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的本質》讀後感

《貧窮的本質》讀後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貧窮的本質》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經濟學家(及其他專家)談論哪些國家的經濟在增長,哪些國家的經濟沒有增長,這看上去沒有任何用處。一些國家由經濟癱瘓轉變為經濟奇蹟,如孟加拉國和柬埔寨;另一些國家的經濟從“模範”淪落到谷底,如象牙海岸。回顧過去,我們總能找出合理的理由解釋過去發生的事情。但事實是,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很難預測哪個國家的經濟會增長,也不明白為什麼有些事會忽然發生。

  鑑於經濟增長需要人力與智慧,但無論何時,如果男人和女人都受過良好的教育、擁有健康的身體,如果市民們在為孩子投資方面具有安全感和信心,讓孩子們走出家門,到市裡去找一份新工作,那麼人們就更容易擺脫貧困,這看上去似乎是合理的。

  或許,到那時,人們需要長久致力於擺脫貧困。如果不幸和挫折不請自來,氣憤與暴力佔據上風,那麼能否擺脫貧困,我們尚不可知。一種有效的社會政策可以使人們遠離失敗,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會失去什麼,要讓國家在其所處的時代騰飛,那麼這樣的政策或許是關鍵的一步。

  如果所有這些都不正確,如果國家政策不能帶來經濟增長,那麼盡一切可能來提高窮人的生活質量,不再等待經濟刺激,將是大勢所趨。第一章中對道德問題的討論使我們在某種程度上知道了如何擺脫貧困,我們不能容忍浪費窮人的才幹和生命。正如本書所討論的,儘管我們沒有根除貧困,但我們知道有些事情或許可以改善窮人的生活。具體見以下5個方面。

  第一,窮人通常缺少資訊來源,相信那些錯誤的事情。他們不清楚給兒童接種疫苗的好處,不明白基礎教育的重要性,不知道該使用多少化肥,不知道哪種方法最易染上艾滋病,也不知道政治家們每天都在做些什麼。在他們發現那些堅信不疑的信念是錯誤的之前,他們會做出錯誤的決定,這些決定有時會引起嚴重的後果。如果女孩們與成年男子發生性關係並且未採取避孕措施,或農民使用兩倍於正常量的農藥,這些事情的後果都是嚴重的。例如,由於人們不確定接種疫苗有哪些好處,再加上辦事拖延的習慣,導致很多孩子失去了這樣的機會。如果公民盲目選舉,他們很可能會選擇同種族的候選人,儘管這樣做會使頑固和腐敗問題變得更嚴重。

  有很多事例可以說明,一條普通的資訊可以帶來巨大的變化。當然,事情並不總是如此。要想產生這樣的效果,這條資訊必須具備以下特點:它必須是人們尚未知曉的(如“婚前禁止性行為”是人人都知道的,效果不明顯);資訊的釋出方式必須是簡單而有吸引力的(電影、電視劇、精心設計的報告單);資訊的來源必須是可靠的(有趣的是,媒體看上去似乎是可靠的)。因此,當媒體釋出資訊稱政府做得不對,政府將花費大量的成本來挽救自己的信譽。

  第二,窮人肩負著生活中的多種責任。你越富有,越容易做“正確”的決定。窮人沒有自來水,因此,當市政府對水進行氯化時,他們不能受益。他們買不起速溶的強化營養型麥片,因此不得不想辦法確保他們及自己的孩子得到足夠的營養。他們沒有自動扣除功能的.儲蓄計劃,例如退休計劃或社會保障,因此要想辦法存些錢。做這些決定是困難的,因為它需要人們考慮當下或前期做出少量付出,而回報很可能在遙遠的未來。人們拖延的習慣會把事情搞砸。對於窮人,更為麻煩的是,他們的生活本來就很困難:他們中的一些人做著競爭激烈的小本生意,剩下的大部分人打散工,總要為找到下一份工作發愁。這說明透過做正確的事情,他們的生活就會得到很大改善——降低加鐵/碘鹽的生產成本,使人人都買得起;銀行提供存錢容易但取錢代價會稍高的儲蓄賬戶,讓每個人都能享有,如果有必要的話,政府可以對銀行進行補貼,以彌補其帶來的成本費用;在自來水昂貴的地方提供清毒劑以做淨水處理。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

  第三,一些服務於窮人的市場正在消失,或是在這些市場中,窮人處於不利地位。窮人存款所得的利息(如果有幸擁有一個賬戶的話)是負利息,但貸款的利息卻很高。針對窮人的醫療保險市場尚未健全,儘管醫療問題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影響。

  在一些案例中,技術創新或制度創新可以彌補市場發展的不足,例如小額信貸市場,它向窮人發放小額貸款,利息不高,人們支付得起;又如,電子轉賬系統(用手機等)和個人識別系統可以在未來幾年大幅削減銀行成本。但是,我們還應認識到,這類市場的興盛不僅需要靠自身的努力那麼簡單,有時需要政府的支援。

  我們應該認識到,這可能會產生免費贈送的產品或服務(如蚊帳或到保健中心做檢查),甚至獎勵人們做有利於自身的事情,雖然這聽上去有些奇怪。各類專家都不信任這種免費發放的產品和服務,即使是從純粹成本效益的角度來看,這也可能有些誇張了。相對於收取一個固定價格來說,免費向每個人提供服務的成本常常更低。在某些情況中,這可能需要確保市場所售產品的價格具有足夠的吸引力,允許市場得以發展。例如,政府可以補貼保險費用、發放代金券,而家長則可以在任何一家學校(公里或私立)使用,或是強迫銀行向每個人提供免費的賬戶,只收取象徵性的費用。我們有必要記住,這些得到補貼的市場需要受到嚴格的監管,確保其運轉良好。例如,如果所有家長都能為自己的孩子找到合適的學校,那麼學校代金券就非常有用;否則,這可能會成為為精明的家長提供又一優勢的方式。

  第四,貧窮的國家不會因為貧窮或其不堪回首的歷史而註定失敗。的確,在這些國家,事情很難辦成:一項關於幫助窮人的計劃由於被某些人接手而失敗了;教師教學散漫;建築施工時偷工減料,車輛超載以致道路塌陷等。這些事件幾乎與那些精英們的經濟陰謀無關,主要是由於制定政策時出現的錯誤造成的,包括無知、意識形態和慣性。人們期望護士完成普通人無法勝任的工作,但從沒有人想過修改護士的工作職責。在印度,一位政府高官曾告訴我們,村裡的教育委員會成員包括優秀生的家長和差生的家長。當我們問他們如何評定好壞的標準時(直到四年級才有考試),那位官員立刻轉移了話題。然而,由於惰性,這些荒唐的規定目前還在生效。

  如果表達正確的話,在不改變現有社會及政治結構的情況下,有可能對管理和政策加以改進。即使是在“良好的”制度環境下,改進的空間仍是巨大的,而在不好的環境下也有一定行動的空間。只要確保每個人都被邀請來參加村莊會議,對政府工作人員進行監督,並讓他們為自身的瀆職而擔負起責任,對各個階層的政治家進行監督,並將這一資訊與選民分享,向公共服務使用者們說明他們應期待什麼——醫療保健中心的準確工作時間,他們應當拿到多少錢(或是多少袋米),那麼,一次小的變革便可以實現。

  第五,對於人們能做什麼或不能做什麼,最終常變為自我實現的預言。孩子們放棄上學是因為老師(有時是父母)認為他不夠聰明;水果店老闆不努力還貸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還會負債;護士不上班是因為沒人對她們在崗位上的表現抱有期望。改變人們的期望是不容易的,卻並不是不可能的:當看到村裡出現了女官員時,村民們不僅不再歧視女政治家,甚至開始認為自己的女兒也具備這種發展潛力。更重要的是,成功能帶來更大的成功。當一種情況得到改善時,這種改善本身就會影響人們的信念和行為。因此,在啟動一個良性迴圈時,人們不應害怕必要的付出(包括現金)。

  除了上述5個原因,我們還有很多本該知道卻不知道的事情。這本書旨在對這些問題拋磚引玉。如果我們拒絕懶惰和公式化的思考模式,如果我們傾聽窮人的心聲,理解他們的邏輯,那麼我們就能制定一套有效的政策,也能更理解窮人的生活方式。基於這種理解,我們可以發現貧窮的原因,並找到解決的辦法。

  關於宏觀經濟政策和體制改革,我們不想做過多評論,但也不會忽略這項事業所暗藏的邏輯:小的變化可以帶來大的影響。腸道寄生蟲可能是你最不想提的話題,但是肯亞的孩子為此需要在學校接受治療,時間長達兩年,而不是一年(成本是每年每個孩子1.36美元),他們成年後平均每年多掙20%,即一個人一生多掙3 269美元。如果殺蟲工作更加廣泛,它所帶來的影響會更小:如果腸道寄生蟲被消滅,那些孩子可能早已投入了工作。我們注意到,20xx—20xx年,肯亞人均收入可持續增長率創歷史新高,為4.5%。如果我們撬動經濟政策的槓桿,那麼該地經濟會呈現前所未有的增長,4年內人均收入將提高20%,但是,這樣的槓桿並不存在。

  我們不能保證消除貧困。一旦我們承認這一點,我們就獲取了充足的時間。貧困已跟隨了我們幾千年,如果我們打算在50年或100年內消除貧困,那就行動起來。至少我們不能再假裝已找到了解決的辦法,我們應與全球其他人一起聯手努力,讓這個世界再沒有人每天依靠99美分生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