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的人生哲學》讀後感

《叔本華的人生哲學》讀後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叔本華的人生哲學》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之前看到一段話:人到中年,發現自己能抵禦外界侵擾和認識自我的重要途徑,就是構建自己的哲學體系,在這個體系中能夠邏輯自洽,有堅定的精神核心,情緒波動時能問一句初心是什麼並得到答案歸於平靜。雖然我還沒到中年,且離中年有一定的距離,但我卻很想也擁有這樣的一個精神體系,恰好同學送了我一整套哲學的書,我打算一本一本地看,想要從別人的哲學思想中獲取自己需要的內容。

  說來慚愧,自工作以來,看書的時間都碎片化了。一方面由於近似於銷售的工作很忙,每天都有很多急需解決的工作內容,另一方面講哲學的內容不像小說一樣,需要去不斷琢磨,有時閱讀中斷,再想續上的時候只能重新開始。囫圇吞棗的閱讀,又讓我對內容只有個大概的體會,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看不懂哲學書。當然,哲學的內容想要深刻理解的話,確實會很難。

  這個月看的書叫做叔本華的人生哲學,裡面詳細的闡述了叔本華自己的哲學體系。我能明顯地感覺到不同的人生經歷對於哲學體系有著很深的影響。書本中對叔本華的人生經歷有過詳細地描述,但我覺得略顯冗長。於是,我去百度百科,並且精簡了一下:叔本華出生於德國的一個銀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父親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後因發瘋,投水自殺身亡。母親是當時頗有名氣的作家,與歌德等文豪有所交往。他和母親的關係一直不好,隔閡很深,最後關係破裂。叔本華繼承了父親的財產,一生過著富裕的生活,叔本華因肺炎惡化死後,將所有財產捐獻給了慈善事業。

  我大概是唯物主義,為什麼說大概,是因為我並沒有自己的整套哲學體系,只是覺得唯物主義是對的,所以剛開始接觸叔本華的哲學體系是不太理解的,有很多地方我都不認同。而且他有很強的悲觀主義傾向,這也是我不太喜歡的。

  所以我在開始的階段,就有個問題,他為什麼會這樣想。

  當我有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我對哲學的理解在最為淺薄的層面。我能明顯的感覺到,哲學體系和數學體系一樣,都是需要嚴密地證明,在理解叔本華的哲學體系時我應該像學數學時先從最基礎的公理出發,進而延申下去,得到定理,得到引理,最後能夠發現所有的`內容又匯聚到一個或者幾個點上。

  不過這之間的不同點在於,數學體系是以客觀內容搭建起來的,拋開最前沿的內容,大家所認同的內容都是一樣的。而哲學體系不同,不同的出發點會導致不同的內容。

  這篇讀後感是我邊讀邊寫的,讀到這裡我又有了一個新的想法。不同的哲學體系雖然出發點和內容都不一樣,但是結構會不會很接近,就像數學中的很多方向,研究不同的內容,但是結構很像。

  只可惜自己認識還過於淺薄,回顧這篇讀後感,有一種毫無乾貨的感覺,只是寫出了自己的想法,對內容的思考並沒有多少,希望能在今年的閱讀過程中,提高自己的認知和體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