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讀後感

《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聽完這本書,我最大地收穫是作者質疑既有科學理論的依據——把小白鼠的被化學制劑注射或受虐待產生了致死的身理反應,推演為人類感受後壓力會導致病變的結論,從而認為壓力是有害的。而實際上這並不正確,甚至聽上去都不和邏輯!

  其實我們在很多情況下,都會把一種現象用理所當然的邏輯“通感”化,從而得出一個貌似正確的結論。驀然回首,我們吃的絕大多數西藥都是這種採用的動物實驗得出的藥物反應結論,真是細思極恐!

  這種以管窺豹的事情讓我想起高中參加作文競賽時的那篇零分作文。那是一篇議論文,給出的場景是:某市搞了一次調查,組織全市數十名三好學生考試,結果考完後考場留下很多稿紙。就此要我們論一論這一代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何如此不堪。我覺得這種調查方式太過以偏概全,就洋洋灑灑針地砭了一番。結果創下了學校作文競賽零分的紀錄,恐怕至今無人能破吧。

  還是言歸正傳吧。壓力是一種對在乎事務發生負面意外而產生的'中性情緒體驗。就好像我們被碰到會疼,吃了酸的會產生唾液一樣。它是一種意識的警示,正是由於產生了壓力人們才會重視、才會思考、才會努力,也才會人為地使事務向期望的方向發展。所以壓力對事物的發展是正向的。

  壓力對人們身心產生什麼樣作用,其實是歸結於人們自己如何主觀認知壓力的。“認為壓力會對身心有害”這種意識,才是對身心有損害的。這就好比飢餓感,正是因為我們需要進食,當身體缺乏食物時就會感到餓,這本身是正常的,這樣才會促使自己吃東西補充能量,否則你會虛脫,只不過我們覺得飢餓這種感受是不舒適的。但若果你認為飢餓感對身體有害,不是去吃東西而是因此夜不能寐或者去吃藥麻痺這種感受,那對身體才是有傷害的。又或者你採取不間斷地吃東西來杜絕產生飢餓感,那麼至少你的腸胃會也會因此出毛病。其實當在乎的事物發生偏離,我們感受到壓力時,積極地採取措施予以糾正,使其達到自己的預期或者加以理性地加以分析及時調整自己的預期,正是“變壓力為動力”的意義。

  所以從行為學的角度來分析:“感受——認知——行為”是我們對待事物的三個環節,而我們往往會把感受等同於認知,缺乏理性地分析,從而採取了錯誤的行為。所以說跟著感覺走往往是很不靠譜的。

  壓力產生於我們遇到的矛盾和挑戰,是人們不適應的一種心裡反應。人終其一生都會有壓力相伴,概莫能外:嬰幼兒受驚嚇或餓了,有壓力會哭、會鬧;學生少年面臨考試,有壓力會緊張焦急;成年人迫於生計、急於發展有壓力,會恐懼彷徨、積心處慮;老年人望子成龍,有壓力會寢食難安、身心憔悴......

  所以既然是無可避免的東西,那麼唯有調整自己的心態,積極地認知壓力才能正確的應對,讓我們進入新的適應狀態。

  畢竟所有的人生都有兩個節點是一樣的,那就是生和死。這兩點之間的人生線段人盡不同,可誰都願意它是美好的,所以請理性地接受這期間的幸福、痛苦、輕鬆與壓力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