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1000字(通用7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1000字(通用7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1000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1000字 篇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一本藉以童話《柳林風聲》的角色書寫的一本大眾心理學著作,故事內容以活潑開朗的蛤蟆先生患上抑鬱症,朋友們勸他去看心理醫生,然後在與心理醫生蒼鷺的對話中逐漸與自己和解,放下小孩子的心性,找到真正成熟的自己這一條線展開。主要表達的是原生家庭給人帶來的影響。

  故事結尾是個常規的好結局(這兒有點跟不上莊園世家子蛤蟆先生被治癒的速度),在最後所有的小動物都明白了無論風險如何,都必須繼續前行。可大家都知道數十年所經歷的童年創傷僅憑几次心理諮詢對話就能被治癒嗎?這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好在這樣的結局讓人充滿希望。

  第一次瞭解原生家庭、兒童心理創傷等概念時是在《愛的藝術》這本書裡,當我看完“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這章後,瞭解到父母的愛是不一樣的,父親與母親扮演的角色有偏差,會使孩子性格往單一方向發展,童年父母給孩子的愛對孩子成年後甚至是一生都會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

  《蛤蟆先生》這本書中說“我們的父母把我們帶到世上來,他們盡他們最大的努力來養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傷害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會不可避免地將他們的觀念和行為傳給後代,正如他們一定會把自己的基因傳給下一代一樣。”所以沒有任何一個原生家庭是絕對完美的,因此孩子們要學會的是,如何應對和防禦因此而產生的後果。

  因此在看完《愛的藝術》後第一次接觸到這個概念時,像是被重錘敲了一下,我嘗試著把我童年的經歷就像電影一樣在我腦海裡完整的放映了一遍,這是個較為痛苦的過程,好比在鏡子前將看似完整的自己一點一點撕開,逐步撥開自己身上的每個角落查詢,然後發現每個地方都有需要去填補的地方。於是產生了對自我、父母、家庭的思考。

  看《蛤蟆先生》後比較有代入感,將自己代入到每個動物身上,發現他們身上的劣根有部分都是我自己,於是得到提醒要儘量改變自己的這一部分。從中也得到啟發:辨別三種自我狀態“父母、兒童、成人”、自證預言與人生座標、心理遊戲與角色扮演。

  最後希望自己能成長為一個有共情能力(具有強大的意識,瞭解自己的情緒,能從不幸中重新振作,能控制得住衝動,懂得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為)、高情商(也指共情能力,體現在成熟和自我接納和求同存異接納他人)、獨立自我(做自己的自豪感)的成人狀態。

  將自己剖析這無疑是個痛苦的過程,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穫,正如那句所說的:沒有一種覺醒不帶著痛苦。但是正因為有覺醒才會有改變,儘管沒有那麼容易脫胎換骨。

  所有的愛都是需要學習和練習的,包括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戀人之間的愛、朋友之間的愛,自己對自己的愛等。就像是學習其他的藝術一樣,如音樂、繪畫等。那自己愛自己無疑是最重要的,足夠的愛自己,才有能力愛別人,愛這世間萬物,所以請務必學會好好愛自己!

  最後,引用這本書的一段話作為結尾:如果你為自己負責,就會認識到你對自己是有自主權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來改變處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變你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1000字 篇2

  在朋友的推薦下,一起開始讀書,這是我第一次寫讀後感,讀書對我來說已經很陌生了,大概有20多年沒有讀過書了。

  為什麼要選擇讀書呢,去年和朋友聊天時,他對我說讀書很重要,我知道讀書好處很多,但種種原因,應該是種種藉口,沒去讀書,可能現在人都太忙了,忙生活、忙工作、忙孩子、忙還車貸房貸,稍有點空閒時間,就被各種興趣app佔去了,哪裡有時間讀書呢?

  現在想想,那些都是藉口,做一件事要看你想不想去做,你不想去做,會有一萬個理由去推辭,去找藉口,就像我去年戒菸的時候,我想明白了為什麼要去戒菸,當天就把抽了25年的煙戒掉了,到現在快一年了再沒抽過,就是我想明白了或者說意識到了繼續抽菸的後果,所以去做戒菸這件事的時候,就容易多了,現在當我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之後,選擇開始讀書。

  前天決定和朋友一起每天讀書,為什麼做這個決定?最近感覺有點壓力大,每天都是焦慮、熬夜、失眠的狀態,我意識到這是一種病態,我想去改變,卻又想不出什麼好辦法,直到前兩天,朋友介紹我一起讀書,我突然意識到只有透過不斷的輸入知識才能改變自己,或許也能改變更多身邊的人。於是幾個愛讀書的小夥伴就開啟了我們讀書之路。

  讀的第一本書就是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剛開始讀,感覺自己的嘴笨的像上鏽了一樣,讀的很不通順,好在三個人一起讀,就感覺好多了,若是我自己讀,恐怕堅持不下來,弄不好就半途而廢了。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們三個人一人讀一個角色,說來也巧,我讀的角色就是那隻心理受傷不輕的蛤蟆先生,剛開始讀,還沒感覺什麼,讀了幾段,蛤蟆先生的第一句話觸動了我,“抱歉了,可我現在整個人都不太好”,就是這句話讓我莫名其妙的進入了蛤蟆先生的角色,這不就是現在的我嗎?最近我自己的狀態就不是很好,特別能理解蛤蟆說的這句話,而且讀的時候心裡說不出來是難受、理解、還是同情,應該是身同感受吧。我特別能感覺到蛤蟆先生那種失落的感覺,他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不好的狀態,不想被別人瞧不起,總想證明自己能行,但他自己又清楚自己的脆弱,這種感覺真是太不好了,所以朋友來看他時,他才會說出“整個人都不太好”這句話來。

  其實有的時候,我們快樂的外表,未必是真實的,有可能為了更好的迎合這個世界,為了照顧家人、朋友、同事的感受,我們有時會做出一些與自己並不相符的行為,說難聽點,其實就是在演戲,大多數人都有過這感受吧,至少我是的,但這隻有自己知道。

  好在蛤蟆先生有幾個要好的`朋友,雖然這幾個朋友做事讓蛤蟆有些不爽,但他們都是心直口快的朋友,率真的朋友,率真到毫無顧忌的對朋友進行貶損,如果換做是他們病了,有可能狀態比蛤蟆更糟,所以有時候,我們去幫助朋友的時候,要學會換位思考,多考慮一下別人的感受。

  人生很多時候,靠自己是無法完成自我救贖的,對於蛤蟆來說,有幾個這樣的朋友,真的是太幸運了,想想現實生活中,你身邊有幾個這樣的好朋友?當你身處困境,有幾個能理解你、幫助你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呢?其實有一個這樣的朋友就知足了。

  蛤蟆先生的朋友們建議他去看心理諮詢師,他們意識到蛤蟆現在狀態不好解決,於是帶他去見心理諮詢師蒼鷺。我感覺蛤蟆是不想辜負朋友們的好心才去見心理諮詢師的,這和現實中的我們一樣,因為父母和朋友為自己好而去接受教育和工作,其實這時候我們要自己鼓勵自己,主動自救,這樣才有用,才能解決問題。

  心理諮詢師蒼鷺一個資深的心理學專家,蒼鷺的解決方式,蛤蟆不是很理解,蒼鷺所用的方式和方法,是想讓蛤蟆知道,出問題的是他自己,他要主動參與進來,主動站出來面對,這才能解決最根本的問題,而不是別人幫他解決問題,雖然前面蛤蟆先生很惱火,但在諮詢師蒼鷺的啟發之下,蛤蟆先生從因為朋友被迫而來,轉變成自己想要諮詢,這說明,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只有自己主動參與,才能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

  蛤蟆先生從被動變成主動,這是好的開始,這一點來說,除了他自己誰也幫不了他,現實生活中,我們想要擺脫真正的痛苦,這需要我們自己想明白,自己走出來,自己去改變,他人只是引導和幫助,就像之前說我戒菸的事,我自己想明白了這件事,就戒掉了,而且很輕鬆,如果我自己想不明白,別人和我說的再多,再有理,我可能也做不到,吸菸有害健康這幾個字,每個吸菸的人天天都能看見吧,是我們自己選擇了不去改變。

  不單是我,現在很多人都有蛤蟆先生這種不好的狀態,這是一種病態,不論成年人還是孩子,只不過每個人心底知道自己的病態,卻不願意承認,或許是不想讓身邊的親人朋友們擔心,不想讓人覺察到自己的病態,於是故作淡定,時間久了焦慮來了、煩躁來了、脾氣來了、易怒來了、埋怨來了、孤僻自大等等都來了,這是必然的,因為病因從未解決,你自己並沒有主動想去解決病因,這就是問題所在。

  和蛤蟆先生一樣,陽光照不進心裡那種感覺,一定很不好,平時看似表現很正常的人,可能內心正承受著無法釋放的巨大壓力,到了一定程度有可能會表現歇斯底里或一些極端行為,比如有時會聽到一些孩子自殘的相關新聞,而老師和家長在採訪鏡頭裡總會說“孩子平時挺乖巧挺懂事的,想不通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事”。

  很敬佩本書中的心理諮詢師蒼鷺先生的智慧,現實中他一定是一個非常合格的心理諮詢師,一定是一個善於觀察的諮詢師,他清楚的知道要解決蛤蟆先生的病狀,還要蛤蟆自己參與進來,蛤蟆透過蒼鷺的引導,配合回憶小時候的事情,並找到了他的病因所在:“兒童自我狀態”。

  什麼叫“兒童自我狀態”,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三種狀態:父母自我狀態、兒童自我狀態和成人自我狀態,這個兒童自我狀態又分為兩種:適應型兒童自我狀態和自由型兒童自我狀態。擁有適應型兒童自我狀態的人常常表現為聽話、服從、討好、友愛、內心常常充滿自責、擔心、焦慮;而自由型兒童自我狀態的人往往表現為活潑、衝動、天真、自發行動、貪玩、愛憎分明等,像兒童一樣追求快感並充分表達自我感情。書讀到這,我才明白原來我和蛤蟆先生一樣,屬於這種自由型兒童自我狀態。

  蛤蟆先生一開始覺得蒼鷺諮詢師什麼都沒做,問了一堆問題,沒有給出解決方案,還說他幼稚,有些惱火,但心理醫生就是要病人意識到自己的病因,再去引導病人自己去解決和改善。我想了想,我自己也是這樣,自我覺察到一些問題時總是逃避,不去解決,因為自我剖析這個過程本來就很痛苦並且艱難,那麼時間久了,問題變得更加嚴重。蛤蟆先生也是如此,雖然他身邊的朋友對他很好,但是蛤蟆總是進入到兒童自我狀態,尤其和父母型自我狀態的朋友更是沒法溝通,總感覺自己的位置很低,更像個孩子,蛤蟆先生更願意主動和心理諮詢師溝通,或者說是主動尋找自己的問題所在,我想他現在一定是很想解決自己的問題了。

  讀到這裡,我也想起了我的童年,我小時候不願意聽到父母和長輩的嘮叨、指責、諷刺,這也養成了我的叛逆心理,父母無心的“壞話”往往會跟隨孩子一輩子,哪怕孩子長大後也擺脫不了這些深刻印象,因為這些東西是埋在孩子心靈最隱秘角落裡的,無形中影響著他們的行為準則,希望家長們能重視起來,兒童時代對一個人的影響太深刻了,也是永久的,像書中的蛤蟆先生一樣,如果他的朋友們沒有帶他去見心理諮詢師,或許他會終其一生為他的童年經歷買單,為童年而活,這將是多麼可悲的事情。就好比孩子原本是一張白紙,後面人生的經歷就好像是書中說的三原色,在這張紙上新增各式各樣的色彩。

  今天寫這篇讀後感,剛剛讀到這本書的第九章,寫著寫著就想到了我自己,想到了自己小時候,也想到了我兒子小時候,後悔自己沒有早點意識到這些道理,現在我兒子已經上高中了,還好不算太晚,以後我應該懂得如何跟他溝通了,他小時候我總兇他罵他,嫌他寫作業慢、嫌他學習不認真、嫌他考試成績不好,現在我後悔了,特別後悔,這對我兒子心靈的傷害該有多大,只有我自己才知道我曾經對他說了些什麼,如果我當時能意識到這些,如果當時我讀了這本書,可現實中沒有如果,那些總埋怨自己孩子這不好那不好的家長該思考一下了。

  小孩子是值得欣賞的,他們咧著大嘴笑也好,哇哇大哭也好,開心的蹦跳也好,這些都是淋漓暢快的,他們現在是單純的,早晚有一天,孩子們會面對複雜的世界,會經歷我們成年人不願經歷的事情,那個時候,孩子們才會變得更聰明,更成熟。

  讀完全書還會分享,第一次寫讀後感,看到的朋友給點鼓勵,給點意見。希望我們都像蛤蟆先生一樣,變得越來越好。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1000字 篇3

  讀點心理學不僅是為了瞭解自己的行為和背後深層次的原因,也為了瞭解其他人行為背後的動機,就能從不同的視角對他人的行為進行解讀。

  書中寫到我們每個人的行為模式是在小時候形成的,“嬰幼兒會從經驗中學習,這樣的學習不僅涉及用腦思考,也涉及全部的自我。我們學到的一種生存的策略,並發展出一套行為來應對父母和其他人。這套應對行為會跟隨我們一生,直到我們改變它。“我們一直深受行為模式的影響,直到有一天你看到它,並決定改變它。“童年的經歷如此強大,如此鮮活,於是便塑造了每個孩子對世界獨特看法,外面的世界變成了在我這裡的世界。”此後的一生我們在不斷的強化自己構建的世界觀,“把自己的人生變成了一個自證預言”。

  書中談到了心理學的專業概念“自我狀態”,“自我狀態是三位一體,分別是父母、成人,兒童。”三種自我狀態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對對應的人,成人的自我狀態是理想的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是指我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行事,它能讓我們應對此時此地正在發生的現實狀況。處在這個狀態時,我們所有的只是和技能都能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腦子裡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使,也不會被童年的情緒所圍困,相反,我們能思考當下的狀況,基於事實來決定怎麼做。”處在父母的狀態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想要把控所有事件。處在兒童的狀態依賴心強,存在逃避責任。

  為什麼相似的事情重複發生,是你決定了別人可以怎麼對待你,以前不是很理解這句話。人有時候都很難自己,如何能控制其他人?在書中找到了答案。“為什麼你總是遇到類似的事情?這些事情最後都讓你顯得很蠢,讓對方佔了上風,讓你感覺又變回那小時候那個可憐弱小的自己,到底是純屬倒黴,還是因為你用某種方式和對方共謀了這件倒黴事。”聽起來匪夷所思,實際情況可能就是這麼回事。“以往的經歷教會我們在相似的情境下,不經大腦就自動做出反應。”

  感受是基於外部事件的影響還是基於我們的選擇,阿德勒心理學強調是我們對事件的看法決定了我們的感受,而不是客觀事件本身。同樣這本書中寫道“我認為沒有人能讓我們產生什麼感受,除非他們用蠻力脅迫你,說到底是我們選擇了自己的感受,我們選擇了憤怒,我們選擇了悲傷。”人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如果你為自己負責,就會認識到你對自己是有自主權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來改變處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變你自己。”

  從對於自己的信任和他人的信任的兩個維度,劃分出四個現象。我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其中我好你好是一種理想狀態,“他們有強大的自我意識,瞭解自己的情感,他們能管理情緒,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許最重要的是,他們能控制衝動,也得懂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為。”我好你不好的典型特徵是挑剔父母型,對應生活中總是挑別人毛病的人,生活中這類人可能是某個挑剔的同事。我不好你好處在悲傷的兒童階段,存在自卑,對應生活中自尊水平較低,總是在自我否定。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1000字 篇4

  最近幾天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這是一本心理學諮詢入門的暢銷書籍,講述了一隻抑鬱的蛤蟆先生透過去做心理諮詢,重新發現自我,瞭解自我,最終找到自我、重獲快樂的故事。

  書裡的蛤蟆先生在外界看來是一個令人羨慕的成功人士,家世顯赫,生活富裕。以前的他是大家眼中的開心果,但現在的蛤蟆先生卻神色黯淡,變了一副模樣。朋友們十分擔心他,決定送他去蒼鷺先生那裡做心理諮詢。在開始諮詢的時候,蛤蟆先生坐在那裡等著接受指導,希望聽到蒼鷺先生告訴他應該怎麼做。但是蒼鷺卻拒絕了他,蒼鷺先生對他說:“心理諮詢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諮詢師和來訪者雙方都處於自願。所以,這就意味著,只有當你來諮詢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取悅朋友們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的合作……為諮詢負責的只能是你,而不能是其他任何人。”對於蛤蟆先生來說,“合作”是個新鮮詞,第一次他不再被人當做命令或是說教的物件,這些年來,不論做任何決定,他總是習慣性地問問別人,不管是嚴肅的獾還是明智的河鼠,彷彿這一問,責任就從他自己的肩頭卸下了,不管事情的好壞,都和他無關。

  在後續的諮詢過程中,蒼鷺先生問了蛤蟆先生很多問題,這些問題都是蛤蟆先生以前從未思考過的,因為以前的蛤蟆先生總是讓周圍的人告訴他答案,他也會努力地讓大家對他感到滿意,為他驕傲,甚至壓制自己的情感和情緒,久而久之他都忘了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經過每次和蒼鷺的聊天,蛤蟆先生開始重新尋找自己,思考那些往往會勾起痛苦的回憶,但在這個過程中蛤蟆先生也在不斷地找尋自己,接納自己。

  蛤蟆先生和蒼鷺在最後一次面談中討論了“高情商”的含義。“它和智商完全不是一回事,情商真正的意思是理解你內心的情感世界,並且還能掌控它。高情商的人都有強大的自我意識,瞭解自己的情感。他們能管理情緒,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許最重要的是,他們能控制衝動,也懂得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為。”成年以後“高情商”是我們需要培養的,情緒穩定能幫助我們減少焦慮,提高生活幸福感。

  作為一個做過心理諮詢的人,我在這本書中更能找到共鳴,同時也讓我回憶起之前做心理諮詢的經歷。心理諮詢是一個能夠幫助自己進一步瞭解自我的方式,我非常慶幸當時去嘗試了這種方式,並從中獲得了成長,走出了當時的焦慮,並且現在也能夠主動地探索自己、調整自己,讓自己處於平和快樂的狀態。

  瞭解自己是一生都值得探索的命題,在探索內心的過程中才能真正瞭解自己,甚至驚喜地發現一個不一樣的自己,從而接納自己、順從內心,幫助我們變得更加平和幸福。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1000字 篇5

  對於讀書,每一本書對我來說都像是吃大餐,吃完以後心中有飽飽的幸福感,情緒也平和了很多,孩子練習鋼琴時也沒有那種要窒息的感覺了。

  關於《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我也是看群裡的老師一次次的分享,就忍不住買了下來。剛拿到的時候感覺這本書好薄啊,能講什麼呢?結果晚上開啟來看,就忍不住了,用了將近兩天的時間才把整本書看完。談談收穫和這本書給我的看見:

  習慣性的先看封面和封底,被封底的內容打動了,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第一次見到心理諮詢師,蛤蟆先生問他:”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諮詢師站定了,直視著蛤蟆先生的眼睛說:“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

  想來我看這本書時,我應該把自己當成蛤蟆先生這樣或許有不一樣的收穫和體驗。不知道這本書為什麼叫蛤蟆,而不是蝴蝶,我想大概是蛤蟆本身就特別讓人討厭,而我們每個人都要有被討厭的勇氣吧。

  開啟這本書,我瞭解到書裡凝聚了作者多年心理諮詢工作的心得,也是英國暢銷20多年的國民級心理諮詢入門書。普通的讀者也能解深奧的心理學理論,明白心理諮詢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原來作者也是資深的心理諮詢師。書裡的人物設定借用的《柳林風聲》的人物形象,在這裡演繹了一個心理諮詢療程的標準模板。蛤蟆先生經過與諮詢師蒼鷺的十次面談,他的心裡終於發生了一些悄無聲息的變化。

  對於我而言,探索童年這一章的內容,讓我找到了童年心理問題背後的冰山。時光把我拉回到了3歲那一年的某個晚上,那一刻的無助和絕望,這輩子大概很難忘記。

  起因是我的母親生了3個孩子,也是弟弟出生不久,由於計劃生育的原因,他們必須要為多生孩子而付上代價,如果沒有錢就需要被關進監獄裡面,那時我3歲,我已經忘記了事情發生在什麼時間,只記得在無數個夜裡鬼哭狼嚎的要找媽媽,會被鄰居攔下,哭累了就睡,白天還好,晚上就會不停的哭。不記得這件事持續了多久,後來媽媽回到了我們的身邊。但這個印記在腦海裡始終無法抹去,直到現在為止,還容易影響到我的情緒和處理事情的反應。

  沒有人一生不會受到傷害,而是受到傷害以後該如何包紮自己的傷口。而一個重傷的人,是無法完成自救,需要他人的幫助。要察覺到自己的情緒背後的原因,從而去操練和成長。先接納遇到的傷害,擁抱過去受到的傷害,和自己和解,這個過程會很痛,因為會一次次的失敗,慢慢的形成刻意操練,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就可以被釋放、得能力。這句話也給了我很好的理論支撐和新的看見,慢慢的品,一定會有所收穫和改變。

  整本書讀下來,我察覺到了內在的情緒,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雖然3歲那場媽媽暫時的離開,造成巨大的童年心理傷害,我也無法再回到當下去解決那件事。但我學會了遇到事情時,不再讓自己內在的小孩回到3歲的情景中去,需要不斷的提醒和操練自己:我長大了,很多事情可以去處理的很好,也可以得到家人、朋友的幫助。不要絕望、恐懼、無助,相信自己可以處理好這件事。讓我在潛意識裡開始去改變,被生活一點點的醫治。

  透過這本書我成長了許多,願你也和我一樣,透過閱讀、閃耀媽媽讀書會,我們用心的陪伴可以讓你的生命不再一樣。

  期待著你也像書裡說的那樣“第一次見到心理諮詢師,蛤蟆先生問他:”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諮詢師站定了,直視著蛤蟆先生的眼睛說:“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1000字 篇6

  因為惰性,2021年的讀書計劃沒有完成,於是打算跟著“有書”APP一起讀書,2022年共讀的第一本書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因為來不及買紙質書,於是下載了“微信讀書”APP,首次閱讀電子書。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一本大眾心理學著作,作者英國作家羅伯特˙戴博德,聽書名像是一個童話故事,實則是延續了《柳林風聲》的故事主角(20世紀最著名的童話作品之一,作者是英國肯尼斯˙格雷厄姆,該書以動物為主角,以浪漫的筆調塑造了一系列可愛的動物形象。有機會也要讀一讀這本書),講述了得了抑鬱症的蛤蟆先生透過與心理諮詢師蒼鷺的10次心理諮詢走出自卑、軟弱、憂鬱,重新開啟獨立、自信、快樂的人生,從這本書瞭解了心理諮詢是怎麼回事,諮詢師如何透過傾聽、分析、共情、溝通等技巧,帶領病患走出憂鬱。

  曾經自己也有憂鬱和不自信的一面、很久以前網名叫“藍色憂鬱”,後來的日子,老公以他的熱情、開朗、寵溺,把我慢慢從自卑、敏感和軟弱中引領出來,這樣想來與書中的蛤蟆先生還是有共鳴和共情的點。

  蛤蟆先生抑鬱的根源多半來自他的原生家庭,父親古板嚴苛,母親懦弱無能,父母從未給過蛤蟆愛和溫暖,只有指責和冷漠。這樣的傷痛,帶著他來到了成人世界,年幼時形成的自卑、敏感的性格,始終折磨著他,雖然他極力讓自己看上去像個樂觀的“開心果”,但內心的脆弱,讓他日漸憂鬱。一個人的童年,竟是如此重要,童年的烙印,將伴隨人的一生,很多父母因為無知不知道這一點,把孩子帶到世上,卻不能愛、不會愛,讓這世界多了一個不快樂的靈魂。

  文中有一段也引起我的注意,人生座標有四個象限,分別為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也好。蛤蟆先生在諮詢之初,處於我不好,你好的狀態,對自己不自信,如果發生的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認為自己很差勁,別人都比自己好。經過治療,蛤蟆先生在蒼鷺的帶領下,探索了自己的內心世界,認識了自己,慢慢變得自信、友善,來到了我好、你也好的座標上,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記得自己曾經也有這樣的感受,如果有錯誤或問題,總覺得是自己引起的。

  羅伯特˙戴博德曾將人生比作一條河流,看似靜靜流淌、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湧動,危機重重。每個人的人生都會遭遇無常,遭遇洶湧的暗流,如何才能跨過人生的暗流,通向彼岸?正如蒼鷺告訴蛤蟆先生,心理諮詢必須是一個自發的過程,雙方都必須處於自願,為諮詢負責的只能是自己,而不是其他任何人,治癒自己也一樣。的確,人生的長河中,能夠治癒自己的只有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1000字 篇7

  簡單有趣的心理學方面的書,利用可愛的動物們做主角透過對話的方式帶入心理學中。這樣的敘述方式和《被討厭的勇氣》一樣容易讓人讀懂並理解。

  主人公蛤蟆抑鬱了,他的朋友獾,河鼠,鼴鼠一起帶他諮詢心理醫生蒼鷺。蒼鷺透過引導蛤蟆自己的訴說而展開。

  我們生下來就有的基本情感是什麼??我在看書的時候也在考慮是什麼:開心,憤怒,生氣。最簡單最基本的就是喜怒哀樂,非常直接。孩子們就只有這些情感,高興就笑,不開心就哭。當我們察覺內心悲傷的情緒時,要允許它存在,並理解這些情緒。想哭就哭出來,要讓自己的情緒發洩出來。

  想起蛤蟆先生他小時候父親根本不允許他哭,突然想起我對福寶的行為。看這些書你總是能帶入情緒,聯想到自己的種種。福寶哭的時候我也會很煩惱,直接懟他,讓他忍著別哭。孩子也會順應我的情緒停止哭泣,我想這就是“適應性的兒童”。如果我能合理的理解孩子的哭鬧,能讓他發洩了他的情緒,開心就笑,難過就哭,這應該就是“自然型兒童”。可是做不到,或者能做到真的還挺難的。孩子很會察言觀色,他們可以馬上調整自己來適應家長的情緒反應。蛤蟆先生和蒼鷺探討的關於適應型兒童的行為特點有:順從,取悅,道歉,依賴。當孩子感到憤怒的時候,同時他們又很無助,因為那個讓他生氣的大人,孩子沒辦法用暴力或者帶有攻擊性的行為去回應,所以他能做的就是撒潑,躺在地上大喊大叫。看到這裡好像能理解為什麼一些孩子會在公共場合躺地上哭嚎。

  “慪氣”也是適應性兒童的表現憤怒的一種方式。確實有趣,發現很多福寶身上出現的問題我都能對號入座。雖然也懂得他生氣的點,但是在我煩躁的時候不願意去理會他的情緒反應。我想看書的好處就是在我想要逃避這些問題,沒有耐心的時候給我當頭一棒,讓我更加清醒,去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我是成年人,在與孩子抗衡的時候他是弱者,不能用不對等的方式或者以我本人碾壓式能力來讓他屈服,聽我的。最終逐漸變成順從型的!

  處於“父母自我狀態”的人我們現在的表現正如當初自己的父母一樣。人會變得挑剔,嚴厲。我們經常會看到身邊的某個人的行為模式會讓我們想起自己的父母,或者自己長輩。

  自我狀態的三位一體:父母,成人,兒童。當我們處在“兒童狀態”時,更多的是感受體會童年的情形,讓你一直處在過去的時光裡,沒辦法成長。而處於“父母狀態”會讓我們重複父母的行為,從而沒辦法自我思考自我成長。

  要繼續成長和完善就得有目標,而要實現目標就必須好好工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