哪一類公眾該用哪種調動手法,這些好像在輿論中早就被新聞從業人員摸清了。

  值得補充的是,群眾不同於公眾,但是群眾中也會有能夠被調動的部分,所以群眾這個社會群體中出現了某一種精神的組合,群眾瓦解了,另一種社會群體——公眾誕生了。

  這裡表現為四個階段:期待、專注、展示和活躍。這個過程就是個人心理轉向群體心理的過程。

  無論是被動的,還是主動活躍的,亦或者處於中間的展示型的群眾,都是對某一社會事件如教會、藝術的事件有所期待的,他們會表現出,一種在傳統意義中的情緒、愛恨或者道德中行成的傳統社會意識。而當他們被調動為公眾時,公眾之間還會進一步煽動,尤其是本就活躍主動的群眾。這個時候,長期存在的傳統社會意識,受到變革背景下興起的新意識、信念的衝擊。面對這種對立,領袖的作用並不足以解決矛盾,因為新的往往是不完美的,而代表新意識的領袖往往短時間內無法解決這一點。所以這裡其實也暗示了,塔爾德對新舊信念需要互相調和的觀點。

  但是接下來,塔爾德還給出了自己擔憂。

  擔憂曾經偉大的文化藝術、優秀的傳統道德也被興起的輿論所沖垮,他呼籲知識分子應該保持理性,維護這一“只有動盪是已知”的輿論世界。不過整體看來,塔爾德的結論中準確得表達出新聞業的決定性作用,說明他注意到了宏觀的社會體制對社會中個體的影響。

  讀塔爾德《傳播與社會影響》有感 篇2

  在談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們不得不先介紹一下這本書的作者。加布裡埃爾·塔爾德,他是法國社會學的創始人之一,在各個領域都有比較深刻的研究。例如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刑事犯罪學、統計學等等。這部《傳播與社會影響》在不到三十萬字的文字中完全展現了加布裡埃爾·塔爾德的思想精髓。

  之所這麼說,是因為這本書覆蓋他的全部思想和學說。其中本書在對“公眾與群眾”進行詳細的分解,還有就是“公共輿論、大眾傳播和個人影響”,在這兩個方面做出了詳細的闡述。裡面也解答了現在很多專家在傳播領域的`疑問。 其中有這麼一段“什麼是輿論?輿論是如何誕生的?……輿論的多種潮流如何匯合?如果有共同的釋放出口,這個共同出口又是什麼?”這是第九章“公共輿論、大眾傳播和個人影響”中的第一段,他用了一系列的問題來開始第九章的說明。當我們看到這些問題時,我們不由得產生了興趣。因為在塔爾德的時代就開始注意當今最為熱點的傳播問題——輿論。

  在當今各種傳媒不斷崛起,特別是網路傳媒的異軍突起。輿論隨著網路的傳播散佈到了整個社會。當然網路媒體不只是輿論傳播唯一媒介,還有紙質媒體、電視傳媒、廣播傳媒等。但是在開放的網路傳媒上,輿論表現得異常活躍。網路傳媒範圍廣、資訊量大、非官方性等因素,網路傳媒是輿論產生傳播的重要途徑。在中國這個較為封閉的國家裡,輿論的傳播是資訊公開的重要傳播渠道。《傳播與社會影響》裡面表示,“報紙只是輿論的一個源頭”這也表示在很多年以前,或者是沒有其他傳播路徑的時候,報紙是輿論傳播的主要工具。但是也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紙質媒體在傳播的作用的削弱,紙質媒體上面的輿論也表現出了資訊量不足的弱點。

  但是就輿論的深度,紙質媒體還是佔據著不可爭奪的優勢。 在本書中,塔爾德運用多學科的知識來闡述傳播方面的知識,這種闡述方式實為罕見。這樣的方式也讓我們容易理解。這本書不僅僅是傳播方面的知識,還在其他知識層面也給出了較多的闡述。我們也不能僅僅看到本書的其中一個層面,也有很多隻是需要我們去學習和研究。一個學術大家也不會淺淺闡述,我們要領會當中的深意。運用當中精髓在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

  讀塔爾德《傳播與社會影響》有感 篇3

  前面也說了,作為橋樑的輿論,連結的是真實的意見表達者,而這種真實,則是每天面對面交談實現的。

  所以塔爾德暗示了新聞業蓬勃發展下的輿論,雖然是一種社會合意,但仍要回到微觀的個體互動之間去觀察,也就是要回到面對面交談中去。

  報紙只是一個傳播的源頭,而“交談是一種經久不衰、無所不在的媒介,是一條看不見的涓涓細流。它滲透在一切時代,一切地方,雖然它未必很有規律。”

  雖然交談包含一切可有可無的討論,但是塔爾德強調“如果沒有交談,報紙就沒有用武之地......如果沒有報紙,交談也不會對任何人的頭腦產生影響。”。

  這裡我的理解是這樣的,報紙中蘊含著許多社會中反映出來的信念、態度等,如果看了報紙的人不在交談中反映出其中的判斷,那麼報紙的傳播就沒有意義,因為發明沒有被模仿,也就沒有進步可言;反過來,當人們心中的判斷,沒有媒介得以擴散,也是沒有什麼進步可言的,因為同樣得不到模仿,無法在對立中調和,影響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如此看來,塔爾德把交談、會話提到一個很高的高度。

  他認為“會話是強大的模仿動因,也是傳遞情感、思想和行為方式最強大的動因......交談著在近距離內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也許這就是塔爾德最願意看到的模仿以及調和的過程吧。

  塔爾德給交談做了很多的分類,最值得去整理的分類是以下兩種。

  一,舌戰和互動式談話;二,義務性交談和自願性交談。

  第一種中,可以類比為吵架與和解。無疑,塔爾德看到了其中的思維碰撞,以及碰撞後的和諧。社會中的人們確實是在避免矛盾,但總會發現有著新的矛盾出現,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種中,義務性往往體現著地位的不平等,和儀式性生存的存在。而自願性交談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性。而這種平等性是自古以來都難得一見的,相比之下儀式化、帶著社交目的的義務性交談更加常見。但是平等性的交談是更加現代、文明的交談形式。這裡體現現代性的就是報紙了。

  報紙具有強大的力量,“使人們在交談內容上統一,使交談更加活躍,使之在空間上異質,在時間上多樣。”

  塔爾德列舉了很多學科領域所認為的交談的結果,並指出社會學中,交談的結果和其他學科的區別,即交談的運作和輿論的變化會改變社會結構。

  人們的地位、威望、權力都會被其改變。在輿論的關注下誕生了一種特權,可以參比王室的特權。

  人們都對“至高無上”有著一定的追崇,底層的人民也會使用書信給報社投稿。書信文學在報紙中蓬勃發展,這其中就有一種明顯的變化,那就是原本在個體之間的交談,透過報紙變成了個體面對群體的交談,當這實現並且成為長久可靠的事實,那麼無疑,這個個體的威望是不斷上升的。

  所以塔爾德也指出,“報紙是一種公共的書信,公共的交談;它來自於私信和交談,正在成為私信和交談的最大的調控力量,正在給它們提供最豐富的營養。”

  那麼最後再重新回顧一下塔爾德的輿論觀。

  報紙,造就了一個龐大的、抽象的和獨立的群體——公眾,也就是輿論參與者們。輿論始於交談,在通訊的技術支援幫助下得以延申。輿論中是諸多個人意見的融合,逐漸擴大地域影響的同時形成了公共頭腦。公共頭腦其實就是一種反應判斷和需求等社會信念的集體心理,個體要與集體保持一致。隨著人數增加,輿論的強制力就越強,人們就越難抗拒。

  所以輿論在塔爾德看來不僅是一種社會控制,更是社會偏離的主要推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