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國讀本的讀後感400字

有關中國讀本的讀後感400字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有關中國讀本的讀後感400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讀本的讀後感400字1

  這個暑假有一本書讓我的心為之一顫。這本書是中國著名編劇、作家蘇叔陽老爺爺專門為中國孩子寫的——《中國讀本》。

  古樸的酒紅色封面、充滿激情的文字,譜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生不息、蓬勃發展的民族畫卷。呈現了華夏九州的偉大與興盛;展現了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命力、創造力;記錄了神州大地幾千年經歷過的風霜雪雨。讀過這本書後我對我的祖國有了更深的瞭解和更深沉的愛。

  《中國讀本》讓我知道我們中國人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女媧補天》、《后羿射日》……這些創世神話就是最好的證據。它們表達了中國古代人民對真善美的渴望、對假惡醜的厭惡,它們是世界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這本書還告訴我中國古代就有著發達的科技。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造紙術是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還有張衡的地動儀、祖沖之的圓周率和諸葛亮的木牛流馬、連弩等這些都讓中國古代的科技也熠熠生輝。

  《中國讀本》中對中國文學和藝術的介紹讓我知道中華民族的文學和藝術站在了世界之巔。從夏至今湧現出了無數文字巨星:“三曹”中的曹植、“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師佛”王維,“七絕聖手”王昌齡……藝術上有“書聖”王羲之、畫家顧愷之、吳道子,還有以《清明上河圖》而聞名的張擇端……小說戲劇屆名家更是層出不窮。施耐庵、羅貫中、吳承恩、曹雪芹、“東方的莎士比亞”關漢卿、白樸、馬致遠……就是女子也有不少名家:女詞人朱淑真,“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等。擁有這麼多名人名家和名作,怎能不在文學界引人注目呢?

  《中國讀本》告訴我中國還是一個有著優秀軍事文化的國家。《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那很是牆內開花,牆外也香呀。《孫子兵法》中有一句令世界軍事家傾倒的話:“是故以戰為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孫武的這個大國大氣度大胸襟的戰術傳到世界,讓世界軍事家都為之欽佩。

  透過《中國讀本》我知道我生在一個偉大而光榮的國家。我為我能生在中國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中國讀本的讀後感400字2

  剛剛翻開中國讀本,我就被她深深的吸引住了。這本書短小精悍,淺顯易懂,內容豐富,引人入勝。全書共分十二個章節,介紹了中華民族這個幅員遼闊的家園,它是個多民族的大家庭,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中國對人類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中國在明清之際開始落後,受到外國列強的浸侮。到了二十世紀,在偉大領袖毛澤東的領導下,新中國成立了,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中國人民才翻身得到了解放。

  讀了這本書,是我對中國這個大家庭有了更加深切的瞭解,是我的愛國之心油然而生。我為中華民族所具有的傳統美德和優良的文化遺產而驕傲,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對人類社會進步所做出的卓越貢獻而自豪。

  同時,這本書還告訴我一個最簡單的真理,國家落後就要受人欺負,只有國家強盛了才能受人尊敬。我們這麼一個文明古國,在近代由於閉關自守,生產力落後,先後受到八國聯軍得欺負和日本帝國主義的浸略,全國人民吃盡了苦頭。有了共產黨的英明領導,才是我們打敗了浸略者,建立了新中國,是中華民族重新毅力在世界民族之林。  放下書本,我的心情仍然久久不能平靜,撫今思昔,展望未來,對我們祖國光輝燦爛的明天充滿了希望。我一定要好好學習,打好基礎,自強不息,練好本領,爭取為建設我們偉大的祖國貢獻出自己的聰明才智。我們去探索、去發掘;更偉大的目標等著我們去努力、去實現。相信我們中國未來會更加美好。

  中國讀本的讀後感400字3

  我本人非常有幸與本書的作者蘇叔陽先進進行了較為細緻的溝通。

  作為蘇先生如此之有德有名有聲譽之作家、學者和戲曲家,其知識水平與思想境界我輩難以望其項背,但蘇先生之謙恭之心態則讓我們慚愧,就如同他本人在本書的後記中所寫到,其大概意思是,我的學識和思想境界對介紹中國豐富的文化不足萬分之一,只能是根據個人的見識和想法來表述一下,儘量追求真實。

  蘇先生引以驕傲的是,在這本書裡,說的每一句都是真話,我覺得這對於一個作家來說,這是最不容易的事情。

  具體到這本書,我覺得讀了十幾年的.書,我們對中國文化了解的東西尚不如讀完蘇先生這一本中國讀本瞭解的多。在過去的十幾年中,我們通過歷史、語文等學科瞭解了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但都是那麼的支離破碎,那麼的斷章取義,甚至到最後,我們都不知道所謂中國文化的核心內容。可見我們的教育,是多麼的失敗與無奈。

  這本書的最大優點就是能夠深入淺出地把整個中國的歷史和文化進行了客觀而又不失有趣的描述,透過插圖、講故事等多種形式,讓我們更深入的瞭解了學習了中國這麼悠久的文化和歷史。每一句都不費解,每一段都很清爽。一般能夠把科普性質的書寫成這般,真是難得。

  然而,這本書的本意是給外國人讀的,所以叫中國讀本。這個定位讓我更加慚愧——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需求層次,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自己的水平,我們還有什麼顏面說自己是炎黃子孫呢?我們甚至不知祖先是從哪來的。

  十七大提出,弘揚中華文化,構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我想這兩句話充分說明了當局對國人文化缺鈣現象的重視。如果再不對中華文化進行拯救,中國將成為一個完全沒有自主文化的“大國”,一個沒有精神信仰和靈魂的空殼。

最近訪問