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滿人生的執念《人性的枷鎖》讀後感(通用14篇)

圓滿人生的執念《人性的枷鎖》讀後感(通用14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圓滿人生的執念《人性的枷鎖》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圓滿人生的執念《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1

  我們一代代年輕人,也包括一代代大師作家,其實都會陷入相同的迷茫之中。我們一天天的重複著我們的生活,但是生活的意義是什麼?我們在這個社會上的定義是什麼?我們是否可以自由的度過一生?《人性的枷鎖》這本書也許會給我們許多啟示。這本毛姆的《人性的枷鎖》是毛姆的半自傳體小說,是毛姆小說中寫給無數普通人的一本書,希望這本書可以給你一些啟發與感悟。

  《人性的枷鎖》作者簡介: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英國小說家、劇作家。代表作有戲劇《圈子》,長篇小說《人生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短篇小說集《葉的震顫》、《阿金》等。毛姆是公認的寫人性最純熟的作家之一,在他的書中我們沉浸在他的文字中,去得到啟發和感悟。馬爾克斯也曾經說過毛姆是他最鍾愛的作家。

  毛姆最主要的三本長篇小說《人性的枷鎖》、《刀鋒》、《月亮與六便士》都位列經典。特別是《月亮與六便士》成為了許多人追逐理想的精神動力。

  《人性的枷鎖》讀書感悟:

  這部《人性的枷鎖》寫於《月亮與六便士》之前,是毛姆半自傳體小說,毛姆本人對這本小說看得及其重要,甚至說這是“一本不朽的小說”。

  擺脫枷鎖,尋找自由

  我曾經看到有評論說“《月亮與六便士》是天才的簡史,而《人性的枷鎖》才是普通人的寫照”我十分認同他的說法,我們無法像《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一樣拋卻一切去追逐理想,我們無法不顧一切的追尋天上的月亮,那麼我們就要像主人公菲利普一樣去擺脫人性的枷鎖,走出迷茫獲得精神上的自由。

  第一道枷鎖:信仰的枷鎖

  菲利普自小失去雙親,被送到從事神職的伯父那裡生活,伯父告訴他,我們要篤信上帝。但是他祈求上帝治好他的殘疾無果,動搖了他對上帝的信任,後來他去到學校,接觸了一些人,讀了一些書後,他發現世界並不是他想象的樣子。“他感覺自己就像一個拄杖多年的人突然有天被迫丟開柺杖獨立行走。自此,他擺脫了信仰的枷鎖。

  我們許多人也如他一樣被信仰的枷鎖所束縛,儘管束縛我們不是上帝,可能是陳舊的觀念等等,我們應該擺脫這一枷鎖去自己思考、學習,瞭解,而不是永遠被束縛在井底,看不到嶄新而寬闊的藍天。

  第二道枷鎖:性格枷鎖

  主人公從出生開始就有些身體上的不足——跛足,

  這一點缺陷使他有著自卑感並且性格上有一些敏感,但隨著菲利普的不斷長大逐漸擺脫了這一枷鎖。

  第三道枷鎖:情感枷鎖

  情感分為三種情感:友情,愛情,親情。由於菲利普從小父母雙亡,跟隨伯父一家生活,伯父是一個虛偽的人,直到伯父去世主人公才擺脫了這一枷鎖。

  友情:菲利普一生交了許多朋友,可是大部分都離他遠去,但最終他的朋友阿西爾尼在他最困難的時候幫助了他,阿西爾尼的真誠讓菲利普重燃了對友情的希望。

  愛情:菲利普也經歷了不同的愛情,經歷了愛與被愛,最終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愛情。

  主人公所經歷的最後一個枷鎖是理想的枷鎖,其實也可以叫做“對圓滿人生的執念”但是最終他明白了珍惜現在,過好每一天才是最完美的模樣

  圓滿人生的執念《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2

  織毯子的人在編織花紋時也許僅僅憑藉著一種審美的感覺,並不是出於什麼“目的”。人生在世也是如此。或者說,如果一個人不得不相信自己的行為是不由自主的,那麼他就可以這樣看待生活,視生命為編織地毯上的花紋,既無意義,也無用處,只圖一樂罷了。

  人們以生命中的一舉一動、所感所想作為靈感,也許能設計出或規律、或精緻、或複雜、或美麗的圖案。儘管最終這只是一場幻覺,是妄想自己在這天地之間竟能擁有選擇的權利;儘管這只是一出障眼戲法,是現實與幻想交織而成的迷夢,但這些都無關緊要了。起碼看上去並不重要,或對菲利普而言並不重要。當你的手裡握著生命厚重的經紗時(就像一條不知從何而起,也不知流往何處的大河),一旦清楚這世上本無意義可言,就能頗為自足地選擇幾根緯紗,編成想要的圖案。有一種圖案最為醒目、完整、美麗,它描繪了一從降生到成人,從婚戀到育子,為了一口果腹的乾糧疲於奔命,最終在床榻上與世長辭。除此之外,生命還呈現出一些別的格局,錯綜複雜而精彩紛呈,只是其中尋不到幸福和成功的蹤跡。相反,你能在這些圖案裡找到令人困擾和憂慮的雅緻。有些人的生活,就像海沃德那樣,圖案還沒有織完,就被盲目無情的命運一刀切斷,等到那時,即使獻上再溫暖的安慰都已然無濟於事。還有一些人,比如克朗肖,他們的生活軌跡讓人難以效仿,要想理解這樣的人生本身就是合理的,我們就必須要提前轉換思維,重塑標準。菲利普覺得放棄對幸福的追求就是放棄自己最後的一絲幻想。之前,他總以過得是否幸福來衡量生命的價值,可最終卻只能發現自己的生活過得一塌糊塗,而現在,他意識到也許衡量生命價值的標準並不在於此。幸福和痛苦都無關緊要。它們就像其他瑣碎的細節,一同被設計到生活的圖案之中。 ——第一百零六章

  這是一本論述“人生毫無意義”的哲理書,卻不能對美好視而不見。選擇月亮還是六便士從來都沒有對錯,人呢也總是逃不開自身的枷鎖。對,還有一定要開源節流,作者告訴我們沒錢真是太苦了。

  圓滿人生的執念《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3

  這段時間一直在看毛姆的《人性的枷鎖》,書有點厚,我讀的也很慢。快一個月了,才讀了不到一半。文字並不艱澀甚至描寫的很優美,在緩緩的故事節奏的帶領下,我也跟著一起回顧著自己的成長曆程。

  成年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一直在一個不太好的狀態中彷徨。彷彿被什麼東西框定住了,只能在有限的範圍裡伸縮。而前方的路,似乎又一眼能望到頭。我焦慮、想要改變、用力掙脫。但似乎周圍有個漩渦,牽引著我往裡越陷越深。外在力量越來越大,對抗越來越累,把我折磨的精疲力竭。我開始迷茫,不知道前方的路在哪裡。我開始自我懷疑,不知道對抗有什麼作用。我開始恐懼,不知道脫離了主流的既定規則是不是錯誤的。就這樣不斷地被消磨直到殆盡,麻木、接受、放棄抵抗,就這樣在這侷促的空間裡被無限遏制著。

  其實一開始,還是羨慕毛姆筆下那個主人公青年時期那些多姿的彩的人生閱歷的。但之後想來,自己其實更折騰。

  一邊看著主人公不斷思考,掙脫束縛在自己身上的枷鎖;一邊我自己也思考著自己這些年到底岀了什麼問題,為什麼感覺自己被困住了。我覺得我的外面是紛亂的世界,而我的內在卻是一片荒蕪。

  我從內心出發去界定,設法去看清被既定認知束縛住的自己。我試圖補充養份,各種豐富的、有層次感、朝氣蓬勃的陽光和色彩。終於,我的內在重新鮮活起來,我明白了自己應該去發現這個世界上更多的可能。

  我覺得找回了我自己,我解放了我自己。

  圓滿人生的執念《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4

  繼《月亮與六便士》後,閱讀毛姆大叔的第二本鉅作。這邊長篇半自傳體小說,講述了主人公菲利普三十年“五彩斑斕”的生活。

  人人生來便帶著瑕疵,或是身體,或是靈魂。先天跛足的他,9歲失去雙親,從此寄居於牧師伯父家,因身體殘缺,他生性敏感,然而生活從來就不會對誰仁慈,收起毒手,對可憐之人只會更甚;菲利普經歷了被同伴輕視與欺凌的少年時期,尋求未來發展,迷茫的青年時期,成年後學習了會計、油畫、醫生等相關知識,後因股票投資失敗破產,不得不放棄醫學,做起了商場導購與服裝設計。

  小說大部分篇幅讀起來很壓抑,亦如真實的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毛姆素來喜歡毫不客氣地揭露人性的弱點,複雜和矛盾。書中很多細膩的思想和表達讓人不驚感嘆與自己的想法如此一般。看著菲利普衝破身體缺陷、宗教、性慾、愛情、物質等層層枷鎖得到自我救贖與不斷成長(成長路上的苦無以言表,作為讀者,對於這個主角會心疼,也會火冒三丈,有嘲笑,有同情,更多的是欣慰),最終活出自我,很開心,雖然只是他只是個小說人物。

  如譯者所說,成長本來就是一條不可逆的道路,更恐怖的是,它往往還是一條孤獨的單行車道。願我們能在別人的故事中,切身體味或已逝去,或未到來的歲月。

  我們本應豁達,因為生命只有一次且微不足道,死亡更是無足輕重。

  圓滿人生的執念《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5

  這本書的閱讀時間正好跨年,新年的第一天,在火車上面讀完的,讀完的時候天色已經完全黑了,我嘆了口氣,合上書,毛姆的那個時代,那些時間,空間,人物的故事,也都嘆息著遠去。

  總體而言,我會給予這本書相當高的評價,部分可能是出於我對於成長小說的偏愛,部分是因為作者本身講故事和刻畫人物的能力實在是高超。我現在的年紀又恰好是故事結尾主人公的年紀,因而這種共鳴的感覺彷佛讓我找到了指路明燈一般。我想,對任何一個年輕人,主人公的境遇或多或少都有參考之處。

  小說的名字叫做“人性的枷鎖”,我不知道如何進行準確的翻譯,文章中提到的”HumanBondage”似乎是在說,人生無意義,擺脫意義的枷鎖。可那是在主人公人生低谷時的所悟所想,對於人生的答案而言,無意義自然算的上是非常有誘惑力的一種,不過,對於年輕人來說,無意義的思考無異於深淵邊漫步,稍不留神就會被無意義的深淵吞噬,這是思考的'陷阱,意識到這一點只能滿足開始時那種得到答案的幸福,稍後而來的後果卻不一定時每個年輕人都可以承受的。無意義也會同樣變為枷鎖。

  生活的起伏在年少時代看似平平無奇,可那些左右的決定將會影響接下來一輩子的時光。主人公的起伏看起來更具戲劇性,和自己的身體,和信仰,和學業,和愛好,和朋友,和職業選擇,和戀人,和貧窮,和人生意義,每一項關於生命和生活的議題在書中的二十五年間都有討論,作為讀者,有時候情不自禁的會想,如果我處於這種情境,我該如何選擇呢?那些和我們選擇相近的部分,我們會感慨著微笑,和我們選擇背離的部分,又會義憤填膺,“主人公真是個蠢蛋!”。不過作者巧妙的把自己的回答和解釋留到了文章末尾的地方,既然人生無意義,每種選擇自然也毫無意義可言。

  舉例子,我特別留意的有兩處,一處是糾纏著不停出現的主人公的初戀,我本來覺得主人公是個好小夥子,可是這段的描寫卻讓我覺得他是天字第一號大傻瓜,只想快點看完這部分,可是沒想到這個人居然還反反覆覆出現,倫敦這麼大,消失在人海中多少次總能聽到訊息或者巧合的碰到,主人公嘛,自然一如既往的讓我覺得蠢。——這是選擇不合己之處

  另一處是文章結尾,主人公境遇變化,意外收穫的芳心,似乎談不上愛情,但是反倒讓主人公反思自己的選擇和更加現實的人生意義,此處作為結尾給了文章好的結局,也被迫著讓所有讀者接受“這是一個好故事“的現實。我很喜歡這樣的結尾,對主人公的選擇也感同身受——這是選擇合己之處。

  作者寫作此書的時候,已經過了這個年紀,而我身在其中,境遇平平無奇,但是心境的變化卻和書中的主角一樣波瀾壯闊,這是年輕人的疾病。如果真的有神明,那這個枷鎖倒是非常有趣:最重要的,影響生命的那些選擇和經歷,在身處其中之時,往往很難看得清。

  圓滿人生的執念《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6

  看了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面紗,刀鋒,繼人性的枷鎖是放在最後來閱讀的。因為喜歡這麼一本厚厚的大部頭書,你會不知不覺跟著作者遊歷主人公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所愛所恨,所憫所怨。而後知後覺的將自己融入其中,來思索自身所活著的意義,追求的自由,渴望的愛情,心底的慾望。像一場洗滌心靈的救贖,久久不能釋然抒發。

  人類可貴之處就在於每每跌跌撞撞疼痛前行的路上,哪怕世俗再殘酷,我們仍在不斷追求嚮往那美好的生活。而思想一定是自由的(那是靈魂中噴湧出的渴望啊!)真,善,美作為衡量人性的標準,顯得重中之重,不可或缺。

  愛情,我們將其傾盡心力去追求的,也終將會失去,因為我們誰也不曾真的屬於誰,我們甚至都不屬於自己。妙的是,它所帶給你那種幸福愉悅的感受,真實又幸福,但你最後又不得不為失去後的苦痛來買曾體會快樂的單!愛情會死亡,而溫情和習慣會取勝,就像愛有盡頭一樣,恨也有盡頭。然而不能確信的是,我們究竟是仍在愛著呢?還是隻在痛惜失去的愛情呢?

  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道枷鎖,牢牢被牽制住,動彈不得。想要逃脫枷鎖便要一一尋求答案。菲利普已然躍過枷鎖勾勒出一幅精美絕倫,美不勝收的人生圖案。那麼你呢?

  生命沒有意義,這是菲利普在經歷了眾多人間冷暖,世態炎涼後得出的結論。但是如果生命沒有意義,那我們又何嘗計較失敗,成功。我們也只是在這大千世界活出一個小小的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把能做的事做到更好,心之所向,我想這便是活著的意義,生存的希望。

  圓滿人生的執念《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7

  歷時一個月,斷斷續續讀完毛姆的《人性的枷鎖》,並沒有規定每天投入多少閱讀時間,而是在思緒不清、無法繼續完成手頭比較重要的任務時,翻開讀上一會兒。也正是這樣毫無計劃的間斷式閱讀,使我有時間在接受下一個情節時思考菲利普人生的各個階段。坦白說,看到“全文完”時,鬆了口氣,終於結束了,並不是篇幅長短導致的疲倦,而是跟隨者菲利普的半生,體會他所體會,感悟窮困潦倒且無希望兜兜轉轉的生活,太煎熬了,我甚至都惶恐,閱讀下一章時,菲利普會不會餓死在他躺過的街頭,再也沒法品讀他糟糕的人生境遇。

  事實證明,主人公永遠帶有主角光環,這倒不是去諷刺最後的結局,當看到菲利普能融入家庭採摘,能順心順意的不考慮錢財這般“紳士”所摒棄不談的身外之物,能確定自己的心意不再困死在那個皮膚髮青、身材絲毫沒有豐裕觸感的“騙子”身邊,還是有種烏雲撤離,看到久違的陽光的舒暢。

  作者塑造的“菲利普”並不是我喜歡的人物形象,怯弱甚至有些許自私,執拗且放不下自尊心,甚至於,當他期待伯伯早點逝世而繼承家產以擺脫日復一日設計服裝手稿,在七八月份夏日整天浸溼在鹹臭的汗水中,看到這裡我再不能因其身體缺陷而保留一絲憐憫。期待著不知何時才能改變困境的他人之物,而不是透過自身努力去改變現狀,只能做一位悽慘的白日夢想家。

  即便如此,菲利普的思考也造成了不小的觸動,他對“生命是什麼”、“存在的意義”的思考,促使我同樣去思考活著的意義與價值。讀書筆記m生命是什麼,也就是從有到無的過程,什麼都不是,只是一個過程。從最初擁有生命的那刻起,到擁有財富、感情、家人以及一切,再到最後兩袖清風躺在病床上,記憶裡最後只留下親人的眼淚,再也沒有其他。

  既然如此,存在或者活著還有什麼意義?當然有,它雖是過程,但對於每一位襁褓中的嬰兒甚至是當下的我們來講,都是未知的過程,我們都無法預測會遇見誰,過著怎樣的生活,風餐露宿還是金碧輝煌。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拿著唯一一把鑰匙,對應著獨一為二的人生之門,開啟它,相當於解下你自身的枷鎖,擁抱未來。

  圓滿人生的執念《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8

  如果說《月亮與六便士》是一部天才的簡史,那麼《人性的枷鎖》便是普通人的生活寫照。一個人的前三十年有高峰,有低谷,有激情,有消沉,有轟轟烈烈,有平淡如水,曾經躊躇滿志,抑或卑微到塵埃裡。古人云,三十而立,當活到這而立之年,說明已走過人生的三分之一,從本書中則可看到芸芸眾生的一個縮影。主人公菲利普幼年時失去雙親,跟著牧師大伯和伯母一起生活。跛足的存在讓他自卑,受到同學的嘲笑與欺辱,寄希望於上帝能醫治肢體上的殘疾。當發現於事無補以及牧師大伯的自私虛偽冷漠,改變了去牛津大學念神學成為一名牧師的初衷,到國外學習藝術繪畫,因意識到沒有天分改行做律師學徒,最後繼承父業,成為了一名醫生。期間,他目睹了人生百象,也曾在幾段感情中失去自我無法自拔。因囊中羞澀流落大街,切切實實體會到生活中物質條件得不到滿足時的尋死覓活之感。他想幹一番大事,想周遊列國,也想要一個家的溫暖。

  菲利普從年幼到中年,掙脫了一個個人性的枷鎖宗教、倫理、世俗、情感,最終感悟出生活的意義,超然物外,走向自由。那麼生活的意義是什麼?答案就在克朗肖送給菲利普的波斯地毯裡。地毯織工把地毯的格局編的錯綜複雜,並非出自某種目的,不過是滿足其美感的樂趣罷了。正如地毯織工那樣,一個人也是這樣度過其一生的。從生活、行為、感情和思想的五花八門的事件中剪輯些材料,他完全可能設計出一種有一定規律可循的圖案,一種錯綜複雜的圖案,或者一種色彩繽紛的漂亮的圖案。雖說,這興許不過是一種可自由選擇的幻想或許是一種荒誕不經的幻象與縷縷月光混雜在一起的戲法而已。一個人可以從那寬闊無垠的生活長河中拘起幾滴不同的水,拼湊成一種格局,從而使自己心滿意足。“有一種格局,最明顯,最完美無缺,同時也最漂亮動人一個人呱呱墜地來到人間,漸漸長大成人,戀愛結婚,生兒育女,為掙片面包而含辛茹苦,最終雙目一閉棄世而去。”但生活還有別樣的格局,雖雜亂無章,卻妙不可言。有些人的一生,其格局尚未完美之前,盲目的、冷漠的機會卻使它突然中斷了。幸福與痛苦降臨人間,跟生活中的其他細節一樣,不過是使得人生格局更趨紛繁複雜罷了。菲利普認為生活沒有意義,一切都微不足道。不論是做過的還是來不及做的事,一切都無關宏旨。“他不過是暫時佔據在地球表層的芸芸眾生中間的一個最不起眼的動物而已;然而他又無所不能,因為他能從一片混沌中探出其奧秘來。”

  近日與一朋友聊天,他回憶起青春年少的自己,馳騁在足球場上揮汗如雨,或在冰天雪地中自在滑雪。臉上洋溢著微笑,那是很美好快樂的歲月:走南闖北,相聚相離,有笑與淚,有失意和奮鬥,有圓滿亦存在遺憾,但至始至終,一直在追尋著生活中的美。於他而言,美麗在一瞬間,幸福而簡單。當然,我閱歷太淺,思想單一,不敢簡單談論或評判一個人的三分之一的人生如何度過,我只是站在剛滿23歲的門檻來拾人牙慧。且行且努力,生活中總會有一個小小的驚喜,在不知不覺中盛裝蒞臨。借用昨日在論壇會上週厚雲教授的一句話說,有意識的努力,無意識的發現。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圓滿人生的執念《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9

  每個人都會在某個時間節點開始思考一些看似無用,實則特別重要的關乎人生的問題。出生、生存、生命、工作、事業、信仰、愛情、金錢、生命的意義、理想、自由…等等貫穿一生的需求,即是追求,也是枷鎖,註定這一生不會太自由…

  把自己帶入情景,隨著主人公一同成長,見證他生命中每個重要轉折點,感其所感,體會他一路尋覓,尋找生命的意義,結果卻發現生命既無意義,也無必要,就像編織錯綜複雜的波斯地毯一樣,五彩斑斕的花紋不是有意義的必須存在,只是為新增樂趣而制的精美裝飾罷了…當然,要理解這樣的人生本身就是很難的,我們必須要提前轉換思維,重塑標準。如果說生命無意義,那我們追求的幸福是不是也是非尋常意義上的枷鎖,之前,我會以過的是否幸福為標準來衡量生命的價值,可最終發現自己過的一塌糊塗,而現在,我意識到也許衡量生命價值的標準不在於此。幸福和痛苦都無關緊要,它們就像其他瑣碎的細節,一同被設計到生活的圖案當中,這種凌駕於生活種種意外之上的態度,讓苦難啊,幸福啊,它們彷彿不再輕易能影響到我了…

  這天地之間有不可計數的人,對於他們來說生活只是無休止的勞作,既談不上美好,又稱不得醜陋。春花秋月,夏蟬冬雪,四季更替似乎不過輪迴一瞥。他們就是如此在生活中木然老去。人生是沒有意義的,縱然難以接受這個觀點,亦或是事實,可作者的所見所想偏偏讓我不得不信。好在知道這個事實也是喜悅的。人生既已如此顛簸可怖,知道它沒有意義反而使人鼓足勇氣、大膽面對。一步步釋然,一點點褪去對生活無謂的掙扎與戾氣,認識到:尋常最為寶貴,這樣就能珍惜當下,珍惜擁有,珍惜我們所能把握的一切,更能明白:生活不在別處,就在你用心體會的當下,如果又操心今天,又發愁明天,那活著還有什麼意義?當你過不下去的時候,自然會有出路的,用平靜的心態迎接著生活的亦或是美好,亦或是苦難。這種沒有對峙的順服或許才有無窮的力量,也可帶來意外的驚喜,何不就這樣享受褪去滿擰的枷鎖帶來的舒暢呢?

  關於孤獨。這一生都在尋找愛的人,愛自己的人,可能怕孤獨吧,說起孤獨,就像說起羞於啟齒的疾病,看不見症狀,卻足以攪亂人心,發作的時候,就慣性向外尋求幫助,想混跡人群被人認可,想暴露群體被人欣賞。殊不知,要想根治孤獨,還得向內和解,像外發現是噬心的枷鎖,向內自省才是放過自己的唯一出路。慢慢地,孤獨都成了奢侈的享受,也就不再受其累,一個人,一條路,一心一意完成朝聖之路…

  生活的一切事情毫無道理可言,甚至沒有規則亦無序,既然已經獲知人生的最終歸宿,那麼如何快樂地活在當下,就成了生活的現實意義,而就如何活,才能不辜負,依然要透過不懈的追求與努力,這些追求勢必會涉及世俗、倫理、道德…以及慾望等,這些在我看來都是人性的一道道枷鎖,每每突破,確切說是釋然,就會迎來真正的喜悅與平和,也會離真正的生活越近一步。所幸,這一生都在一邊開啟枷鎖,又一邊突破樊籠的迴圈裡可謂掙扎,亦可謂享受,畢竟俗世的生活總有瑕疵,本無美醜,只有真相。

  人性有多堅強,就有多脆弱,很多時候都在兩個極致中來回奔跑,因不滿自身而開始尋求改變,終究會在這件事上得以最大的釋然,像作者說的他坦然接受了自己的殘疾,儘管正是因為它,生活才變得如此艱辛。瘸腿讓他的性格扭曲,可也賦予他內省的能力,讓他能因此而自得其樂。倘若他的肢體是健全的,也許就不會對美有如此獨到的鑑賞力,不會那樣熱烈地崇尚藝術和文學,也不會因生命百態而興致勃勃…我們,也是一邊懷疑一邊篤定地前行,這種極致的矛盾帶來的枷鎖會讓我們特別珍惜日後釋然的喜悅,過程依然糾結,可是若再一次來過,依然會跟當下的自己抗拒,直到某一天離真正的生活越來越近,近到可以享受其中樂此不彼,不用受滿擰之苦,不用忍受不可控的“身在此而心已遠”的苦楚,可以安心地生活,平靜地等待,這個時候,才是你真正生活的時候…

  圓滿人生的執念《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10

  菲利普是個等愛的孩子啊。他從小父母雙亡,由冷酷的伯伯和不知如何表達情感的伯母帶大。

  由於天生殘疾,性格敏感內向,沒有同齡的朋友,菲利普的人生沒有愛,他渴望愛與被愛。

  童年的孤獨,青春期的迷茫,青年時期的情慾,終生尋找的關於人生的意義,他遇到的問題可能我們每一個人都遇到過,可是由於他的敏感,由於他的缺愛,這些問題才傷他至深。所幸他還有理智,雖然理智在情慾面前也退避三舍;所幸他還有遠大的夢想,能讓他掉入泥潭中還能不致墮落。雖然我知道毛姆並不想賺取讀者的同情心,可能他還痛恨這個,看到菲利普一個人苦苦掙扎,在生活中,在思想上,真想走近他,哪怕只是無聲的陪伴。

  毛姆透過菲利普的苦苦追尋,向世人道出人生的意義:人生無意義。多麼喪!還好毛姆又說,儘管如此,也要在人生這塊掛毯上織出美麗的圖案。

  可是馬上他又丟擲問題,究竟如何生活才算織出美麗的圖案?也許寫這本書時的毛姆也沒有答案吧。

  關於愛情,毛姆用大量的篇幅描繪情慾所引發的激情,雖然極其不可理喻,可是感人至深。

  而書到最後,菲利普與薩利之間的感情,真摯,默契,美好,菲利普甚至為了這段情,甚至放棄了鼓勵他一直從泥潭中走過來的美好理想,但是讀下來,放佛能看到毛姆撇撇嘴漫不經心的樣子。想來,毛姆認為的愛情是前一種吧。

  只不過作者也知道那種轟轟烈烈的由情慾引發的愛情,並不能在生活這塊掛毯上織出美麗的圖案,還有可能燒燬掛毯。

  圓滿人生的執念《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11

  《人性的枷鎖》是毛姆的一部小說。在假期的時候我讀完了這本書。現在覺得還有很深的感慨。

  盧梭說過“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人性的枷鎖》是毛姆具有自傳性質的經典作品,主人公菲利普天生患有腿疾,父母早亡,小小年紀被送去伯父家寄養。作為神父的伯父對小菲利普並沒有感情,而且他特別自私冷漠,造成了這個早熟的孩子愈加敏感害羞的個性。

  菲利普最開始是陪朋友鄧斯福德去追求倫敦國會街上點心店的女招待米爾德麗德,他對這個“瘦長的個子,狹窄的臀部,胸部平坦坦的像個男孩”的女人第一印象就不好:“要在巴黎,誰也不會瞧她一眼”。不僅如此,這女人還淺薄刻薄得要命,一副千金小姐般故作高傲的派頭實在惹人討厭。

  但正因為她對菲利普那愛答不理的傲慢態度嚴重傷害了菲利普敏感的自尊心,這從厭惡開始的感情在糾結抑鬱中竟慢慢演化為了想念。不僅如此,隨著米爾德麗德每一次對菲利普的玩弄、欺騙、侮辱的加深,菲利普那種必須獲取芳心的慾望反而愈加強烈,到最後竟然發展到出錢給米爾德麗德和露水情人度假尋歡的地步。

  菲利普獨自一人在德國求學時,他日益增長的見識讓他覺察到,異教徒信奉自己宗教的虔誠程度,並不下於英國國教徒。研究神學的大學生維克斯向他揭示出,“一代人有著一代人的信仰”,“人們總是按照自身的形象來塑造神祗的”。

  菲利普的人生道路並不順暢,他進行了許多嘗試經歷了不少痛苦才逐漸解除了宗教、學歷、愛情、友誼、世人眼光、個性、世俗期待等等加諸在人一生中的種種枷鎖,獲得心靈的平靜與精神的自由。

  圓滿人生的執念《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12

  讀完《人性的枷鎖》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波斯地毯”波斯地毯既是地毯也是隱喻,文中首次出現了克郎肖跟菲利普的對話,克朗肖就為了菲利普明白人生的意義,專門送了一塊波斯地毯給菲利普。

  好的小說是什麼樣的呢?我認為好的小說就是接近生活。那麼我為什麼讀這本小說呢?因為它很出名,是一部名著。然而,往往這樣的小說出讀者卻是無趣的,無趣到不能保證自己是否可以能夠完整的把它讀完。因為他會寫一個人的外觀,寫一件衣服,或者寫一餐飯,十分詳盡。可是隻要你堅持讀下去你卻會慢慢的愛上它。

  是的,就是愛上了他的真實與平淡。很多世界名著都是這樣,描寫的只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冗長而樸實的語句記錄著日常生活的瑣碎與變遷,和我們一樣也只是一個極其普通的人,我們就是在這平常而又平淡的生活中度過一生。

  如果一個人沒有天分還要不要堅持呢?書中似乎建議我們放棄。我們不是天才,自己所從事的行業內也成不了那個頂尖人物,你該怎麼做?是儘快停步改投他行,還是繼續堅持?

  勤奮而努力卻沒有天分的普萊斯的自殺似乎是作者在建議我們放棄,就連我們的主人公菲利普最終也放棄了繪畫這條人生路。人在成長過程中有這樣幾個階段;接受父母的普通,接受自己的普通,接受孩子的普通,我們大部分人終其一生也只是個普通人。不是人人都是天才,也不是人人都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我們能做到的就是一天天讓自己過好,使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書中諾拉可以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以是善解人意的戀人。但是,往往這樣的人卻不被我們珍惜。諾拉獨立而堅強,對菲利普的愛平等而體貼,諾拉就像我們很多人都曾輕易失去的那個人。

  生命到底有什麼意義?或許你需要一塊波斯地毯來告訴你答案。每個人對生命都有不同的解釋與態度,作者殘忍的告訴我們生命是沒有意義的,又大但的讓主人公菲利普選擇放棄周遊世界的夢想而勇敢的接受平淡的家庭生活。是環遊世界更能實現人生的意義還是娶妻生子才是人生的意義?或者兩者都沒意義?我以為生命的意義在書裡,可是翻了一大堆的書也沒找到滿意的答案。我以為生命的意義在親情,友情,家庭裡,但他們告訴的都是他們自己的路而不是我的路。也根本不想照做。現在有很多人終日而思,四處尋找,對人生的終極問題並不能得出確切答案。每個人的生命意義只能他自己去找,就像克朗肖所提到的波斯地毯。我們經歷的生命過程就像在織一張波斯地毯,有人織出了絢麗多彩,有人織出了雜亂無章,生命的意義就在這張地毯中,你織出什麼樣子,就代表什麼意義。但無論如何,你最好把它織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談人生的意義,我有時也懷疑這文學的意義,它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就拿我自己整天寫的這些文字來說,它沒有給自己或他人帶來明確的作用和實際意義,或許寫作和閱讀就是它本身,並不為某個人而存在,它的意義也只是取決於寫作和閱讀他的人。

  既然人性的枷鎖永遠都在,那不妨大膽一點。就像毛姆表達的一樣:“人生既已如此顛簸可怖,知道它沒有意義反而使人鼓足勇氣、大膽面對。”我們一生所尋找的,其實都是配得上自己的東西。

  圓滿人生的執念《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13

  用幾天的時間看完了毛姆的經典作品《人性的枷鎖》,之前以為這本書的主題是愛情,看過才發現,他不僅僅是關於愛情,還有親情,友情,職業選擇,生活方向等等我們人生中都會遇到的各種迷茫和反思。

  故事圍繞著主人公菲利普·凱利展開,剛開始,他還是一個敏感脆弱的小男生,一路跌跌撞撞,在感情的枷鎖中掙扎,在生活的汪洋中迷茫,慢慢的他找到了人生方向,掙脫了青春迷茫的枷鎖,蛻變成熟,步入三十歲的人生階段。

  菲爾普斯,他不是一個完美的人,天生畸形足讓本就孤獨的小男孩,變的更加敏感脆弱,自卑感讓他既想融入集體,又不敢向他們敞開心扉,努力討好卻始終得不到同齡孩子的尊重,就這樣,他一路磕磕絆絆,努力逃離童年的孤苦,以為長大了,就自由了,卻發現,生活永遠都不會讓你好過。

  在友情裡,菲利普斯經歷過同伴的背叛,也經歷過摯友的不離不棄;在愛情裡面,菲利普斯遇到了撕心裂肺的愛,也遇到了不屑一顧的被愛;在親情裡,父母的早逝,讓他很少感受過家庭的溫暖,寄養在大伯家,讓他對家的概念更加模糊。

  菲爾普斯不是一個完美的人,卻是一個非常真實的人,是你,也是我。時而善解人意,時而尖酸刻薄,時而慷慨大方,時而吝嗇小氣,時而慈悲,時而冷漠……月有陰晴圓缺,菲爾普斯就像那輪月,陰晴有時,時而明亮,時而黑暗。

  也許這就是人性,十惡不赦的魔鬼極少,盡善盡美的聖人鮮有,大部分都是介乎於黑與白的凡夫俗子,快樂有時,悲傷有時,自私有時,犧牲有時,掙扎有時,解脫有時……儘管如此,我們明知道會受傷,還是會去愛,明知道總會被生活打敗,還是會努力生活,明知道有一天會死,還是會好好活著,也許到頭來,我們還是會被人性禁錮,但卻從不放棄掙扎。

  最後,借用高曉松的一段話,也許無法解答你我生活中的難題,至少可以緩解一下心中的疑惑。

  我們早晚被生活打敗,只是你能堅持到下半場的什麼時候,換人名額用完,體力用光,最終還是會被生活打敗,所以當你有能力的時候一定要狠踹生活,因為生活絕對不會因為你膽小怯懦什麼都沒幹而饒了你。

  圓滿人生的執念《人性的枷鎖》讀後感 篇14

  今早要給自己心理建設,一早就要建設,今天RDF的早培結果出來了,我們妥妥的沒有入選,當了分母。

  人總是期望越多,失望也越多,尤其是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雖然平庸,但是孩子是天使,是無限的可能,所以,對孩子也是無限的期待,開口式的期待,總覺得孩子有自己不知道的潛力、潛能,未知的稟賦,期盼著驚喜,為此,付出自己的心血,物質,精力和殷殷厚重的期待,然則,要知道養育孩子就是升級打怪的過程,是漫長的路途,應該做到的是不以小得而嘚瑟,不以小失而暴躁。

  剛看完毛姆的《人性的枷鎖》,文章漫長而瑣碎,其實也正如人生,菲利普是個自小失去父母的殘疾兒童,腳先天有點跛,母親去世後他被伯父帶回家,伯父是位自私封閉的牧師,一切的付出只為了死後可以得到救贖,可以進入天堂,伯母是個乾瘦克己的老太太,對菲利普有愛,也期望被愛,菲利普之前進的公學,以進入牛津大學成為牧師為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對自己自己的選擇有了質疑,也有了搖擺,在此過程中,一些外在人的關注,伯父,校長,因缺乏那麼一點點了解,一點點耐心,所以菲利普搖擺偏向了離開,他最終選擇了去德國學習語言,為更多的機會,學習了兩年,也認識了自己畢生的朋友海沃德,發現虛度光陰後,回到伯父家裡,按照伯父的意見,進了會計師事務所做簽約夥計,無聊剋制的幹了一年後,菲利普知道自己對數字根本沒有天賦,在大家的鼓勵下他覺得自己可以在繪畫上有所發展,他執意要去巴黎學習繪畫,這個不務正業的決定受到很多的阻礙後,在伯母的金錢援助下,他最終到了巴黎。在巴黎學畫的兩年,他認識了很多人,克朗肖,一個落魄的詩人,送他一塊波斯掛毯讓他尋找人生意義的人,他反思自己內心和自己的能力,認為不想做一個二流的畫家而最終放棄了畫畫,最終選擇了跟自己的父親一樣職業,從醫,與人打交道,可以給人自由的工作,憑著一技揹著箱子走天下。在這裡他認識了自己糾纏了半生的女招待米爾德麗德,一個平胸窄臀但面貌清秀美麗的虛榮的姑娘,並因為他的善良溫和,認識了樂觀豁達有趣的阿瑟尼一家,認識了孤獨又暴躁的索思醫生,並因為他們改變了自己的生命軌跡。

  在此過程中,有因為投機股票而使自己破產無力繼續學醫的幾年,為了謀生,他進了阿瑟尼工作的貿易公司做導購,體驗了謀生的疾苦,最終因為自己的繪畫基礎而在貿易工作做到相對輕鬆的服裝設計。有與阿瑟尼一家相處的幸福開心滿足,在田園摘啤酒花的愜意優美,並在此他與薩利敞開了心扉,永結連理。有做產科實習醫生,對人間百態,人家疾苦的體會,生活不易,麻木苟且。更有伯母去世,伯父的冷酷無情,菲利普生活的磨難,盼望繼承遺產的迫切,甚至是罪惡,文章細緻,故事娓娓道來,讓人感慨萬分。

  菲利普在追求自己一生所向時,可謂是幾經波折,按照現在父母培育孩子的理念看,也是虛度光陰,任意隨性,但是細看其經歷,所有的過往都是財富,在貿易公司謀生的日子裡,繪畫基礎和通曉德語讓他拿到更好的收入,在日常生活中,繪畫學習對其發現生活,發現大自然之美都有很大的幫助,讓他更加的熱愛生活,在這個雜亂的世界裡能保持對世界的熱愛,不絕望,不放棄,不消極。最後因為薩利或許的懷孕,讓菲利普徹底的反思了一下自己,他認識到自己一直活在未來的美好中,而應該抓住的,享受的是現在的美好,菲利普放棄了自己長久以來追求的夢想之境---西班牙及環球旅遊,作為索思醫生的醫院合夥人,踏踏實實的與薩利在法恩利海邊小屋共度一生。

  這本書厚重有質感,有生命的思考,人性的思考,內心的反思和對於人漫長一生諸多偶然的釋然,涉及人物眾多,各有鮮明的特點,海沃德的誇誇其談,克朗肖才華與世俗生活的折磨,克拉頓對藝術的忘我追求和需要釋放內心的無力感,如籠中困獸無出口的挫敗感,又不放棄的孜孜尋求,都讓人深受感染,認識到人的多樣性,人在世上生活的千姿百態。存在就是有道理的。

  在孩子的養育過程中,如龍應臺所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看了《人性的枷鎖》終究明白,人無論在世上如何的輝煌,如何的奮進,如何的努力,如何的尋找生命的出口,終於一切將歸於平庸,歸於實實在在的生活,生命是一條沒有回程的旅行,孩子是一段旅程的陪伴,放平心態,接受孩子的平庸,也許一切的煩惱和焦慮都會迎刃而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