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審視,保持謙遜——讀《終身成長》有感
自我審視,保持謙遜——讀《終身成長》有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自我審視,保持謙遜——讀《終身成長》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一直認為,自我審視是要時時刻刻並終身進行的學問。
現在17歲的年齡,從小時候一直耳熟能詳的名人傳記,甚至寓言故事和名人名言中的道理,架構著我的“三觀”。但我常常發現,幾乎所有事都沒有確定性和唯一性。
《終身成長》是美國作家卡羅爾·德維克的著作,書中主要議論了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和成長性思維。作者用上課發言的例子,對這兩種思維的含義和區別進行了大致闡述:敢於上課發言的'人會想:“我說出我的見解,是為了讓老師發現我的問題,從而協助我解決問題。”他們一般不會考慮說錯答案後自己的尷尬和同學的鬨笑,這就是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反之,固定型思維的人,不接受別人的意見,甚至懼於別人指出自己的問題,固步自封。
我認為的自我審視,可歸類於成長型思維。以前在我的認知裡,事物的兩面性一定有一面是錯,另一面是對,就算沒有明確的理論界限,感性上也會有善惡之分,但現在的社會中,“老人倒地,路人不扶”,可能是怕老人“碰瓷”;“店老闆怒打小學生”,可能是“熊孩子把可樂澆在了鋼琴上”……這些事不斷重新整理我的認知,透過我認為解決許多事的“通策”——換位思考也無法得到準確做法。
當我試著陷入“當事人”的“思想誤區”後再醒悟過來時,我意識到許多問題解決不當大多是因為“當事人”雙方某些方面認知欠缺。就像小時候,媽媽和老師告訴我要樂於助人,我就會幫老爺爺推車,而不會先思考老爺爺會不會是壞人,我認為幫助別人是對的,我就會去做。知道的越多,顧忌越多,後來取捨的一般標準,都是以自身利益為主來進行考量了。
成長要求我們廣泛認識並學會接受,但一定別太唯心,多在客觀角度看問題,看自己。同時,應時刻保持謙遜的態度,善於採納他人意見才能更好的自我完善。我認為每一個給我提出建議,指出問題的人,都值得感謝,他們使我發現自身問題從而不斷提高。只是對於他人的評價,要善於分辨,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生活瞬息萬變,需要時刻自我審視,並保持謙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