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與生活》讀後感

《地理學與生活》讀後感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地理學與生活》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我從小就喜歡地理,初中時期第一次接觸到地理學科就瘋狂地迷戀上了地理,喜歡去了解世界各國的風土人情,初中的地理會考成績成績也是很理想,所以這更加激發了我學習地理的熱情。到了高中階段階段的我又重新開始學習地理,然而隨著文理分科,更加偏向學理科的我不得已而放棄了地理。也許是天意,本以為以後再不會接觸到地理的我在大學裡學習了地理專業,透過專業的地理學習和老師的講解,更加拓展了我的地理專業素養。參加工作之後,有了收入,我就常訂閱一些地理期刊,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地理知識。

  最近我閱讀了地理學與生活,整本書理論性極強,但又不似教材般枯燥乏味。其作者是這三位學者:1。阿瑟·格蒂斯,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獲學士和碩士學位,華盛頓大學獲博士學位,與人合著多本地理學教科書和兩本地圖模式分析專著。任《地理分析雜誌》編輯和《地理分析》與《區域科學論文集》編委多年,以及聖迭戈州立大學伯奇地理研究所所長。20xx年,榮獲美國地理學家協會傑出學者獎。2。朱迪絲·格蒂斯,獲密歇根大學學士、碩士學位。她和丈夫阿瑟·格蒂斯是中學地理學計劃的原作者之一,併為新澤西州普林斯頓教育委員會系統開發了教育資料。3。傑爾姆·D·費爾曼,獲芝加哥大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除了在韋恩州立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任客座教授外,主要在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任職。教學與科研興趣總體上集中在人文地理,特別是城市與經濟地理,以及地理文獻、俄國與獨聯體地理和地理教育等方面。

  本書共十三章,分四篇,囊括自然地理學、人口地理學、文化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等分支學科。全書以介紹地理學的發展、核心概念,以及四種系統性傳統為開端,四大傳統獨立成篇。前三篇專門介紹地理學的分支學科,而區域分析傳統作為最後一篇,利用前三種傳統和主題,並透過相互參照對其進行綜合。相對於其他地理學書籍,本書特別突出了地理學與生活的相關性。對人體有害的天氣現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垃圾與危險廢物的處理等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均有涉及。平實、生動的文字與豐富的例項,使本書極具可讀性,讀者透過本書亦會獲得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插圖生動形象,使用的例子極具典型性。地理學是什麼?很多人對地理學一詞只是聯想到位置處在何處,這本書告訴我們,地理學要遠比地名和位置豐富的多。地理學是研究空間變化的一門學科,是研究地球表面的事物從一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是如何不同和為何不同的學科。更進一步說,地理學是研究所觀察到的空間格局是如何隨著時間而逐漸形成的學科。

  那麼為什麼人們要研究地理學呢?有三個理由說明人們為什麼要研究地理學。第一,地理學是唯一一個關注於瞭解不同地區自然現象和文化現象為什麼不同和怎麼不同的一個學科;第二,對地理學和地理學論題的廣泛關注,對於瞭解每日新聞報道中的國家與國際問題非常重要;第三由於地理學的研究領域如此廣泛,因此有極為多樣的就業機會等著投身該學科教育的人們。

  本書內容較多,我將重點就地理學的工具——地圖為例來談一下我對本書的認識。地圖對地理學具有特殊意義。地圖是地理學家進行空間分析的首要工具。出於種種理由,地理學家感興趣的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格局和相互關係,往往不容易得到解釋。因此,地圖就成為地理學家必須而獨特的工具。只有透過地圖才能把任何一種空間分佈和相互作用減少到一種可觀測的'尺度、將其分離開進行個別研究,並將其組合或重新組合起來以揭示不能直接量測的相互關係。地圖是最古老、最基本的溝通工具之一。對地理學家而言,地圖就像文字、照片和定量分析技術哪樣都不可或缺。

  現代地圖繪製源自17世紀。有三項關鍵性進展使編制地表特徵的地圖既能令人滿意又有可能性,這就是重新發現古希臘地球科學家的著作、越洋航線,以及印刷機的發明。後來人們又引入經緯網來進行空間定位,經度和緯度均用度數表示,這樣就可以精確的確定某地在地球上的具體位置。

  但是把曲面上的地球表現在平面地圖必定會產生失真,任何一種投影都會使地圖的面積、形狀和方向失真。製圖員選擇最合適其目的投影,他們可能選用等積投影、正形投影、等距投影,或者選用能表示從一點到所有點方向都正確的投影。不過,許多有用的投影都不具備這些特性。

  大比例尺地圖中最精確最有用的是國家主要地圖機構出版的地形圖方。這些圖方資訊豐富——既有自然景觀又有文化景觀的資訊,可應用於多種目的。

  地圖在地理學中的重要性越來越顯著,那麼它對我們日常的地理教學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呢?接下來我將就本書在地理教學方面對我的啟發談一談我的看法。

  地圖是事物表象和空間分佈的資訊載體。在地理教學中學生透過地圖獲取相關資訊,增長自身知識,它是學生獲得知識的源泉。在地理教學中,地圖透過對事物的直觀展現,簡潔、一目瞭然的特性使學生可以更加迅速地瞭解相關知識,在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學生由於受年齡等多方面的限制,對事物的瞭解較為欠缺,更多的還是透過書本上的文字描述,然而文字描述與地圖相比缺少了一種直觀性,學生在教師的講解過程中,理解的往往會有所偏差,遠遠沒有地圖給人帶來的直觀,使人一目瞭然。在這一方面,地圖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如在講解歐洲地區的風土人情時,直接透過地圖來展示遠比教師講解千萬遍更有效果,學生的印象也會更加深刻。在新課標的實施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知識,更多的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地圖的使用對於學生的能力培養有著重大的幫助。

  合理利用地圖有利於學生髮散思維的培養,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地圖可以準確地反映地理事物以及地理要素的集合和相互聯絡,教師可以透過對地理知識的歸納整合,使學生學會一圖多思、一圖多用,使學生的認識不斷深化,同一地圖從不同角度觀察還可以加強對學生散發思維的培養。如在講解水系問題時,在水系的補給問題上既可以從這型別的圖表中看出地勢的高低,還可以看出其他的知識,如洋流的流向分佈及其形成原因,透過圖都可以直觀展現出來。對於題目,不是為題目而講解題目,在講解的過程中更要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師在講解知識點時更多是隨性講解,有時講解缺少一定的條理性,學生頭腦中閃現的情景也是沒有條理的,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透過將與之相關的圖片有條理地逐一講解,使學生的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相結合,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地圖在地理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而學會讀地圖,學生學習會越來越輕鬆,教學效率也會越高,學生關於地圖的知識掌握得越多,越有助於提高學習能力,那麼學習地理就會變得有滋有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