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五篇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五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五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五篇1
七月,自母親做完手術後,我便讀起史鐵生的文章,從《我與地壇》開始,很奇怪,為什麼《我與地壇》會成為我的淚點,是對生命意義的崇高敬畏嗎?是對經歷人生磨難後的堅強感悟嗎?或許都不是,應該是心底最不願觸碰的,關於對母親的愧疚,對母親獨有的超越生死的情懷。
看到先生在文章中不斷表達對母親的追悔莫及,便覺得我與母親在一起的時光有種壓得人喘不過氣的緊迫感,看到母親的無微不至的呵護時。想想現在的母親在我面前就像一個害怕犯錯的孩子一般,與我相處時太過小心翼翼,不禁反思自己的行為給母親帶來怎樣的擔心、悲傷和心灰意泠。
多年前,讀到《秋天的懷念》不以為意。那時,老師點我讀課文,讀到最後“咱們娘倆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班裡調皮的男生鬨堂大笑,格外不好意思,現在想來,那時的我們是多麼的可笑,現在再次捧起《秋天的懷念》,更多的是難以抑制的潸然淚下。有些書,不是我們讀不懂,而是沒有相同經歷的感同身受,沒有曾經悲痛的歲月沉澱,永遠都是模稜兩可的看看。
有幾年的時間,我始終無法從父親離去的悲痛中走出來,甚至責怪到母親,為什麼當年不給父親找更好的醫院,可能不會有後面的意外。父親成為我們之間苦大仇深的話題,多年來,我們之間從未談及過“父親”這一話題,父親離去的那些日子,我總會一個人坐在院子裡整夜的發呆,或者走在無人的大街上,我一直覺得母親不知道我的消極,直到,母親做完手術後,我們促膝而談,聊起“父親”這個沉重的話題,她說:“當時她看到我一個人悲痛的走出家門時,害怕我晚上會出去想不開,我一個人行走在街頭時,她也曾緊跟我的步伐,卻又想辦法不讓我發現,先生說:“有我車轍的地方,就有母親的腳印”與我而言是不是:“有我踏過的每一塊磚,都留下母親顫抖的身影”,那時母親與我相處,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同時又不想傷及我的倔強。這之後,我才回想媽媽在我每一個傷心的不眠之夜到底經歷怎樣的擔憂,她和我說的時候,我真的哭了,好像心中有什麼東西被點燃了一樣,火勢蔓延,來勢洶洶,淚水矇住雙眼。
相比較我而言,最痛苦的應該是她,可她什麼都不說,還要承受我的不解和冷漠,就像先生文章中的一句話:“兒子的一切困難,在母親那裡都是加倍的”。人世間最偉大的應該就是母愛,我們都應該懂得親情。
現在,我覺得我很幸運,我和母親都從悲傷中熬過來了,手術後,母親的身體恢復的很好,我開始感恩上蒼,我想關於母親這一情懷,應該可以解釋,為什麼讀先生的文章能產生共鳴的原因,讀一段哭一段,一直哭到讀完文章,但是先生沒有我這麼幸運,他比我悲哀。當他第一篇文章發表時,想與母親分享時,母親已經不在了,這樣卑微的祈求,這一生都無法實現。
其實在先生的《我與地壇》中,不僅僅寫母愛,還有夫妻之間的恩愛,社會工作者之間的敬愛,凡此種種,皆以愛的名義,闡述生命的意義,他以溫情的文字,教會我愛母親,教會我堅強,教會我善待生活。涕泗橫流應該是小孩子該做的事情,現在長大了,該去做一些有實際意義的事情,說是彌補,不如說是陪伴吧!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五篇2
他攜著他的《我與地壇》,出現在我的語文課程中。在剛剛看到文章標題時,還以為又是什麼詞藻華麗寫景類的文章,後來才知道,這樣洗盡鉛華的文字,是建立在他多舛的命運上的,是他經歷風風雨雨之後的心靈獨白。
初讀,帶著不以為然的心理。然而看到他樸實卻不乏真情的文字,我在心裡開始歎服。“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生命長河,只有時間才是永恆。當他搖著輪椅走進地壇,浸沒在夕陽中,恍然想到自己的命運,會是一種哀嘆,更是一種沉思。他那樣深刻地剖析生與死,思考活著的意義,活著的方式,這些是我們疾走在塵世中的人所無暇顧及的。這也許是讓人害怕或絕望的問題,想清楚了卻是豁然開朗。正如他因為地壇而感恩於自己的命運,如果我們也這樣去想,會不會苦悶的生活中滋生出樂趣,平凡的日子裡綻放出奇蹟呢?
再讀,我也開始思考。隨著他眼前的風景與人事。他說,“我來的時候是個孩子,他有那麼多孩子氣的念頭所以才哭著喊著鬧著要來,他一來一見到這個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對一個情人來說,不管多麼漫長的時光也是稍縱即逝,那時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實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看似我們的生活是在由一點一滴積累至無窮地活著,其實死是早已註定的,這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有些人活的久,但不一定滿足;有些人死的早,也未必就不幸福。人生的價值與壽命不成正比,你所期盼的也未必如你所願。
這使我想到了遠方的一個老婆婆,86歲了,身體一直很健康。我與她本不是親戚,而我母親稱她為奶奶,她幫著外婆照顧孩提時的母親。幾年前,母親帶我去看她,那時候我開始記事了,看到她的生活那般困窘而不願接受別人的幫助,我的眼淚一發不可收拾。她被兒子兒媳厭棄,自己一個人住在小屋子裡,沒有地磚沒有電器,只有一張床,一個爐灶,一張小桌和一堆茅草。可她依舊是豁達的,我看著她臉上的溝壑,那是八十六年風雨留下的痕跡。她笑的很明朗,雖然有那麼一點點無奈;可是我知道,她和史鐵生一樣,也會在桑榆之時想自己活著的意義,想自己的悲哀與困苦,她也想過放棄,可是她都熬過來了,沒有什麼比堅強地活著更令人敬仰。然而最近我聽聞她得了癌症,且是晚期,也許死亡已向她逼近,可是我堅信,歷經風雨後的頑強與堅韌會讓她依舊豁達地走完人生。
再回顧自己的生活,煩惱遍地。如果我選擇一一拾起,只會更加困惑與迷茫。人生是有限的,我為什麼要糾結於讓自己難受的事,而不是多想一想以後的美好呢?滄海桑田,沒有人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你我會變成什麼樣子。傾覆或是流離,我們要隨遇而安,像史鐵生那樣,悲傷後,找到自己的方向,重新出發。這些也許現在我們還無法做到,但當我們在這條路上走了很久很久,也許有一天會突然發現,曾經的悲傷不再那麼悲傷,曾經的回憶裡亦充滿了歡樂。一切都是既定的,行走在世上,朝朝夕夕繁華與滄桑入目,是罪孽,亦是福祉。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五篇3
最近讀完了史鐵生先生的散文集《我與地壇》。
我認為史鐵生先生的創作靈感以及他寫作道路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來自於他的病痛。他終年被禁錮在輪椅上,行萬里路是做不到了,那就讀萬卷書;無法使自己的物質世界變得富饒,那就讓自己的心靈花園走向美好。他比一般人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讓心靈在天地間挾飛仙以遨遊,用更深沉的目光去審視世間萬物,向另一個世界眺望,在黑夜的寧靜中回憶白晝的喧囂,在死亡的歸途上小酌生命的悲歡離合。
史鐵生先生所有的文章肯定都是在輪椅上完成的,但文中的他很少坐在輪椅上,要麼是重回兒時重品歷史百味,要麼是憧憬未來重新生機勃勃。這麼說他在生活中好像只是沉浸在過去或不著邊際地設計下輩子。比如在《好運設計》中,他把自己設計成了一個在頂尖大學當博士生的卡爾。劉易斯,什麼都是完美的。但這篇《好運設計》是他自我點醒的一個過程,因為人是不可能完美的。一個完美的系統肯定會崩壞,學會接納自己的劣勢,這便是病痛教給史鐵生先生的。
史鐵生先生有兩篇相當長的散文是《記憶與印象》以及《記憶與印象2》。這兩篇的主要內容基本上是作者腦海中的往事,挑取印象深刻的、有意義的事敘述出來,加以“大小史鐵生”的評價,使作者對事物的評價有了多樣性,一深刻一淺顯,既不呆板,也不生澀,完全是發自肺腑,來自心底。
在《記憶與印象2》的開頭,有這麼兩句話,我覺得值得我去琢磨:“記憶,所以是一個牢籠。印象,是牢籠以外的天空。”我從字典上發現,記憶的意思是“過去的事物儲存在腦子裡的印象”,這彷彿把印象分成了兩個部分,一個是儲存在腦子裡的,一個是沒儲存在腦子裡的。因為有或有過印象的事物肯定是見過的,見過的肯定是過往的。但字典上對於印象的解釋是“感受過、接觸過的事物在頭腦裡留下的跡象”,也就是沒留下來的不叫印象。這就有些令人糊塗了。但是稍微摳一下字眼就會發現,在上文中我們解釋記憶之後,解釋印象之前,對印象的分類中把印象分成了兩類,一部分是記憶,另一部分是被遺忘的印象。“被遺忘”並不代表它從來沒來過,並且作者也說,它們只是在腦海深處深睡著,抵抗著歲月的風化,之後再突然醒來,變成平凡無奇卻令人唏噓不已的青蔥歲月。而作者筆下“牢籠外的天空”,也正是這些人生中的美好歲月。
年少氣盛的我們總以為一路的飛奔向太陽才無愧於生命,這沒有錯,我們也需要那股衝勁。但總會有東西阻擋你,或是一塊絆腳石,或是一面看起來無法逾越的高牆。如果短時間內無法翻躍,別不知所措,也別硬碰硬,那就靜下心來好好整理整理被風吹亂的衣襟,欣賞一下拂上身的露珠,回望曾灑在你身上的盈盈露珠,用心靈看穿這陰霾。最後,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睜開眼,又是一條通天大道。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五篇4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一部平和而又富有哲理的散文集,這裡面,有他對地壇細緻入微的觀察,有對母親深切的懷念,有對芸芸眾生的記錄,也有對於生死的思考與感悟。“死是一件無須乎著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的`事。”在生與死的問題上,他看得比誰都透徹,無須糾結,無須著急。我們無法做到感同身受,卻能從他的文字裡不斷汲取積極向上的力量。不管過去如何,前路如何,試著活下去。
史鐵生的身世,相對是比較坎坷的,他生於1951年,1972年雙腿癱瘓,1981年患腎病,1998年被確認為尿毒症,20xx年因突發腦溢血去世。上帝彷彿跟他打了個賭,不斷地試探著他能不能更堅強地活下去。他自己也說,“我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情,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麼要出生”,最終他告訴自己,“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件必然會降臨的節目。”這些話,飽含著常人所不可及的智慧。生不容辯駁,那就無須糾結;死必會降臨,那就無須著急。在生與死麵前,上帝絕不會拋棄任何一個人。
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個評價,就說以燒水來打比方,普通人可能也會去思考生命,但他們只能燒到五、六十度,頂多到七、八十度,而有那麼多缺失性體驗的史鐵生,把這壺水燒開了,他燒到了一百度。但生死這個問題太大了,也太難以捉摸,感同身受是做不到的,僅靠想象也不可以。可能真的是,唯有真正走到那一步,才會有這樣的思考,所謂“不平而鳴”、“發憤著書”,大概也是這樣的道理。而我們,只能用自己淺薄的語言來謳歌我們所能看到的史鐵生的偉大。
人們喜歡用"向死而生"這個詞來形容他,說一個人的身體若無法行走,那他的靈魂一定走得很遠。但如果仔細讀一讀他的文章,看看他的經歷,就知道他的每一步都走得很艱難。他只是用很平和很平淡的語言來記錄生命,心裡卻也憋著一股勁,也在心底與生命作著抗爭。但命運對於他來說是不公平的。我們不好說他是一個樂觀主義者,但他卻勸說著自己接受苦難: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每次讀到這句話,心裡就會“砰”地觸動一下。很難從某種意義上對這句話做個闡釋,但卻總在冥冥之中從中得到一些鼓舞的力量。不是“算了吧”,而是“再拼一把吧”。生命的起點如何,已經擺在面前,我們無法改變,我們能做的,就是“怎麼活”。至於要怎麼活,需要時間來給出答案,也需要我們自己來給出一個結尾。
曾經看過一個小故事,我以前只把它當做雞湯文。一位年輕人去找一位老人算命運,老人一一指出他手中的生命線、愛情線、智慧線、命運線,接著讓他握緊了手,並問年輕人:你的命運在哪裡?年輕人不以自主地回答:我手裡握著啊。老人笑而不語,年輕人頓悟而去。以前總把它當做一篇雞湯文來看,但日復一日,對這個故事的敬佩卻越來越多。以後的我們,可能並不會一帆風順,可能會遇到我們目前想象不到的問題,但是我們可以在短暫的情緒失控後坦然去面對。我們來到這個世上,總有一天是要回去的,在這裡的每一天都是賺的,為什麼不好好地再活一活,為什麼不精彩地過呢?
每讀一次,便又獲得全新的力量。(劉巧)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五篇5
“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潭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沒有肥力的沙漠。”讀罷《我與地壇》,我能感覺到史鐵生以殘疾之軀渡過充實人生,其中飽含了他對人生的感悟和對親情的謳歌。文章字字珠璣,洋溢著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
“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園中凋零蕭瑟的景象出現在史鐵生的面前,必定使他聯想到了自己的病體殘軀,不幸遭遇。中國文人自古以來都有這種感觸,杜甫,蘇軾……都曾經觸景傷懷。而史鐵生卻從殘疾生命裡體現了不服輸的精神,他堅強的崛起,豁達坦蕩。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他看到自己的身影。
他兩腿殘廢後,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當他一天到晚耗在園子裡看著來來往往的行人,心中該是多麼的難受啊。可是他也看到了滿園的草木競相生長,看到世界自然萬物生機勃勃。我相信他心中一定充滿了希望。反觀我自己呢,經歷了幾次考試的失敗之後,態度消極,彷彿對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抱著失望的心態。直到這次暑假回家,一天早上我看到爺爺一大早就跑去砍了幾根竹子回家。我心裡一陣疑惑:都八十幾歲的老頭了,整天瞎折騰什麼呢?下午我出門時,卻發現他已用竹子編好了一個雞籠的底座。爺爺見我出來了,忙擦了擦臉上的汗水,一個勁的衝著我笑。
我不知為何突然臉紅起來,忙把頭扭過一邊去。是啊,我有什麼資格接受這純樸的笑容呢?就因為幾次考試分數不理想,遲遲不能從失敗中走出來,整天唉聲嘆氣的。我看著自己小腿光滑緊緻的皮膚,一個本該陽光向上的少年,卻藏著一顆自甘消極的心;而一個年過八十,肌肉鬆弛的老人,卻懷著一顆熾熱的心,這多麼令人無地自容啊!
“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我聽見回答:她心裡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涉世未深的人總喜歡新鮮好玩的東西,而盡歷風霜的人們卻喜歡經歷歲月打磨的東西。母愛,就是一場經歷打磨愈發溫潤的玉石。而史鐵生的母親,就像那座地壇,歲月不斷的打磨著她,琉璃遭蝕、硃紅淡褪、高牆坍圮、雕欄散落……歲月使她的青春褪去,卻使老柏愈蒼幽,荒滕愈茂盛——這是她對兒子的愛!這樣的母親,融化了史鐵生的苦悶和憤怒,讓史鐵生看到了處處蟲鳴的午後,鳥兒歸巢的傍晚。而我們的母親又何嘗不見如此呢,承受來自生活的巨大壓力,肩負教育子女的重擔,還要包容我們的不理解所帶給她的痛苦。因此,我們應當慶幸母親安在,及時行孝。
地壇中既有蟲鳴鳥叫,也該有芸芸眾生。一對老夫婦,一個唱歌的青年,女教師,長跑運動員的女孩,他們給作者鼓勵和感動,而我想在作者心中,無論幸運或者不幸,他們都已得到作者最真摯的祝福了吧。相信作者在這裡已找到了生命的意義,並堅強地走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