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太陽照常升起#

讀後感#太陽照常升起#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後感#太陽照常升起#,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說以1924年至1925年這一歷史時段和名城巴黎為背景,圍繞一群在感情或愛情上遭受過嚴重創傷或者在戰爭中落下了嚴重心理或生理機能障礙的英美男女青年放浪形骸的生活以及發生在他們之間的情感糾葛而展開,反映了這代人意識覺醒後卻又感到無路可走的痛苦、悲哀的心境。

  其實看完這本書我不太清楚這本書講了什麼,沒有特別鮮明的故事性,甚至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轉折。好像是一種記錄,記錄了一群人的交織在一起的愛恨,一場狂歡,狂歡之後的落寞。

  分為三部,第二部應該是高潮?鬥牛士,酒吧等等,是經常出現的元素。書中的人物並不複雜,傑克(我),科恩,比爾,邁克爾,布蕾特(一位,呃,神奇的女性,一位異性吸引力很強的女性)。

  看的時候不太懂作者想表達什麼,後來參考了迷惘的一代。書中確實給人迷茫的感覺,忘我狂歡,而後落寞,尋求嗜血的刺激,如同鬥牛士,也是書中的一群年輕人。

  參考一點百度,主題無疑是戰爭在生理、心理、倫理等方面對“迷憫的一代”所造成的嚴重損害。這部“情緒結晶式小說”不以情節取勝,而在於著力表現這一代人在生活方式、價值取向上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在於宣洩他們的情緒,展示他們複雜矛盾的心態和心理發展歷程,並由此深入挖掘和直接表現他們對世界的認識。這一代人所有的夢想、信念和單純都已被戰爭和現實的殘酷擊得粉碎,人生的目標已經死亡,他們在毫無節制的酗酒和縱樂中品嚐著內心的'絕望和悲哀。

  小說中的傑克(我)集中體現了“迷惘的一代”的主要特徵:他雖然頭腦冷靜、性格沉穩,但他已變得漠視一切,不再相信任何價值觀念和倫理規範,不再相信諸如親情、友情、愛情、宗教信仰等等這些傳統的希望之源,唯有縱酒宴樂能給他帶來一時的快慰和解脫,即便是富有閒情雅趣的旅行,也每每成為豪飲的藉口。

  酗酒是這部小說中出現頻次最高的話語題材,這不僅是因為這夥飽經磨難的才子們常常“借酒澆愁”或“以酒會友”,在酣飲爛醉中暫且忘卻傷痛,或藉此來發洩心中的憤慨,更因為這種酗酒行為本身就是對美國政府當年所頒佈的“禁酒令”的公然蔑視和對抗,對父輩所遵從的宗教文化和道德說教的譏諷和反叛。小說中唯有自命清高的科恩從不酗酒,因而與他們不是“一路人”。責任感的缺失、“對什麼都無所謂”,是“迷憫的一代”的另一特徵:傑克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但他對工作毫無激情,總是漫不經心;儘管他偶然也去教堂,卻懷疑上帝的存在;他從不願過問任何是非紛爭,即便對能夠出手相助的事情,他也漠然置之,袖手旁觀。例如,在對待科恩與佈雷特之間的情愛問題上,他始終無動於衷,科恩為情所因而痛不欲生,他卻不屑一顧,反應冷淡。布蕾特則常常隨心所欲地玩弄男性於股掌之間,尤以挫傷有錢男人的自尊為樂。她的未婚夫邁克爾對她更是放任自流,他自己也置事業與家庭不顧,常常舉債酗酒,長醉不醒。海明威在感同身受地記述和批評“迷憫的一代”追求享樂、靈魂空虛的精神狀態的同時,對這一代人也寄予了深厚的同情和理解,並希望世人能以此為鑑,放眼未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