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蘇軾《定風波》讀後感
讀蘇軾《定風波》讀後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蘇軾《定風波》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少年成名,驚才豔豔,中年烏臺詩案被貶,後重啟為丞相,一生多次被貶謫又再起,實為跌宕,精彩的一生。這首記事抒懷之詞,就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有官名,卻沒有實權。詞人與朋友春日出遊,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從而吟出了這首定風波。
《定風波》是蘇軾的詞作。定風波:詞牌名。又名“卷春空”“定風波令”等。雙調六十二字,前段五句三平韻兩仄韻,後段六句四仄韻兩平韻。
中仄平平中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蘇軾在與友人出行途中偶然遇到下雨,狼狽,單的卻“餘獨不覺”,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上片著眼於雨中,雨很大,沒有帶雨具,這讓同行的各位都很狼狽,但是作者並沒有感覺到,就任憑它大雨去打在身上了。
前段聽到“穿林打葉”的雨聲,並勸慰自己不去狼狽躲雨,不如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雖然簡陋,但是作者認為這輕便的裝束勝過馬匹。“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正所謂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後段寫出在和朋友出行喝酒,在微微寒冷的春風中,被冰冷的雨水醒酒,感覺到身上溼漉漉的冷,但是山頭有些店太陽出來了,太陽出來的不多,就一點點的光亮,小雨過後,此時的陽光給作者帶來絲絲的溫暖,但是就是讓人就感覺有一些暖和了。山頭的太陽斜斜的照在身上,酒醒,雲開,雨畢,陽光風吹的寒冷帶來一絲溫暖,此時的一切都是正好。
下雨這種天氣,尤其是沒帶擋雨的雨具,就會覺得很冷,很不舒服,但是作者在這種境遇下也不擔心。他遇到困難,于丹困境,但是沒有逃避的辦法,他被貶黃州,差點被朝廷擠壓的丟掉小命,這也是他必須面對的,沒法逃避的,正如這場雨一樣。但是蘇軾的巧妙手法在於,他沒有提到這場雨是多麼的大,多麼的難過,因為他不覺得這是多麼大的事,這些困難已經過去了,他能抗得過去,並以此為樂,這就是對那些要打壓他的人最大的嘲諷來了。
回首向來蕭瑟處,作者回想經年閱歷中的風風雨雨,蕭瑟人生,不如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在官場政治中遇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不止是最後一句的“回首向來蕭瑟處”指的是作者生平中遇到的挫折,不順利,官場爾虞我詐。這整場春雨的到來,更暗示作者此時被貶的困難際遇,他回首看著這走來一路上的泥濘坑坑窪窪的地“雨”代表作者收到的挫折,但作者並不像同時遭受貶嫡的有人一樣倉皇逃竄,他像享受這場突如其來的雨一樣體會這場貶嫡。“也無風雨也無情”不僅暗示了雨過後作者身處的天氣環境,還暗示了作者此時的心態。並不大喜大悲,安然處之。
很多人認為,他是在困難中尋找解脫,自我慰藉,但是我更覺得是,他面對這種生死邊緣的困難,並不是很在意,他的詩詞裡面有一種“沉重的天高雲淡”。沉重是因為他所受到的痛苦和貶謫都是真實的,而天清雲淡就是他知道自己總有一天會東山再起。
他人生中有一種大起大落的反差,他經歷過最輝煌的,也有罪落魄的,他在年少被歐陽修看中,成為京師裡的大紅人,科舉考試為第三等,是百年難遇的人才,每當有新詩就被人哄搶圍觀。他也在罪年輕的時間裡回家給父親守孝三年。而後還朝的轟動與自請離京的單薄,讓他經歷了很多的曲折,自然,烏臺詩案的大起大落也無法讓他再有什麼起伏。
起起落落本就是世間亙古不變的法則,有得意就有失落,這本就是人生,中年的蘇軾,大概就是抱著這樣的心態生活著吧。
他是天才,是年少的驚才豔豔,他本就是適合於在官場中沉浮,恃才放曠,不是每個人都有李白那樣的“瘋狂”,但是他們都有自己的抱負,自己小小的野心。他有才華,那個人不希望自己的才華能報效國家呢,但是沒有辦法,他只能選擇平淡和壓抑。但是此時的蘇軾,能選擇的只有平淡,在平淡中蟄伏,正是“沉重的天高雲淡”。
這首詩讓我想到了蔣捷的《聽雨》三段人生的境遇,不同的年齡,心境就真的不同吧。“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這樣兩句無可奈何的話,總結了他“聽雨”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