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悲慘世界的讀後感(通用14篇)

雨果悲慘世界的讀後感(通用14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雨果悲慘世界的讀後感(通用14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雨果悲慘世界的讀後感1

  捧讀《悲涼世界》,最突出的覺得,當是厚重之感。從平凡到卓越同樣是佳構,同樣又厚又重,讀《約翰·克利斯朵夫》,或者讀《追想似水年華》,都沒有這種覺得,這種厚重之感,不是拿在手上,而是壓在心頭,感觸的是人類的苦難厚厚而沉重的沉澱。不是寫苦難極重繁重的書,都能當得起這“厚重”二字。而《悲涼世界》獨能當得起,只因這部大書壓在作者心頭,達三十年之久。

  歷時三十餘年,從一八二八年起構想,到一八四五年動筆創作,直至一八六一年才終於寫完全書,真是陰差陽錯,這在雨果的小說創作中也是絕無僅有的。這部小說的創作動機,來自這樣一件究竟:一八零一年,一個名叫彼埃爾·莫的窮苦農人,因飢餓偷了一塊麵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滿釋放後,持黃色身份證討生存又隨處碰壁。到一八二八年,雨果又開始蒐集有關米奧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資料,醞釀寫一個釋放的苦役犯受聖徒式的主教作用而棄惡從善的故事。在一八二九年和一八三零年間,他還少量蒐集有關黑玻璃製造業的質料,這即是冉阿讓到海濱蒙特伊,化名為馬德蘭老師,從苦役犯釀成企業家,開辦工廠併發跡的由來。別的,他還觀光了佈雷斯特和土倫的苦役犯監獄,在陌頭眼見了類似芳汀受辱的局面。

  捧讀《悲涼世界》,最突出的覺得,當是厚重之感。同樣是佳構,同樣又厚又重,讀《約翰·克利斯朵夫》,或者讀《追想似水年華》,都沒有這種覺得,這種厚重之感,不是拿在手上,而是壓在心頭,感觸的是人類的苦難厚厚而沉重的沉澱。不是寫苦難極重繁重的書,都能當得起這“厚重”二字。而《悲涼世界》獨能當得起,只因這部大書壓在作者心頭,達三十年之久。

  到了一八三二年,這部小說的構想已相稱明確,並且,他在蒐集素材的底子上,寫了《去世囚末日誌》(一八三零年)、《克洛德·格》(一八三四年)等長篇小說,揭破使人走上犯法道路的社會實際,並嚴格非難法律制度的不公平。

  他曾經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可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悲機構和窮人們。以致於他往往出門時口袋裡裝滿了錢,回來時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還經常把麵包送給受餓的人,把衣服送給挨凍的人;隨處訪貧問苦。對於窮人而言,他就像一頂掩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

  此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對芳町與珂賽特母女的關愛。

  雨果悲慘世界的讀後感2

  今天我讀完了,文壇巨匠雨果的著作《悲慘世界》。

  維克多雨果是十九世紀法國重要的詩人、小說家、戲劇家和社會活動家。他與1802年2月26日出生於法國的貝尚松省,父親曾是拿破崙手下的將軍。下面我就來講一講《悲慘世界》吧

  《悲慘世界》講的是:主人公冉阿讓是個因飢餓而偷一個麵包而坐牢的苦囚犯,因為四次逃獄都被發現而加刑。在監獄裡度過了十九年,他出獄後在一個小鎮收到主教的教化,決心從善,他歷盡千辛萬苦來到了一個小城,成為鉅富他廣施仁愛卻不能挽回自己因為飢餓而偷一個麵包的錯誤,這時他碰到了苦難的芳盯,芳盯因為太窮而被迫把女兒寄養給兩個暴發戶,可她自己卻不知情,還蠻以為自己的小寶貝,吃得好穿的好,其實那兩個人把她的心肝當成女傭了,這時芳盯受到了冉阿讓的接濟,可是沒過幾天芳盯卻死了。冉阿讓也被抓了,冉阿讓故意掉海里去,死裡逃生了,他把珂賽特(芳盯的女兒)接回了自己家,並把她撫養大,最後成為了一個漂亮的姑娘,珂賽特嫁給了一個叫馬呂斯的人,但是冉阿讓也去世了。

  我讀了這本書,深深的體會到了,那時的,政治昏庸無道,是窮苦人民遭到迫害,而富人家卻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在他的小說裡,可以看到那時的法律只顧富人的利益,不顧窮人的生死。雨果的這個小說是透過真實事件改編的,他透過大量的蒐集題材才寫出了這樣深刻的小說,他還被迫流亡過呢!如果當時多一些這樣開明的人,法國就會少一些像冉阿讓這樣悲慘的人,這該多麼美好啊!

  雨果悲慘世界的讀後感3

  初讀《悲慘世界》,竟念念不忘;再讀《悲慘世界》,細細品味著,不禁潸然淚下。記不得多少次為冉阿讓痛哭流涕,記不得多少次為冉阿讓惋惜,記不得多少次為冉阿讓打抱不平,也記不得多少次為冉阿讓的自強而感動。

  混沌的法國呵!連個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要如此對待一個涉世未深的少年!冉阿讓僅僅是為了讓弟弟妹妹維持生計而偷了塊麵包,最後竟被判了19年!天哪,他的弟弟妹妹豈不是死路一條?19年哪!出獄後的冉阿讓依然過著階下囚的生活,飽受他人鄙視,然而值得慶幸的是,在他飢寒交迫時,遇到了好心的卡福汝主教,讓一點一點磨滅他重新做人希望的夢魘驅之而散。在這裡,我不禁又看到了人性的力量一首真善美的讚歌。

  當人們已近漸漸淡忘冉阿讓這個人時,以馬德蘭化名的冉阿讓在海濱蒙特勒城內靠自己的實力,生產黑珍珠有功,被民眾推選為市長,這一切的轉變使我倍感欣慰。從囚犯到市長,簡直是天壤之別,這無疑是人性的巨大轉變。在那個水深火熱的法國,會產生兩種人,一種是最令人憎恨的卑鄙無恥之徒,那醜陋的內心以無法掩飾,正如書中的德納第夫婦,為了錢財不惜一切,欺騙害死了萬分信任他們的方汀,折磨了方汀的私生女珂賽特,已經近乎失去了做人的權利!與卡福汝主教對比,這正是善惡分明的絕好例子啊!想到這兒,一股無名憤怒油然而生;另一種人則是真善美的化身,他們善良純潔,不會爾虞我詐,卻嫉惡如仇!卡福汝主教和冉阿讓就是榜樣!主教曾無私幫助過無數人,被人們隨之尊重,冉阿讓在一個被誤認為他的犯人商馬第在替他受審時投案自首,一人做事一人當,並撫養珂賽特,勇救馬利尤斯數不勝數的事蹟足以證明真善美,正是壓倒黑暗壓倒邪惡壓倒人性最殘忍一面的利器,如潘多拉魔盒中的希望之光,驅散邪惡,撒萬丈光芒於世間,過濾邪惡的氣息

  讀完它,始終不明白一個人,讓我摸不透,猜不透,想不透,沙威警長到底算是個善惡分明的人還是個渾渾噩噩墮落的人呢?說他渾渾噩噩,是因為之前他不分是非的拼命捉拿冉阿讓,但說他善惡分明也不是無理,因為最後受冉阿讓的行為影響,頓然感悟出了人世間的真理,懂得了真正的真善美理念,也許是悔不當初,覺得無臉面對冉阿讓,問心有愧,最終放不開,自行了斷。這也許是在那個社會中以小人走出但覺得愧對了良心,便改過自新,重新做人的第三種人吧,看得出來,這種人還是有救的,他們還不至於墮落到深入骨髓的地步。

  看來,真善美都始終會戰勝假惡醜。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在事實面前只有被消滅,迂腐的統治始終會敗在救世主的手裡,歪門邪道總會敗在光明正大,試問:何謂真善美,何謂假惡醜?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擁有高尚情操,意為本書之傳送精神,是可歌可泣的真、善、美!這就是我讀完這本書最大的受益。

  雨果悲慘世界的讀後感4

  悲慘世界是法國作家雨果的佳作,這本書敘述了男主人公冉阿讓由於飢餓過度偷了一個麵包,結果在監獄度過了19年的黑暗時光,出獄後他受到了人們的歧視,沒有人理會他,視他如草芥,廢物,垃圾。在這種情況下冉阿讓絕望了,但是奇蹟出現了,一位善良的主教用他的仁慈之心感染並且改變了冉阿讓的後半生。受到主教的影響,冉阿讓竭盡全力的去幫助別人,但是當人們知道他曾經是個犯人的時候,都不願意接受他的幫助,在這個情況下冉阿讓還是毫不介意,一如既往的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他以他的博愛,善良,仁慈來改變那個悲慘世界。我們有時候難免會被別人冤枉,不要鬱悶也不要去仇視對方,這樣只會讓自己徒增煩惱,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要去包容對方,理解對方。自己的內心強大了,任何的打擊都摧毀不了我們。

  男主人公的行為深深的感染了我,我現在雖然還是個孩子,但心胸一定要寬廣,一定要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和諧社會需要多些這樣的人,我會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的,爭取做一個長大了對社會有用的人。

  雨果悲慘世界的讀後感5

  我們生活在一個美好的世界裡,卻總是埋怨命運的不公。我讀了《悲慘世界》以後才知道當時世界的悲慘,那主人公冉阿讓又能說什麼呢?

  冉阿讓是個窮人,因偷了一個麵包就被關入監牢,期間越獄失敗四次,足足判了十六年。十六年啊,浪費了多少青春歲月,能做多少有意義的事,而換來的只是一個麵包。出獄後卻常常招人排斥,連住宿的地方也找不到,僅僅因為冉阿讓犯有前科。最終有一位好心的主教收留了他,並送他了一套銀餐具和一對銀燭臺。當冉阿讓最需要幫助時,所有人都逃避了,單單隻有一個人站了出來。甚至有時他的好意也往往遭到人們的誤解,不能被社會所接受。

  難道窮人就不是人嗎?他們也有生命,自由的生活的權利。人窮志不窮,窮人只是沒有錢,但他們的志氣還在。

  我不知道當時的社會是多麼黑暗,如此下去會有更多的人輕視法律。“以愛制惡”,惟有道德感化才是醫治社會災難的良方。文中的卞福汝主教就是善良,純真的代言人,明知道冉阿讓犯有前科還讓他過夜,在偷東西被抓到後還送了他一對銀燭臺,一系列的舉動,真真切切的述說了主教的善良。

  世界不是完美的,總有好人在發善,有壞人在作惡。但我們可以使好人多一些,讓他們去感化正在作惡的人。壞人也有善良的一面,我相信會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愛心行動中。

  愛的形式非常多,也十分簡單。扶一位老奶奶過馬路,撿起隨風飄動的塑膠袋等一件小事,都是在散發著愛心。大家行動起來吧,伸出你雙手讓世界充滿愛!

  雨果悲慘世界的讀後感6

  今天看了悲慘世界,心中有說不出的轟隆隆,以前大學的時候只在書本上讀過可能由於自己的想象力不也是那麼豐富形象,只覺得社會是黑的,但覺得今天所看到的那樣。冉阿讓的毅力是那麼的堅強,活到最後,沙威那樣的人,真的事可悲。

  他信從的是正義與光明以及對上帝的忠誠,但是卻把什麼東西都看的太真,偷就是偷,沒有任何理由。原因是他覺得自己也是生活在貧苦的家庭,但是他從來都沒有偷過,所以他也覺得別人可以這樣。用一句“水至清則無魚”來形容他,感覺是輕了點,但是看到他對待監獄的犯人的行為覺得是萬惡不赦,他別是剛開頭的時候,讓我聯想到肖生克的救贖的那些監獄長,都是最邪惡的人。

  可是看到他誓抓冉阿讓的決心又覺得他與那幫人不一樣,特別是他向上帝起誓又覺得不公的那些情景,讓我覺得他是個公正過頭的壞人,直到最後,我才明白沙威其實是這裡面很可憐的一個人,一生活在抓一個“壞人”的誤區中,只為忠守法律。真是可悲!

  雨果悲慘世界的讀後感7

  《悲慘世界》是雨果寫的一本書。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冉阿讓。他是一個出身貧窮的工人,為了救餓的快要不行的兒女,他不得不去麵包店偷一塊麵包,因此而囚禁19年,19年啊!多麼漫長啊!出獄後,他被一個主教感染了,走上了正途。他為了就芳汀母女,他不惜赴湯蹈火,將愛傳了出去……

  至於芳汀,她是一個窮困潦倒的女人,但為了養活女兒珂賽特,剪掉了自己的頭髮,為了女兒,她可以付出一切……

  這本書還寫到了一個人,就是旅店的店主,他榨取芳汀的錢,拿芳汀的女兒作為搖錢樹,並把她的女兒當做女僕,他為了錢會不擇手段,竟讓自己的親生女兒受到傷害……

  我們從冉阿讓那裡看到了愛心和善良,從芳汀身上看到了母愛,而從旅店店主身上則看到了邪惡。

  我們要做個善良的人,要幫助別人,讓愛的聖火傳遞起來,永不斷開!

  雨果悲慘世界的讀後感8

  最近,我忙裡偷閒看完了雨果的小說《悲慘世界》。

  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好書,是雨果最傑出的鉅著之一。

  我曾經看過《悲慘世界》的電影,相比之下,如果說電影是一幅水彩畫,那麼,小說就猶如色彩濃郁、形象逼真的巨幅油畫。

  從書中可以看出,雨果站得很高,他是站在歷史的高度,俯瞰著十九世紀前半期法國的社會,因此他能用準確的筆觸,描繪出了當時波瀾壯闊的社會畫面;他又是沉得很深,他深深地沉入社會的底層,所以他又能深刻地揭示底層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

  《悲慘世界》中的人物眾多,各個描寫生動、鮮活:主人翁冉阿讓、神父米里哀是那麼善良、高尚;芳玎、珂賽特是那麼悽慘無助;革命者安若爾拉斯、馬貝夫、小格夫羅舍是那麼英勇悲壯、光彩照人;而德納第夫婦又是那麼貪婪、惡毒……

  雨果在書中,以他那無與倫比的浪漫主義藝術手法,感人肺腑地歌頌了“真、善、美”,同時又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假、醜、惡”。

  讀《悲慘世界》,就彷彿聽偉人講故事。

  從故事中,你彷彿看到了他那深邃的思想,觸控到了他和人民一起跳動的脈搏,你更能清楚地感到他那偉大的博愛之心。

  聽完了故事,你的心被深深地打動,你的思想境界被提升,你的靈魂也被淨化了。

  《悲慘世界》是雨果追尋著心中一種執著的呼喚,用了二十年時間,才寫成的。

  有了他的這種鍥而不捨的艱苦創作,世界文壇才有幸得到了這一部曠世之作。

  真希望中國當代也能出這樣一本舉世聞名的書,出這樣一位傑出的作家。

  不知這是不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奢望。

  看看當今一些中國的作家,不能不使人蹙眉。

  常常可以看到這樣幾種作家。

  一種為“跟風作家”,看到什麼作品受追捧,就寫什麼作品:於是宮廷戲、武打戲、三角戀愛戲、勾心鬥角戲,……常常一窩蜂;一種為“低俗作家”,專門寫一些迎合人們低階趣味的作品:暴力、色情、恐怖是他們最愛;一種為“自戀作家”,他們是一批先富起來的人,於是對於自己的豪華生活津津樂道,喜歡寫自己如何買房買車,買奢侈品,如何和同樣富裕的親戚朋友吃喝玩樂,滿世界旅遊,一切以自己為中心;一種為“編造作家”,他們根本沒有生活體驗,一個人關在家裡,翻了幾本歷史書,就可以胡編、戲說歷史,只要有人欣賞,他們就興趣盎然,滔滔不絕地編下去。

  這些作家他們也站得很高,他們是高高站在人民之上,根本不關心老百姓的真正生活,他們也沉得很深,他們深深地沉入金錢、名利、地位之中。

  不過,現在改革開放了,人們的興趣愛好也隨之開放,各個階層有五花八門不同的愛好,也就催生了不同的作家。

  雨果是貴族出身,他卻能時時關注廣大人民的生活和命運,關心社會的發展;他是一個著名的作家,卻常常以最令人忽視的卑微的小人物為作品的主角,揭示重大的社會、歷史題材,這就是他的偉大之處。

  當然,中國當代還是有一些優秀的作家,他們的作品能跟上時代的腳步,能反映中國的社會面貌。

  他們能無情地揭露生活中的“假、醜、惡”,歌頌生活中的“真、善、美”。

  而真正的作家,是能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考驗的。

  雨果悲慘世界的讀後感9

  在法國作家雨果的一本名叫《悲慘世界》的書中,一名窮漢在狄涅城裡走著,因為他進過監獄i,所以沒有人收留他,因此他對社會的恨更深了。當他到了一個主教的家裡,被主教感化為天使。從此以後,他幹盡了好事,可所有的人都不信任他。最後,當他就要走出黑暗的時候,卻在笑中死去。

  作者透過這個故事,表現出了當時的法國貧民被上流社會欺壓著,對他們充滿了同情和悲憫。

  我最喜歡這本書裡的珂賽特,不僅是喜歡,而且還有些同情,因為她在德納第的`店裡受盡了苦頭,什麼髒活累活都讓她幹。喜歡她是因為他原本美麗可愛,而且很聽話。我和敬佩冉阿讓(那名窮漢),珂賽特被他帶走後才8歲,她母親當時去世了,冉阿讓卻像父親那樣疼她愛她,同時還要儘量躲起來,以防被警察抓起來。

  卞福汝,是我非常敬佩的一名主教,他權利很大,享有很高的待遇,可他卻不亂用這些薪俸,而是給一些窮人,改善監獄條件,救濟孤兒院的孩子。可他自己卻直留一點點。他是冉阿讓成了天使,也把自己的愛心傳遞下去。

  每當我翻開書頁,一下子就津津有味的看起來,彷彿已經進入書中,親眼看到了那悲慘的情景···就算有人在叫我我也聽不到。直到我看完的時候才放下書,戀戀不捨的離開了,但我的心還在書裡。

  雨果悲慘世界的讀後感10

  影片裡的一段情節我記憶猶新。冉阿讓出獄後四處碰壁,沒人願意接待他、不肯給他一口飯吃甚至不拿他當人看,仁慈的米里哀主教家是唯一一戶願意收留他的人家。主教看見受盡折磨後仇視一切,已經冷漠麻木的冉阿讓表現出那樣平靜,他親切、安詳地接待他,沒有絲毫的猶豫、猜忌或鄙視,只有歡迎和尊重。

  他為他提供清淡卻豐盛的晚餐,用和別人一樣的餐具、燭燈,為他準備好和別人一樣的床單床鋪,讓冉阿讓受傷和充滿仇恨的心靈受到久違的尊重和愛護。而整部影片最感人的一個部分也發生在這之後。冉阿讓利用了主教一家的信任,在他們熟睡時偷走了銀餐具後逃之夭夭。當冉阿讓被警察抓回到主教面前時,主教再一次展現了他非凡的氣度和寬闊的胸懷:主教對冉阿讓的所為沒有絲毫怪罪,他又毫不遲疑地寬恕了他的罪過,還把銀燭臺送給了他,並對冉阿讓說了感人至深且影響了他整個人生的一句話:“永遠不要忘記您許諾過我,您用這錢是為了成為一個誠實的人……

  我的兄弟,您不再屬於惡的一方……我已買回了你的靈魂。”後來冉阿讓的靈魂終於因此而被解救出來,使得他成為了一個和主教一樣偉大博愛的人。

  雨果悲慘世界的讀後感11

  有人說玩耍伴我們走過童年,有人說玩具是我們兒時的好朋友,而伴我走過童年的是外婆的歌謠。在外婆的影響下,我成了一個啃書蟲,而在我“啃”過的這麼多書中,依然使我記憶猶新的是在暑假裡看的《悲慘世界》。

  在這本書中,主人公冉阿讓曾當了十四年的苦役犯,當他被一位主教大人點醒後,一心想要改過自新,後來他當選了市長,並且幫助了許多人,最後安詳地死去。看完這本書時,我沉思良久,為什麼一個苦役犯刑滿釋放後,如同重獲新生一般,擁有如此高尚的靈魂呢?我想,是因為他在主教大人真誠的話語中,想通了一切:即使我曾經是個苦役犯,可那又如何?只要我有悔改之心,那麼原來的冉阿讓就消失了,留在世界上的就是一個全新的冉阿讓了。

  雨果悲慘世界的讀後感12

  “他安息了。儘管命運多舛,他仍偷生。失去了他的天使他就喪生;事情是自然而然地發生,就如同夜幕降臨,白日西沉”。

  這是《悲慘世界》的結局,每當我看到這裡,內心總會湧出一股強烈的無法剋制的揪心之痛,而總是抑制不住的淚流滿面。一顆飽受社會毒害的靈魂;一位為了救助無辜弱小的孩子而在百般無奈下偷竊了一塊麵包而被法律殘酷無情的加以十九年苦役的人;一個曾經對社會茫然無知繼而因悲慘的命運而對社會滿懷仇恨的人;一個在善良的感召下洗心革面、隱忍、大度的好人,一個善良無私的慈悲的人;一個有著博大情懷的父親;一個在那悲慘世界中倍受摧殘和折磨的老人,在唯一摯愛的女兒得到了幸福之後,又寧願揹負一切誤解和離別而最終孤獨的忍耐著一切,孤獨卻又讓人心酸的幸福死去。一個純潔的聖潔的靈魂歸天了,我想天堂沒有苦難,那不幸的老人,可悲的經歷,可敬的人生,可悲的結局,正如結局所述,那一切都消失了,“就如夜幕降臨,白日西沉”。

  法國文學大師“維克多·雨果”的這部瀝血鉅著,每次重閱,內心總會多出許多的感悟。隨著年齡的增長,對社會百態的瞭解加深,再次進入悲慘世界的人生過程,除了感悟,更多的是感動、感嘆和深思。十九世紀的法國,那個無情的資本主義社會中,法律是資產階級維護本階級利益而殘酷鎮壓一切與之作對的武器。貧窮和飢餓處處存在,社會下層的無產者得不到任何的保障和保護。“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為了生存,勞苦大眾在黑暗社會里掙扎與奮鬥,過著飢寒交迫、沒有尊嚴、處處受人歧視、迫害、連狗也不如的悲愴生活。娼妓,犯罪,醜惡,墮落,都因貧窮而產生。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悲慘的人生在那悲慘的世界中歷盡煎熬,社會的毒害,法律對貧民苛刻的嚴懲,造就了複雜殘酷而又光怪陸離甚至是駭人聽聞的可悲的的社會內容。

  簡單來說,貧窮是萬惡之源,善良無辜的靈魂也會因飢惡而扭曲,下層貧民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能吃飽飯,能養活孩子,可在那樣一個階級社會里,簡單的生活要求都成了奢望。

  雨果悲慘世界的讀後感13

  19世紀,法國作家雨果的作品《悲慘世界》反應看19世紀法國人民遭受著資本主義社會的剝削和壓迫,它強烈地抨擊了資本主義的黑暗,對那些貧窮的人民寄予了真摯的同情。作品講述了失業工人冉阿讓為外甥偷了一塊麵包,被判處苦役十九年、出獄後,一個主教改變了他的命運,使他成為馬德蘭市長,天真純潔的少女芳汀,被惡濁的社會玷汙後,受到眾人的嘲弄。

  她的女人珂賽特也被別人當作奴隸,遭受百般折磨,最後被越獄的冉阿讓所救…這部作品毫無保留地向我們展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就應為一塊麵包判冉阿讓19年苦役實在太殘忍了,他也迫不得已才偷這塊麵包的,如果當時政府讓窮人們衣食無憂的話,他就不會來偷了。所以,讓人民遭受痛苦的罪魁禍首是政府官員!

  出獄後的冉阿讓受到了一位主教的教育,便決定重新做人,不久後,他竟成為了令人尊敬的馬德蘭市長。他不斷幫助窮苦的人民,為他們排憂解難、他和那些整天沉迷於吃喝玩樂的政府高官真是天壤之別!他寧可自己餓,也不讓老百姓受苦,他是一個好官,是一個愛崗敬業的人。他擔任期間,在路邊看到一位衣衫破爛,傷痕累累的小姑娘手裡拎著一捅水,走也走不動!冉阿讓連忙奪過水捅幫她拎,原來這個女孩名叫珂賽特,是一個老闆的奴隸,受盡折磨,經過一番周折,冉阿讓終於使小女孩逃離了魔爪,自己收養了她,他多麼具有同情心的人啊!他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但他不忍心這個小女孩,是他那顆善良的心改變了珂賽特的命運!讀後我感到作者對這種殘酷、剝削、黑暗的社會衝滿了厭惡,非常希望有一個博愛,仁慈、道德的環境。再仔細想想,我們現在不就是生活在後者之中嗎?為何還不去珍惜呢?為何還去蹉跎光陰呢?我們生活在二十一世紀,要想立足於這個竟爭激烈的社會,我們不得不用知識來武裝自己,讓我們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共同來迎接那光輝燦爛的明天,讓光明圍繞在我們的身邊吧!

  雨果悲慘世界的讀後感14

  欣賞了雨果的著作《悲慘世界》,不禁感慨萬分,這世間還有於嗎?

  可憐冉阿讓,偷了一小塊麵包,結果坐了十九年的牢。出獄後,原想報復人類,可被善良的主教感化,決定重新做一個善良的人。於是,逃出指定的地點,來到一個貧窮的小鎮,從此開始了他的神聖事業。由於他的出現,小鎮繁榮了,他成為人人尊重的市長。

  好景不長,偵察員沙威發現了他苦役犯的身份,從此可憐的冉阿讓又開始了他的逃亡生涯……為什麼曾經犯過錯的冉阿讓改斜歸正,人們卻不能接受呢?如此善良的人得到的回報是什麼?

  拿破崙期間,人們之間充滿著欺騙,巴黎是淹沒一切的漩渦,走進巴黎,就像進了一個無底洞,到處是貧窮的人,有錢人可以欺壓窮人。整個巴黎是那麼骯髒、汙穢……

  在《悲慘世界》這本書裡,貼現了作者對底層勞動人民的同情,也體現了對黑暗社會的不甘抗議。但願我們身邊多一些像主教般的慈善之人,傳承無私善良的精神,讓更多人參加到這個隊伍來助人為樂,見義勇為。這個社會需要這樣的人嗎,這個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我們能創造出和諧的社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