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精選16篇)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精選16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 篇1

  在書店中,這本書往往被附上“成功學”、“人生哲理”等標籤,或者說我們對曾國藩本人也是這種感覺,但這本書的重點更多在於“家書”二字,以日常為主,記錄了曾國藩與父母、兄弟、子女日常點滴,平淡而不平常,既有人生處世之談,又不乏治軍從政之道。透過這些平實而感情真切的文字,曾國藩的人生智慧,他的“忠君”“孝悌”“自省”“勤勉”“公正”“廉潔”一一地展現在世人面前。就文風而言,曾國藩的筆下沒有半分居高臨下的傲氣,讓人讀起來倍感親切,彷彿不是一位朝廷重臣的話語,而只是一位知識淵博、深諳處事之道的長者的人生體悟。當然其中人生指南的內容並不是直接浮現於文字之上的,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從中領悟。

  《曾國藩家書》強調勤勞儉樸的生活方式,這是曾氏齊家的價值準則。農耕文明生產力低下,物質財富有限,不能不強調勤儉。曾國藩出身於貧寒農家,即使為官後沒有忘記兒時生活的艱辛和勤儉的必要。咸豐六年九月給兒子紀鴻的信中說:“餘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氣習,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極儉也可,略豐也可,太豐則吾不敢也。”從更直接的來說,即使曾國藩的官階已經很高,但他仍經常回家告訴家人要勤儉、要養豬養魚等等,只要做好這幾件事情,就算家裡沒有人做官,也能過得很好。對於曾國藩的勤儉主張,不僅僅要從物質和經濟層面理解,還要從道德和精神層面領悟。儉以養德,勤儉能調補心態,培養品德,在曾國藩看來,勤儉是君子所為,是孝悌要義,更是保家之道。

  《曾國藩家書》強調持之以恆的“恆”,這是曾國藩約束自己的做事準則。在曾國藩看來,要成其事,非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不可,“欲稍有成就,須從恆字著手。”他曾以烹調食物比喻讀書:如果“今日半頁,明日數頁,又明日耽擱間斷,那數年而不能畢一部”,正如烹食物“歇火則冷,小火則不熟,用大柴乃易成之”。家書中,他常常以身作則,叮囑兄弟堅持讀書。“餘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來,雖懶惰如故,每日楷書寫日記,每日讀史十頁,每日記茶餘偶談一則,此三事未嘗一日間斷。”

  《曾國藩家書》強調靜能生智,這是曾國藩提升自我的上升準則。曾公要求不論軍旅忙碌如何,每天都要靜坐四刻,反省自身。曾國藩一直堅持寫日記反省自己,對於自己的缺點,曾國藩向來都是毫不隱晦直接記錄,並且靜坐以思考做事章法。正因為如此,我們也就有幸看到了曾國藩從一個有著很多缺點的普通人最終成長為一代大儒的心路歷程。這也是我們工作中需要做到但又容易被忽視的一點,很多時候抱怨自己忙忙碌碌又不知道忙了些什麼,大抵是因為沒有靜下來,這就需要我們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復盤,“靜坐四刻”,反省自我。

  曾國藩家書不僅是他嚴於治家、治軍、修身養性的真實寫照,其傳承的思想文化精神也澤被後人。物質生活日益豐盈的今天,在一定程度上也激發了人們的雄心壯志,也引發了浮躁之氣,人們急功近利、竭澤而漁的行為比比皆是,不能腳踏實地。這部家書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塑造自己,富有特色的家書也將作為中華民族優秀精神財富的一部分,對中國家教產生恆久的影響。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 篇2

  因為最近對家庭教育很痴迷,所以見人就聊家庭教育。在一次上班路上,有幸與一位藝術學院老師同坐班車,聊起這個話題。他喜歡民國的人和事,喜歡中國古代那些關於家風的思想。一席話,讓我感觸很多,所以,班車開到學校以後,我立馬去圖書館借了這本《曾國藩家書》,並把它列入我的讀書清單中。

  這本書一開始並不是我喜歡看的書,讀起來比較生澀,沒有白話文那麼輕鬆,但是,靜下來慢慢讀,又覺得這些文字挺有味道,就像我們恩施人吃辣椒一樣,一開始吃覺得辣,越吃越辣,越辣越想吃。

  恩施人到江蘇,吃什麼都食之無味。我生在白話文的時代,所以不會對白話文食之無味,但也希望自己能讀些古文,靜下來,嚼一嚼,有味。

  曾國藩在家書裡寫了很多叮囑弟弟的話,受益之處太多,以後慢慢體會,慢慢梳理。對我目前感觸最大的三點:

  第一,“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日專而已矣。”諺曰“藝多不養身”,謂不專也。“吾掘井多而無泉可飲,不專之咎也。”

  我總想做很多事情,最後卻是一事無成的感覺。放棄也是一種收穫,專而後才會精。道理都明白,卻很難做到。只能一點一點去改變。

  20xx年我需要養成的幾個習慣:1—3月,養成每週看一本書,寫一篇300字以上讀後感的習慣。4—6月,養成每天早上5點起床的習慣。7—9月,10—12月,待定(如果讀者朋友有什麼好的習慣,歡迎留言分享,我會認真考慮。)。

  第二,“凡軍行太速,氣太銳,其中必有不整不齊之處,唯有一靜字可以勝之。不出隊,不喊吶,槍炮不能命中者不許亂放一聲,穩住一二日,則大局已定。”

  戰火連天的時刻,靜下來,就能定大局。這是何等的挑戰?但是曾國藩做到了。這就是與眾不同,這就是內心有力量!

  再回想自己的經歷,還有什麼痛苦能比戰場上的廝殺更猛烈?還有什麼壓力能比手握千軍萬馬的性命、守住疆土更有壓力?

  這樣一想,覺得自己的生活只有美好和不夠努力了。想成為一個認真做事的人,必須還要具備沉穩,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第三,“信來,須將本房及各親戚家附載詳明,堂上個老人須一一分敘,以煩瑣為貴。”

  我常年不在老家,從小到大,我的事情都是自己做主,事情做好了,給父母報喜,事情搞砸了,自己默默鼓氣。我一直都是報喜不報憂的人。

  有一次和老公聊天,我很認可自己的這種做法,我問他怎麼看?他說:“我覺得你很有主見,也很堅強。但如果以後我有個女兒,我還是希望她什麼事都告訴我。”這句話,讓我頓時淚流滿面。

  當我看到曾國藩家書中的那句“以煩瑣為貴”,頓時感觸很多,他希望瞭解更多家裡的事情,不嫌繁瑣。

  也許每個父母都希望瞭解更多自己孩子的真實情況,父母並沒有我們以為的那麼擔心,不告知,才是最大的擔心。

  所以,我決定以後要加強與家人的溝通能力,讓他們知道我也有不開心的時候,讓他們看到我的喜怒哀樂,看到我的成長。

  這本書,對於現代大多數年輕人來說,只能慢慢讀,但是特別值得細細品味。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 篇3

  曾國藩為什麼這麼喜歡寫家書,這個問題到認真讀完他的家書也沒有得出一個明確的答案,最有可能的是他在寫家書的過程中,反省自己,也時刻叮囑著自己的弟弟妹妹,妻子和孩子,同時向父母表達敬意。言辭之間是充滿了善意的批評和自我反省,也希望在不太平的世道能有所擔當,承擔責任,廣交俊傑,能為搖搖欲墜的大清王朝貢獻自己的力量。歷史站在太平天國一端是推翻腐朽,站在曾國藩一端便是平定戰亂,然而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曾先生還是未能跳出封建時代思想,認為是普通的叛亂,卻殊不知內外交加,但這也不妨礙他的赤字之心。

  家書中曾先生力推四書五經,尤其是四書,提的最多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中的話偶爾提及,對其影響深遠最多的當屬《大學》,三綱八目深入到了骨髓,信手拈來,本書大致從七個方面來歸類家書內容,修身、勸學、治家、治國、處世、為官、養身,並未涵蓋所有家書內容,而是節選了其中的一些重要篇章。

  家書的特點微言大義,對於細節的描述遠勝於理論的空口號:

  修身中列舉古往今來大家的自我修養,逃不出慎獨;

  勸學中力薦發憤圖強,知難而上,逆境中的不放棄;

  治家中全力訴說家人和睦為最高準則,家和則萬事興,對父母祖輩孝敬為大,對妻子相敬如賓,對兒女嚴父慈勸,對兄弟鼓勵做事批評不足;

  治國以天為大,頂天立地之中凸顯國家肱股之臣所應當分擔的責任,危亡之際,憑一人影響力足以捍衛國家疆土;

  處世不以圓滑為大,稜角為重,以本心為中,符合本心便以各類方式與人打交道,吉、吝、咎、兇自有定論;

  為官當以天下為己任,針砭時弊,兩袖清分,對得起做官的初衷,但有不迷戀於權勢與財富,為官只是一種工具,生當歸隱田園,終老一生;

  養生,早起八段,心無旁騖,神無雜念,不以藥石為主,當以修生養性配以食、眠、情,少怒少哀,心情平淡長流水。

  每日自己覆盤工作生活的得失,最多的是得過且過,時時想不起初衷為何,目的為何,方式為何,結果如何,何種方式改變。終極問題是,為人一世,最後想要把自己變成什麼,在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沒有肉體的拘束,可以遨遊,可以化鯤鵬,可以御風而行,但最終是做不到的,缺了一味妄想化作現實的藥。而慎獨,作為自我管理的最高要求,可能是最接近這一味藥的替代品。曾先生傾其一生而尋找的自我救贖,慎獨可以讓人完成很多事情,有的人一世可以過完其他人的幾世,思想和精神的延展足以上千年,化想法為結果,成為里程碑。

  一葉一世界,一花一春秋,美夢將醒時,方知自年少。

  家書,是曾先生各階段里程的迴歸,化思想為實際的記錄,對於覆盤所有事情的開始與結束,一生慎獨,謹小慎微,思想之大而其出路之小,內心的豐富,又何必在乎世間的看法,無矩也不應有距。

  你老了是否會寫家書?不是寫給別人,是給自己的墓誌銘。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 篇4

  修身之道

  “慎獨則心安”,慎獨心裡自然會平靜,從而達到養心,以此來提升自我修養,這就是我們很多人很難做到內心安靜,所以你一定要找到解決方法;“內而專靜統一,外而整齊嚴肅”,內心做到專一純靜,外貌整齊嚴肅,每日出門就像去見貴賓,這是敬的氣象,想想自己每次出門有沒有做到嚴肅,還是邋里邋遢。你身邊外在嚴肅的人是不是屬於比較成功那一類,這都是有原因的;“古來言凶德致敗者約有二病:曰長傲,曰多言”,曾國藩這裡非常直接指出導致失敗的通病,一個是驕傲,一個是話多,想必我不解釋大家心裡也很明白,這兩點要始終引以為戒。

  勸學之道

  曾國藩始終強調,讀書要有志、有識、有恆,不應滿腹牢騷,“蓋無故而怨天,則天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無緣無故向老天抱怨,老天也不會答應,去責怪別人,他人也很難信服。所以遇到問題,一定要反思自己,而不是到處抱怨;另外也指出“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敗”,普通人失敗原因只有一個——懶惰,有才的人失敗原因只有一個——驕傲,想想你是哪一種。

  持家理財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點大家應該都深有體會。也給我們指出,“無論治世亂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興者,不勤不敬,未有不敗者”無論在亂世還是盛世,如果這一家勤快沒有不興旺的,反之,沒有家庭不敗落的。如果你現在是有家之人,可以對照自己是屬於前者,還是後者,大概心裡就明白了;同時,也總結了不同層次的家庭後代興旺的情況,“凡天下官宦之家,多隻一代享用便盡,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綿延十代八代”,如果你現在只屬於普通一代人,那麼後代的興旺可以從你開始;如果你是官宦之家,那麼你就要開始警惕了。

  交友之道

  曾國藩認為交友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擇交是第一要事,須擇志向遠大者”,選擇交朋友是首要的事,而且一定要選擇有遠大志向的人,“一生之成敗,皆關於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懼也”因為好的朋友也關乎著自己的一生成敗,不能不掉以輕心;“求友不專,則博愛而不親”,另外交友的原則是要專一,要不然時間久了也會不親近,

  處世之道

  首先,“情緣人佔我的便益,斷不肯我占人的便益。不可輕取人財”,這些至今還在流通的道理,曾國藩早已將人性琢磨透了,這點我們一定要謹記;其次,“凡畏人,不敢妄議論者,謙謹者也,凡好譏評人短者,驕傲者也”,一般敬畏別人的人都不會私自評論他人,這些謙虛謹慎的人;而那些喜歡譏笑評價別人短處的人,都是些傲嬌之人。所以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巴,閉卻是非之口。最後,“所貴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人無完人,難能可貴在與人交往中,你喜歡一個人的時候,也要知道他壞的地方;你討厭一個人的時候,也要知道他好的地方,這兩種人在我們生活中太常見了,不能喜歡他他就是什麼都對的,不能討厭他他什麼都是錯的。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 篇5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是近代中國的政治家、軍事家、理學家、文學家,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一起並稱為“晚清四大名臣”,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借用唐浩明先生的評價就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我們都無法否認的是,在那個時代,他挽狂瀾於即倒,在這個時代,他文章德行影響深遠。

  《曾國藩家書》收錄曾國藩從年輕至去世前的百餘篇較有代表性的家書,按內容大抵可分為治軍、為政、修身、治學、處事、交友、用人等章。由這些書信,可探索到他一生的行為思想,從中感受到清朝末年的政治風雲變換,由於他功高蓋主而樹大招風,所以他雖身居高位,但內心卻如履薄冰。《曾國藩家書》是一面鏡子,真實的折射出了他複雜的內心世界。我閱讀的這篇文章,就表達出了他“人敗皆因懶,事敗皆因傲,家敗皆因奢”的觀點。

  宋朝的朱熹說過:“天下事,壞於懶與私。”這與“人敗皆因懶”是一個意思:縱覽古今興衰成敗,凡是導致一個人失敗的原因,主要就是懶惰。現在有句話說:“昨夜夢裡行萬里,今晨醒來在床上。”現在許多人都是這樣,他們都有一個心比天高的夢想,但又吃不了苦,很難堅持,併為自己照例千百個不堅持的理由,於是日子就變得得過且過了。讀完這篇文章,我就明白了:我們現在偷的每一次懶,都是給未來挖的坑。一份耕耘一分收穫,機會也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只有付出才會有收穫,只有努力才會有回報。

  古人常說:“性謙受福。”而“事敗皆因傲”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唯有保持一顆謙卑的心,做事情才會順利。一個人如果有了很大的功勞後,還能謙虛謹慎地做事,怎麼會不成功呢?但如果這個人成功後,開始變得驕傲自大,那就沒有人願意和他打交道了,這就是衰敗的開端。讀完這篇文章,我深刻地領悟到了,對人謙遜有禮,就能不斷地積攢福氣,我們的人生才能順遂。

  司馬光說:“奢則多欲,君子多欲則念慕富貴,枉道速禍”生活中有不少人認為,在物質充裕的今天,勤儉的美德已經過時了。實則不然,唯有保持勤儉,切忌奢侈浪費,才能幸福一生。如果子女胡亂揮霍,就會導致家庭的衰敗。所以我們不能養成驕奢淫逸的惡習,勤儉一生,就能幸福一生。

  透過對這篇文章的'閱讀,我將會把“人敗皆因懶,事敗皆因傲,家敗皆因奢”牢記在心,做一個勤奮、謙虛、勤儉的人,讓自己因此幸福一生。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 篇6

  我很早以前就想讀讀《曾國藩家書》,但總是因為一些事而擱淺,這次的黨員讀書活動,我終於得以靜下心來閱讀。

  曾國藩生前譭譽參半,他是“中興第一名臣”,但也頂著“賣國賊”的惡名。他創辦了中國最早的洋務軍工企業安慶內軍械所,是洋務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殺人割地,開了“就地正法”的先河,揹負罵名。但他也成就了“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的美名……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們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條件,特別是對曾國藩這樣的學識很高的人物,是絕不能妄下評語的。

  《曾國藩家書》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諸如:修身、齊家、為學、治軍、政事、處世、用人、交友、理財、養生等各個領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學、治軍的主要思想的反應。本書分為修身篇、勸學篇、治家篇、理財篇、交友篇、為政篇及用人篇。透過曾國藩寫給家人的書信,我們可以得知其對事物的獨到見解,及其面臨家事、人事、軍事、國事等大小問題時所採取的處理方法。在很多的書信中都,曾國藩更是總結了自己的得意與失落,用自己的經驗教育諸兄弟,特別是曾國藩對於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為現代父母教導子女、樹立良好家,教的絕佳典範。

  讀《曾國藩的家書》,不難聯想到現在的教育。改革開放這麼多年來,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問題也不容我們迴避和粉飾。我們有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現在的社會、家庭也為孩子的教育花費了大量的精力與金錢,孩子們不堪學習重負也成為普遍社會現象。但教育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信仰缺失、極度自我、道德淪喪、浮躁空虛等,教育問題不榮樂觀。

  曾國藩作為國之棟樑,是人們眼中最好的兒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親。在曾國藩的330多封家書中,他講求人生理想、道德修養。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的君子”。這也折射出我們教育的問題來,我們的教育似乎太過重視“才”,忽視了“德”的教育。我們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談、口號的層面。

  《曾國藩家書》中對弟子的教育是從生活行為入手,著眼道德培養。而我們今天的教育卻是一味地讓孩子學技能,導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礎,不懂得要去敬愛自己的父母。這樣又怎麼去愛他人、愛祖國。

  對家庭失去責任感,又會去擔負什麼社會責任呢?不“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這些都值得我們的深思。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 篇7

  古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細讀《曾國藩家書》,讓我感受到這句話其中的深意,彷彿是在與一位滿腹經綸的長者對話,書中一行行細膩的文字,一封封深情的信件,讓我感受到了曾國藩為人處世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對於自身,他注重講德,講求誠心、正意、修身、齊家的道理,努力做到不負父母生養之德。他終其一生都在嚴格要求自己,體察人才,一直都心存善念。從他的家書中,不難看出他不斷完善自己的品德,每天都要用小冊子記錄自己的想法和失敗教訓,以便及時克服。他“吾日三省吾身”,在自省中謹言慎行、孝順父母、疼愛兄弟,成為後人學習的典範。我們時常懶散,在一件事情上即使是有了去實現的想法,最終卻做不到知行合一。因此,我們要用高標準要求自己,講德行、講孝心,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對於工作,他盡心盡力。欲成大事者,一定要有大格局、大氣魄。做一件事情,要心思縝密、注重細節、全神貫注,自始至終不鬆懈。人沒有恆心,做任何事都不會有成就。作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們的工作是神聖的,我們要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在工作中遵規守紀、安分守己、踏實做人、乾淨幹事。對當事人負責到底,心中時刻記得群眾,耐心傾聽群眾的訴求和心聲,幫助人民群眾解決好各種法律問題。時刻講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做有品位、有品質、有品德的人。

  對於學習,曾國藩在《致諸弟》中提到讀書的重要性和讀書的方法。關於讀書與修身養性,他教育兒子和兄弟子侄讀書要勤勉,安於居家苦學,堅持早起,擁有恆心。他勉勵兄弟自立課程,還為他們設立了課程表,從早到晚,從讀書到寫字再到修身養性,詳細至極。作為青年幹警,我們始終要注重增強理論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強化系統性、條理性,不斷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質。在學習書本上知識的同時,更要運用到實踐中,和同事討論學習,互幫互助,努力做到學有所思,學有所悟,學有所用。同時對照標準要求,針對自身存在的問題進行認真剖析,做到從心靈深處查詢自己認識上的不足,從工作態度中查詢工作落實上的不足,從生活態度中查詢在自身要求上的不足。

  《曾國藩家書》中處處洋溢著德行、慎獨、親情、友情,這就是我們所缺失的東西,學習這本書中的內容,我們也會少幾分浮躁和狂熱,多一些寧靜與安逸。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 篇8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人物,其一生惡名與榮譽參半,既有“中興第一名臣”的美稱,又有“賣國之賊”、“曾剃頭”的惡名。他作為一位儒丈,卻能善始善終,成為時人推祟的處世聖人,他家族興旺,成為了每個成功者爭相效仿的楷模;他作為一位完善的成功者,給後人留下了用之不竭的人生經驗。換句話來說,曾國藩在近代中國是一位影響力很大的人物,他的人生,他的智慧廣為流傳,乃至於他已經成為現代人必知的品牌。

  青年毛澤東對他這位有名的老鄉評價甚高,歷數古代帝王無讚語,獨服曾文正公,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對曾國藩的評價最為客觀,稱之為“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兇”。梁啟超曾驚歎:“如無曾文正毅力,必為失敗之人”。這些都歸於曾國藩一生中的十三套學問中能流傳後世的一套——《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最有影響力的100封家書中,每篇都是膾炙人口,每句話都耐人品味。曾國藩受家風薰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並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恆、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

  其中一篇——對其弟們勸學的之道。簡述了:讀書之道,早上知道了真理,到了晚上就是死了也無遺憾,要做到這點,十分不容易。聞道,必須是真的理解了,而且非常信奉,我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心中已經沒有把握,有怎麼能聞道呢?

  “唯學問遠過古人,乃可評譏古人,而等差其高下”。學問之道,不可輕率地區評價或譏笑古人,只有在堂上的人才能評判堂下之人的曲直是非。而現在那些講理學和漢學的人,動不動就貶評漢唐儒家,這都狂妄的不自量力的陋習。善於學習的人應該對古人的書籍,逐一品讀,不能妄加評論。只有學問遠遠超過了古人,才可以譏評古人,排列古人的高下位置,才是學問之道。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對於《曾國藩家書》的博大精深,精妙絕倫的語錄,本人雖是淺讀,但卻收益良多,讓我也懂得了生活學習之道,時刻謹記:為學之道,最要虛心。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 篇9

  我對於曾國藩這一歷史人物的瞭解並不是很多,他在中國近代史上的給人的評論也是很有爭議的,透過閱讀了《曾國藩家書》,我意識到這本書不僅字裡行間表達了他的真知良言,另外更是可以作為研究曾國藩這個人物及這一時期的重要歷史資料。

  曾國藩創辦了中國最早的洋務軍工企業安慶內軍械所,是洋務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但他也做了一些引人謾罵他的事情。然而,在我看來,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背景等條件,特別是曾國藩這樣的學識很高的人物,決不能片面的下評價。

  《曾國藩家書》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有修身、齊家、勸學、養生、教子等領域,是他在治政、治家、治學等的主要思想的反應。全書分為勵志篇、勸學篇、修身篇、齊家篇、敦親篇、教子篇、做人篇、養生篇、師友篇、人才篇、居室篇、軍事片以及為政篇。透過閱讀曾國藩寫給其弟的書信中,我知道他對很多事情都有獨到的見解,另外他經常勉勵弟弟們要“用功譬如掘井,與其多掘數井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這對我們現在的學生來講仍是非常實用的。現如今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東西或者文化都變成了“快餐”式的了,即“快餐文化”,很多人沒能夠持之有恆,不然就是過眼就忘,只是稍稍看個大概,並無法深入瞭解其中的精髓。再者,讀了這本書不難聯想到,經濟的發展與物質文化的發展仍無法取得一致的步伐,很多家庭的經濟水平上升了,也為孩子的教育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錢,但是卻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並沒有投入及時的道德教育、安全教育、為人處世等方面的教育知識,造成了很多人格方面的缺失。這是我們現代人應該檢討的地方,試著努力瞭解曾國藩的其思想,學習其治國治家治政的精髓,改正現今不正確的教育孩子的出發點的方面。

  《曾國藩家書》裡面讓我看到的是一個好兒子,好哥哥,好父親,他講求人生理想、道德修養、為人處事態度。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的君子”。這也折射出我們教育的問題來,我們的教育似乎太過重視“才”,忽視了“德”的教育。我們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談、口號的層面,未能落實到實處。現在的青年應該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的“四有”青年,不僅要有才,更要有德。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 篇10

  說起曾國藩,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他在清朝的政治作風,想到的是他政治方面的成就。然而,其實他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即將崩潰傾倒的清王朝又延續了60多年,其功業無人可以效仿。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儲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薰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並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恆、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這是近代志士仁人膾炙人口公認的一句名言。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澱了一整套“守窮”的官場絕學。“窮為保官之道,窮為善身之道”這是他的一個信條,這信條用之於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他寫一副對聯“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來激勵自己,一生做個“文官不貪財,武官不怕死”的守窮廉政的好官。在家書裡可以看出,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導和照顧好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

  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今人看來高不可攀的。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里,認真地讀讀《曾國藩家書》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真是值得每個人一讀,尤其對當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自古看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多因紈絝子弟的“文官愛財、武官怕死”丟了世襲蔭澤。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階幹部。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他寫出的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豐、同治三個朝代的文壇,可謂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讀罷《曾國藩家書》,我油然而生的除了敬佩還是敬佩!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 篇11

  本學期,有幸讀了《曾國藩家書》,讓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許多。如:在家書中讓人感覺他是一個對子女的學習教育非常嚴格的父親。他很多家書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練習的字,詩詞等作品寄給他看,然後,他再根據他們的學習情況加以指導,他指出“讀書宜專,習字宜恆”。同時他也是一個慈愛的父親。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他信中仔細詢問有沒有在吃藥,吃了什麼藥等等。還建議要想身體健康關鍵是平時要加強鍛鍊,不能一味的靠吃藥,“飯後千步走”是個不錯的健身方法。

  曾國藩作為國之棟樑,人們眼中最好的兒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親,其後世子孫中大師級人才輩出,遍佈海內外。曾國藩的家教或許給出了答案。在曾國藩的330多封家書中講求人生理想、道德修養。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的君子”。與曾氏家教比較,我們不難發現我們的教育目標發生了偏差,我們過分的重視了“才”的教育,忽視了“德”的教育。什麼是曾國藩所說的“君子”呢?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已有定論:“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皆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者謂之君子,才勝德者謂之小人”。愚人不足為社會患,小人卻是社會的大患,“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振聾發聵,值得我們深省呀。

  我們的小學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們的“重負”主要來源於學數學、學寫作、學英語、學各式各樣的特長……。與曾氏家教比,我們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談、口號的層面。小學教育應當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們明白人與人的關係,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兄與弟的關係,知道人與人的關係才能把人做好。讓孩子們明白自己的身份,應該盡什麼義務,應該行什麼禮節,這就是教育。舊時代的《弟子規》就在規範孩子們的行為,培養孩子們有修養、明事理方面做的很好。《曾國藩家書》中對弟子的教育也是從生活行為入手,著眼道德培養。而我們今天的教育卻把這些忽略掉了。有人戲稱我們和孩子是“非常6+1”的關係,6個大人圍繞著1個孩子轉。再窮也要富孩子,致使許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艱辛,追求享樂,攀比虛榮。許多孩子也習慣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為我,我還為我,極度自私。這樣的孩子都不懂也不會去敬愛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礎,不懂得敬愛自己的父母,又怎麼會愛他人、愛祖國。對家庭失去責任感,又會去擔負什麼社會責任呢?不“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

  我建議我們的教育工作者都來讀一下《曾國藩家書》,這些書信中富含的教育思想,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 篇12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成書於清咸豐年間19世紀中葉)。《曾國藩家書》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後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到,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蘊育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儘管曾氏留傳下來的著作太少,但僅就一部家書中可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併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是晚清一位極具爭議的人物,既有“中興第一名臣”的美稱,又有“賣國賊”的惡名。近百年來對他的評價譭譽參半、褒貶不一。但是無論是欣賞他的人還是鄙視他的人,都對他所撰寫的《曾國藩家書》推崇備至。時至今日,民間還流傳著“為官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的說法。而《曾國藩家書》也不僅僅是一部記錄家常的書信集,還是一部蘊含著為人處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書。家書一部,修身、齊家、治國,用心良苦!戎馬卅年,立功、立德、立言,光耀後世!在當今社會,教子成材一直是困擾天下父母的最大難題,很多孩子因為成績不好就會被貼上“笨小孩”的標籤。一百多年前的曾國藩,小時候也被看作是不會讀書的“笨小孩”。

  公元1825年的一個夜晚,有一個14歲的小男孩正在點燈苦讀。此時這戶人家的房樑上趴著一個賊,他就打算等這戶人家的燈都熄了,趁著黑燈瞎火他好下來偷東西。這主意是沒錯,這想法也沒錯,可問題是底下讀書這孩子他特別的笨。他在底下背《岳陽樓記》,磕磕巴巴就是背不下來。倒騰來倒騰去,十幾遍下來小偷都基本上會背了。這個小偷最後實在忍不住了,“噌”的從房樑上跳下去了,劈手把他手裡的書奪過來,往那個桌上一扔:“瞧你個笨樣,你說這文章有什麼難背的?”小偷一張口,就把《岳陽樓記》背了一遍。說完了袖子一甩滿臉激憤地揚長而去,東西也不偷了。很遺憾,我們不知道這個聰明的賊叫什麼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們知道這個笨小孩他叫什麼名字,他當時名字叫曾子城,這個名字大概我們都不熟,但他後來改了個我們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國藩。

  《曾國藩的家書》內容簡介

  《曾國藩家書解讀》講述了:正如人生成長的階段不可超越一樣,生活的歷練與世事的洞明是獲取生活智慧和人生體悟的煉獄,更是走向人一生通達化境的必要旅程。跟隨曾氏的朝聖之旅,感受一個生命的人生軌跡,參透一種人性的生命智慧,熱愛生活的人都能從中找到你我正在尋覓的思想捷徑。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 篇13

  我信步於我的書架中,偶然,我發現了一本有些陳舊的《曾國藩家書》,我隨手翻開,不禁投入到了這本書中……

  我默默地合上了最後一頁,心中卻不禁感慨萬千。

  那不過是幾十封普普通通的家書,卻是當年曾國藩萬千智慧的結晶。修身、勸學、治家、理財、交友、為政、用人、養生、軍事……無所不有。

  “古來大戰爭、大事業,人謀僅佔十分之三。”這是曾國藩家書中的原文,曾國藩早已明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他因此勝不驕,敗不餒,心靜如止水。讀至此處,我不得不佩服曾國藩,他不愧為晚清重臣爾!

  曾國藩,謙而不卑,忍而不懦,威而不猛,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但是曾國藩的信也是為我們而寫的,他也給了我們一個有力的提醒。透過家信,看看曾國藩,再來看看我們自己,我們不禁會羞愧萬分,我亦然。

  曾國藩,他受過無數委屈,但他毫不聲張,默默忍受。打落牙齒連血吞,好一個硬漢!當今的我呢,卻是一個彈簧,別人一壓,就蹦得老高。那次,一個同學和我發生了點矛盾,他便用手中副班長的權力把我惡告一通,我聽見了,火冒三丈,衝上去和他爭辯了起來,甚至差點動手,乃至我又多了一個仇人。如果那是曾國藩呢,他也許不會爭辯什麼,只是默默忍受罷了。我回想起來,不禁慚愧萬分,中華民族自古以“忍”為上德,我為什麼不能忍呢?

  曾國藩有著一套獨特的治家之法,勤儉持家,努力治學,睦鄰友好,讀書明理。這是曾國藩留下的十六字箴言,也是治家的核心理念,是家庭興旺的基本,但是這也留給了我們一個思考,我們是這麼做的嗎?縱觀社會,連桌布都是“豪華、奢侈”的設計理念,“座上珠璣昭日月,堂前黼黻煥煙霞”。哪裡有節儉在?富二代,官二代,努力治學何處尋?……也許,我們應該汲取一下曾國藩的智慧了。

  跟我們一樣,曾國藩身上原來也有許多惡習:居功自傲、出言不遜、待人無禮……甚至比我們更加嚴重。但是他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努力克服,戰勝缺點,成為了一個謙虛有禮的正人君子。偉人總是有相通之處,富蘭克林生前也是這樣一個能夠剋制自己,去除惡習的人。由此,曾國藩也告訴了百年之後的我們一個道理: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只是因為他們比常人更會克服惡習。至此,我不禁感嘆:曾國藩成功之道,無過於此!

  這本書封面上有二十八個字,其曰:做人處事之典範,修身養性之圭皋,為官從政之精髓,治國安邦之箴言。我讀完了,不禁感嘆道:“這本書無愧於如此評價了!”

  曾國藩,晚清重臣,幾百年前,他留下了這些珍貴的信,今天,當我再次開啟那些塵封的家信,我卻不禁感嘆:古人的智慧,曾國藩的良言,不正是我們遺失的寶藏嗎?不正是我們要學習的東西嗎?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 篇14

  讀《曾國藩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作為史上名臣曾國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麗最溫馨的善良之光的閃現。那一封封家書,無論長短,字裡行間充滿的是對親朋好友的掛念、關心和關懷,字裡行間充滿的是中華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透過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養。看曾公的家書,感受到的是他骨子裡那份對家人的濃濃親情。作為一個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給祖父的一封家書中寫到,“在京為官之人都是東拆西借的過日子……”曾公在家書多次提到生活的艱難,但是總是盡力的幫忙家人和親朋。看到這些,我感動了,而且感動的想流淚。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雖然物質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許我們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們心裡少了像曾公一樣的親情和友情。

  也許是因為此刻的這個世界誘惑太多,也許是因為人人都忙於追名逐利,如今,人與人之間以前擁有的濃濃親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漸變得淡薄,維繫人與人之間感情聯絡的紐帶越來越脆弱,感情的深淺和好壞全維繫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嚴重失衡,以前濃厚的親情和友情就會變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的人間百態,在當今物質極度禮貌的社會上更加凸顯。我們將一切都歸咎於窮和富這兩個字,似乎有點偏薄。《曾國藩家書》一書中,從很多家書裡我們都能夠看出作為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艱難,有些時候冬天要靠外官進獻的炭資錢過活。這樣的生活境況也許此刻人覺得不可思議,更不敢相信,但是,當時曾公的生活境況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還時刻不忘盡最大努力接濟家人和親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書,我有點頓悟了,維繫親情和友情的金鑰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養和道德薰陶。

  曾公在家書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們學習狀況,從中能夠看出曾氏家族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曾公家書中字裡行間流露出的那份濃濃的親情和友情,來源於曾公深厚的文化修養和積澱。所以說,改變人的素質,真正的根源還在於教育和文化。這天,現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質的超前發展和教育的相對滯後,物質和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導致瞭如今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

  當下的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迫切的問題是發展文化和教育。經濟能夠改變人的生活狀況,而文化和教育能夠改變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素質。民強方可國富,民強首先強的就應是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沒有文化和道德修養的人,即使披金戴銀,擁有萬貫家財,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動物而已。因為人畢竟是靠感情維繫的動物,沒有感情與禽獸無異。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 篇15

  有句話說:“若覺中年無作為,勸君重識曾國藩。”要我說學知識不問年少,想知事故也不必等到中年。

  尤記得第一次翻開《曾國藩家書》時,還是17年的一個盛夏,最近實在書荒,不由得再翻起這本收錄了半個聖人的書信故事,更得來了不一般的感受,再隨記一下在書中得來的感悟。

  曾國藩說:“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其所述意思是不要因為別人所顯現出來的一些小缺點,而忽視了他身上其他更大的優點,也不要因為與他人有了一些小過節就忽略了別人曾經幫助過你的大恩。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只要做事就會犯錯。

  這兩句話都是告誡我們,不要因為別人的一些小錯誤,一點道德或人事上的小瑕疵,與你產生了一點小恩怨以後,就全盤否定別人的好,忘記別人帶給你的恩惠。

  《禮記》:“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這句話我是深有體會的,因為看重一個人於是發現了他身上更多的缺點,因為厭惡一個人最後反而發現了他身上不少的優點。

  所以說在與人相處的時候,一定不要憑第一感官去定義一個人。而是要深入瞭解以後客觀、公正地看待他的缺點和不足。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從古至今,沒有什麼成就的人唯一“懶”字罷,不管你學識多高,家境如何,懶惰的人,終成不了大事。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天下有大才大識的人,最後失敗無非是因為一個“傲”字,這種人自認高人一等,不懂謙虛,最後曇花一現,消失在歷史的滾滾車輪下。

  劉邦有一次問韓信:“你說我最多能帶多少兵?”

  “主帶兵無非十萬爾。”

  劉邦又問那你帶兵能帶多少?

  “多多益善。”

  不久後,韓信被殺。

  不能否認韓信是有大才之人,後世也尊稱他為兵家四聖其一,但是落的個不能善終的下場,也並非就不是我上面所述之因。

  很多名家評論說中國有四個半聖人。

  孔孟朱王四大聖,唯曾國潘只佔了半個,因為他沒有創立自己的理論,他所述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以前面四個聖人為標杆,自身奮進。

  依我拙見,曾國潘一生勤,仁,義,知世故,懂進退,已是我們後生學習之典範,稱聖與不稱聖又如何。

  聖人多半是被神話出來的,但是聖人能被稱聖,自然是他們的思想,言論,行為值得被後人所習,他們的精神,故事,形象能夠被立為標杆。

  再次拜讀過曾國潘家書之後,更感慨還有太多修身立德的真理,為人處世的事故值得我們學習,此書在中華五千年凝聚文化下面也只是冰山一角,古代人講究修身,立業,現代人都是立業,修身,更何況太多人立業後不修身。

  只是如今社會又有幾人能捨棄手中之物平靜下來與這些白皮黑字作伴呢?

  如果你尚且年少,不如多花點時間讀點書吧,修好身再立業,事半功倍!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 篇16

  近日,剛參加完統一考試完畢,不知結果如何,心中著實懸念。雖然說學習不是為了考試,但也是自己學習成果的一種檢驗,所以說無掛懷屬於虛無之談也。如果一味沉浸再次補習功課或者是攻讀高階,覺得也有不妥之處――這樣僅以此職業書本為自己所讀,感覺有點書呆子氣了。於是,十年後再讀此書確另一番感受。

  首先,曾氏在信中表示對九弟回家之一路上的牽掛,表達兄弟之情,我想我們生活中兄弟姐妹(所謂同胞者)何嘗不應該這樣呢?近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同胞者各自成家立業後彼此的關心少了。或者關心依然存在,可是一旦牽涉經濟、政治利益時,兄弟反目成仇者大有人在,我們以前所在的集團公司便是如此。看看曾氏一家兄弟的和睦,也給我們重新感受兄弟倫常中的一些同胞之愛啊!

  然後,予身體較九弟在京時一樣,總以耳鳴為苦。問之吳竹如,雲只有靜養一法,非藥物所能為力。而應酬日繁,予又素性浮躁,何能著實養靜?擬搬進內城住,可省一半無謂之往還,現在尚未找得。予時時自悔,終未能洗滌自新。可見曾公一生成就,一直將靜字看得非常之重。另一位湖南前輩唐鑑向曾氏指靜字功夫最是要緊。若不靜,則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這一點,我也著實需要學學,如今三十多歲,依然不以靜。更無從如曾公所言時時自悔,洗滌自新了。

  這封信在談到為學時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是猛火煮漫火溫法。這是子思、朱熹等人從熬肉中得到的啟發:肉必須經過這樣的熬,味道才會全部出來。讀書亦是如此:先在短期內集中精力閱讀,掌握所讀之書的概貌;然後再對其中的章章節節乃至字字句句作慢慢細細的咀嚼,讀熟讀透,以求探到書中的精義之處。對於必讀的經典書籍,這種猛火煮漫火溫的方法值得借鑑。這種學習的方法,我們何嘗不需要借鑑呢?

  這封信的另一處主要談到德講誠正、術求專攻。其在信中提到藝多不養家,其實並非藝多的過錯,而是我們人,學藝多了便受到時間等限制而不能,不能專。想想,我這一生學藝倒是不少,到頭來三十出頭還是一事無成啊!

  這封信其實還有二處細節之處,一處為曾公講到自已與家人以後往來信件都以固定的紙張來書寫,以便儲存,說明連信紙的規格均有了恆字,以至有了我們如今閱讀的《家書》。我們的一生中,家信、情書又何其多?可要整理起來,確屬不易。信中另一處是常寫日誌或作日記的方法,可以使人進步。當然,這兩處均得持之以恆。其實關於持之以恆一詞應該是我父親在我從小能記事開始用得最多個成語,可是我至今仍然沒有作到這個恆字或者說到今天還沒有真正理解這個恆字。而我父親就做到了而且隨著他老人家年歲的增長作得更好,比如不苟言笑、不說髒話、不輕浮、舉止穩重

  以上這些說明,不僅曾公警世之言值得學習,其實我們所應學習之處在我父親已經言傳身教了我三十多年(我如今的歲數里),我何時能真正體會、運用呢?深思深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