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範文(精選22篇)

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範文(精選22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 篇1

  今年寒假格外的漫長,為了開闊視野完成閱讀作業借來一本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本來是想草草讀完了事,沒想到自己被蘇東坡命運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對這位中國文化史上偉大的詩人產生了無限的敬意。

  我敬仰蘇東坡,正因他無可比擬的才華。一說起蘇東坡,就不能不提他的曠世詩才。他的詩詞,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豪邁,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的清新雅緻,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開闢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透過東坡,我觸碰到中國文人飄忽的衣袂,聆聽到中國文化舒緩的脈動。

  我敬仰蘇東坡,正因他樂觀豁達的性格。“成也其詩,敗也其詩”用在東坡身上再恰當不過了。“烏臺詩案”讓人不禁感嘆: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蘇東坡太有才華,鋒芒太露,原來與之為友的朋友也不會轉而排擠他,他也不會落的幾度外放他鄉的下場,好在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他沒有鬱鬱寡歡,而是隨遇而安,創作才情與此同時也越發充沛。在密州,他寫出了公認為最好的中秋詞《水調歌頭》,那動人的詞句和悽美的意境至今長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處的嶺南蠻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也正是蘇東坡明朗豁達心境的寫照。

  我敬仰蘇東坡,正因他的浩然之氣。當王安石變法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弊端,蘇東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對,蘇東坡利用他最擅長的武器——筆,寫了上奏神宗皇帝的萬言書,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學,也表示其個人之氣質與風格,其機智學問與大無畏精神,都顯然可見。隨後蘇東坡反對變法失敗被貶至杭州,於是,他遠離了喧囂,迴歸於清純空靈;他習慣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灑脫;他明白瞭如何應對困難,才能做到寵辱不驚。“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蘇東坡這一豪氣干雲的驚世駭俗之語昭告世人:一個人只要具備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超凡脫俗,剛直不阿,坦然自適,在任何境遇中,都能處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無窮快意的千里雄風!

  誠如林語堂所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心靈的喜悅,是他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蘇東坡的浩然之氣,也將如他的詩詞一樣永留千古!

  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 篇2

  最近,讀了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愈發喜歡蘇東坡和他的詩。他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漫長的流放中度過,但他始終有一顆豁達的心,這最令我佩服。

  提起蘇東坡,或許大家並不陌生。“眉山出三蘇,草木為之枯。”說的就是蘇洵、蘇軾、蘇轍。三蘇裡,我最喜歡的就是蘇軾,蘇軾以東坡自居,所以後人又稱之為蘇東坡。蘇東坡一生起起落落,烏臺詩案讓他跌落谷底,黃州務農的辛苦,惠州的慘淡,海南的缺衣少食……但他總能苦中作樂。閒暇之時,遊歷于山水之間,廣交天下有志之士,創作了一首又一首膾炙人口的佳作。

  我喜歡他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福;也喜歡《定風波》中“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樂觀;更喜歡《江城子·密州出獵》中“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的豪情。

  才華橫溢的蘇軾還是個地地道道的美食家。他被貶黃州時,用自己獨特的方法做的“東坡肉”,特地把這道菜譜編成順口溜的形式,以方便人們記憶,以至於現在這道菜還十分有名。他對生活的樂觀,對做菜的喜愛,對此可見一斑。也正如書中所說,正是這樂觀的精神,讓他在鬱郁不得志的時候,也能抵禦負面情緒的侵襲。

  書中還寫到,蘇東坡和他的弟弟蘇轍感情深厚,二人曾有“風雨對床”的約定。正是這般親情,維繫著兄弟倆,讓他們同甘共苦,伴他們走過風風雨雨,共同面對困難和挫折,榮耀和掌聲。還記得兄弟倆第一次分別時,東坡這樣描述他們分別時的複雜心情:登高回首坡壠隔,惟見烏帽出覆沒。苦寒念爾衣裘波,獨騎瘦馬踏殘月。以至於後來,為踐行風雨對床之約,三番五次想要從仕途中退出,享受兄弟相處的喜悅。

  蘇東坡是一個傳奇的存在,他寫出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千古華章,他的豁達開朗、樂天知命的人格魅力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

  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 篇3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題記

  林語堂說:“我認為我完全知道蘇東坡,因為我瞭解他。我瞭解他,是因為我喜歡他。”我讀《蘇東坡傳》,是因為我想了解蘇東坡。我想了解他,也是因為我喜歡他。

  他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

  蘇東坡早年成名,登上仕途,不曾想隨後的人生卻是在宦海漩渦中坎坎坷起伏。

  烏臺詩案入獄後被貶黃州,後又放置定州、惠州、儋州,大半個中國的窮山惡水,都有他的足跡。他身處逆境,受人排斥,受政治上勾心鬥角所累,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他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歷經的種種委屈、落寞、孤獨、清貧、艱險……但他總是能保持一份天真淳樸的童心,面對憂患一笑置之,不為利益而動搖,也不為俗見而改變自己的信念。

  謫居黃州的蘇東坡,落魄得讓人心疼。擔著可有可無的閒職,領著微薄的俸祿只能舉家食粥度日,還有惡疾纏身的痛楚……他並沒有因此偏激和消沉,在他遨遊赤壁之時,面對“江上清風與山間之明月”,發出“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的感嘆,面對起起伏伏的人生,他風輕雲淡地說出“也無風雨也無晴”。這份灑脫和坦然讓“諷刺的苛酷,筆鋒的尖銳”逐漸消失,代之出現的是光輝溫暖和親切寬容的成熟。當他發現當地百姓有棄養女嬰的惡習時,於是毅然拿出自己少得可憐的薪資,到處寫信籌措資金,舉辦育嬰堂,救活了無數嬰童。蘇東坡在自己寒冷徹骨的人生低谷裡,依然不曾忘卻要去溫暖別人。

  在新舊當權派的夾縫中艱難求生,卻從不捨棄自己兼濟天下的初心。他是黎明百姓的摯友,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極有“民主精神”的鬥士。他與社會上各行各業人都有交往,帝王朝臣、詩人隱士、藥師、酒館主人、道士僧人、貧窮百姓、甚至不識字的農婦等。在杭州廣州地區興辦水利,建立孤兒院和醫院,創辦監獄醫師制度,頒佈嚴禁殺害嬰兒的律令。在處理王安石新法改革遺患時,他全力從事救濟饑荒,為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不懼與朝廷抗爭。為減免貧民百姓欠稅而向朝廷懇求。這才是真正能做到關心大眾疾苦的高士該有的濟世情懷。

  蘇東波無論悲喜,無論沉浮,都能懷揣初心,一路向前。這份豁達樂觀也激勵著我。

  上個學期,我經歷了人生中比較黯淡的一段時光,參加嘉禾中學自主招生考試,差十幾分沒有考上,而整個競賽1班只有幾個同學沒有被錄取,這對於成績處於中上游的我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雖然有老師和父母極力安慰,難免還是會耿耿於懷,曾經有過退出競賽班的念頭。不經意間又看到了書房的《蘇東坡傳》,腦海中不禁浮現出蘇東坡高大的形象。相較之下,想想自己這一點青春年少的挫折和失落算得了什麼。只有現在不怕挫折,積極向上,學好知識和本領,才能將來有能力幫助別人解決困難,有希望成為像東波居士肯為百姓謀利益的人。於是心中便又重新燃起希望,咬牙堅持。

  讀了《蘇東坡傳》,我更加了解他,我也就更加喜歡他。從此,我願懷揣這顆初心,同他一起繼續向前。

  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 篇4

  論起那些古代的著名詩人,例如唐宋八大家,我都瞭解,在這些人中,最讓我欽佩的,就是蘇東坡了。

  蘇東坡,是豪放派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是個樂觀開朗的人,在被貶的時候,仍然能保持一個好的心態,與友人一同出遊。我欽佩他,是因為他有著無可比擬的才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表達了他的豪邁;同時,“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是他的深情;還有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的清新雅緻。如此有才華之人,怎能不欽佩?

  我想更深地走進蘇東坡的內心世界,於是在眾多關於蘇東坡的書籍中,我選中了這本《蘇東坡傳》。

  從書中的標題,很容易能看出這本書與眾不同的地方,這跟它的作者——林語堂有關。林語堂是一位著名作家,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才子。一位才子寫一位才子,就誕生了這本《蘇東坡傳》——20世紀四大人物傳記之一。

  這本書寫了蘇東坡仕途坎坷、歷經磨難的一生。蘇東坡多次被貶謫流放,大半生都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儘管多次遭遇,苦難深重,但他卻沒有抱怨和頹廢,總是那樣豁達,總能找到快樂的理由。

  蘇東坡受盡磨難,而依然快樂達觀,能成為豪放派的代表,固然可贊,而讀罷掩卷,我卻似乎有了一些新的體會。

  蘇軾毫無疑問是個“狂者”。論語裡有一句話“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中行,行能得其中者,言不得中行則欲得狂狷者。狂者,進取於善道。狷者,守節無為。”做人做個狂者可以,但不能做一個狷者。

  的確,蘇軾的才華,超過了幾乎當時的所有人,有狂傲的資本,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他也為狂所連累,成為他各種挫折的根源。烏臺詩案,就是一個典型的的例子。

  狂傲,說的好聽點,是恃才傲物,說的難聽點,就是自負。當年,蘇軾做官時,他好友的父親,陳希亮,作為他的上司,不停地打壓蘇軾。哪怕一篇很簡單的文章,蘇軾都要寫很多遍,因為陳希亮怎麼都能找到一點漏洞。有人說,陳希亮是無中生有,他為此解釋說,是看出了蘇軾特別驕傲,怕他以後在官場上,會吃大虧,所以才打壓他,磨磨他的銳氣。想必蘇軾有些是接受了,但是我想骨子裡的東西並沒改。

  蘇東坡的一生是異常坎坷的,也是樂觀開朗的。他的那種身處逆境,卻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敗亦可喜的超然達觀,像他的詩詞文章垂名千史!

  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 篇5

  縱覽古今幾多光陰,明明滅滅,沉沉浮浮,流俗終至於湮沒,故今之觀者,非賢即能者是也。然品蘇於是也,尤感其奇偉非比常人,堪稱翹楚,瀆至情深,心生共鳴,不禁落淚。想其平生,古人之所以仰慕,令人之所崇拜,溢美之詞數不勝數,今亦心動,跋《蘇東坡傳》謹寄敬愛之情,望錦書以傳。

  蘇軾,號東坡居士,字子瞻,諡文忠。蓋其一生,唯“文忠”二字險以微表。文,則經緯天地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聖漠丕顯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則事君盡節曰忠,盛衰純固曰忠。蘇之於當時,居廟堂之高則爭諫,不顧己利一心為國,處江湖之遠則懷民鞠躬盡瘁兩袖清風,實為君子所慕,小人所妒也;其於當世,雖不可見其形,然其音容笑貌尚得以於書典窺知一二,悟之於心則若脫胎換骨,影響之深遠,弗能盡述,今之國人,概有東坡,雖陌生之人而可以談笑風生,狀如親友,當為極譽!

  東坡前時少年,聰穎好學,胸懷壯志,始欲擬以範滂,既承望於老父,又乞歡於老母。及至科舉,作策論《刑賞忠厚之至論》,其間言及皋陶,自有一番大膽創新,不禁驚異間有古之身而載今之神韻,更有歐陽修嘆為弗如。後始仕,不圖功業立就,無念衣錦還鄉,但求順己之心。隨己之意,激濁揚清,宦海沉浮而獨行其是,諸惡付之悠悠。其後調為湖州而復為知州也,書有《湖州謝表》,徒有滿篇真情暢快,元氣淋漓,盡付與牢獄之災,是曰“烏臺詩案”。知其為官意不在功名,仍不免怨新黨之冤詞“愚弄朝,妄自尊大”,憤哉!亦喟嘆其浩然之氣、英雄本色,正是“猿吟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道與義,盡融於真性情,快哉!

  東坡仕途,盛衰雖曰命,豈非其心性也哉!蘇信佛,本自知在者短暫,失者永恆,來時如露,去時如電,無所物以憑藉終生,故無所畏,似風隨性,暢言無忌,信人無疑,心胸寬廣則眼無狹隘之人,觀其人為佛則自為佛。進退自如,寵辱不驚,遊走於萬千深沉而獨自清明,行雲於幾多羈絆而全生養性,純然淳樸,不染汙穢,不拘於詆盡流俗,不止於私心讎隙。甫言於弟:“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是故廟堂之濁難染其光風霽月,狗苟蠅營莫改其行雲流水,正謂之“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爝然泥而不滓者。”然又非能比於陶潛之屬,一入世,一出世,一迎世,一棄世,自然之本性可見一斑而從人之所無以望其項背。

  命焉,清者知其本原,或長也,或短也,或順也,或險也,或樂業,或戚也,無有定法,然持命則在於心也。命雖有定,而性豁達,而心清明,而情淳樸,豈非人事哉?讀蘇子如椽之筆,無加矯飾,淡如兒戲,縱有萬丈豪情,業已餘淡然矣。傲而妄不與狂相隨,靜而冷不與凝相依,悟而魂不與心相接,旦有鬱事,尤覺“如蠅在喉,吐之方快”。然反觀今人,甚至哀其弗如先人之通明,更無有超脫之意,或囿於功名祿餌,或羈於業次世俗。純然易以極端,廣博易以狹隘,雖囊中沉沉,尚不比心中輕輕。濃處味短,淡中趣長。靜則神藏,躁則神天,以身外之物奪至珍之德,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度人之言“累”,由不逾“氣”。是人也,大氣者,方不累於輕浮俗套。氣著,可增而強,可消而衰。強,則至大至剛,守本原,不移以外物,持自然之道;衰,則至弱至懦,失本心,同其流,合其汙,棄自然之道而復之所棄矣。曷以習“氣”,盡言以效蘇子之狀也。

  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 篇6

  耶穌說過,“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鴿子的溫柔敦厚。”這句話,用來評價蘇東坡,可謂再恰當不過。

  “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這是林語堂比下的蘇東坡。林語堂,一代國學大師,正是因為這本《蘇東坡傳》,才能讓我們深入的瞭解蘇東坡。

  當你細細的去了解一個人的時候,尤其是像蘇東坡這樣鳳毛麟角的偉大人物,你總是會被他身上某一種性格或氣質所折服,而我最欣賞蘇東坡的,便是他豁達的人生觀。

  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所以,他這一生,雖一直卷在政治漩渦之中,但卻光風霽月,高高超越於狗苟蠅營的政治勾當之上。就算被流放到中國域外的蠻荒瓊崖海島,他仍然以坦蕩的胸懷處之。他過得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一生。我欽佩這樣樂觀的人生態度。

  當然,他也是一個天才,是散文學家,是新派的作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工程師,是詩人,是……但他沒有借用他的天才大腦刻意去達到某些目的,他保持天真純樸,終身不渝。他的詩詞文章,皆自然流露,順乎天性。他感受敏銳、思想透徹、寫作優美、作為勇敢,絕不為本身利益而動搖,也不因俗見而改變。也難怪這麼多詩作能流傳至今,使無數中國的讀書人所傾倒、所愛慕。

  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 篇7

  看月黑風高,讀“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蘇軾出生在了眉州的眉山,父親蘇洵和母親程氏對蘇軾和弟弟蘇轍關愛有加,蘇軾18歲時與15歲的王弗小姐成為了夫妻,一家人進京趕考。考中進士,後蘇軾的母親病故。再次進京,蘇軾被任命為校書郎,卻不得不與弟弟分別。熙寧四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卻引來了王安石的憤怒。被逼無奈的蘇軾請求出京任職,也因此來到了他的“第二故鄉”杭州。後被朝廷小人抓住他的文章不放,以“諷刺政府”,“背叛皇室”的名義將蘇軾關進了大牢(文字獄)……但這都不能打垮蘇軾。出獄之後,蘇軾奉詔赴汝州就任。晚年的蘇軾被貶到偏遠的“南荒之地”,最終死在回程的船上,結束了他滿懷豪情壯志的一生。

  “災難舛途沒有愚鈍他對生命靈慧的感悟,艱難困苦不曾消磨他對生活敏銳的洞察”蘇軾的才幹與智慧並非任何人可以媲美,手下的妙筆生花婉轉出“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曼妙,口中的美酒流淌激盪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壯,又或是在月明當空,微風輕拂臉頰時,轉身從容地嘆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東坡的樂觀是一門學問,但並非每一個人都能學會他那種出神入化的豁達。當他面對一次次的誣陷一次次的栽贓一次次的被貶時,你何曾看到過他臉上閃現過一絲地悲痛或憤怒呢?蘇軾這位奇人上可進諫忠言,下可農耕為生。即使在花甲之年被貶到了偏遠的海南島,他也依舊保持著劉禹錫“陋室不陋”的樂觀心態以及孩童般的天真。東坡肉,生蠔……這些美味的食物不也是他為生活增添的一點光彩嗎?

  林語堂先生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善良的蘇東坡也好,耿直的蘇軾也罷,這位名副其實的“詩神”都做到了“不以一身禍福,易其憂國之心,千載之下,生氣凜然”,為後人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標杆!

  望江山如畫,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 篇8

  書還沒看完,慢悠悠的翻著。林語堂這本書原是用英文寫的,張振玉譯筆還算不錯,但粗糙之處也隨處可見,比如卷一第一章處:

  一天,蘇東坡寫信給朋友說:"我一生之至樂在執筆為文之時,心中錯綜複雜之情思,我筆皆可暢達之。我自謂人生之樂,未有過於此者也。"這段文字殊為怪異,而後在網上搜索出一篇天涯高手的文章,才知道原文應為:“某生平無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自謂世間樂事無踰此者”。

  還有一處BUG連那位天涯高手也未提到,卷二第七章埋伏筆,"中嶽嵩山崩陷",到第九章呼應,已變成"南嶽華山山崩"。此兩處究竟是何處出錯,是翻譯錯還是原稿錯,抑或是校對錯,恐怕需要找英文原版來查了。但是"南嶽華山"本身就是個錯誤,華山好像從來不曾被稱為"南嶽"過吧。

  且丟開這些小破綻不說。

  蘇東坡的盛名傳播了將近一千年,時人稱道,後人敬仰,一方面是因他天縱其才,在詩,文,字,畫各個領域都出類拔萃;另一方面,他的人格魅力,政治立場,哲學修養也極其貼閤中國人的理想。為這麼一個完人做傳顯然不太討巧,再加上史料豐富評論一邊倒,這本傳記的"新意欠奉"也在情理中。林語堂在序言中說,"我認為我完全知道蘇東坡,正因我瞭解他,我瞭解他,是正因我喜愛他。"既然在蘇軾身上寄託了自己的人生觀,偏愛之心更不加掩飾。

  卷二寫蘇東坡壯年經歷,與王安石的糾葛佔了好長篇幅,在"王安石變法"和"拗相公"兩節,王安石是主角,蘇東坡反而成了小配角,這兩個章節似乎遊離在全書之外。林語堂貶低王安石,我看目的倒不是為抬高蘇軾,更多是他想表達對歷史的看法。包括對司馬光的褒揚也是如此。歷史其實無所謂真相,政治也很難分辨清濁,好比一面鏡子,每個人照去都是不一樣的面目。這一部分能夠跟柏楊的書比照著看,那是兩種完全相左的意見。跟蘇軾不一樣,王安石從來都充滿爭議,歷史上是這樣,到這天還是這樣。

  林語堂自己也是個爭議人物,但是他的才情倒還算公認的。這本蘇東坡傳,時不時也有沁人心脾的妙語出現。比如正看到卷三第16章就有這麼一句:

  倘若哲學有何用處,就是能使人自我嘲笑。

  之類的還有很多,但是沒了前後文,單看就少了好多味道。

  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 篇9

  《蘇東坡傳》這本書我才只讀了一半,便對蘇東坡這位大文豪有了足夠的認識。書中提到過許多地名,多得數不清,這也正提示了我們蘇東坡一生漂泊。

  在書中,我最喜愛的是蘇東坡爽朗的笑聲——他的笑聲告訴了我許多道理。

  他的笑是一種自得其樂的笑,他被貶之後賞景便成了他最大的樂趣。蘇東坡常對著風景寫詩,寫完之後總會為自己又完成一篇文章而高興地笑;蘇東坡的笑,還包含著一種不與人斤斤計較的笑,朝廷的官員為了針對他,因挑不出蘇東坡平時表現完美,就拿他的文章骨頭裡挑刺;蘇軾顯然沒與他們計較,反而還寫出“何日遣馮唐”這句話,話中毫無歸罪之意;蘇東坡的笑,更多的是苦中作樂。誰被貶之後不低落?就像你突然由組長被降到普通成員一樣,不再被人肯定你的潛質。

  時勢造英雄,蘇東坡之因此在中國古代文學史談論上經久不衰,多半是因當時所處的環境,造就他頗高的思想道德素質。正正因蘇軾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猶如一顆璀璨的星在人群中脫穎而出。

  我喜愛他毫不恭維、仗義執言的性格。雖然他比較衝動、做事不經過“大腦”思考,但正正因這一點,才使他更富有魅力。《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裡面說過:“不好以為你是大學教授,因此作研究比較重要;不好以為你是殺豬的,因此沒有人會聽你的話,也不好以為你是個大學生,不夠資格管社會的事。你這天不生氣,不站出來的話,明天……還有我、還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為沉默的犧牲者、受害人!”蘇軾這種激烈的性格,對當時、和我們後世都有極大的影響,他告訴我們:不能讓那些不好的東西繼續下去,要阻止他們,阻止他們務必要有帶頭人。誰也不想讓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誰也不想當那第一個人,凡是有點頭腦的人,都不會那樣去做,蘇東坡正正因“沒頭沒腦”,就毅然去當帶頭人。

  儘管在仕途路上坎坎坷坷、得罪過許多人、多次被貶,但蘇東坡依然不乏幸福籠罩。他有十分愛他的妻子、生死相依的弟弟、陪伴他的朋友、非敵即友的王安石、以及朝廷上的眾多好官。那裡面最讓人感動得便是皇上和皇后,皇后十分重視蘇東坡的文采,蘇東坡每次犯錯之後皇后總會為他求情;皇上對蘇東坡極其嚴厲,他重視蘇東坡的文采,但因蘇東坡做事欠思考、直言不諱,皇上怕他終有一天得罪大官,就把蘇東坡貶謫。

  我對蘇東坡永遠懷有一顆仰慕之心,我喜愛他的真誠待人、真心交友以及直言不諱,如果我身邊有這樣的以為親人、朋友或者是同學,我會十分珍惜!

  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 篇10

  今年國慶七天長假,奉老師之命借來厚厚一本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本是是想草草讀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己被蘇東坡命運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對這位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產生了無限的敬意。

  我敬仰蘇東坡,因為他無可比擬的才華。一說起蘇東坡,就不能不提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詩才。他的詩,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豪邁,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的清新雅緻,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開闢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透過東坡,我觸碰到中國文人飄忽的衣袂,聆聽到中國文化舒緩的脈動。

  我敬仰蘇東坡,因為他樂觀豁達的性格。“成也其詩,敗也其詩”用在東坡身上再恰當不過了。“烏臺詩案”讓人不禁感嘆: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蘇東坡太有才華,鋒芒太露,原來與之為友的朋友也不會轉而排擠他,他也不會落的幾度外放他鄉的下常好在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他沒有鬱鬱寡歡,而是隨遇而安,創作才情與此同時也越發充沛。在密州,他寫出了公認為最好的中秋詞《水調歌頭》,那動人的詞句和悽美的意境至今長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處的嶺南蠻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也正是蘇東坡明朗豁達心境的寫照。

  我敬仰蘇東坡,因為他的浩然之氣。當王安石變法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弊端,蘇東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對,蘇東坡利用他最擅長的武器——筆,寫出了上神宗皇帝萬言書,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學,也表示其個人之氣質與風格,其機智學問與大無畏精神,都顯然可見。隨後蘇東坡反對變法失敗被貶至杭州,於是,他遠離了喧囂,迴歸於清純空靈;他習慣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灑脫;他明白瞭如何應對困難,才能做到寵辱不驚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蘇東坡這一豪氣干雲的驚世駭俗之語昭告世人:一個人只要具備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超凡脫俗,剛直不阿,坦然自適,在任何境遇中,都能處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無窮快意的千里雄風!

  誠如林語堂所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心靈的喜悅,是他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蘇東坡的浩然之氣,也將如他的詩詞一樣永留千古!

  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 篇11

  在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可謂是幾千年來才一出的奇人,他曾這樣評價過文壇的鉅子:“李白,一個文壇上的流星,再剎那之間壯觀驚人的閃耀之後,而自行燃燒消滅,正與雪萊,拜倫相似。杜甫則酷似彌爾頓,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學富而文工,以古樸之筆墨,寫豐厚之情思。蘇東坡則始終富有青春活力。”“蘇東坡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厚和厚道,並沒變成尖酸刻薄。”

  縱觀蘇軾的一生,在才華畢露的背後,幾度升遷的辛酸卻只有他獨自品嚐。他一生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鬥智鬥法。至於王安石的變法究竟是對是錯,我們暫且不管,但要和當朝的得寵人物,位高權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顆博大的心鬥那種善於剪除異己,心胸狹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許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氣的。類比蘇子由——蘇東坡的同胞親弟,在才華上,可能不及蘇軾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當當,官職也扶搖直上,最終也能夠安享晚年。

  說道底,在於蘇軾面對,面對錯誤,有敢於提出,敢於批評的態度。也許是富貴榮華,安寵榮辱在他看來,只不過是一己的私慾,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奮鬥目標是定位在百姓生上的,他的雙眼,更多關注的是他們的愉悅或是疾苦。只要他認為變法脫離了實際,與救百姓於水火發生了牴觸,他就要反對到底,甚至於在他管轄的州府裡,這些所謂的強國措施他概不搭理。

  作者曾經也這樣描述過:“一個高明的政客必然要精通一條藝術手法:那就是要多說話,但內容必須空洞。”這很好理解,如果你的存在不會對那些帶頭人物有所威脅,那你就不會引來不必要的麻煩。“高明的官員永遠不說出什麼,但只要否認。高明的官員必須深有休養,長於說‘無可奉告’‘閣下聽說,誠然不錯!’這樣便大有前途了。第二條,他必須討好朋友。第三條,當特別提防開罪他人。守口如瓶,低聲而斯文,使人高興的竊竊私語,早晚會積勞成疾,因公殉職。”作者說這就是朋黨之爭時政治之中的規則。

  顯然,蘇軾已一一犯規了,但這並不是他不明白這些“秘訣”,實是因為他的本性就是如此,他的本性就是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更何況這些本性是值得歌頌的。蘇軾就是要做到說話做事都要對得起天地良心。當朝雲產下一個男嬰之時,蘇軾也曾寫到:“惟願我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也許他知道,這許許多多的災禍,全是由於他的才智。但我想,這更是因為他本性中的明辨是非,實事求是到死都未曾泯滅呀!

  雖然蘇軾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泥濘,可從他的詩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見聞中能夠發現,他的人生態度是樂觀,是積極向上的。即使是雙足深陷的時候,他依舊能唱著小調,邀上三五個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為妓nv提詩,他和和尚趣談,他為百姓求雨,他四處遊歷。蘇東坡的詩詞良篇裡,他即能寫出赤壁賦這樣恢弘的文章,也能寫出“天涯何處無芳草”這樣富有深遠意義的詩句。

  拿林語堂做結時的話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話說就是:蘇東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氣,必當永存。

  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 篇12

  第二次讀林語堂著的《蘇東坡傳》,心中的慨嘆又多了幾分。細究蘇東坡其人其事,覺得在品性上我與他有相通之處。他若遇不愜心意之事,便覺得“如蠅在食,吐之方快”,我也經常因心直口快,傷了別人而不自知;他待人親切熱情,慷慨厚道,雖不積存一文錢,卻覺得自己富比王侯,我也真誠與人交往,大方率直,對金錢淡漠,重精神而輕物質;他快樂時很難說不快樂,不快樂時也很難作出快樂狀,我也將喜怒哀樂寫在臉上,從來不做違心之舉;他不能忘情於綠水青山,總喜歡讓自然之魅力浸潤他的心神,我也喜流連於萬壑千巖之間,在韶光美景中煥發我的身心;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不好人,我也只重視別人的閃光處,常忽略他人之不足,處處能包容人;他能在每一逆境中安然度過,依然不忘享受生活,我也能面對挫折時不言失敗,不計個人得失,依然心存感激熱愛生活;他能在作品中流露本性,真篤而誠懇,發乎內心,我也能自得其樂,字字從真純的心肺間流出------

  但是蘇東坡,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他是天地間的鳳毛麟角,他人是不能望其項背的,他本人心智上才華的卓越是不可以預測的,我之所以大言不慚,與東坡自比,不過是仰其鼻息的自我陶醉罷了。

  記得七年前有一段時間沉浸於臨蘇東坡之書,本科自考畢業論文選題為《從蘇軾的書帖題跋中解讀蘇軾的審美傾向》。於是乎,日讀其詩文,夜臨其書帖,東坡居然入我夢來。時至今日此時,我依然能真切地再現當時的夢境:在黃昏的海灘邊,海浪溫柔地拍打著岸邊的礁石,海邊停泊著一艘小船,而我是這船上即將遠行的客人。當我向遠處的村莊投去深情的一瞥權作告別時,暮色中一位高顴美髯的老者正向我走來,他揮手示意要我留步。他說了一些祝我旅途順利的吉語,我也望他珍重,最後他拿出一塊絲帛,正面是他託我帶給他兒子的一封家書,反面則是一片豐收在望的桔園,枝上黃澄澄的橘子殷實得可愛。

  依依話別之後,船漸行漸遠,在揮手的瞬間,我看到他的袖口上繡著“東坡”二字,他不就是我仰慕之至的大詩人嗎?他不就是我傾倒萬分的文壇巨匠嗎?我心一急,腳一蹬,行了------醒後的惆悵延續了很久,與東坡的對唔實在太倉促,望其再度入夢的願望也終未能實現,而對其才情的迷戀卻渙渙如流水般一發不可收拾。林語堂曾說,“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上的星,地上的河。”是的,他應該是化作了星星在星際間遨遊,這最符合他的個性。我喜歡望星空,因為我覺得這浩瀚中,必定有一顆是東坡。雖然他居無定所,逍遙於太空,但他肯定是最耀眼的一顆,我想我能看到他,因為我分明看到了他那雙亦莊亦諧、天真爛漫的眼睛,那張洋溢著樂觀閃爍著智慧的我熟悉的臉。我喜歡望月,尤其是十五的圓月,因為我總覺得當東坡將人間之月演繹得如此動人如此完美之後,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對他情有獨鍾呢》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對他魂縈夢牽呢?除非我們的思想已凍結,我們的感情已麻木,我們的生命已終止。

  寫到此處,步出陽臺,抬望眼,一彎娥眉掛於天邊,夜空星疏點點,西邊有一耀星,最似東坡容顏,若是有知,可否再入夢來?

  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 篇13

  生活是一臺織布機,將困苦與幸福交錯排放,織出一張生活之網。看著那交叉產生的紋理,一個人的一生過去了。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就將那古老的布拆開,在那“回首向來蕭瑟處”的每一個交織點,看到的是“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樂觀。一生從一個狀元落到天涯海角,一切都像被赤壁之水衝著前進的,泥濘雖多,但他踩在了上面,踏進文學。

  在那一個下著大雨的日子,看著一隻只烏鴉叼走紙錢,留下的卻不是什麼絕望,而是一片樂觀。因為當他說“死灰吹不起”時,就把自己吹起了。那些烏鴉是否是詩中的大力神。紙錢是否就是蘇東坡的青春,也無人知道。但無論如何,黃州就是他生命上的一條橫線,痛苦之線。

  而蘇東坡一生,當然也有豎線,那中狀元的那一刻,那僅六個月的朝廷時光。烘出了那豎線,那歡樂之線。

  歡樂與痛苦,才能織出一張生活之網。一個新中國,不就是經歷了許多恥辱之火的練就,才爬上了如今窗高臺,俯瞰世界。司馬遷也經歷了恥辱與皇帝的贊承,才飛進了二十四史。拿破崙是經歷了早年得意與晚年失意,才被人記住。一個完全成功者是與美相違的。網不堪後人一擊。就連蘇東坡政敵王安石也有晚年的“騎驢時代”。

  蘇東坡的命運令我想起自己。上個學期銀獎沒考上,但媽媽鼓勵我說,只有把這當成一個檢查自己的機會,才能進步,我就用這個困難治“網”,取得了一些進步。

  誠如林語堂先生所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或許有人連記憶都不是,只是空虛。蘇東坡之所以能留下都是因為那一張苦樂交加的網,網住了他的名字。

  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 篇14

  每個人骨子裡都有這樣的情結:想擁有一兩知己,既不是夫,也不是妻,更不是情人,而是居住在你精神領域裡,一個可以說心裡話,心靈取暖的人。正如魯迅所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世當以同懷視之。所以俞伯牙得鍾子期、管仲得鮑叔牙,都是三生有幸的。在這世間,他們的精神不再孤苦無助,反倒多了一絲只知己間獨有的默契與快樂。然知己於當世倘不能得,唯有等待,哪怕歷史悠悠,待洗盡鉛華之後,總有一人會在彼岸,席於天地,淨水烹茶,靜候斯人。正如陶潛靜候蘇東坡、而蘇東波則靜候林語堂般,明明縱跨千年,面色陌生,卻在茶色儼儼,霧氣迷濛中,似遇見了多年不見的老友。這樣的隔世知己,一顰一笑間熟悉又默契,讓人心神頓時舒坦。

  為死人立傳,寫“死”容易寫“活”難。泛讀歷史上的人物傳記,大都生硬乏味,評述公式化。為名利而書者,自然粗糙造作,他們硬生生的將人寫“死”了。而另一波立傳者,似乎看到了將人寫“死”後的無趣,於是更重傳記的情趣表達,乃至文學趣味全面壓倒了史實精神。這樣做的後果,確實為我們呈現了一位活靈活現的名人大家形象,只是這名人早已是立傳者筆下精雕細刻後的文學人物,這名人的名字是要加引號的。

  能將文學趣味與史實完美結合,不失偏頗的傳記文,古有司馬遷的《史記》、今有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和唐明浩先生的《曾國藩》。司馬遷撰寫《史記》,在查閱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又“不拘於史法,不囿於字句,發於情,肆於心而為文”,故所著之書兼具史學與文學價值。今人要寫活“死”人,一方面要有好的文字功底,充足的史料,另一方面還需立傳者對人物興趣頗濃,至少在精神上,兩者有共鳴,甚至是知己。唯此,立傳者才會竭力去了解人物的所有方面:才華、作品、喜怒哀樂。併為其憂樂,傷懷,真真寫出金聖嘆所言的“借他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淚”的境界。

  《中國文學史》獨有一章記敘蘇東坡,且多數是頌揚他的文學功績。然史學上的蘇東坡是單調片面的,稍微認真鑽研,就會發現,蘇東坡這個人的內涵實在太豐富了。林語堂在記中說:他是一個太有性情、太多才多能的人。他既是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還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還是一個造酒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個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僅僅這些仍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為了寫活蘇東坡,他讀過蘇東坡的札記、七百首詩及八百通私人書簡,參閱了的書籍資料多達一百二十四種。是的,林語堂可以說是今人最瞭解蘇東坡的,這種瞭解是孜孜不倦,饒有興趣的。如同熱戀之人,總會想盡辦法在對方身上極力的探尋與研究,以便知其喜好,對症下藥,達到心靈與精神的完美契合。正是因為林語堂對蘇東坡的瞭解,所以他筆下的東坡,擁有著多才多藝的天才的深厚、廣博,詼諧,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這些品質之薈萃於一身,是天地間的鳳毛麟角,不可數見的。

  東坡精於古典文化,儒釋道嫻熟於心,並在其身上完美的融合體現。儒家的入世思想是“主心骨”,激勵他對功名孜孜追求,引導他熱愛生活和人生。逆境之中,老莊哲學、佛理禪趣是他的“寬心藥”。於宦海沉浮,人生挫辱中,他清楚的看到政治的鬥爭中不可避免的陰暗,卑瑣和險惡,感受到人生的無奈。道家的無為特別是莊子的齊物論,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顯得從容自如;佛家的靜達圓通,又啟迪他走向圓融和通達。正是儒釋道三者的融合才成就了他的風光霽月,使他高高超越了狗苟蠅營的政治勾當之上。

  東坡喜作畫、好書法且自成一派;他善作詩詞,嬉笑怒罵,喜怒哀樂皆可入墨。不論是“奮厲有當世志”的希冀,還是“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的嚮往,無不體現了崇高的事業追求與家國情懷。也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離奇悽豔,充滿令人迷惘的音樂之美,對亡妻的一片柔情與厚意盡顯。

  林語堂先生評價蘇東坡屬於“不忙不快樂”的那一類人,我分外贊同,尤其體現在為官期間。他恪盡職守,愛民如子;關愛囚犯,幫助窘迫書生;替百姓治理河道,興水利工程。時逢大旱,為了替百姓求普降甘霖,他齋戒沐浴,親寫祈雨文,虔誠備至。任職潁州八月有餘,時值荒年,東坡親眼目睹了難民流離,遍野哀嚎。夜不能寐,總想著對那些難民得幫助他們一點。他一針見血的指出了社會“豐兇皆病”的罪惡本質,甚至寧願冒著再次被貶謫的風險,仍要站出來指摘王安石變法的惡果,多方努力,一番作為除疾救民。這樣的蘇東坡雖飽經憂患拂逆,顛沛之苦,卻更趨曠達灑脫,心憂黎民。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說:“蘇東坡是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他擁有一顆別樣的禪心。

  林語堂先生不愧為東坡的鐵桿粉,對東坡最為了解。他得了東坡精神之髓,故《蘇東坡傳》一書寫的深情飽滿,評價獨到簡練,字字穿透我心。我想,字字珠璣的背後,必定是他對東坡的欽佩與鍾愛。蘇東坡生前能活得盡才盡氣,死後亦有林語堂這樣的知己寫書立傳,何其有幸!

  傳記文妙筆生花如此,也就無怪乎本書被評為“20世紀四大傳記”之一了。

  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 篇15

  剛讀完了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好書!好書是什麼標準?我以為對於一個不愛讀書的人來說,一本書快讀完時還有點依依不捨的感覺,這就是好書。

  為什麼想起讀《蘇東坡傳》?是因為一次我生命中為數不多的與中國古詩詞的共振。那是康震老師在央視的《百家講壇》講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突然,悠揚的音樂響起,和著音樂,康震老師用渾厚緩慢的聲音開始朗讀:“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我當時被深深地吸引了,自認為從小和語文無緣的我被這首詞徹底打動了,打翻了。

  好文章好詩詞,放進了一個叫“課本”的東西里,常常就變了味道。另外,我那個年代大多數語文老師是不會聲情並茂地朗讀的,更別說配上音樂朗讀,印象中老師的第一句話可能是這樣的:“今天我們學蘇軾的詞,這個是考試的重點……”,我頓時在恐懼中隱隱犯著噁心,躲都來不及,哪裡有心情去和詩詞愉快地共振。

  蘇東坡是天才、是大才、是全才、詩詞書畫,樣樣精通,只其中任何一項成就,都足以讓他青史名留。我猜蘇軾的“天才”是有基因突變的因素的,經林語堂先生考證,雖然其父蘇洵也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但蘇洵的智商和才情是遠遜於蘇軾的,蘇洵自幼愚鈍,直到26歲才開始在學業上開竅。可恰恰正是由於蘇洵的愚鈍和溫柔,給蘇東坡兄弟二人營造了一個良好而寬鬆的教育環境,蘇軾從小沒有被逼著只走科舉這一條路,而是博覽群書,這在封建科舉時代是非常少見的。博覽群書的好處,就是有一天知識會由量變引起質變,從而融會貫通,無論是科舉考試還是作文章寫詩詞,都易如反掌了。在宋朝,當吏部考官批閱考生的試卷是件非常累的差事,因為考生們用的典故考官們都要一一查典籍進行考據,但蘇東坡當吏部主考時卻很輕鬆,因為天下的典籍全部在他的腦子裡了,這完全得益於自幼博覽群書練就的童子功。天才是有的,機率雖然低,應該還是有的,但天才能從小在良好的父母抱持中成長,這個機率就更低了,可以說超級聰明的小蘇試是在父母良好的抱持中長大的,他身上的“天才”不僅被保住了,還被無限地放大了。

  蘇東坡是自由的。由於從小父母對蘇軾良好的抱持,即關心、關愛、不苛求,蘇東坡可能很早就形成了內聚性自我,所謂內聚性自我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個人能力、個人品德有一個較穩定且正面的認可,自我感覺自己就是一個“好人”,這個認可不是建立在別人認可的基礎上的,而是發自自己內心對自己的認可。當一個人不再事事刻意追求他人的認可時,他就自由了。自由的人尊重自己內心的感覺,而不總是在意別人的看法和建議。別人的建議常常會干擾我們,影響我們天賦的開發,如果我們過於在乎別人的建議或評價——這其實是過於渴望別人的認可,那麼即使我們有天賦,也會被深深的掩埋。所以,蘇東坡是自由的,自由地讀書、自由地寫詞、自由地做官。當然,自由,在那個時代確實給也給他帶來了很多麻煩,他幾次遭到貶黜,都是因為過於“自由”地寫詩定詞,過於“自由”地表達見解,不在乎別人怎麼說,甚至不在乎生命。蘇軾曾俏皮地問他的侍妾朝雲,他肚子裡是什麼?這位深懂他的紅顏知己說:是一肚子不合事宜。蘇軾大笑。

  蘇東坡是熱情的。他有太多的朋友,即使是政治死敵王安石,蘇東坡在被貶復出時,路過南京還專程去看望了王安石。“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首詞是蘇軾寫給他弟弟,蘇子由的。當蘇軾熱情的詞被子由看見,子由流露出了由衷的欣賞,蘇軾感覺到了這份欣賞,他更加自信了,同時子由確實發自內心的欣賞,蘇軾也感受到了子由的熱情,於是兄弟二人的關係也被滋養了,一首飽含深情的詞成就了兩個熱情的人,並且這份濃濃的兄弟熱情整整伴隨了二人一生,無時無刻不在滋養著二人的心靈,是二人人生的低潮期互相給予了無窮的力量。自由的人,往往自命不凡、我行我素,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甚至走向孤僻。可真正的自由必須要接受人際關係中的檢驗,如果自由的心沒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來滋養,大機率的會走向封閉,走向孤獨,相反如果自由的心能夠被良好的人際關係滋養,就會釋放出濃濃的熱情,熱情就是生命力,就是人類生命的動力。試問一下我們自己,我們對這個世界、對這個世界的人、對這個世界的物還保有多少熱情?

  蘇東坡對這個世界是充滿了熱情的。他有太多的興趣愛好:被貶黃州,他研究美食,發明了東坡肉;被貶惠州,他自己釀酒,但這個他確實不擅長,把自己和幾個朋友喝得上吐下瀉;被貶海南,他自己研發燒炭制墨,差點把自己的房子燒了;到任何地方,他都必然經常呼朋喚友,郊遊或是芭比Q。我這麼寫,你可能無感,覺得他是偉人,所以他能這麼豁達,這都是應該的。但你的邏輯可能反了,正是因為蘇東坡這麼做了,他才成為了偉人。試想一下,一個副國級的領導被髮配到一個縣裡當武裝部副部長(副科級),有幾個人還有心情呼朋喚友搞野炊?

  自由+熱情,根據現代心理學的觀點,這就是心理無比健康的標準,蘇東坡顯然就是了,這樣一個心理無比健康的天才,必然有更大的追求,那就是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說的人類的最高需求:自我實現。在中央,蘇東坡心繫全國百姓,盡力去除王安石變法帶來的種種弊病;在地方,他務實,興水利、重農耕、搞發明,蘇東坡在杭州為官時對零星無組織的幫助病人的辦法頗不滿意,他從公款裡撥出兩千緡,自己捐出五十兩黃金,在杭州城中心眾安橋,建立了一家公立醫院。這應該是中國最早的公立醫院。

  結束語:自由熱情的蘇東坡是我的良師益友。下一步,我想去讀蘇東坡的詩詞和文章,去更加真實地感受這位偉人的魅力。(老丁)

  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 篇16

  認識林語堂,源於大學時圖書館處理一部分書籍,《京華煙雲》就在其中。臺灣版本,豎排版,繁體字,人民幣10元。那時每月生活費是37元,還有剩餘,可見那10元錢的確不是個小數目。購得,啃完,對姚木蘭極有好感,林語堂說她是道家的女兒,心性恬淡、處亂不驚。而林語堂自己又何嘗不是道家的兒子?這樣的心境,才能寫出這樣恬淡的人物和恬淡的文字。所以,喜歡林語堂的文字,犀利中不乏幽默,幽默中不乏異乎尋常的感悟,感悟中的嚴峻思考——關於人性,關於人生。

  那時,迷戀林語堂還是因為他是用英文寫中國故事而聞名於世的唯一的一個人。於是,後來又看了他的《武則天正傳》《紅牡丹》《生活的藝術》等,一直被他極富感染力的文字所吸引。

  認識蘇東坡,是因為他的“大江東去”,是因為他的“十年生死兩茫茫”,是因為他的“淡妝濃抹總相宜”,是因為他的“天涯何處無芳草”,當然還有他流傳於世長盛不衰的《水調歌頭》和兩篇《赤壁賦》。

  喜歡他的大手筆,喜歡他毫不掩飾的天真,喜歡他恣意汪洋的文字,喜歡他的曠達胸襟與樂觀情懷。所以,不自覺地就能夠背誦他的太多篇章,瞭解他的太多掌故。所以,不自覺地被他吸引,直至看過太多有關他的傳記。可是,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是這其中最為理性也最為溫暖幸福的一個。

  如此,思想深邃卻恬淡安然的林語堂與樂觀天真胸襟開闊的蘇東坡的結合,那是“幸福”的極為準確的詮釋。

  林語堂之愛東坡,著於筆端,不加掩飾。我想,他寫蘇東坡,是至情至性地寫,甚至有時候,他可能似乎忘記了自己是林語堂還是蘇東坡,或者他是把林語堂和蘇東坡寫到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者蘇東坡就是他對人性的解讀,對世間人情冷暖的認知,對自我價值的剖析。所以換用林語堂文中的關於前世的說法,可以說林語堂的前世就是蘇東坡,這也未嘗不可。

  這樣的寫作,是深入骨髓的寫作,是把自己寫進去了的寫作,焉能不打動人心?

  讀林語堂的文字,詼諧幽默,時時犀利超常,但筆端那些大氣淋漓的詞彙縱橫捭闔,激情盪漾,那是深喑人心的寫作。讀蘇東坡,很難說是被監禁被流放,那是無論怎樣,無論身處何時何地,無論如何艱難,都是樂觀幸福的。因為他的心,不為環境所束縛,他的心是自由的,是大氣的,是屹立於宇宙最頂端最高層的美好的靈魂。這樣的人生,從不見對環境的抱怨,從不見尖刻的犀利指責,從不見對懷才不遇的悲憤,然而他真的是天縱大才,這樣的心境值得我們學習。

  囚犯的身份,詩人的心;農夫的身份,詩人的心;詩人的身份,詩人的心。他有寄託,所以幸福。

  他有知足之心。他就是五柳先生的今生,天縱大才,淪為農夫,似乎太過屈才,可是人家東坡先生,開荒種田,種菜養豬,研究美食,實踐烹飪,那是幸福得不亦樂乎。甚至被貶到瓊崖海島之後,島上無醫無藥,他卻說很慶幸自己不會被醫師之手誤喪生命。就是這樣知足樂觀的蘇軾,怎麼能不幸福?

  他有仁愛之心。對家人,對朋友,甚至對不相識的村夫野老,他都懷有一顆仁愛之心,他與他們縱談政治,他敢說真話,所以屢遭奸人暗算,屢屢被貶,但初心不改;他與他們探討農事,探討美食家居,虛心學習不分地位身份。他上書某地太守痛斥當地初生嬰兒的野蠻風俗,並且自己成立一個救兒會,募捐救助貧困的孕婦,他自己每年捐出10緡錢。要知道,這是屢屢被貶,屢屢在生死夾縫中生存的貧困的東坡所為,更是讓人欽佩!如此忘我的仁愛的蘇東坡,怎麼能不幸福?

  他有真實之心。王安石變法的表面繁榮,他能夠洞悉其中弊端,真實陳言,從未想過去阿諛、去妥協、去委曲求全。甚至屢屢被貶,他還敢直言上書,還敢和皇帝和皇帝支援的王安石宰相唱反調,這種真實,即使已經多次被當權者視為洪水猛獸,被一貶再貶,他仍真實表達自己,從不保留。王安石陣營中的佞臣進讒言,說他阻止新法的深入人心,他因此被貶,卻都不屑置辯,收拾東西,到被貶的所在赴任。這樣真實活著真實做人的蘇東坡,怎麼能不幸福?

  他有詩歌之心。這是他的初心,這是他達觀幸福的根本。即使是因寫詩而鋃鐺入獄,被釋放後,依舊積習難改,繼續寫詩。他的詩和他的人生一般,佛家、儒家、道家與詩於一體;哲學、玄學與詩於一體;繪畫、音樂、瑜伽與詩於一體。就是這樣一個具有詩心的蘇東坡,他的精神始終凌駕於肉體之上,怎能不幸福?

  晨起讀蘇東坡,讀他的樂觀豁達真實做人;夜讀蘇東坡,讀他的勤奮為學為文為人。他是幸福的,這幸福與時間與環境無關,這是人性的光輝折射出來的真正的幸福。

  樂天達觀、隨遇而安、有時又有些激烈和固執。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恬淡安適、遵從自己的內心。這也許正是林語堂所推崇的.,這也許是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能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

  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 篇17

  這些天,看完了林語堂為蘇東坡寫的傳記。在看這本書之前,一直在看王安憶的《長恨歌》,小說中自始至終籠罩著的對舊上海昔日繁華的懷舊氣息以及王安憶略顯晦澀冗長的敘述筆調,確實有些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在這種情況下再翻開這本《蘇東坡傳》,不得不說確實是讓人有眼前一亮,心曠神怡之感。

  這本傳記是林語堂在美國用英文寫成,又由張振玉翻譯成中文的。一箇中國作家寫的東西卻要由別人來把它翻譯成中文,我一直覺得這是一件很遺憾的事。不過好在譯者很用心,也很有功底,使得整本書的語言十分的精緻典雅,基本上沒有英文翻譯成中文的那種隔的感覺,甚至很有些像林語堂自己的行文風格。

  關於這本書的內容,我實在是非常喜歡,因為它記述的是蘇東坡這樣一位如此可愛的大文豪的生平經歷。林語堂說“我寫《蘇東坡傳》並沒有什麼特別理由,只是以此為樂而已”,又說“我認為我完全知道蘇東坡,因為我瞭解他;我瞭解他,是因為我喜歡他”。我想,正是因為這份喜歡和了解,使得整本書充斥著一股熱情和張力。林語堂帶著對蘇東坡的喜歡、崇拜、理解、佩服,甚至是惺惺相惜來寫他,在敘述蘇東坡的生平經歷的同時又不忘發表自己的人生感悟和見解。這是兩顆相似的心靈之間的碰撞,因此下筆成文就必然是如行雲流水一般,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我覺得,正是這份字裡行間流露出來的激情、瀟灑和自信構成了這本傳記的靈魂之所在。它也許不像其他的傳記那麼的注重敘述的脈絡和條理,而更多的是隨性所至地敘述蘇東坡的一個又一個小故事,也許看上去有些散漫,但正是在這份散漫與灑脫不羈之中,我看到了一代國學大師林語堂與豪情詩人蘇東坡的心靈契合,它深深地感染了我。

  翻開這本傳記,我滿眼看到的都是蘇東坡從一個地方趕到另一個地方,林語堂說他自從當官之後就沒有在一個地方呆的時間超過三年。他從家鄉四川眉州出發,到開封,到鳳翔,到杭州,到徐州,到密州,到黃州,到惠州,甚至還以六十一歲高齡被貶謫到當時尚屬域外的海南,他的足跡由北至南幾乎踏遍了大半個中國,而這些卻都是身不由己的。宋朝的官吏任命制度使得他在一個地方的任期不得超過三年,而眾群小的嫉妒毀謗又使他終生都籠罩在朋黨之爭的陰影裡,遭致一貶再貶。所以林語堂說,中國的讀書人如果能有其他的事做,最好就不要做官。然而蘇東坡的魅力之處就在於,他似乎總能以他的達觀知命、樂觀豁達來化解這些在別人看來是巨大災難的事情。他在黃州親自躬耕,為衣食錢財而精打細算,完全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但他卻寫出了前後赤壁賦、《浪淘沙·赤壁懷古》這些足以光耀千古的美文。他在海南食糧不繼,與兒子“相對如兩苦行僧”,他卻在雜記中興致勃勃地記載“食陽光止餓”的辦法。他自己制墨,自己釀酒,自己採藥,自己造房子,閒來無事時去附近的寺院轉轉,與高僧仙道聊聊,晚上與朝雲一起研習瑜伽之術。他充分利用每一天,讓人感覺這似乎完全不像是在遭受貶謫。曾經我的一位老師說蘇東坡是一個最善於從日常生活之中發現詩意、發現美的人。林語堂說他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兼具蟒蛇的智慧與鴿子的溫柔的天地間的鳳毛麟角,是在一提起他時,就能引起中國人親切敬佩的微笑的人。秦觀的詩說得最好“不將俗物礙天真,北斗以南能幾人?”這“天真”二字真是道盡了蘇東坡人格的最大魅力之所在。我看著他的傳記,突然想到,世間竟有像他這樣才華和人格都接近完美的人,而這樣的人竟然就是我們一千年前的先祖,他給我們留下了那麼多璨若星斗的詩句以及那麼多風趣優雅的逸聞趣事,可以供我們細細品味咂摸,我想我們真是太幸運了!我想起了一句話“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用它來形容蘇東坡當是再恰當不過了!

  書中另一個讓我非常感動的地方,就是蘇東坡和弟弟子由的手足情。長期以來我一直非常遺憾,魯迅和周作人這樣一對本來可以傳為文壇賢昆仲佳話的兄弟最後卻分道揚鑣。我一直在想,在中國文學史上,到底有沒有這樣一對兄弟或姐妹,他們年齡相仿,志趣相投,彼此理解並引為知己;他們在生活上相互扶持,在工作上相互幫助,一起走完漫漫人生路,以他們的手足之情溫暖和照耀整個文壇的呢?而現在,我找到了,蘇東坡和蘇子由,這兩兄弟,我每次看到書中提起他們倆時,總不由得想起一句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這樣的知己又正好是自己的手足同胞,這是人生何等的幸事呀!書中多次寫到了兄弟二人分別時的場景。蘇東坡前往鳳翔任通判,他們生平第一次分手時。子由送行四十里才肯離開;東坡則在鄭州西門外,望著弟弟在雪地上騎瘦馬而返,頭在低陷的古道上隱現起伏,直到後來再不能望見,才趕程前進。他在詩中寫道“亦知人生要有別,但恐歲月去飄忽。寒燈相對記疇昔,多雨何時聽蕭瑟。知君此意不可忘,慎勿苦愛高官職。”這種“風雨同床”的約定我現在讀來仍然覺得具有溫暖人心的力量!他們二人經常寫詩互相唱和,而巧的是,每回蘇東坡只要想起子由,他總能寫出最好的詩來,他那首為懷念子由而作的《水調歌頭》真是寫盡了千古中秋之作。蘇東坡曾說“嗟餘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我讀到這句詩時,真是有落淚的衝動,那種在茫茫人海之中卻只有一個親人相依為命,相知相守的感覺,是心酸,更是溫暖吧。

  另外,我非常喜歡林語堂寫的蘇東坡青少年時期在家鄉眉州,以及後來任杭州太守的那幾段,很有一種優雅、恬淡、明媚、舒適的小城鎮生活的味道。也許是因為林語堂面對的是美國的讀者吧,為了更便於理解和接受,他在寫這本書時更多的是採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花了較多筆墨不急不緩地描繪了北宋年間眉州城、開封城、杭州城的街道佈局、城市設施以及風俗民情等方面情況,於散漫悠閒的文字中,很有一些詩意的味道。林語堂一定是很喜歡杭州吧,我覺得他關於蘇東坡在杭州的兩段寫得尤其的好,杭州的如畫風景、名妓高僧,以及蘇東坡在此期間所建的工程,都彷彿近在眼前;那個年代裡杭州的繁華綺麗、風情韻致,也是如在眼前,令人神往。

  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 篇18

  好書是相互關聯的,有點似人際交往裡的共鳴效應。

  看餘秋雨老師的《借我一生》,裡面提到餘老師小時候看過很多遍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心裡想這本書應該是很有可讀性的,於是馬上到噹噹網上去淘了本。

  確實是本好書!林學者透過一字一句,一箇中國曆史上的文化名人就此活了。看那本書,東坡才子的呼吸我們都能感覺得到,他那狂放不羈,真性情的等,人物非常豐滿。既是個大才子,又是個很有政治才幹的父母官,更是有血有肉的生活中的摯友。林教授說他是個“上可陪玉帝老兒,下可陪黎民百姓”,任何人在他那都可以受到很溫暖的人文關懷。

  東坡才子一生大起大落好幾回,無論是結髮妻子王弗,還是後來的王閏之,以及後來的侍妾王朝雲,他們默默地照顧著他。官海沉浮,家庭變故,甚至是被貶到黃州做官,她一直是他身邊給予支援和力量。難怪會有《菩薩蠻》這樣的千古好詞出現,平淡和磨礪的生活歷練出了對這種感情的精華。多情自古傷離別,也許一片秋葉的落地,都能引其他無限的惆悵。

  想起東坡才子為什麼在官場上會時好時壞,聯想到電視劇《大宋提刑官》裡宋慈被自己的岳父所害的故事,可能是因為他們花在專業上的時間太多了,無暇研究複雜的人際關係。用悲情主義者屈原的話來說是“舉世渾濁唯我獨清,世界皆醉唯我獨醒”。不過我們生活在改革開放的好時代,這點要批判性地看待這個問題。

  絕對是本修身養性的好書,一本值得讀N遍的書。

  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 篇19

  近日讀了林語堂版的《蘇東坡傳》,不愧是語言大師,活現了一個更加真實、鮮活的蘇東坡。大師為大師寫傳,這點很吸引人。

  在林語堂眼裡,“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個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一個月夜的漫步者,一個詩人,一個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他比中國其他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慧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

  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很多方面像李白、老莊,樂觀、豁達,會享受人生,不故作深沉。蘇軾的文才更博,詞、文、詩、畫、書法都是第一流,就連烹飪也很有一套。蘇軾在文字上最傑出的成就是把豪放風格揉入原本一味婉約哀傷的詞裡,使得詞的地位能跟詩相比肩,在詩被唐人寫盡後,開闢了文學的一塊新天地。而蘇軾自己的詞剛柔兼濟,氣象萬千,境界高遠,單拿詞的成就來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蘇軾的文字,無論是史論,還是奏摺,都寫的縱橫恣肆、雄壯宏遠;小散文則如孤雲出岫、清靜淡泊。

  他認為蘇東坡是中國歷史上當之無愧的、極令大眾傾心仰慕的偉大文人,這不僅是基於他的詩歌和散文的魔力,更基於他總是英勇地堅持自己的原則和主張的滿腔正氣,在苦難中尋找樂趣的罕見本領,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在蘇軾的身上,體現出了讀書人的天性。學而優則仕,又因為書生本性遭受排斥和貶謫。值得慶幸的是,對讀書人最寬容的年代讓蘇東坡趕上了。北宋一百多年,沒有因為文字的緣故殺過一個讀書人。幾千年的中國,還沒有哪個政府心胸有這麼博大。雖然蘇東坡命運坎坷,幾次被貶至荒域,他自己也曾發牢騷:“人生糊塗識字始”。但總的說來,北宋的讀書人還是幸運的,也是敢說話的,人文之盛,春秋戰國以來就數這個年代。

  蘇軾的一生都卷在政治旋渦中,卻又始終超脫於政治之上。無論是反對派當權派,還是自己的黨人得勢,他過得都很“失敗”。一任一任的皇帝私下都很喜歡他,一任一任的太后都成為他的朋友,可是他卻遭到貶官、逮捕,一輩子幾乎沒能在一個地方住上三年,恰如風中飛蓬,東飄西蕩。然而,他以天真無邪的心靈到處捕捉這在常人看來難以忍受的屈辱生活中詩意的片刻,化為永恆,使我們大家都充實不少。蘇東坡最好的文章都是在被貶謫時寫就的,卻絲毫沒有怨氣,相反卻表現出極其超遠的視野和極其闊大的心胸。

  蘇東坡留給後人的不僅僅是他的詩詞書畫,還有名動天下的蘇堤,甚至人人喜歡的東坡肉。蘇東坡是個幽默的人,他說:“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兒。在我眼中天下沒有一個不是好人。”我不想討論這裡面的哲學意味,因為我相信,蘇軾是出自真性情,而不是假道學,否則他就不會得罪理學家程頤。蘇東坡一直堅守著自己的道德地線,並始終懷著一顆悲天憫人的赤子之心。

  整個蘇東坡的故事基本上就是一個心靈故事。他從不收斂他的幽默才能,他的充滿機智的談話讓禪宗大師也難以應對;他從不掩飾他對於鬼神世界的好奇,他祈求天神並與魔鬼爭辯,偶爾還佔取上風;他欣賞生命的每一時刻,知道在任何情況下,幸福都是一種秘密;他追求長生不老,幾乎到死還興致勃勃地尋找不朽的仙丹,半受挫敗,卻含著笑死去。……今天我們讀蘇東坡的傳記時,就是在追隨這樣一顆純正無邪、真實不欺的偉大心靈。

  林語堂是這樣結尾的:“在讀《蘇東坡傳》時,我們一直在追隨觀察一個具有偉大思想,偉大心靈的偉人生活,這種思想與心靈,不過在這個人間世上偶然成形,曇花一現而已。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心靈的喜悅和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恰如其分的概括了東坡的一生。

  全書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東坡的喜愛和崇敬,但對王安石的貶低或許過分了點,王安石的人品和才華是沒有任何疑問的,只是政見不同而已,書中對王安石變法貶到一無是處,這個還是需要論證的。

  總之,這本出自語言大師之手的傳記的確不同於其他傳記作品,除傾注了作者太多情感,文字平實劉暢,真切自然,讀來欲罷不能!

  感覺稍微遺憾的是若能把東坡的經典作品柔和到他的不同經歷中就更好了,當然其中也引用了很多,但多是不為人所熟知的。這隻能怪自己見識少了。

  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 篇20

  《蘇東坡傳》的作者是林語堂先生,那麼在林老先生眼中的蘇東坡是什麼樣子的人呢?

  “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位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

  也許這些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這也是他的人格魅力,這種魅力來源一種精神,那這種精神又是什麼呢?用蘇東坡自己的話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是啊,在蘇東坡的眼裡,天底下都是好人。這是何等的胸襟,難怪他快快活活,無憂無慮,旋風般的活過一輩子。我們透過書本的墨跡,彷彿看到了千年前的一位知識淵博的長者,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哦,我似乎找到了蘇東坡快樂的原由。

  蘇東坡過得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他曠古無今的文學造詣,敢做敢為的正直作風,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造就了一個浩然不朽的偉大生命。

  讀完《蘇東坡傳》,感觸頗深:命運與造化我無法掌控,也求不得,那就笑由它去吧。我的心情,自己卻可以做主!人活著,就開心快樂吧!

  原來既已聽聞蘇東坡大名,如雷貫耳,萬分佩服,尤其他那一闕《大江東去》、一首“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以及其餘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等等等等,不盡於牘,皆令我為之折服而讚不絕口。他為北宋豪放派詞人乃是當之無愧,開創出宋詞另一番天地。

  閱畢此書,方知東坡其餘的光輝點如天際之星,亦熠熠閃光,如愛民、敬友、忠妻,不一而足,他在杭州任太守期間,曾數次不厭其煩上書朝廷“莫專以救濟百姓為法,而要未雨綢繆的做好防飢備饉工作”(見第二十二章)。蘇軾畢生朋友滿天下,且幾乎各行各業皆有:道士、僧人、朝廷命官、邊城微吏、平民百姓、青樓妓女、書法家畫家、詩人詞人,舉之不盡,列之不窮,就連後來他的敵人章CHUN(豎心旁加“享”),東坡也不計前嫌的寬容他的罪行(見第二十八章),至於其元配夫人王弗,蘇軾在她早年亡故後,作了流放百世、膾炙人口的《江城子》,其後娶王閨之以續絃,夫婦兩人舉案齊眉、相敬如賓,一直到後來還是在王閨之的大力操辦下蘇東坡從納了後來一直追隨他至死的小妾朝雲。

  可見三個女人對蘇東坡一生都是極其重要的。當然,還有一個女人——元佑年間的太后,在其攝政期間(1085.3~1093.8)極力支援蘇軾,擢其高官,使蘇軾得以大力宣揚其政治思想。然太后逝世後,他失勢極慘,被四處流放,甚至到過海南,最後遇赦勉強才回到中原,死於常州。

  無疑的,蘇軾的一生是光輝璀璨的,他的人生旅程和他的詩作書畫一樣是值得我們後人細細體味的。無論是作為一名大宋帝國的臣子,還是一位舉世聞名的才子,他都當之無愧的在華夏大地的群英中佔據一個極為重要的地位。林語堂這本書儘管融入了他自己對於蘇東坡的看法,但我想,正如他的那句“思想的快樂才是萬古不朽的“正是我們對於蘇東坡這位千年才子的貼切概括。

  縱觀蘇東坡的一生,在宦海可謂三起二落。考中進士那年,在入榜的388人中名列第二,而且是因為主考官歐陽修的誤會(以為這麼精彩的答卷出自他的朋友曾鞏)和避嫌,否則當列榜首。蘇軾在擔任鳳翔推官三年後依例解職,英宗本欲破格拔擢為翰林,為宰相韓琦所阻,韓琦倒不是不喜歡蘇軾,只是認為年輕人應該多一些歷練。而英宗更是早就把蘇軾視為未來宰相的人選。至少從一0五七年到一0七九年這段時間蘇軾的仕途還算是一帆風順的。

  一0七九年蘇軾受了四個月的牢獄之災,史稱“烏臺詩案”。表面上是文字獄,彈劾他的官員在他的文章詩詞中找出大逆不道的語句,加以指控。更深層的原因是蘇軾加入了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反對王安石的新政。而蘇軾作為文壇新星,其影響力日增,因此要加以鎮壓。因與蘇軾通訊或為他出版詩集,很多人受到牽連,包括預駙馬王詵。在黃州期間,蘇軾在一片東坡上耕田務農,從此自號“東坡居士”,他的四篇公認的最佳作品也在此時問世,即:《赤壁懷古》、前後赤壁賦、《承天寺夜遊》。

  一0八五年到一0九三年這段時期是蘇東坡仕途的第二春,雖然一直擔任“省部級幹部”,但不管在中央還是在地方,都是在重要部門擔任領導崗位,政績上頗有建樹,可算是官運亨通。

  一0九四年開始的第二次被貶,罪魁是哲宗及新任宰相章槨(應該是豎心旁,打不出那個字)。此人雖然可算是蘇軾的故交,但絕對是王安石一派,跟司馬光、蘇軾的政治立場對立。此次風波共有830名官員受波及,史稱“元佑黨人案”。蘇軾是第一個被拿來開刀的,想來是因為他在政壇和文壇的地位都同樣的高,對手不得不重視。

  一一0一年獲赦後,當時的朝野一致認為蘇軾將再度得到重用,可惜東坡遽然仙逝。

  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 篇21

  合上厚厚的《蘇東坡傳》,心中感慨萬端,種種雜緒像被書頁攪動的灰塵縈繞著我,我開始思考人生,思考命運。

  世界瞬息萬變,人不過是滄海一粟,那麼既然渺小,就無需去爭奪,去奔波勞碌,爭取虛幻的浮名。同時,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讓這珍貴的生命做了奸詐小人,受人唾罵。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謂“草木有本心,何須美人折”,更何況人呢?

  縱觀蘇東坡的一生,是堅持自我的一生。林語堂稱她為“大自然的頑童”,我認為很貼切,兒童最真,率性而為,而“頑”又帶著倔,正是這股率性和倔勁,讓他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能擁有一顆快樂、平靜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黨與舊黨鬥爭、政權的更迭中起起落落,於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裝在木箱裡,拋到海上,隨海浪起起伏伏,官場似海,他的性格決定了必然被拋之於浪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調侃諷刺,讓政敵們掀起了一浪又一浪。

  我想,從來沒有人外方貶謫的足跡有遍佈這麼廣的,也從來沒有人在貶謫期間過得這麼安然恬淡的,連政敵都嫉妒了。我覺得除了耳熟能詳的儒釋道完滿融合的原因之外,還有幾個不容忽視的原因。第一,是文學的支援,在窮鄉僻壤,寫作是他的重要內容,有詩、有詞、有信件、有墓誌銘、有經典註疏,這時,他寫東西已經沒有什麼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發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當文學回到了寫本心的位置,才有了不朽的價值。第二,是眾多的朋友,蘇東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個地方,也廣交朋友,尋訪奇人異士,他對朋友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為知己。他像一株散發著特殊氣質的君子蘭,吸引著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說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記得初中看到一句話,謂之“人不痴,不可與之交”,大概有痴氣的人一旦與之相交,便可長久。這些朋友給予蘇東坡極大的精神安慰和鼓勵。第三,則是情趣廣泛,腦中總有這麼一個印象。凡是興趣愛好廣泛的人,總是精神飽滿,充滿活力,百折不饒。民間有很多蘇東坡的傳奇佳話,有很多是關於他的興趣愛好,像東坡肉,研製藥方,聽說曾經還配了制墨秘方,差點把房子燒燬,這時,他更像一個頑童了。興趣廣了,才有做不完的事,即使被炒魷魚,被架空,生活也可以忙得不亦樂乎。

  現代社會,人們的精神生活越來越荒漠化,人們抱怨、煩躁。也許我們沒有那時免費的無限風光可以遊覽排遣,也沒有妙筆生花的文筆抒寫,但可以擁有蘇東坡式的心態,坦然達觀,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偽裝。

  附: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是用英文寫的,有多個譯本,我看的是張振玉的譯本,我覺得這是我見過的最精彩的傳記。

  首先,林並沒有將蘇東坡奉若神明,而是如實敘寫,娓娓道來,偶爾還加以調侃,如蘇的長子出生時,他說,幸虧晚了一年,不然在丁母憂期間可就落人把柄了,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形象。其次,本傳旁徵博引,除了蘇的生平文字資料,還引用了大量的文史知識,讓讀者清楚,蘇是處於怎樣的一個歷史背景下,他的行為是處於什麼考慮的。另外本書的趣味性也很強,作者儘量還原歷史,把當時的情景描得繪聲繪色,特別是蘇在杭州的生活,無論是幹勁十足地為百姓謀福利,還是愜意的遊山玩水,都令人心嚮往之,還有很多歷史故事,蘇與奇人異事往來的趣事,還常常穿插有哲理性的語言,如君子之交淡如水,語堂先生理解為“水沒有刺激的味道,但是人永遠不會對之生厭”,很形象,也加深了對蘇的瞭解。

  但也有不足之處,像對王安石變法及王安石的個人評價上,很多人認為是本傳中最精彩的部分,但我覺得有失偏頗、對這個影響蘇至深的事件,花了三個章節敘寫,但幾乎都是貶義,我覺得對這件事,應以歷史的眼光看待,他甚至直接說王安石為國家一大害。我聽過性不可以善惡論也,更何況有點歷史常識的都知道變法雖然失敗了,但也有可取之處,這裡作者的主觀意識太濃。

  讀一本好書,有如品一杯茗。很多美妙的感覺一瞬即逝,不可一一而述,但心充盈了。

  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後感 篇22

  20世紀四大傳記(梁啟超的《李鴻章傳》,朱東潤的《張居正大傳》,吳晗的《朱元璋傳》以及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讀來風格各異,但最酣暢淋漓的莫過於《蘇東坡傳》。我一直覺得,雖然遠隔千年,在文人氣質上,林語堂與蘇東坡的同聲相求,卻絲毫不因時光的阻隔而淡去。中華文化傳承的穿透力,由此可見一斑。

  我對蘇東坡的偏愛,是從讀他的作品開始的,豪放如《念奴嬌 赤壁懷古》,深情如《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豁達如《赤壁賦》,閒雅如《記承天寺夜遊》……從文字而想見其為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蘇東坡的文學造詣固然是驚採絕豔,但在泱泱五千年的歷史裡,才華洋溢的不知其幾。司馬遷的史書為無韻之離騷,曹操的詩古直悲涼,江淹的賦文錯彩鏤金,柳永的詞纏綿綣繾……然而蘇東坡,唯有蘇東坡,才讓我在欣賞其才華之外,產生感情上的依附。

  蘇東坡的一生,起伏跌宕,幾經沉浮。他少年得志,鮮衣怒馬,文章遍行天下,上至九五之尊宋仁宗,朝堂領袖歐陽修,下至庶民,對他無一不欣賞推崇,愛護有加;他為政一方,造福一地,千年之後,杭州的蘇堤,仍在見證和訴說著對蘇東坡的留戀。向太后當政期間,他得到重用,位居龍圖閣大學士,奔走於四方,紓解新政給百姓帶來的疾苦。

  然而政壇多風雨,如果說王安石的改革派與蘇東坡之間的分歧,僅僅是政見之不同,那麼王安石之後,所謂“改革派”的章停之流,對待異己者的迫害,已經遠遠超出王安石的“流放”,他們捏造莫須有的罪名,製造“烏臺詩案”,更甚者,將元佑年間覆被啟用的以蘇東坡為首的一批官員,誣陷為國之妖孽,將他們的姓名,鐫刻在碑石上,欲將他們生生世世,釘在“恥辱”柱上,是為“元佑黨人碑”也。其後蘇東坡被一貶再貶,從嶺南的惠州,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邁而疲憊的身軀。

  無論是榮居高位,還是落魄南荒,蘇東坡給後人的印象,或瀟灑出塵,或安靜自守,或童趣未泯。即使是低潮期,當他冥想過去,也就是“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甚至在海南時,居無安身之處,病無可醫之藥,他仍保持著“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的氣魄。短短的六十多年,榮耀時不盛氣凌人,艱辛時沒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我對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來自於精神上的擊節和共鳴。

  總結而言,蘇東坡的氣質,有儒家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的勇者無懼,有道家任真自然、騁目遊懷的順從天道,還有佛家“和光同塵,與俗俯仰”的自得。這是文人的理想狀態,然而能夠真正身體力行者,幾千年來,又能有幾人?

  書的作者林語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愛的作家之一。他在《京華煙雲》裡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蘭這對父女,也是中華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踐行者。在傳記中,林語堂對蘇東坡給予了無上的讚譽。作為一個喜歡蘇東坡的讀者,讀到這樣的書,自然如遇知己。不過也正是由於他對蘇東坡的欣賞,所以對當時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書中散發出強烈的厭惡感。甚至將一篇攻擊王安石的偽作《辯奸論》算在蘇東坡的父親蘇轍身上,連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聲的罪名。我對王安石的認識是模糊不清的。但對於改革者,無論其最終結果如何,我都認為,至少他是時代的勇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