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禮記》國學經典個人觀後感
觀看《禮記》國學經典個人觀後感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觀看《禮記》國學經典個人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觀看《禮記》國學經典個人觀後感1
最近,透過認真閱讀了《禮記》,使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可謂受益匪淺。在賀州市圖書館舉行的“禮記讀書心得演講秀”比賽中,媽媽和我同臺參賽,並且分別取得了第一、第二名的好成績呢!
說實話,我覺得《禮記》中有些文章對我來說太難懂,比如《大學》、《中庸》等,而《冠義》一文就比較通俗易懂。比如文中的“故孝弟忠順之行立,而後可以為人”意思是一個人只有做到了對父母孝順,對兄長友愛,對國家忠誠,對長輩順從,才能被稱為真正的人。這與《三字經》中的“首孝悌,次謹信”,有異曲同工之妙。
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的媽媽是個國學“發燒友”,她常對我說“讀書要善於思考,並用書中的道理去指導生活”。那麼,透過學習《禮記》--《冠義》,我得到了什麼啟發呢?那就是---要做個盡孝道的好少年。
從小,爸爸媽媽就教育我要尊敬師長、孝順長輩,孝順已經成為我們家的家風。媽媽常說,其他事情或許可以等,但是盡孝不能等,不能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記得有一天,遠在老家的爺爺生病住院了,我們心裡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立即動身趕回了老家。爸爸媽媽和姑姑日夜守護在爺爺的病床前。在我們的悉心照料下,爺爺很快康復了,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爺爺出院後,我們就把他接到身邊一起生活,帶他去旅遊,每天都讓他過得開開心心。
孝順,不一定要有驚天動地舉動,也許只是爺爺累時幫他捶捶背、長輩回家時為他們送上拖鞋,或是端來一盆洗腳水,這些點點滴滴就足以溫暖他們的心田。
讀書讓我明事理,懂孝道,成為一個盡孝道的好少年。今後,我還要繼續在書的海洋裡泛舟,汲取知識,更加茁壯地成長!
觀看《禮記》國學經典個人觀後感2
偶讀《禮記》遇到了下面這樣一段話,很值得慢慢體會。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
古代的教育,沒有德智體美勞,卻有仁義禮智信。沒有說讓學生畢業後成才,做一番大事業,只是要求學生能夠人格健全,學識通達,能夠成為榜樣。成為榜樣後,他人自然能夠信服,也即是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
反觀我們此刻的教育,基本上是為了分數、證書、學位,然後再作為出人頭地的`工具加以利用。某種程度上說,我們很敬業,但不得不提出疑問,我們樂群嗎如今的高校,老師給學生打分打的試卷的分,學生給老師績效分。對於這一點我十分反感,並不是因為學生給我的分數低,而是對於這種事情很不能理解。某些人為了討好學生,甚至放下了師者的尊嚴,對學生容忍放縱,奴顏婢膝。還有,有些學生因為考不好,甚至在網上罵老師,嗚呼哀哉,今日之‘博習親師’也。
論學取友,我們能夠理解為有論學的潛力和擇友的原則。但我更願意把這四個字曲解為以文會友。一曲肝腸斷,天涯何處覓知音。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沒有知音。而最易成為知音的,則是同學和同行。期望難忘同學情,同行非冤家。把酒言歡、坐而論道比刀光劍影要幸福的多。能做到上面三點,就可達小成,其實並不難。
大成叫做知類通達,強力而不反。要做到這一點很難,原因很多。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要擁有獨立的思想和誠實的決定。這樣說可能太大眾化了,很多人不會覺得這一點有多麼重要。舉個我經常給人下套的例子吧。我經常這樣問別人:你認為八股文好不好?
上面的例中的答者就是沒有獨立思想的人。對一個事物做價值決定時,務必建立在瞭解的基礎上,否則一切都是人云亦云,毫無主見。大成無上限,獨立思想,誠實做人,而已。
觀看《禮記》國學經典個人觀後感3
閒暇時我常常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書桌旁,一邊品著綠茶,一邊慢慢研讀著《禮記》這部古代經典,那淡淡的茶香與書香頃刻間在心脾間交融、瀰漫、繚繞,足以令我心曠神怡、如痴如醉,讀著,讀著,我彷彿回到了遙遠的古代,正在與古代聖賢品茗與對話。
《禮記》是一部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在歷史上的地位僅次於《論語》,比肩於《孟子》,又遠超於《荀子》。這部書可謂是包羅永珍,它以禮樂為核心,所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禮記》在唐代就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則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由此可見《禮記》這部書的重要價值。《禮記》與《儀禮》《周禮》合稱為“三禮”,對中國文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各個時代的人都從中尋找思想資源。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我反覆吟讀著這段文字,深深地被文字中所蘊含的那股強大的精神力量所感染。“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為天下人所共有。選舉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來治理天下,人們之間講究信用,和睦相處。所以人們不只把自己的親人當親人,不只把自己的兒女當做兒女,這樣使老年人能夠安享天年,使壯年人有貢獻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無偶、年幼無父、年老無子和殘廢的人都能得到供養,這樣的'社會就叫做大同世界。”
孫中山先生就曾提出“天下為公”的思想,主張為了老百姓,建立一個民有、民享、民治的民主共和社會。這段文字,並不會因年長日久而失去光澤,至今讀來,它仍發出道道金光照亮了我們每個人的內心,表達了我們每個人對對美滿、公正的大同社會的強烈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