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十字路口讀後感

教育的十字路口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育的十字路口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閱讀張文質《教育的十字路口》這本書時,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書中所描述的正是現在教育中應要重視得問題,作者語重心長地娓娓道來每一個教育故事,令人無法不為之思考,從而反思自己,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該如何去走好自己的教育之路,站在教育的十字路口,迷茫時,應該選擇怎麼去做。教育這條路自古以來都是任重而道遠。

  十字路口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意味著迷茫彷徨,不知何去何從,也不知道自己要踏進哪條路,這往往會帶給人痛苦,我也如此,從事教育多年,在被種種教育問題充斥之後,消耗掉不僅是耐心,更是不知該如何抉擇。然而在張文質先生在書中描述道:“新的教育創生於十字路口。沒有傍徨,就無須選擇,無須抉斷,甚至不需要有隨時承擔責任的勇氣。十字路口意味著多元、多樣,意味著選擇的自由。如果這個世界上存在著真的愛,那麼必然就會有自由,因為愛意味著自由,一定也會帶來自由。”

  書中也寫到“我怎麼會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名對教育耐心而又細緻的觀察者呢?然而,一旦進入其中,我卻因為生命,因為愛而得到了真正的力量。”這是作者心靈的獨白,也是本書的意味。

  作為一名年輕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過程中,我不止一次的失去耐心,重複式地要求成績,從而忽略學生被愛的需要。我們日常總在書本與教室中忙碌,總是盯著孩子的未來而諄諄教導,忽視每日的當下生活,而使教育漸漸遠離人的生命所需,便有了“我們很多行為都可能意味著責任的缺席”。教育確實是“不要宏大的敘事,甚至也不要微言大義,只要細緻的體會,只要用心地注視”。

  所以,只有當學生在被愛關懷之後,他們的內心才能健康地成長,我們要用心的`去觀察,用心去彌補他們內心的缺失。就如同我班很多離異家庭以及單親家庭的孩子,走近之後,才發現他們有多渴望被呵護,孩子不應該被當成附屬品,家長跟老師更不能站在自身的角度,對他們進行思想控制,他們是應要有理想抱負去實現,前提是他們要有一顆完整而不缺失的心靈,然而這是需要用愛去堆砌的。正如書中所說“教育就是反思與行動,愛撫與照料,對話與合作,引導與建構,促進與生長,教育就是互動與相互成全。以追求完整人性為目標的教育,以人性的不完整作為關注的起點,在這裡,每一個人都以自己的獨特性而予了主體的價值,並因此成為責任的主體,主體意識的萌發恰似教育促進人的發展的基本點。”

  就如同作者在書中提出的基礎教育中10個人文關鍵詞:自主、互動、開放、質疑、活力、寬容、同情、愛、覺悟、生命。人文精神是當代基礎教育革的價值背景和追求目標,在如今的教育環境中,我們要選擇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關注、尊重每一個學生,相信、善待每一個學生,用心聆聽每一個學生的心聲,這關乎著學生能夠走多遠,學生從來都是是一個擁有獨立靈魂的個體,我們的教育應該要有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